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法(NBNA)对评估早产儿脑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 112例患儿早产儿据脑损伤情况分为脑损伤组52例和无损伤组56例。在生后3、7、14、28d和纠正胎龄40周时进行NBNA评分;并随访至纠正胎龄6个月时测评智力发展水平(BSID)与NBNA的关系。结果脑损伤组在3、7、14、28d的NBNA评分均低于无损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NBNA的评分随日龄增长而增加。脑损伤组在纠正胎龄40周时NBNA评分为(34.15±1.4)分明显低于无损伤组的(37.33±1.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胎龄6个月时2组早产儿中NBNA≤35分者智力发育异常率及神经运动发育异常率均高于NBNA评分>35分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NBNA评分能反映早产儿脑损伤后的变化,可作为评估早产儿脑损伤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左旋甲状腺素(优甲乐)在防治早产儿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早产儿60例。男38例,女2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于生后第4天即开始予甲状腺素片治疗。所有患儿随诊至1岁,定期行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检查及头颅CT、B超等影像学检查,并于纠正胎龄40周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检测(NBNA)同时在生后3、6、12个月各进行一次精神运动发育商(DQ)检测。结果①生后3个月、9个月头颅CT检查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好转(P〈0.05);②两组校正胎龄40周时治疗组NBN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对两组患儿于生后3、6、12个月进行DQ测定,,治疗组DQ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使用甲状腺素可改善早产儿预后,减少或减轻早产儿脑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干预对脑损伤早产儿体格、智能发育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脑损伤早产儿75例,按照单、双日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生理功能稳定后,进行早期综合干预训练。于纠正胎龄6个月、12个月时进行体格、发育商检测并评价。结果两组早产儿头围、身长、体重的体格发育在纠正胎龄6个月、12个月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早产儿的发育商在纠正胎龄6个月、12个月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25)。结论早期干预可以明显改善脑损伤早产儿的体格、智能发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早产儿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64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随访至纠正胎龄12个月,比较两组早产儿发生脑损伤的情况。结果 胎龄纠正40周时两组早产儿行新生儿神经行为检测情况比较,观察组的NBN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0,P<0.01);胎龄纠正40周时两组早产儿头颅MRI检查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7,P>0.05);胎龄纠正至12个月时两组早产儿头颅MRI检查情况比较,观察组的脑损伤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7,P<0.01)。结论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神经发育有保护作用,可改善早产儿远期的脑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在晚期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存在脑损伤高危因素的34~36+6周晚期早产儿80例,根据头颅磁共振(MRI)和神经系统症状分为脑损伤组(35例)和非脑损伤组(45例)。两组均于出生后72 h内行aEEG监测,出生后2周内行头颅MRI检查,纠正胎龄40周行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检测,纠正胎龄6个月时行Gesell发育量表进行测试评估。采用早产儿aEEG评分系统进行评分,校正后总分为相应孕周早产儿总分平均值减原始总分,分析两组aEEG各参数评分及校正后总分、头颅MRI、NBNA及Gesell评分结果与aEEG异常表现的关系。结果脑损伤组aEEG图形连续性、睡眠周期、下边界振幅、波谱带宽度与下边界振幅变化评分明显低于非脑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脑损伤组aEEG校正后总分高于非脑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头颅MRI检查结果显示aEEG重度异常组头颅MRI阳性率(100.00%)明显高于aEEG轻度异常组(6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EEG重度异常组NBNA评分及Gesell评分低于aEEG轻度度异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aEEG监测对晚期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并可预测早产儿近期神经系统发育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早产儿生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浓度变化,探讨其与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发生的关系.方法 以我院收治的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2000g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有无ROP发生分组,有ROP的30例设为ROP组,无ROP的选30例设为早产对照组.