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带蒂大网膜脊髓移植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护理方法.方法 我院2006-01~2007-06开展应用带蒂大网膜脊髓移植抢救治疗急性脊椎损伤性截瘫19例,我们根据大网膜的特殊生理功能,将大网膜移植于受伤脊髓表面,使其形成侧支循环,从而解决外伤后脊髓的缺血缺氧问题,有利神经功能恢复.结果 经6~8个月随访,除2例手术中发现脊髓部分横断病例,经长期恢复感觉平面下降,大小便自控,但肌力恢复较差.其他病例感觉运动、括约肌功能恢复方面均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 正确的护理工作在带蒂大网膜脊髓移植治疗急性脊髓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狗大网膜转移治疗实验性脊髓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1982年6月在临床开展大网膜脊髓移植治疗外伤性截瘫以来,至今共手术200余例。通过观察,发现对运动、感觉、括约肌、植物神经系统、性机能等功能均取得不同程度的恢复。为此,本实验用狗作大网膜转移治疗实验性脊髓损伤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大网膜脊髓移植治疗实验性脊髓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验证大网膜是否对脊髓损伤有修复作用。方法:本车实验采用SD雌性大白鼠20只,分实验、对照两组。在同等条件及体感诱发电位监测下造成截瘫。实验组施行带蒂大网膜脊髓移植.对照组截瘫后不作任何处理,动物饲养存活3~8周后进行辣根过氧化酶逆行追踪法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红核内标记细胞总数为1846个,对照组为556个。P值<0.05,提示差别显。结论:结果表明脊髓损伤后.大网膜脊髓移植对红核脊髓束神经纤维轴浆运输的恢复有促进作用,从形态学的角度进一步肯定了大网膜脊髓移植治疗外伤性截瘫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神经干细胞移植修复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对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结构修复和功能恢复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制备鼠T10 脊髓损伤模型 ,体外培养、诱导鼠神经干细胞 ,定量评价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结构修复和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神经干细胞移植组明显的增强了GAP 43mRNA的表达 ,促进了脊髓ChAT阳性的运动神经元的再生、结构的修复和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结论 :神经干细胞移植促进了脊髓损伤后神经结构的修复和功能的恢复 ,是急性脊髓损伤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高压氧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单纯神经干细胞移植已应用于对受损脊髓组织的修复。 目的:以神经干细胞移植同时应用高压氧治疗大鼠脊髓损伤,观察联合作用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雌性SD大鼠60只,以半切法制成胸段脊髓半横断大鼠模型。随机分成单纯损伤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及高压氧治疗组,每组20只。伤后第4周取材行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及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第8周取材行辣根过氧化物酶示踪,透射电镜观察轴突的再生情况,通过体感诱发电位观察神经电生理恢复情况。造模后1,2,4,6,8周进行BBB评分和斜板实验等运动功能检测。 结果与结论:观察伤后4周病理切片,单纯损伤组未见神经轴索通过,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可见少量神经轴索样结构,高压氧治疗组可见较多神经轴索样结构。BrdU的阳性细胞数及辣根过氧化物酶阳性神经纤维数,高压氧治疗组最多,神经干细胞移植组次之,单纯损伤组最少,且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透射电镜下神经干细胞移植组、高压氧治疗组正中横断面可见新生的无髓及有髓神经纤维。高压氧治疗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短于神经干细胞移植组,波幅高于神经干细胞移植组(P < 0.05),明显优于单纯损伤组(P < 0.01)。伤后4周神经干细胞移植组、高压氧治疗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均有较明显恢复,高压氧治疗组较神经干细胞移植组恢复快(P < 0.05);单纯损伤组亦有所恢复,但程度较轻。