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由于其能耗低、无环境污染、参数易控制等优点,在中药和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中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在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提取分离中药和天然产物时,样品的制备和预处理直接影响到萃取得率和萃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而影响到萃取物的药效作用。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综了超临界流体萃取中药和天然产物的样品制备和预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超临界流体萃取在中药和天然产物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蜘蛛香超临界CO2萃取物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蜘蛛香的超临界CO2萃取物的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蜘蛛香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测定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检索质谱库并参考相关文献进行鉴定。结果蜘蛛香超临界CO2萃取物得率为8.85%,分离得到80个组分峰,对其中的74种成分进行了鉴定分析。结论应用超临界CO2萃取蜘蛛香,提高了挥发油收率,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天然组分,值得推广应用于蜘蛛香的研究开发和工业提取。  相似文献   

3.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中草药及天然产物提取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过去的十几年,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从天然产物和中草药中已经成功地萃取和分离了多种活性成分,本文主要针对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实际应用方面的几个问题进行综述,包括提携剂的选取、样品的制备、萃取温度和压力的影响、萃取物的采集方法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超临界CO2萃取吴茱萸的有效成分.方法用超临界CO2对吴茱萸进行萃取分离,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测定其化学成分.结果从超临界CO2萃取物中共分离出27种成分,主要成分为b 一罗勒烯和十四碳二烯,含量分别达36.46%与45.57%.结论用超临界CO2萃取吴茱萸的脂溶性挥发油成分和有机酸,方法简单,萃取效率高.  相似文献   

5.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颇有前途的分离方法,应用范围相当广泛。本文主要介绍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天然产物萃取、分析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超临界CO2流体萃取(SFE)与分子蒸馏(MD)联用技术对中药挥发性成分提取与分离、纯化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提取川芎的挥发性成分,再将所得到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子蒸馏.以气相色谱(GC)-质谱(MS)技术分别测定萃取物和蒸馏物的化学成分,并对成分种类及其相对含量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川芎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物共鉴定了45种成分,而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物再经分子蒸馏后所得蒸馏物的成分种类有所减少,为39种,两提取物所含成分的含量也有所变化.结论SFE与MD联用技术可用于挥发性成分的分离、纯化,且优于单一SFE技术.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年代,超临界萃取技术已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新的化工分离工艺,由于它的优越性,使得这项技术在天然药物提取上得到迅速发展,应用的范围和种类也不断扩宽。超临界萃取技术不仅在单味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在中药复方成分研究、中药指纹图谱研究及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等方面也被广泛应用,已成为中药研究领域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难溶性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分离技术,因它具有高效、快速、污染少等优点,一直是分离技术中的一个最活跃的领域,并广泛应用于低分子、低极性、亲脂性、低沸点的成分如挥发油、烃、酯、内酯、醚和环氧化合物等物质的萃取.本文综述了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对高分子量、离子型、极性较高的药物进行萃取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应用于中药提取分离的优势和局限性。结合实例阐述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与其他提取分离技术工艺集成用于中药提取分离的可行性和优越性。研究认为发展该工艺集成技术对实现中药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超临界CO2萃取吴茱萸有效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用超临界CO2萃取吴茱萸的有效成分。方法 用超临界CO2对吴茱萸进行萃取分离。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测定其化学成分。结果 从超临界CO2萃取物中共分离出27种成分,主要成分为β-罗勒烯和十四碳二烯,含量分别达36.46%与45.57%。结论 用超临界CO2萃取吴茱萸的脂溶性挥发油成分和有机酸,方法简单,萃取效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超临界CO2萃取结晶技术纯化穿心莲内酯。方法 采用系统观察法考察了超临界CO2萃取结晶分离对穿心莲内酯晶体形态、纯度、结晶量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镜、HPLC法分析结果。结果 穿心莲内酯晶体形态随压力的升高而变细、变短;随着压力的升高,晶体纯度提高,结晶量增加。结论 超临界CO2能萃取并同步高效结晶分离穿心莲内酯,为开发高质量中药活性成分提供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特点和发展概况及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在药物提取分离方面的优越性,综述了近年来该技术在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及药物化学成分分析中的应用,并展望了该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超临界流体萃取(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SFE)技术凭借萃取速度快、流程短、效率高、能耗少、可在较低温度下操作以及可以与GC、IR等分析手段联用等优越性已经成为萃取中药有效成分的重要技术手段。综述了SFE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如挥发性、萜类、生物碱、黄酮类及其苷、酚类、不饱和脂肪酸和香豆素类成分提取中的应用,并对该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在生化工程20余年的研究工作基础上。结合中药现代化开展了一些技术、材料与设备的研究开发工作。研究植物细胞、组织、器官大规模培养增殖技术,应用于细胞代谢产物、生物转化和人工育种及发根,实现了工厂化生产,并成功研制多种类型的生物反应器;在原有化学工程提取分离技术的基础上,发展了反应分离耦合、微波辅助提取等新技术,实现了高效浸出,并且节能、节水;此外,又发展了包括反胶团萃取、一步三相萃取青霉素、泡沫分级分离、膜分离、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等新技术。高速逆流色谱技术是一种没有固相载体的液一液多级逆流萃取技术,避免了不可逆吸附,已成功用于多种天然产物的分析和分离,作为研究中药指纹图谱的新方法具有很好的精密度和重现性。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毛细管电泳、质谱等技术在指纹图谱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还研制了多种分离介质,并在药物的修饰与包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另外,在海洋药物研究领域,创造了连续培养连续采收的新流程、新技术.进行了转基因藻的培养。用于生产基因工程产品。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杨梅核为原料,研究超临界CO2萃取杨梅核仁油的工艺条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考察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分离温度、萃取时间4因素对杨梅核超临界CO2萃取物得率的影响。结果:超临界CO2萃取杨梅核仁油影响因素次序为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分离温度〉萃取压力。结论: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45℃,分离温度55℃,萃取压力350 Bar(1 Bar=100 kPa),萃取时间3.5 h。此条件下杨梅核仁油得率为17.60%。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优选CO_2超临界萃取法提取艾叶挥发油的工艺条件,进一步提高艾叶挥发油的得率与品质。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工艺,考察因素为萃取压力(A)、萃取温度(B)、分离压力(C)和分离温度(D),每个因素取3个水平,以挥发油得率和桉油精含量为考察指标,两个指标加权分析,对艾叶挥发油的提取工艺进行筛选。结果:艾叶挥发油最佳提取条件为萃取压力20 m Pa,萃取温度30℃,分离压力8 m Pa,分离温度55℃,平均挥发油得率为1.443%,平均桉油精含量为0.318 mg·g~(-1)。结论:筛选出CO_2超临界萃取法的提取工艺得油率高,桉油精含量也高,综合评价工艺稳定可行,可为实际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临界CO2萃取牛蒡片挥发油的可行性并检测其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得到牛蒡片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挥发油的萃取率为0.84%,从挥发油中分离出41个峰,鉴定出其中31种化合物。结论:超临界CO2萃取可作为一种有效提取牛蒡片挥发油的方法,其挥发油为多种类型化合物的混合物。  相似文献   