所有入选研究对象分别在生后1周及纠正胎龄32周、34周、36周、40周时收集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IGF-1水平.同时选取30例健康足月新生儿作为足月对照组.结果 两组早产儿在纠正胎龄40周前血清IGF-1水平均随周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ROP组在生后1周及纠正胎龄32、34、36周时血清IGF-1水平均明显低于早产对照组(P<0.05).ROP组及早产对照组在生后第1周时IGF-1浓度低于足月对照组(P<0.05).在纠正胎龄40周时三组IGF-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生后早期低IGF-1水平可能导致早产儿ROP的发生,于生后早期提高早产儿血中IGF-1浓度或许能有效防治ROP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朱晓连 《中国当代医药》2015,(6):127-128,131
目的:分析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早产儿神经系统与贫血产生的影响。方法以治疗方案为分组依据,将本院收治的80例早产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照组单行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贫血评定指标变化和纠正胎龄至40周时的NBNA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贫血评定指标和NBN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贫血评定指标优于对照组,NBN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可有效防治早产儿贫血和促进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损伤早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抽选90例伴有脑损伤的早产儿,按照抽签的方法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前者在基础护理基础上,早期对患儿进行感觉和运动方面的康复训练,后者仅进行基础护理,定期测定并比较患儿智力及运动发育情况。结果每次随访,两组MDI和PDI得分均增加,但是干预组增加幅度大,并且6个月后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有效纠正早产儿脑损伤后遗症,促进智力和运动发育,临床意义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产儿实行早期护理干预在喂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早产儿56例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行早期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护理前后早产儿体重变化、从鼻饲胃管喂养过渡到母乳喂养的时间、出院时间,以及两组早产儿在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 实行早期护理干预观察组出院时体重(2.43±0.57)kg,对照组出院体重(2.03±0.38) kg,观察组出院时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达到母乳喂养的时间及出院时间分别为(10.1±7.2)d、(10.83±4.32)d,对照组为(17.2±9.31)d、(6.03±5.34)d,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行早期护理干预可促进早产儿体重的增长,促进消化系统的完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能够达到早期给予母乳喂养,保证早产儿健康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153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对早期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的效果以进行早期干预.方法:采用新生儿NBNA对1538例在我院分娩的新生儿(早产儿纠正胎龄为40周后)进行检测.结果:NBNA评分:7天≤35分为48例,14天复查评分≤35分28例.结论:NBNA不仅可以发现新生儿由于窒息脑损伤引起的神经行为异常,还可以及早发现先天缺陷,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抚触护理对足月小样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足月小样儿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抚触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抚触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每天给予抚触护理。比较两组体质量变化和神经行为评分结果。结果生后第7、14及28天抚触护理组体质量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或P〈0.01)。抚触护理组生理体质量恢复情况优于常规护理组(P〈0.01)。生后第28天抚触护理组神经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抚触护理有利于足月小样儿早期体质量的增加和神经行为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防治早产儿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6例早产儿(胎龄30~35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除常规治疗外,从出生第7天开始给予rhEPO250IU/(kg·次),隔日1次,每周3次,皮下注射,共用药4周,必要时输血。分别检测用药前、用药后4周血常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网织红细胞(Ret)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血常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为16.7%,对照组为39.6%)。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早产儿贫血效果明显,可减少输血次数。  相似文献   

13.
