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应用毫火针合谷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将120例中风后肌痉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行单纯运动康复疗法,治疗组行毫火针合谷刺配合运动疗法。对比治疗后患者的前后肢体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判定、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的FMA、MBI评分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CSS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中风后肌痉挛患者,采取毫火针合谷刺配合运动疗法,可有效改善生活质量,加速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及运动的进度。  相似文献   

2.
全经针刺法对中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全经针刺法对中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地分成两组(全经组和常规组),分别采用常规针刺法和全经针刺法,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对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两组均比治疗前有明显的提高(P〈0.05),两组间比较,全经组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全经针刺法能明显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背俞穴毫火针点刺对中风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将12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背俞穴毫火针点刺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FMA评分、BI评分、NDS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FMA评分、BI评分、NDS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背俞穴毫火针点刺可有效提高中风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采用毫火针基于调节气血、温阳通气治则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针灸康复科住院部收治的8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随机数表发分为毫火针组(44例)、普通针刺组(42例)进行治疗,采用基于调节气血、温阳通气治则选取特定穴位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患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等指标的变化以全面评价该疗法的疗效。结果:与普通针刺组相比,采用基于调节气血、温阳通气治则的毫火针治疗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患肢的痉挛情况得到缓解(P0.05),且患者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恢复(P0.05)。结论:基于调节气血、温阳通气治则的毫火针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效果确切,且优于普通针刺疗法,值得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辨证治疗中风5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狄道明  狄政莉 《陕西中医》2001,22(8):457-457
目的 :探索辨证治疗中风的途经。方法 :将中风 5 6例患者按中风辨证法分为瘀血组、肝阳上亢组、痰浊蒙窍组 ,采用中医为主 ,西药为辅治疗中风。结果 :显示治疗前后三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显著差 (P<0 .0 1 )有无高血压病史及高血压病史长短与发病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相关 ,而与功能缺损恢复相关。提示 :控制血压升高对预防中风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体针与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谭吉林  李国辉 《中国针灸》2004,24(6):371-373
目的:观察体针分期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方法:将5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体针组和头针组,治疗28天.结果: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和FIM评分增高有显著意义;体针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FIM分值改变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体针分期针刺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同时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实际完成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背俞穴毫火针点刺结合躯干训练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中山市中医院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均行躯干训练,对照组患者联合背俞穴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则采用背俞穴毫火针点刺治疗,30 d为1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等凝血功能指标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改善情况;比较2组Fue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分)及神经功能(NIHSS评分)改善情况,比较2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D-D、Fib、NSE及Hs-CRP等水平均降低,观察组改善更显著,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NIHSS评分降低,FMA评分升高,观察组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总有效率70. 00%(21/30),观察组93. 33%(2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背俞穴毫火针点刺结合躯干训练治疗中风偏瘫效果显著,可促进肢体及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炎性反应及高凝状态,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隋文乐  李爱萍 《新中医》2014,46(7):40-42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改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恢复期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有效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结果:神经功能改善有效率观察组88.33%,对照组68.3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第1、2疗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患者第2疗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治疗前评分(P0.05);2组患者治疗第1、2疗程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在改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神经功能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以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砭石疗法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接受砭石疗法;对照组接受针刺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对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60例患者治疗前后指令、意识刺激、水平凝视评分均为0分,不参与统计.每组患者经治疗后其他神经功...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治遂汤对缺血性中风瘀血阻络证神经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功能影响分析。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同时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结果:治疗5周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治疗组降低程度明显,另外还改善了血液流变学等相应指标。结论:治遂汤能提高缺血性中风瘀血阻络证神经患者的治愈率,而且还能降低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通腑化痰法 (中风星蒌通腑胶囊 )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和对患者血肿吸收速度、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6 0例患者随机分为 2组 ,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治疗组 (30例 )应用中风星蒌通腑胶囊 4粒口服 ,每日 3次 ;2组均治疗 5周。观察 2组患者血肿吸收速度和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同时检测高密度脂蛋白 (HDL)、低密度脂质蛋白 (LDL)、总胆固醇 (TC)和甘油三酯 (TG)。