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考察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将84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卧床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arris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优良率为83.3%,对照组优良率为57.1%,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均有较高保障,建议在当前将其作为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对比分析.方法:将60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微创PFNA内固定)和对照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各3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新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改善预后,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以期选择最佳的方法,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12月70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2组,对照组予DHS治疗,观察组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观察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 Harris评分上,对照组优良率62.85%、总有效率80%,观察组优良率74.28%、总有效率94.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丁华  章洪喜  樊晓臣  汪雷  刘涛  稽鹏 《中国医药》2010,5(5):447-449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64例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完全随机分为2组,DHS组34例行DHS内固定治疗,关节组30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结果60例获随访,时间8个月-7年,随访期内死亡5例。关节组发生并发症4例,DHS组发生1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髋功能评定采用Harris评分法:关节组71~96(平均85.5±5.3)分,DHS组69~92(平均83.2±6.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年龄≥75岁,骨质疏松及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是可行的,远期效果仍需继续观察。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3%,明显低于DHS组(P〈0.05)。人工关节置换术较内固定术明显缩短了卧床时间,减少了由于长期卧床导致的严重并发症及病死率。其治疗高龄、活动量小、预期寿命短、一般状况差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有较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6例,其中对照组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观察组采取PFNA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58,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187.52±10.83)mL,较对照组少(t=9.56,P<0.05);下地负重时间为(33.52±3.28)d,较对照组长(t=10.31,P<0.05);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4.44%比91.67%)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11%比8.3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01,1.69,均P>0.05)。结论 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均有较好的疗效,临床应根据患者情况,在严格掌握手术禁忌证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照组采用动力髋内固定术.观察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413.6±125.2) ml、手术时间(65.2±9.8) min与对照组的(440.5±126.3)ml、(81.2±12.1)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5.9±2.3)d、住院时间(15.6±2.6)d、并发症发生率11.7% (7/60)与对照组的(16.4±4.2)d、(25.7±3.1)d、33.3% (20/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16.98、19.34,x2=8.08,均P<0.05).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安全性高,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极股骨头置换术与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96例,采用完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52例,观察组采用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对照组采用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评估髋关节Harris评分及Barthel生活指数。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延长,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均较对照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Harris关节功能评分及Barthel生活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极股骨头置换术与解剖钢板内固定术均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解剖钢板内固定可作为首选,双极关节置换术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0例不稳定性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研究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HS内固定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均具有明显作用,但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过程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可及时恢复,在高龄、骨质疏松、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具有更为明显的效果,但无法完全代替内固定手术,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予以选择。  相似文献   

9.
吕充 《中国基层医药》2014,(7):1097-1098
目的:比较髋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人严重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Ⅰ组30例与Ⅱ组30例,Ⅰ组行全髋关节置换或人工股骨头置换,Ⅱ组行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进行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Ⅰ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1.7±48.4) min、(662.7&#177;324.3) mL、(1.9±0.9)周、(87.2±15.5)分、23%,Ⅱ组分别为(151.8±64.3) min、(393.2±304.1) mL、(11.3±6.5)周、(70.6&#177;20.8)分、60%,两组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484、12.224、5.615,χ2=8.297,均P<0.01)。结论髋关节置换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人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各有优劣势,无严重合并症且能耐受卧床的患者应首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不能耐受长期卧床,追求早期下地活动者,可选择行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高龄股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68例高龄股骨近端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观察组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对照组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术(PFNA)治疗,比较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髋关节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近端骨折可有效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安全性可靠。  相似文献   

11.
房子强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7):2643-2645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动力髋螺钉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6例,按照治疗方式分为三组各32例,A组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PFNA)治疗,B组采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C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术中所需时间、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术后患者负重行走时间、Harris评分等.结果 B组、C组术式术中所需时间分别为(75.6±10.9)min、(60.3±11.6)min,均明显长于A组的(30.5±3.1)min(t=84.785、62.157,均P<0.05);B组、C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00.8±73.8) ml、(417.4±59.3)ml,均明显高于A组的(116.7±32.3) ml(t=249.843、286.241,均P<0.05);B组、C组术后负重行走时间分别为(12.6±2.7)d、(11.8±2.1)d,均明显长于A组的(5.2±0.4)d(t=7.398、4.769,均P<0.05).A组骨性愈合时间为(11.9±1.8)周,C组为(13.5±2.2)周,B组为(17.4±3.1)周,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4.971、15.449,均P<0.05).A组Harris评分(88.1 ±3.7)分,C组(77.3±4.7)分,B组(71.6±5.1)分,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971、15.449,均P<0.05).结论 PFNA较其他两种治疗方式有一定的优势,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可作为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空心螺钉内固定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探讨其适用性。方法病例选择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6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简单随机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试验组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高于对照组(P<0.05),而试验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试验组的髋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9.38%)明显低于对照组(3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3,P=0.03)。结论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均可获得疗效,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于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有意义,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人工股骨头置换与锁定加压钢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8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研究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对照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与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术后,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对照组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卧床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在严格掌握患者手术适应证情况下,可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均能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期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84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行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58.12±5.63)min,术中出血量为(225.31±41.06)ml,术后引流时间为(1.56±0.54)d,术后卧床时间为(7.65±1.26)d,住院时间为(10.28±2.34)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76%(2/42);对照组手术时间为(74.51±6.28)min,术中出血量为(332.17±38.52)ml,术后引流时间为(2.38±0.64)d,术后卧床时间为(9.13±1.62)d,住院时间为(13.10±2.72)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05%(8/42);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7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创伤小,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髓外固定系统与髓内固定系统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35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岁),将其均分为A、B、C组,A组采用髓外固定系统,B组采用髓内固定系统,C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比3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B组术中出血量最少、手术时间最短,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卧床时间最短、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最高,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A、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各有优势,髓外固定系统适合于玉、Ⅱ型相对稳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而髓内固定系统由于术中出血量低、手术时间短等特点而适用于不稳定型骨折的治疗,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术后患者卧床时间短、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等特点而适用于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比较及围术期护理。方法:将本院2009年5月~2011年4月收治的8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治疗,对照组给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术前、术后全面护理,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为(4.52±3.25)周,并发症发生率为5.0%,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为(12.01±1.51)周,并发症发生率为25.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后卧床时间短于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功能恢复亦比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更好,积极的围术期护理在保证手术效果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56例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内固定治疗)和观察组(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和优良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卧床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优良率(92.9%)显著高于对照组(71.4%)(P<0.05).结论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超 《安徽医药》2013,17(3):462-463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5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对照组15例,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以及近期、远期Harris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但下床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12、24个月Harris平均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近期疗效显著,可以缩短卧床时间和恢复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 THR)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人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3例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观察组30例采取THR,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手术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优良率90.00%(27/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25%(42/53)(χ2=11.23,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45.33±6.21)min、(575.65±26.84)mL和(278.51±14.15)mL,显著多于对照组的(80.12±5.36)min、(322.52±25.34)mL和(185.46±12.48)mL(t=9.56、8.83、10.03,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3/3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64%(12/53)(χ2=12.16,P<0.05)。结论 THR治疗老年人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疗效显著,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作为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长柄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0年10月31例合并骨质疏松的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长柄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后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Harris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结果:随访10~30个月,平均19.5个月,所有患者术后5~7d(平均6d)下地负重行走。平均手术时间为65min、出血量平均为450ml、Harris关节功能评分为88分,未发生重大并发症。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高龄合并骨质疏松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维持髋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