盛蕾  王晓云 《中国当代医药》2014,(4):116-117,120
目的探讨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对早产儿神经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孕31-36周自然分娩或选择性剖宫产出生的早产低体重儿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发展性照顾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神经行为相关指标的评分。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神经行为相关指标评分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能促进早产儿的神经系统发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早产儿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BG)等凝血四项检测及对凝血功能异常早产儿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我科收治400例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并于出生后24 h内抽取股静脉血检测TT、PT、APTT及FBG等凝血指标,同时采取保温护理、感染护理、喂养护理、呼吸护理等措施;然后把选取同年段的400例正常足月儿作为对照组,同样出生后24 h内检测凝血四项,但只采取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检测与护理后疗效的差异性.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凝血四项测定显示TT为(17.46±4.6)s,PT为(15.01±3.85)s,APTT为(62.31±7.12)s,FBG为(2.01±0.92)g/L;而对照组TT为(14.43±1.67)s,PT为(10.46±2.81)s,APTT为(32.37±2.01)s,FBG为(2.22±0.67)g/L.可见观察组早产儿胎龄和体重越低,则PT、TT和APTT就会延长,其FBG降低就越明显,说明观察组发生出血性疾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经治疗和护理后,有399例健康出院,1例因并发症严重死亡;而对照组有3例转入其他医院,余397例经长时间护理后也全部健康出院.结论 加强早产儿凝血四项检测,并采取正确治疗和相应的护理措施,可避免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早产儿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的临床评价进行探讨。方法我院产科新生儿黄疸180例,将进行了干预治疗的87例分为高胆红素对照组,只进行动态监测未进行干预治疗的93例分为观察组,对两组患儿黄疸高峰期、黄疸消退后的NBNA及生后1、3、6、12个月的智能发育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儿治疗黄疸高峰期的NBN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疸消退后高胆红素对照组的NBNA(38.9±1.6)分略高于观察组(38.0±2.6)分,(P〉0.05);生后1个月时高胆红素对照组的智能发育评分(67.1±13.9)略高于观察组(66.3±12.7)(P〉0.05);生后3、6、12个月时随访结果则显示两组患儿的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胆红素对照组后遗症发生率为3.4%(3例),观察组后遗症发生率为5.4%(5例),两组后遗症发生率比较(χ^2=1.40,P〉0.05)。结论如果不存在高危因素,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值偏高于正常值是安全的,但需密切动态监测胆红素情况,一但出现异常即时进行对症处理,而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则一定要积极的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高压氧治疗脑外伤失语症的护理方法,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4月本院120例脑外伤失语症患者,在尊重患者或其家属治疗意见的基础上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高压氧护理干预方法,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前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CRRCAE)评分及干预后各种失语症状的发生率。结果干预后两组CRRCAE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CRRCA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完全性失语、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及命名性失语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高压氧治疗失语症的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的失语症状,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发展性照顾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72例早产儿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3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传统护理,观察组采取发展性照顾护理,最后分析两组早产儿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在第7天后,观察组进奶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平均体质量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消化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展性照顾具有明显的安全性、实用性,可提高早产儿的进奶量、增加体质量、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早产儿健康成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围生期高危儿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1月在本院治疗的60例围生期高危儿临床病例作为调查对象,分成新生儿早期干预组(A组)、婴儿早期干预组(B组)、1岁以后干预组(C组)和20例正常的足月儿正常儿组(D组),采用NBNA评分等进行评估,对有高危儿进行随访研究和早期干预。结果经过干预后,A、B、C组患儿在运动发育上与D组的差距逐步缩小,而这3组异常干预中,干预得越早,效果越好。围生期高危儿经1个月干预后,NBNA评分明显差于正常组对照儿(P〈0.05),而3个月后,3组患儿的NBNA评分与正常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围生期高危儿神经系统发育异常进行早期干预有助于改善患儿运动能力等的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早期输注大剂量氨基酸对早产儿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60例接受肠道外营养治疗的早产儿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行大剂量氨基酸静脉输注,对照组行小剂量氨基酸静脉输注,同时两组均在接受氨基酸肠外营养方案的基础上辅助行“全合一”静脉营养方案。于早产儿出生第14天,计算统计两组的相关生长发育指标和营养及代谢指标。结果出生后第14天,观察组早产儿体质量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体质量增加速度、头围增加速度、身长增加速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且肠内营养能量达418.4 kJ/(kg·d)的天数、恢复出生体重天数均短于对照组(P〈0.05)。出生第14天,观察组早产儿平均血清前清蛋白(pre-Al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的血清肌酐(Cr)、直接胆红素(DBiL)及钙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输注大剂量氨基酸有助于改善早产儿的营养状况,促进早产儿生长,且对机体代谢影响小,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饮食和运动护理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饮食和运动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血糖水平和母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饮食和运动护理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效果显著,可以明显减低血糖水平,对减少母婴并发症和确保母婴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