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2.
秦淑琴 《首都医药》2014,(22):86-87
目的:总结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56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监测组和对照组。监测组对30例脑出血术后患者进行持续颅内压监测,根据颅内压情况,调整引流量和脱水剂应用;对照组对26例脑出血术后患者根据医师临床经验进行调整引流量及应用脱水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监测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死率和有效率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出血术后持续颅内监测有利于判断病情,指导治疗,提高疗效,估计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持续颅内压监测对脑出血术后早期颅内压的监测作用,并评价纳络酮对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 将65例脑出血患者分为治疗组(纳络酮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于术后进行持续颅内压监测,并评价临床疗效和患者预后,分析纳络酮对它们的影响.结果 颅内压的改变与患者预后具有相关性,颅内压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治疗组颅内压水平及脑水肿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治疗有效率及显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持续颅内压监测在脑出血救治中起着重要作用,纳络酮能有效地降低颅内压,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章勤 《淮海医药》2014,(2):185-186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应用及护理干预。方法将38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持续颅内压监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6个月的格拉斯哥评分( GCS)、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等。结果通过治疗护理,2组治疗前后GC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准确持续颅内压监测,及时采取相关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行颅内压监测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术后接受传统常规护理,研究组术后接受颅内压监测护理干预,比较实验结果。结果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满意度均更高,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将颅内压监测护理干预方法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表现,促进其身体恢复同时还能够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应用价值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并分析持续颅内压监测应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的价值。方法 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基于常规治疗实施持续颅内压监测,同时根据监测情况对治疗方案实施合理地调整,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药物应用量、预后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甘露醇应用量少于对照组,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实施持续颅内压监测,不仅可有效指导药物的应用量,改善预后效果,同时还可使并发症发生率得到显著的下降,在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高压氧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52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疗程30d。观察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水肿面积变化情况,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6%高于对照组的6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水肿面积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能明显降低其术后病死率和病残率,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下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某院收治的9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或家属自愿选择的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6例和研究组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去骨瓣减压术,研究组采用颅内压监测下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记录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两组手术指标;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2周使用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并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窗大小和手术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2周研究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下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急性脑出血效果较好,手术创伤小、时间短,对神经功能影响较低,且并发症较低。  相似文献   

10.
郭艳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1):1563-1564
目的 探讨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进行颅内压临床监护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86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监测组43例,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持续血压监测,根据血压值调整引流量和脱水剂用量,不行颅内压监测.监测组同时给予持续颅内压和血压监测,每隔30 min巡查1次,并详细记录颅内压值及血压值,保持持续颅内压在6~20 mm Hg(1 mm Hg=0.133 kPa)范围内,控制血压,并根据持续颅内压值调整引流量和脱水剂用量.比较对照组和监测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监测组有效率为83.7%,对照组有效率为55.8%,监测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监测组死亡率为4.7%,对照组死亡率为14.0%,监测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进行颅内压临护有助于帮助判断患者病情、指导临床治疗并能改善患者预后,对临床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创颅内压监测在急诊处理脑出血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2008年2月~2010年2月于本院就诊的69例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先进行急诊有创测定颅内压(腰椎穿刺压力表测压),再行经颅多普勒(TCD)监测无创颅内压检测技术,对两者颅内压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无创颅内压监测是否具有较准确测定颅内压及其趋势变化的作用。结果:无创颅内压测定与有创颅内压测定两者在结果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患者的利益考虑,颅内压监测仪由于其无创的优势,显然更实用于临床诊疗。结论:无创颅内压克服了有创颅内压测定的部分缺点,操作简单,无创,安全可靠,且能较准确判断病情,对指导高血压脑出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宋钦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3):1980-1981
目的 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脱水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研究79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依颅内压检测结果是否使用脱水等治疗,分为监测组和对照组.监测组根据颅内压监测结果对脱水治疗方案进行调整,或决定是否手术治疗.对照组根据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及CT检查,进行常规治疗.结果 伤后3个月,监测组39例,良好10例,轻残10例,重残11例,植物状态3例,死亡5例;对照组40例,良好7例,轻残7例,重残11例,植物状态5例,死亡10例.监测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监测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生可根据ICP监测的客观资料随时调整治疗方案,特别是对于甘露醇使用指征和剂量有十分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简易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高血压脑出血57例患者术后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监护组(28例)和对照组(29例)。监护组将ICP的变化分为〈2000Pa,2000~3000Pa,〉3000Pa3组,并随时调整治疗。对照组根据常规经验进行术后治疗。结果监护组ICP与GCS成负线性相关性,P〈0.05。预后情况监护组优于对照组(P〈0.05),且不同ICP、CPP之间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护组甘露醇的应用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进行ICP、CPP监护有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实施康复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护理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分、巴塞尔(Barthel)指数以及运动功能康复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10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6例患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53例患者采用保守方法治疗。持续治疗数周后,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及生活能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1 d,试验组SSS评分和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90 d,试验组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评级Ⅰ级所占比例为37.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58,P=0.035)。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效果良好,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沈伟  杨先清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7):119-120,123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奥拉西坦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认知功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奥拉西坦,800mg/次,口服,2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和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MMSE、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MMSE指数评分、B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MSE总分和BI评分比较,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奥拉西坦可显著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认知功能,优于单独应用奥拉西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观察持续颅内压(ICP)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治疗中颅内压的变化,指导脱水剂的运用和调整,分析临床疗效,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本院脑外科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HIGH)患者86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给予基础治疗及甘露醇;观察组43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颅内压监测,按照监测数值的变化及时调整甘露醇用量及治疗方案,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良好率为58.14%,显著地高于对照组的32.56%(x2=5.6770,P<0.05);观察组甘露醇的平均总使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住院期间观察组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肾功能损害、应激性溃疡及脑出血复发并发症率均显著地低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 对于HICH患者,持续ICP监测可以有效地指导脱水剂的灵活运用,并显著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能够明显改善预后,在脑外科为一种较为理想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手术方法 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术后血压控制情况.方法 对2007~2010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11例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并对术后血压控制情况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术后24~72h复查CT,血肿完全清除46例,90%以上清除104例,60%~90%清除26例,清除不足60%为丘脑出血破入脑室者35例.211例患者中未出现术后再出血,术后并发症有肺部感染15例,消化道出血17例,急性肾功能衰竭3例.术后4周,恢复良好120例,中度残废42例,重度残废37例,死亡12例(术前脑疝、合并心肌梗死、2型糖尿病),术后1月死亡率5.69%.术后对患者进行降压治疗健康教育,术后3个月、6个月随访中,达标率不高,在随访中不断对患者进行高血压相关知识宣教,嘱患者坚持规律服用药物,在术后1年及2年随访中,达标率逐渐提高.后2年随访中,所有患者未再出现脑出血,通过康复功能治疗后,中度残废59例,重度残废20例.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应选择最佳术式,结合显微操作技术,清除血肿,减少脑组织损伤,减少并发症.手术治疗脑出血是重要手段,但手术后患者长期血压控制达标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及预防再次脑出血更为重要,作为外科医生在对手术患者随访的同时,进行血压情况的随访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后应用纳洛酮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240例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分为观察组(120例)与对照组(120例),观察组在显微手术后应用纳洛酮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显微手术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术后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存活患者意识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显微手术后应用纳洛酮治疗,效果理想,临床中可以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