提示神经干细胞移植对于脊髓损伤大鼠后肢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联合应用高压氧有协同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验证大网膜是否对脊髓损伤有修复作用。方法:本实验采用SD雌性大白鼠20只,分实验、对照两组。在同等条件及体感诱发电位监测下造成截瘫。实验组施行带蒂大网膜脊髓移植,对照组截瘫后不作任何处理。动物饲养存活3~8周后进行辣根过氧化酶逆行追踪法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红核内标记细胞总数为1846个,对照组为556个。P值<0.05,提示差别显著。结论:结果表明脊髓损伤后,大网膜脊髓移植对红核脊髓束神经纤维轴浆运输的恢复有促进作用,从形态学的角度进一步肯定了大网膜脊髓移植治疗外伤性截瘫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背景: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恢复是否与脑脊液循环存在着某种联系? 目的:观察递增负荷运动后大鼠大脑皮质和脑脊液中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 方法:随机将30只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10只,运动组20只,运动组采用6周递增负荷运动方案训练,游泳时间由第1周的10 min递增为第6周的60 min,负重由体质量的3%增至体质量的5%。对照组正常饲养。 结果与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结果显示,递增负荷运动后即刻,大鼠大脑皮质和脑脊液中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的水平显著增高;递增负荷运动后24 h,大鼠大脑皮质中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水平继续增高(P < 0.01),而脑脊液中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降至正常水平。其中,递增负荷运动后即刻,大鼠大脑皮质中的去甲肾上腺素与5-羟色胺水平及呈显著正相关(P < 0.05),大脑皮质和脑脊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水平高度相关(P < 0.01)。提示递增负荷运动后去甲肾上腺素的兴奋作用和5-羟色胺的抑制作用处于动态平衡中。递增负荷运动后的即刻,脑脊液中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的变化能够反映大脑皮质中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摘要 背景:神经干细胞移植入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可以促进功能恢复,基因治疗已被广泛用于治疗脊髓损伤。 目的:确定BDNF-GFP转染后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效果。 设计,时间和背景:本实验是在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发育生物学实验室与2009年5月至2010年1月完成。 材料:10只新生Wistar大鼠和88只2-3个月大,雌雄不限的Wistar大鼠。 方法:以携带BDNF-GFP基因的腺病毒转染神经干细胞。88只Wistar大鼠中假手术组8只, 80只大鼠制成T9左侧横断模型,并随机分成四组:BDNF和GFP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GFP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单纯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和模型组。在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脊髓损伤后向横断处显微注射等体积细胞,模型组在相同的部位注射等体积的PBS。 主要观察指标: BBB评分检测脊髓损伤模型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制备脊髓损伤模型2周后取材,免疫组化评估BDNF-GFP转染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后的细胞学特点;制备脊髓损伤模型2、4、6、8周Real-time PCR检测脊髓横断处BDNF表达情况。 结果: BDNF-GFP转染后神经干细胞在脊髓半切模型中存活并表达BDNF和GFP,移植该细胞后的大鼠体内高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BDNF,且脊髓损伤动物运动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恢复。 结论:移植BDNF-GFP转染后神经干细胞可能是一种修复脊髓损伤的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绿色荧光蛋白;脊髓损伤;移植。  相似文献   

9.
