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柯萨奇B组病毒与妇女妊娠早期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本采用RT-PCR检测40例人工流产和40例自然流产妇女胎盘绒毛组织中特异的CVB-RNA,采用细胞培养的方法该两组妇女中CVB-RNA阳性进行培养。结果:自然流产组妇女胎盘绒毛组织CVB-RNA检出率为40%(16/40),人工流产组检出率为17.5%(7/40)(P<0.05),经组织培养,自然流产组妇女胎盘绒毛组织CVB培养阳性率为30.9%(5/16),人工流产组培养阳性率为28.7%(2/7),两无显性差异(P>0.05)。结论:CVB感染在妇女自然流产中的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自然流产与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柯萨奇B组病毒1~6型(CVB_(1~6)与自然流产的关系,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了40例自然流产妇女和40例人工流产妇女血清柯萨奇B组病毒抗体IgM(CVB-IgM)。结果为自然流产组中CVB-IgM阳性率为85%(34/40),人工流产组中CVB-IgM阳性率为35%(14/4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CVB感染与自然流产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ELISA法检测53例临床拟诊为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柯萨奇病毒B组(CBV)特异性抗体IgM,结果阳性17例,阳性率32.1%,显著高于正常儿童组(6.7%),提示苏州地区部分病毒性脑炎患儿病原可能与CBV有关。  相似文献   

4.
柯萨奇病毒B组感染与小儿过敏性紫癜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晓茹 《河北医学》2003,9(1):41-42
目的 :为探讨柯萨奇病毒B组感染与小儿过敏性紫癜发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 37例过敏性紫癜及 4 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中柯萨奇病毒B组特异性抗体 (CBV -IgM)。结果 :过敏性紫癜组血清CBV -IgM阳性 17例 (4 5 .95 % ) ,对照组阳性 4例 (10 .0 0 % ) ,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X2 =12 .5 2 ,P <0 .0 1。 37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中血清Adv及RSV阳性各 2例 ,CMV抗体均阴性。结论 :柯萨奇病毒B组感染与小儿过敏性紫癜发病密切相关 ,可能是过敏性紫癜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柯萨奇病毒(CoxsakieVirus)是临床常见的肠道病毒。属传染性很强的小RNA病毒,分A、B两组。A组包括1~24型,B组包括1~6型,其基因组为单正股RNA。在临床引起的疾病表现多样化,新生儿感染后可致多器官损伤。尤其是柯萨奇B族病毒可通过胎盘引起胎儿宫内感染,导致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畸形及新生儿严重的全身性感染等[1]。因此孕妇在妊娠早期及晚期检测柯萨奇病毒感染对优生优育有重要意义。我们采用荧光免疫法检测柯萨奇病毒B1~6特异性IgM,现将结果及临床分析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孕妇标本:妇产科门诊孕妇5O0例,年龄在2…  相似文献   

6.
采用ELISA法检测23例病毒性心肌炎和66例健康人血清CBV1-6型多价和单价抗体,结果心肌炎组柯萨奇β组病毒(CBV)多介抗体阳性率为52.2%(12/23),健康人组为25.5%(17/66).两者差异显著(P<0.05);83.3%(10/12)CBV感染性心肌炎患者的单价抗体水平>1:12800,以该效价作为阳性判断值.则CBV2、CBV3、和CBV5单价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2/10)、50%(5/10)和30%(3/10).CBV多价抗体阳性的健康人其单价抗体水平均<1:6400.见结果提示CBYI-6型单价抗体测定有助于明确心肌炎的病因学诊断.对CBV感染性心肌炎的致病机制探索和流行病学调查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总结1987年1月至1990年6月本市15所医院临床上拟诊“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柯萨奇B组病毒(CBV)感染情况。在调查的1790例患者中,双份血清CBV中和抗体效价阳性及可疑阳性率分别为36%和8.1%,与前9年的阳性率相似。提示上海市与CBV感染有关的心肌炎存在于各大医院,值得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病因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病因 .[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了 8例经病理检查确定诊断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组织标本中柯萨奇B组病毒RNA和巨细胞病毒DNA .[结果 ]全部标本中均未能检出柯萨奇B组病毒RNA和巨细胞病毒DNA .  相似文献   

