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四肢阻塞性动脉疾病向血栓内直接动脉注射尿激酶(UK)等纤溶性药物,促使血栓溶解的疗法(溶栓疗法)是最近引人注目的疗法之一。本法是经导管使UK浸透在血栓内以赋活血栓内的纤溶系统,提高局部疗效的方法。本文根据作者的经验,以急性动脉阻塞性病例为中心,叙述本法的适应证和疗效。溶栓疗法的作用机制纤溶系的溶解血栓是纤维蛋白溶酶原通过赋活物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使构成血栓的纤维蛋白分解来完成。纤维蛋白溶酶原在循环血中存在,血栓内部在血栓形成过程中有纤维蛋  相似文献   

2.
1996年,美国的临床实践中开始对发病3小时内的超早期脑梗塞、静脉内给予血栓溶解新药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而在日本目前为止针对脑梗塞所承认的血栓溶解药只有尿激酶,其使用方法也只限于静脉内小量给药,数年前也开始了rt-PA的临床试验,但尚未获得承认。另外,在一些机构也试验了大剂量尿激酶的动脉内给药。一、溶栓疗法和溶栓药1.溶栓疗法的理论 脑梗塞为脑动脉闭塞导致缺血组织的坏死。应用血栓溶解药可使脑动脉的闭塞血栓在早期溶解,血流再开通,因而可以认为血栓溶解疗法是非常合理的治疗方法。可是,陷入梗塞的脑组织一旦…  相似文献   

3.
组织纤溶酶原活化因子(PA),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的各种组织中,其主要作用是将无活性的纤溶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纤溶酶。这种活化了的纤溶酶可使血栓构成成分之一的纤维蛋白发生溶解。近年来,根据PA免疫学性质不同,可将PA分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型(t-PA)和尿激酶型(UK)两类。尿激酶已做为血栓溶解剂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有引起全身性出血倾向的副作用。而t-PA则对纤维蛋白具有特殊亲和力,并且其活性可被纤维蛋白所增强,因此,它能选择性地将血栓中的纤维蛋白溶解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解酶。由于t-PA在体内含量甚微,长期  相似文献   

4.
血栓溶解疗法是治疗闭塞性血管病的一条新途径,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就某些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概念和机理一、1893年Dastre发现血液凝块有自然溶解的现象,并称之为“纤溶现象”。在正常人的血液中,纤维蛋白的溶解与抗溶解是处于动态平衡的。当使用某种药物,破坏这种动态平衡,提高纤溶活性,使纤维蛋白溶解的方法,就称“血栓溶解疗法”。二、溶血栓药物的作用并非直接使血栓溶解。正常情况下,如图所示,血液中一般没有  相似文献   

5.
脑梗塞大多数是由于血栓性动脉闭塞所致。在血栓形成中要有血小板、凝血 -纤溶系统的参与。因此可以说 ,在急性脑梗塞的病态中血小板、凝血 -纤溶系统活化起着核心的作用。脑梗塞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ATS)、心源性脑栓塞 (CES)、腔隙性梗塞(L AS)及其他。现认为这些不同类型 ,血栓的参与及组成亦不尽相同。本文就血小板、凝血 -纤溶系统活化的检查所见按脑梗塞的不同类型分别进行说明。一、在导致脑梗塞中血小板、凝血及纤溶的作用1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 在动脉这样快速血液流动系统中形成血栓的过程 ,血小板活化扮…  相似文献   

6.
无症状性脑梗塞的纤溶疗法高松滋等脑内存在无症状性缺血灶者,发生脑梗塞的危险率高,近年来主张为预防其发生必须给予治疗。为防止缺血灶,须预防灌注动脉内的血栓形成或栓塞的发生以及对已发生的血栓行溶解治疗。其中之一的脑梗塞急性期纤溶疗法较为合理。但其效果不如...  相似文献   