结果 :治疗组治疗 5周平均血肿吸收量 34.6± 2 .3ml,对照组为 2 6 .5± 1.9ml,2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 ;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HDL显著升高 (P <0 .0 1) ,LDL明显降低 (P <0 .0 5 ) ,TC、TG显著降低 (P均 <0 .0 1) ;治疗组治疗 5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17.2± 1.3分 ,较对照组 2 5 .5± 1.5分显著降低 (P <0 .0 1) ,证明中风星蒌通腑胶囊能降低脑水肿、促进血肿溶解液化、吸收和病灶修复、再建。结论 :通腑化痰法能减轻急性出血性中风患者的脑水肿 ,促进血肿吸收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提高临床疗效 ,降低致残率 ,而且还可控制脂代谢紊乱 ,降低神经功能损害 ,缓解症状 ,对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清热化瘀Ⅱ号方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缺血性中风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予清热化瘀Ⅱ号方治疗,对照组予天丹通络胶囊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观察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①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治疗组治疗脑梗死的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4.82%,治疗组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热化瘀Ⅱ号方通过清热解毒、涤痰化瘀,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具有良好的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临床方面研究中风口服液对脑梗死(中风病)患者的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用随机单盲阳性药物对照的方法,将61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风口服液)31例和对照组(消栓口服液)30例,实验前后评定神经功能以观察中风口服液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作用.结果:治疗前后比较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改善(P<0.05).结论:中风口服液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作用优于消栓口服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风膏在脑出血恢复期应用后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改善方面的影响。方法将60例处于脑出血恢复期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除给予稳控血压、预防感染等常规治疗外,观察组加服中风膏,对照组加服胞磷胆碱钠胶囊。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风病临床症候评价积分及有效率。结果治疗后两组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风病临床症候评价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疗效改善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风膏在脑出血恢复期应用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贺氏针灸三通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寻找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有效方法。方法:按照随机化和多中心临床试验原则,将列入统计病例31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61例)和对照组(158例),观察组以贺氏针灸三通法分期采用放血、火针和毫针治疗,对照组采用我科常规选穴手足十二针法,均每日1次,治疗30天后,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93%,对照组为70.25%,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急性期入组或恢复期入组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影响,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贺氏针灸三通法对于中风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取穴,并且提示分期应用贺氏针灸三通法对中风病之急性期与恢复期治疗均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通络法治疗中风急性期4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新锋  李开梅  朱敏 《新中医》2006,38(5):28-29
目的:观察中风急性期应用通络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3例急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1例,以西医常规治疗结合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通络合剂(主要含全蝎、蜈蚣、地龙等虫类药)。疗程均为14天。主要观察2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总有效率、显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通络法的早期应用能明显促进中风急性期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对患者远期的功能恢复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康复训练联合针灸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病情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抽取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则应用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风后遗症患者采用康复训练联合针灸进行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升生活质量,值得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期辨证取穴针刺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治疗作用以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28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46例(采用分期辨证取穴针刺法治疗)和对照组142例(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观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并判断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均可显著降低患者不同分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0.01),降低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P〈0.01),其中治疗组治疗后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急性期和恢复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58%,明显高于对照组(83.8%,P〈0,05)。结论:分期辨证取穴针刺法可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提高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9.
赵敏  王新志 《河南中医》2002,22(5):17-19
观察中风显蒌通腑胶囊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患者的临床疗效、血肿吸收速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发病3d后口服中风星蒌通腑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5周。观察两组患者血肿吸收速度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同时检测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结果两组平均血肿吸收量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HDL显著升高(P<0.01),LDL明显降低(P<0.05),TC、TG均显著降低(P<0.01)。说明该胶囊能减轻急性出血性中风患者的脑水肿,促进血肿吸收和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调神解郁汤"结合头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调神解郁汤"结合头针治疗,对照组口服西药西酞普兰(喜太乐)。所有患者均进行中风的基础治疗;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分别进行HAMD(24项)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以判定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HAMD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HAMD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神解郁汤"结合头针治疗能明显改善中风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