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早产儿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64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随访至纠正胎龄12个月,比较两组早产儿发生脑损伤的情况。结果 胎龄纠正40周时两组早产儿行新生儿神经行为检测情况比较,观察组的NBN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0,P<0.01);胎龄纠正40周时两组早产儿头颅MRI检查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7,P>0.05);胎龄纠正至12个月时两组早产儿头颅MRI检查情况比较,观察组的脑损伤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7,P<0.01)。结论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神经发育有保护作用,可改善早产儿远期的脑损伤。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防治早产儿贫血的疗效。方法:将6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出生第三天即rHu-Epo250IU/(kg·d),隔日1次,每周3次皮下注射,共6周;对照组未用rHu-Epo。两组早产儿自出生第三天起口服铁剂[元素铁5mg/(kg·d)]。结果:治疗组网织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输血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治疗组体重增长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应用大剂量rHu-Epo能有效地防治早产儿贫血,减少输血,体重增长快,且用药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防治早产儿贫血的疗效。方法:将60例早产儿按入院次序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出生后第1周即予rHu-Epo600IU/(kg·w),隔日1次,每周3次皮下注射,共6周,对照组未予rHu-Epo治疗。两组早产儿生后第3周开始口服铁剂[元素铁5mg/(kg·d)],必要时输血,共观察7周。结果:治疗组网织红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血红蛋白(Hb)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治疗组输血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早产儿体重增长的速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早期大剂量rHu-Epo能减轻早产儿贫血的程度,减少或避免输血,体重增长快,体内充足的铁储备是确保rHu-Epo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7.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常常面临的临床问题之一是早产儿贫血,且胎龄越小,体重越低的早产儿贫血越严重。贫血将影响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并易产生合并症。我院新生儿科NICU自2003年7月至2004年7月,共收治早产儿147例,符合研究条件的119例。为降低早产儿贫血的发生率、减少输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联合铁剂治疗早产儿贫血的效果。方法148例贫血早产儿按入院时间单双号分为对照组68例与观察组8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蛋白琥珀酸亚铁剂治疗,观察组在铁剂治疗基础上加用rhEPO治疗;治疗期间如果Hb≤80g/L或Hb≤100g/L伴贫血表现,予以输血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前后复查RBC、Hb和HCT。结果两组治疗前Hb、RBC、HCT水平接近,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升高;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接受输血治疗的百分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一定剂量下rhEPO联合铁剂治疗早产儿贫血,用药安全,疗效显著,可减少输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防治早产儿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6例早产儿(胎龄30~35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除常规治疗外,从出生第7天开始给予rhEPO250IU/(kg·次),隔日1次,每周3次,皮下注射,共用药4周,必要时输血。分别检测用药前、用药后4周血常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网织红细胞(Ret)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血常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为16.7%,对照组为39.6%)。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早产儿贫血效果明显,可减少输血次数。 相似文献
10.
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早产儿贫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不同剂量国产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 (rhu EPO)防治早产儿贫血 ,探讨其最适剂量和疗效。方法 83例孕周 <36周 ,出生体重 <2 5 0 0克早产儿 ,以入院顺序按rhu EPO剂量随机分为第 1组 2 5例 (rhu EPO 75 0IU·kg-1·w-1) ,第 2组 18例 (45 0IU·kg-1·w-1) ,第 3组 2 0例(30 0IU·kg-1·w-1) ,分为每周 3次 ,静脉注射 ,疗程 4周。另设第 4组 2 0例为对照组。结果 4组早产儿生后血红蛋白 (Hb)、红细胞压积 (Hct)渐行下降。第 1组下降最轻 ,第 2组次之 ,对照组最明显 ,经方差分析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网织红细胞 (Ret)明显增高 ,且Ret升高程度和rhu EPO剂量有关 ;治疗后血清EPO浓度以第 1组最高 ,对照组最低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但第 3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血清铁 (Fe)生后均逐渐下降 ,治疗各组略低于对照组 ,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早期rhu EPO治疗可提高Hb、Hct、Ret,并且疗效和剂量有关 ,体内充足的铁储备是确保rhu EPO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窒息新生儿脑损伤和肾损害。方法 通过对93例窒息新生儿临床观察和头颅CT检查了解窒息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和颅内出血发生情况;检测血肌酐(Cr)和尿β-B-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指数,了解窒息后肾功能损害。结果 93例窒息新生儿中发现HIE36例(38.7%),颅内出血9例(9.7%),13例(14.0%),13例(14.0%)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43例(46.2%)尿NAG指数升高,15例(16.1%)同时有两个以上器官功能的损害。结论 窒息新生儿常合并脑损伤和肾损害,应密切观察,以便早期发现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2.