背景:如何促进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始终是医学界一大难题,胚胎神经干细胞有利于神经元的存活,并能促进轴突再生。 目的:观察胚胎鼠神经干细胞局部注射移植治疗高位脊髓损伤大鼠的可行性,以神经电生理及后肢运动功能评分评价其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实验,于2007-06/2008-06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细胞移植组,20只/组。另取孕14 d的SD大鼠5只用于制备胚胎神经干细胞。 方法:生理盐水组、细胞移植组大鼠均建立高位脊髓损伤模型,取双侧第8~10对肋间神经各2 cm,交叉植入脊髓缺损处(近端白质与远端灰质、远端白质与近端灰质),细胞移植组局部注射鼠胚胎神经干细胞2×106个,生理盐水组局部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 主要观察指标:通过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的检测,观察神经电生理恢复情况;通过BDA顺行神经示踪,观察运动传导束恢复情况;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结果:细胞移植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波幅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P < 0.01);细胞移植组大鼠在损伤区有较多BDA标记阳性神经纤维通过,而生理盐水组未见BDA标记阳性神经纤维;细胞移植组大鼠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较生理盐水组明显提高(P < 0.01)。 结论:胎鼠神经干细胞局部注射可以较好地恢复高位脊髓损伤后的神经电生理及后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背景:脊髓损伤的修复目前尚无良好的治疗手段,细胞移植能促进神经轴突再生及脊髓功能恢复,为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了可能,但因脊髓损伤模型及移植方式不同,其治疗效果并不相同。 目的:验证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 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细胞移植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采用改良Allen重物打击法制造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脊髓。术后4周,每周进行运动功能评分,ELISA检测脊髓损伤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脊髓组织中NF200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运动功能明显改善,脊髓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蛋白含量明显增高(P < 0.05);移植组大鼠脊髓囊腔较小,NF200表达明显增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减少。提示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增加损伤脊髓神经生长因子含量,抑制胶质瘢痕形成,促进神经轴突再生,改善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治疗灵长类动物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治疗恒河猴脊髓半切损伤的作用。方法采用脊髓半切损伤制作恒河猴脊髓损伤模型,同时移植人羊膜上皮细胞或转染BDNF的羊膜上皮细胞,于损伤后70d行荧光金注入脊髓损伤下方4cm处,损伤后80d观察实验动物的行为学变化,并行组织学检查。结果治疗组脊髓损伤侧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移植物内可见AchE、TH阳性神经纤维和GFAP阳性的神经胶质细胞,移植物内有荧光金染色。结论移植人羊膜上皮细胞使恒河猴脊髓半切损伤后运动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背景:研究证实嗅鞘细胞有利于神经元存活,并可促进轴突再生。 目的:探讨嗅鞘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效果。 方法: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盐水对照组、细胞移植组,20只/组。另取10只SD大鼠用于嗅鞘细胞的分离培养。盐水对照组、细胞移植组大鼠均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取双侧第8~10对肋间神经各2 cm,交叉植入脊髓缺损处(近端白质与远端灰质、远端白质与近端灰质),细胞移植组局部注射嗅鞘细胞2×106个,盐水对照组局部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通过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的检测,观察神经电生理恢复情况;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通过BDA顺行神经示踪,观察运动传导束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细胞移植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波幅明显优于盐水对照组(P < 0.01);细胞移植组大鼠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较生理盐水组明显提高(P < 0.01);细胞移植组脊髓损伤区有较多BDA标记阳性神经纤维通过,其数量明显多于盐水对照组(P < 0.01)。证实局部注射嗅鞘细胞可以较好地恢复大鼠脊髓损伤后的神经电生理及后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再程序化脂肪干细胞(ADSCs),并在体研究再程序化ADSCs移植入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后促进损伤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和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纯化和鉴定大鼠ADSCs,并利用慢病毒包装神经元生成素2(Ngn2)基因转染ADSCs制备再程序化干细胞。体内实验将4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SCI对照(A)组、单纯ADSCs移植(B)组和Ngn2-ADSCs移植(C)组。