7.
在DIC 中所观察到的纤维蛋白溶解现象(纤溶),其中心是与凝血系统功能相对应的所谓继发纤溶。在DIC 中由于病理改变不同,也可能混有原发纤溶,但主要是清除全身性微血栓所引起的反应性纤溶。纤溶现象的生理作用在于清除血管内产生的血栓及其以后的血流恢复。这种血栓溶解的主要酶——纤维蛋白溶酶的生成和抑制,有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及各种蛋白酶抑制物错综复杂地参与。本文围绕DIC,以有关纤溶的各种因子反应为基础进行概括的说明。  相似文献   

8.
心血管疾病     
近一年来循环系统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现就其中几个问题予以介绍。一、冠状动脉内血栓纤溶疗法心肌梗塞发病早期选择性地向冠状动脉内注入尿激酶(UK),可使血栓某种程度地溶解。日本冠状动脉血栓溶解研究会对31所医院进行联合调查,在500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例中,血栓纤溶疗法的冠状动脉再通率为66.8%。发病后2小时内投予尿激酶,用量72万单位以上者效果尤著。目前,围绕血栓纤溶疗法的探讨主要有: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的超早期治疗专辑──纤溶疗法与超早期治疗冈田靖等早在60年代就已开始尝试用血栓溶解疗法治疗急性期脑梗塞,但因有引起出血性梗塞或重度脑出血的危险,在日本,特别是对脑栓塞症,此疗法成为禁忌。现今认为对脑血栓症发病5天以内的患者,可给予小剂量(1日6...  相似文献   

10.
尿激酶疗法     
一、尿激酶的作用机理尿激酶是日本发明的一种纤溶活性药物。它是由人尿精制而成的,但没有抗原性,不含热源物质,因此欧美正在以此代替链激酶。尿激酶溶解血栓的机理是:血液中的纤维蛋白溶酶原和注入的尿激酶、链激酶等进入血栓后,生成纤维蛋白溶酶从而溶解血栓。当血栓变陈旧时,血栓中纤维蛋白溶酶原含量即随之低下,加上尿激酶不易进入血栓,因此随着血栓形成时间的延长越发难以溶解(经过三天以上的血栓很难溶解),因此越早应用尿激酶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1.
代谢综合征多发的动脉硬化性疾病,是以炎性改变及血管壁细胞增殖为基础,以粥样斑块破溃与血栓形成为契机发病的。经细胞生物学、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试验证实,炎症与血栓形成倾向与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表1)。代谢综合征时还可见血凝功能亢进、纤溶系统功能低下,以致纤溶系统障碍,使血栓难以溶解的纤溶酶原活化抑制物-1(PAI-1)血中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12.
直接将溶血栓药投到冠状动脉内的局部纤溶疗法,因要采用冠状动脉插管,其血流再通的效果容易制定,但经静脉应用溶血栓药的全身纤溶疗法,不一定采用冠脉插管,故需要确定血流再通效果的指标。有报告说,根据reperfusion arrhythmia、心电图ST改变和肌酸激酶(CK)达到峰值的时间等可以推测血流的再通,但对某个具体的的病例难于作出判断的情况也不少。笔者等注意到溶血栓疗法中,血循重建成功后CK急速流到血液中的“冲洗”(wash out)现象,本文探讨是否能通过洋细观察血循重建极早期CK的流出情况,来判断血流再通的效果。考虑到过去CK测定是从收入CCU起每3小时一次,这不利于充分观察  相似文献   

13.
所谓治疗时间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迄今对于脑梗塞超急性期尚没有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1995年美国NINDS首次确认了对于发病3小时以内的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血栓溶解疗法的有效性。自1996年这种治疗方法得到了FDA认可以来现在可以说是进入了“brainattack的时代”。这种治疗方法最重要的要点是从发病到治疗开始的时间受到严格的限制,超过一定的时间,给予rt-PA反而有很大的风险。因而,治疗时间窗(therapeutictimewindow)的概念被频繁使用。与此并行,近年还开发了多种神经保护药(neuroprotectivedrug),一部分药物正在动物实验之…  相似文献   