18.
甘草是常用的大宗中药材,甘草多糖是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文章综述了近10年甘草多糖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提取方法主要涉及溶剂提取法和超声辅助提取法,以及其他一些提取方法,如微波辅助提取法、超临界二氧化碳(CO_2)萃取法、酶分解提取法和渗流-大孔树脂循环耦合提取法等。分离纯化方法主要涉及凝胶过滤色谱法、大孔树脂色谱法和离子交换色谱法等。结果表明,当前甘草多糖的提取分离还存在甘草原料来源不明、生长方式不清和提取工艺指标混乱等问题。通过探讨提高甘草多糖得率的途径和方法,以期为甘草多糖提取分离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姜黄素是姜黄属植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癌、抗氧化、抗炎、清除自由基、抗微生物以及对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多方面药理作用,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研发潜力。随着提取分离技术的发展,目前有多种方法从植物中提取精制姜黄素。对近年来研究姜黄素的酶法、超临界CO2萃取法等提取方法,聚酰胺吸附、大孔树脂吸附等分离方法及其在保护心脑血管和抗肿瘤等方面的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姜黄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阿那日五味散中挥发油组分的不同提取方法的最佳工艺以及β-环糊精包合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方法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和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提取挥发油;采用饱和水溶液法,运用正交试验,以包合物收得率为评价指标筛选最佳包合工艺.结果 阿那日五味散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的最佳工艺为加入药材8倍量的水提取4h;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挥发油的最佳工艺为A3B3C3D2,即提取罐的压力为25 MPa,提取罐的温度为45℃,提取2.0 h,分离罐Ⅱ的温度为35℃;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的最佳包合工艺为A1B1C3,即:挥发油与β-环糊精比例1∶3,包合温度30℃,水浴搅拌2.0 h;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的挥发油的最佳包合工艺条件为A1B2C3D2,即:挥发油与β-环糊精用量比例为1∶3,包合温度为35℃,包合时间为2.0 h,挥发油与无水乙醇比例为1∶1.结论 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挥发油的量是水蒸汽蒸馏法的2倍多,能够极大地提升提取效率,使用β-环糊精包合挥发油可提高挥发油的稳定性,该方法简便易行,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