采用BBB评分评价大鼠运动功能,并通过HE染色、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脊髓组织学改变和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而观察实验动物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Ngn2-ADSCs移植组在运动功能评分、胶质瘢痕的形成、脊髓损伤后病理变化和分泌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VEGF蛋白含量明显优于其他组。结论 Ngn2-ADSCs移植后能有效地存活,并分化为神经细胞,抑制胶质瘢痕形成,减小脊髓损伤空洞,增加BDNF和VEGF表达,最终促进SCI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较单纯应用ADSCs能更好地促进SCI修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神经干细胞与许旺细胞共移植于大鼠半横断脊髓损伤处神经干细胞的迁移、存活、分化及对损伤脊髓的修复作用.方法 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脊髓神经下细胞后与许旺细胞共移植于大鼠半横断脊髓损伤处,免疫荧光染色和电镜技术分别观察神经下细胞的迁移、存活、分化及新生的髓鞘.皮层运动诱发电位(CMEPs)及BBB评分分别检测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结果 在神经干细胞与许旺细胞共移植组,损伤脊髓的头端、尾端及对侧町见明显的GFP阳性细胞及GaLC/GFP、GFAP/GFP、NSE/GFP、SYN/GFP舣阳性细胞,电镜下新生的髓鞘最多,CMEPs恢复百分率和振幅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但BBB评分与神经干细胞单移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神经干细胞和许旺细胞体内共移植可促进神经干细胞的辽移、存活、分化及脊髓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背景:单纯的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脊髓损伤后损伤区域神经组织的水肿、缺血、缺氧等引起继发性损伤造成的。 目的: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同时应用吡拉西坦,观察两者对大鼠脊髓损伤恢复的影响。 方法:雌性Wistar大鼠参照改良Allen打击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成3组,即单纯损伤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吡拉西坦组。于伤后1,2,4,6,8周进行BBB评分和斜板实验等运动功能检测。第4周取材行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通过SRY-PCR检测雄性大鼠Y染色体上特有的基因SRY,从而得知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存活。8周后取材,行辣根过氧化物酶示踪观察,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轴突的再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伤后4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联合治疗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均有较明显恢复,联合治疗组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恢复快(P < 0.05)。单纯损伤组亦有所恢复,但程度较轻。病理切片单纯损伤组未见神经轴索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可见少量神经轴索样结构;联合治疗组可见较多神经轴索样结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联合治疗组有SRY基因表达,单纯损伤组未检测到SRY基因。辣根过氧化物酶阳性神经纤维数联合治疗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单纯损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5)。透射电镜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联合治疗组正中横断面可见新生的无髓及有髓神经纤维。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吡拉西坦促进大鼠损伤脊髓结构和功能恢复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细胞移植组,两者联用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6.
组织工程脊髓移植治疗大鼠脊髓半切块状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组织工程脊髓移植治疗大鼠脊髓半切块状损伤的疗效.方法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为细胞支架,多聚赖氨酸为细胞外基质,神经十细胞(NSCs)为种子细胞,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脊髓.制作大鼠T10脊髓右半切块状损伤模型,随机分成3组:实验组在损伤区移植组织工程脊髓,对照组A移植NSCs,对照组B移植PLGA.移植治疗12周,每周均行BBB评分定量评价肢体运动功能.伤后第12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神经逆行示踪评价脊髓传导束的恢复程度,并取损伤处脊髓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区的形态结构修复.结果 伤后12周实验组的BBB运动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P神经逆行示踪显示:实验组鼠右侧大脑组织中可见大量的HRP标记阳性神经元,而两对照组仅见有少量HRP阳性神经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实验组移植区NF阳性神经元和GAP-43阳性神经轴索数量较多,修复了缺损,而对照组极少,仍留下不同程度的缺损.结论 组织工程脊髓移植治疗促进了半切块状损伤脊髓的形态结构修复和功能恢复,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NSCs移植和PLGA移植.  相似文献   

17.