14.
日本溶栓疗法的新动向1993年日本在(山口洋教授)召开的第If次冠状动脉血栓溶解研究会上,就静脉注射血栓溶多多疗法,晚期冠状动脉血栓溶解,组织型纤港酶原激大剂(卜*A)和尿激酶(UK)的联合溶栓战略做了专题亡论。结果认为,发病6小时以上通过晚期再灌注...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DIC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总是在某种原发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或伴随原发疾病的合并症而发生。因此,首先应想到若无原发疾病,DIC 就不会发生。DIC 可有如下病理变化:①正常凝血—纤溶系统的平衡失调。在全身或大范围的血液循环中形成微血栓;②凝血酶参与DIC 的形成,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又能作用于血栓;③全身性微血栓形成时,由于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因子的减少,以及FDP 的增多等,就能导致显著的出血倾向;④DIC 的末期症状是重要器官  相似文献   

16.
一、脑梗塞急性期凝血纤溶系统的动态脑梗塞急性期凝血纤溶系统的动态一般来说是凝血机能亢进、血小板活性亢进及纤溶亢进 ,但随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心源性脑栓塞和腔隙性梗塞各病型不相同 ,表现亦各异。心源性脑栓塞的变动最大 ,其次是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心源性脑栓塞是以凝血机能亢进为主 ,而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是凝血机能亢进和血小板活性亢进两者并存。腔隙性梗塞在这两方面变化均较小 ,但有报道在其中的一型分支粥样硬化病时 ,TAT(凝血酶 -抗凝血酶 复合物 )多呈高值 ,所以即使腔隙性梗塞 ,也不能忽视其凝血亢进状态…  相似文献   

17.
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t-1,PAI-1)可阻断纤溶系统使血栓难以溶解。糖耐量异常时血PAI-1水平开始上升。PAI-1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血PAI-1水平与发生心血管意外有很强的相关性。PAI-1生成受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氧化应激调控,被认为是与代谢综合征、动脉硬化和心肌梗死有关联的分子。PAI-1的表达可被体重减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噻唑烷酮(TZD)衍生物等抑制。  相似文献   

18.
一、肾小球疾病与凝血系统、血小板系统的关系当肾炎时,免疫复合物(IC)沉积或形成于肾小球袢后,可分别活化因子Ⅻ和内源性凝血系统。此外,来自血管壁损伤部位的组织凝血活酶以及活化的巨噬细胞释出凝血活性因子(PCA)可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当肾小球基底膜(GBM)发生严重病变时则断裂,纤维蛋白自肾小球袢渗入肾球囊腔内,并刺激巨噬细胞,有利于 IL—1、TNF 等介质释放。肾疾病时,血液凝血系统异常包括①纤维蛋白、Ⅷ因子沉积于肾小球血管壁;②肾皮质内可见纤溶酶原、纤溶酶原激活物在肾病变时发生变化;③血清、尿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增加;④凝血因子(Ⅷ、Ⅸ、Ⅺ、Ⅻ因子)在临床或实验性肾病变时可发生变化;⑤实验动物亦证实肾炎时与血液凝血系统有关。IC 能活化血小板,使血小板凝聚,引起血小板释放介质,形成血栓。血小板及其相关物沉积于肾小球内会形成小血栓。体内外实验及肾炎患者血小板活  相似文献   

19.
高龄者急性心肌梗塞冠脉内血栓溶解疗法的价值及其局限性自Rentrop报告了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冠状动脉内注入血栓溶解疗法(ICT)以后,在血栓溶解疗法方面进行了各种的研究,并探讨了其应用的价值。而对于高龄者AMI的血栓溶解疗法,因合并症的问题而没...  相似文献   

20.
老年人急性心梗的血栓溶解疗法老年人死亡的首位原因是心肌梗塞.对于急性心肌梗塞溶解冠状动脉内血栓,使血流恢复的疗法,始于80年代,可是初期的冠状动脉血栓溶解疗法常常把老年人从适应者中除外.把老年人作为对象行血栓溶解疗法,是于80年代后期首先在欧洲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