早产儿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贫血的防治效果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对早产儿贫血的防治效果。方法将早产后在我科住院的胎龄小于34周,体质量低于2000g的新生儿5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两组患儿入院后常规给予保暖,维持体温、血糖、血压等内环境稳定,营养支持等处理,必要时输血。治疗组于生后第7天开始给予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200IU/(kg·d),皮下注射,每周3次,共4周。对照组仅用常规治疗。分别于生后第1、2、3、4、5周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并比较不同时间两组早产儿的血红蛋白(haemoglobin,Hb)、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Ret)和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结果两组早产儿出生后血红蛋白均下降,但治疗组下降缓慢,治疗结束后两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治疗组治疗后网织红细胞计数和血细胞比容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结束后两组网织红细胞计数差异缩小(P〉0.05),但血细胞比容差异仍显著(P〈0.01);治疗组的输血率(8%)较对照组的输血率(32%)明显减少(P〈0.05)。结论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以有效的防治早产儿贫血,减少输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每周方案治疗化疗相关性贫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3例肿瘤化疗相关性贫血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rhEPO治疗,40000U皮下注射,1次/周,疗程8周;对照组未用rhEPO治疗,其他如补铁、支持治疗等两组均相同。观察治疗期间Hb、HCT、RBC的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两组Hb反应率、输血率差异。结果治疗组Hb水平显著提高;8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Hb反应率分别为69.5%和20.0%,输血率分别为8.7%和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治疗组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rhEPO每周方案治疗肿瘤化疗相关性贫血能够有效提高Hb水平、减少输血需求,而且使用安全、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4.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作为造血生长因子,可促进骨髓红细胞系统造血,还具有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抑制炎症和免疫应急损伤等多重细胞保护功能,对新生儿的常见并发症具有重要防治意义。本文归纳了近五年来国内外上有关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在早产儿领域的临床意义的阶段性研究进展,以供临床参考;同时也为未来开展相关基础试验与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静脉营养在其生理性体重下降恢复时间、体重增长、所需住院时间、达所需追赶生长总热量时间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10月我科收治的采用静脉营养治疗的73例早产儿作为治疗组,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未采用静脉营养治疗的73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治疗组出生24h内给予氨基酸.超过24h予以脂肪乳;观察两组早产儿生理性体重下降恢复时间、体重增长情况、所需住院时间、达所需追赶生长总热量时间。结果治疗组早产儿体重平均每日增加(22.27±7.44)g,对照组每日增加(19.56±7.17)g,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及生理性体重下降恢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追赶生长所需总热量时间为(5.95±2.28)d,对照组为(7.25±2.03)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营养能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缩短住院时间,减少生理性体重下降,且临床应用较为安全.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产儿肺功能发育与脑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入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早产儿,除外肺部感染、需吸氧及机械通气等影响肺功能疾病的早产儿。依据临床表现及头颅MRI结果,分为脑损伤组及非脑损伤组,矫正胎龄40周时行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测,比较两组早产儿肺功能的特点及差异。结果 符合入选标准共55例,其中脑损伤组22例(男性12例,女性10例),非脑损伤者33例(男性19例,女性14例)。脑损伤组早产儿呼吸频率[(51.4±6.3)次/min比(42.8±5.8) 次/min,t=5.19]、每分钟通气量[(431.0±84.4)mL/min比(344.3±64.5) mL/min,t=4.31,P<0.05]明显高于非脑损伤组,达峰时间比[(28.1±4.3)%比(35.4±7.2)%,t=-4.27]、达峰容积比[(32.8±2.3)%比(39.9±3.8)%,t=-9.42]、呼气峰流速[(58.7±11.7)mL/s比(67.7±13.7) mL/s,t=-2.54]及75%、50%、25%潮气量时呼气流速[(51.7±8.4)mL/s比(61.6±12.8) mL/s,t=-3.19;(34.4±4.9)mL/s比(47.4±7.4) mL/s,t=-7.23;(31.5±4.0)mL/s比(40.7±7.3) mL/s,t=-6.24,P均<0.05]均明显低于非脑损伤组。结论 脑损伤组早产儿肺功能发育较非脑损伤组早产儿更为不成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窒息新生儿心肺复苏后 ,由于缺血缺氧带来了一系列的全身性病理生理变化 ,其中脑病及脑出血是常见的较严重的并发症。为了提高治疗效果 ,我院产科对 112例窒息儿采取脑损伤早期药物预防和治疗临床观察。方法 窒息新生儿在出生后 2~ 6h给予鲁米那、水合氯醛交替应用 ,地塞米松与速尿交替应用 ,同时加用止血药治疗。结果 112例窒息新生儿治愈 10 4例 ,抢救成功率 92 .86 % ,足月新生儿死亡率 0 .0 1%。结论 窒息新生儿早期应用鲁米那干预不但可以预防脑损伤 ,对已有脑病及脑出血的患儿也可以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