甲基强的松龙和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治疗大鼠脊髓损伤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甲基强的松龙和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结构修复和功能恢复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制备大鼠胸10脊髓损伤模型,体外培养、诱导分化大鼠神经干细胞,定量评价甲基强的松龙和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结构修复和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明显地增强了生长相关蛋白(GAP-43)mRNA的表达,促进了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阳性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再生、神经结构的修复和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P<0.05)。结论:甲基强的松龙和神经干细胞移植通过增强GAP-43 mRNA的表达、运动神经元的再生而促进了脊髓损伤后神经结构的修复和功能的恢复,是急性脊髓损伤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背景:目前研究多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细胞移植对颅内疾病的治疗,对植入细胞在损伤脊髓中的成活、分化、迁移、结构重建等了解有限。 目的:探讨局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替代治疗的可行性。 方法: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建立SD大鼠脊髓横断损伤模型,伤后即刻分别向损伤区局部移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或无钙镁磷酸缓冲液。在术前和术后1 d,1周,2周,3周,4周和8周进行BBB评分,观测大鼠的运动功能,并于移植后1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脊髓损伤处的存活情况,移植后4周进行损伤脊髓的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测。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第1~8周细胞移植组BBB评分均髙于对照组;术后1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在细胞移植组大鼠脊髓远端检测到BrdU阳性细胞,术后4周脊髓损伤处发现有神经纤维。证实通过损伤后立即局部注射的方式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进大鼠脊髓损伤区,细胞可在损伤区存活;存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为神经元,在损伤局部形成神经元通路,从而促进脊髓神经纤维传导功能的恢复,并促进高位脊髓损伤后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背景:单纯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受损脊髓组织的修复作用并不理想,研究证实神经生长因子兼有神经元营养和促突起生长双重作用,可以有效的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对脊髓损伤后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SD大鼠42只,建立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成3组,伤后1周于损伤处分别注入培养液、单纯神经干细胞或神经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于伤后1,2,4,6,8周进行BBB评分和斜板实验等运动功能检测。伤后4周取材行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及BrdU免疫组化染色,伤后8周取材行辣根过氧化物酶示踪观察及体感诱发电位观察神经电生理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伤后4周单纯神经干细胞组、神经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均有较明显恢复,神经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组较单纯神经干细胞组快,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培养液组亦有所恢复,但程度较轻。病理切片显示培养液组未见神经轴索通过。单纯神经干细胞组可见少量神经轴索样结构,神经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组可见较多神经轴索样结构。BrdU的阳性细胞数及HRP阳性神经纤维数:神经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组>单纯神经干细胞组>培养液组且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神经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波幅优于单纯神经干细胞组(P < 0.05),明显优于培养液组(P < 0.01)。结果提示神经干细胞移植对于后肢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联合应用神经生长因子有协同效果。  相似文献   

20.
背景:多项研究已证实嗅鞘细胞移植能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再生和功能的恢复,但嗅鞘细胞移植促进再生的分子机制还未完全阐明。 目的:观察嗅鞘细胞移植是否可以消除纤维性瘢痕的产生。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随机动物实验,于2007年4月至2009年5月在日本东京都神经科学研究所发生形态部门和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完成。 材料:动物由日本东京都神经科学研究所动物管理及使用委员会提供 方法:选取体重为300-350克的SD大鼠23只,行胸椎9-10脊髓全横断,分为假手术对照组(n=3)、手术组(n=9)和嗅鞘细胞移植组(n=11)。嗅鞘细胞来源于未成熟的嗅球,并经过培养2-3周。 主要观察指标:分别应用GFAP和胶原IV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损伤部位胶质瘢痕和纤维性瘢痕的形成。脊髓内下行和上行的神经纤维束分别应用5-羟色胺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组化染色来观察。血管可用RECA-1染色来标识。同一切片上用RECA-1和胶原IV染色来比较血管的着色和胶原沉着的部位。 结果:在单纯的脊髓损伤组,损伤后一周的下行的5-羟色胺阳性纤维和上行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神经纤维均停止在纤维性瘢痕两端,在损伤部位周边有大量胶质细胞增生,损伤中心部位有大量胶原IV蛋白沉积而形成纤维性瘢痕。在损伤后同时移植嗅鞘细胞一周,5-羟色胺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阳性纤维均可见通过损伤部位。在损伤的脊髓节段,嗅鞘细胞移植组的阳性纤维均高于单纯损伤组。虽然移植组的损伤周边仍有大量的胶质细胞存在,但纤维性瘢痕却被显著的抑制。 结论:脊髓损伤过程中切断的神经纤维停止在纤维性瘢痕之前,移植嗅鞘细胞可以减弱纤维性瘢痕的产生而促进5-羟色胺阳性纤维越过脊髓损伤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