9.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和心包炎活检组织病因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心肌心包活检组织病理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对病毒性心肌炎进行病因学研究。方法:对所选病例临床特点,活检组织病理以及应用逆转录巢式PCR偶联直接循环核酸测序与序列分析检测病毒结果进行总结。结果:急性心肌炎病理诊断符合率43.5%,心肌心包活检组织肠道病毒阳性率51.6%(16/31例),其中柯萨奇B组1例,ECHO病毒1例,脊髓灰质炎病毒1例。结论:病毒性心肌炎和心包炎病毒感染以柯萨奇B组病毒为主,中重型病例急性炎症期心肌中多有病毒复制,病理损伤也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逆转录PCR结合荧光探针对体外RNA扩增和检测技术即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测定脑脊液中柯萨奇病毒(CBV)的数量,诊断柯萨奇病毒性脑炎。方法:采用CBV FQ-PCR诊断试剂盒,以一种完全闭管式的PCR和荧光探针杂交技术相结合所产生的实时检测定量PCR法,检测了113例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脑脊液标本。结果:46例脑脊液FQ-PCR CBV阳性患者中,CBV拷贝数与临床病情轻重呈正相关,在病程早期CBV阳性率较高。结论:FQ-PCR法可用于柯萨奇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对指导治疗和疗效观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TORCH(弓形体、风疹病毒和巨细胞病毒的合称)、CBV(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与不孕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抗体捕获酶联免疫和间接酶联免疫法技术,检测42例不孕症患者血清中TORCH、CBV特异性抗体IgM、lgG,并与92例早孕妇女、26例健康经产妇、28例晚孕妇女相对照。结果:(1)不孕症患者TORCH总感染率(238%)与孕妇组总感染率(54%),经统计学处理,差别非常显著(P<002)。其中,风疹病毒感染率不孕症组(95%)与孕妇组感染率(108%)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不孕症组弓形体和巨细胞病毒感染率分别为95%、476%,与孕妇组(36%、108%)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2)不孕症组CBV-IgM感染率(643%)与健康经产妇感染率(15%),经统计学处理,差别非常显著(P<0001);与孕妇组(375%)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5)。(3)不孕症组存在两种病原体混合感染情况。结论:提示TORCH、CBV感染是不孕症的重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TORCH感染与自然流产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TORCH系列病原体感染与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 对 94例有自然流产史的和 50例无自然流产史的妇女 ,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TORCH系列IgG和IgM。 结果 观察组 94例中TORCH阳性 77例 ,检出率 81 .91 % ,而对照组仅8例阳性 ,检出率 1 6 %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IgG阳性率分别是 :TOX 1 2 .8% ,RUV 2 0 .2 % ,CMV 39.4% ,HSV -Ⅱ 1 4 .9%。IgM阳性率分别是 :TOX 1 8.1 % ,RUV 2 4 .5 % ,CMV 41 .5 % ,HSV -Ⅱ 1 8.1 %。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TORCH病原体的 31例 ,占感染总数的40 .2 6 %。结论 TORCH感染与自然流产密切相关 ,对胎儿的危害程度与母亲的感染状况和孕龄有关 ,因此有必要对孕妇进行TORCH系列病原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病毒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多种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用ELISA技术对102例诊断明确的ITP患儿进行人细小病毒(HPVB19),柯萨基病毒(CBV1-6),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及EB病毒(EBV)特异性IgM的检测.结果:102例ITP中HPVB19-IgM阳性41例(40.12%);CBV1-6-IgM阳性28例(27.45%);HCMV-IgM阳性17例(16.66%);EBV-IgM阳性7例(6.86%);四种病毒总阳性率50.98%,除EBV外其他三种病毒感染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病毒感染是小儿ITP的主要致病因素;(2)HPVB19感染是引起ITP最常见的病因;(3)HCMV感染与婴儿ITP的发生、治疗效果及预后有着明确的关系;(4)CBV1-6感染也是ITP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不育妇女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妇女不育与巨细胞病毒 (HCMV)感染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方法 ,对 98例育龄妇女的血清进行了巨细胞病毒抗体IgM、IgG的检测 ,其中 48例为不育妇女 ,另 5 0例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不育组HCMV_IgG的阳性率为 6 2 .5 % ,对照组为 70 .0 % ,两者差异不明显 (P >0 .0 5 ) ,但不育组HCMV_IgM阳性率为 48.5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4.0 % (P <0 .0 5 )。对不育组中习惯流产的患者进行清宫 ,组织送病检发现 :IgM阳性的患者其绒毛滋养层细胞明显增生 ,而合体细胞层无增生 ,蜕膜呈不同程度变性坏死 ,腺体高度分泌。结论 :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能与不育有关 ,对原因不明的不育妇女进行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检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弓形虫在不孕不育夫妇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清弓形虫CAg、IgMI、gG。结果:CAgI、gMI、gG阳性率分别为9.09%、16.67%、25.00%;弓形虫抗体阳性率为37.12%;弓形虫感染率为37.88%;男、女性弓形虫感染率分别为22.73%、53.03%,男女弓形虫感染率有显著性差异。夫妻双方同时感染的阳性率为15.15%;习惯性流产患者弓形虫感染率为60%。结论:弓形虫感染在不孕不育夫妇中较常见,女性感染率高于男性;习惯性流产患者感染率最高;因此要高度重视并及时治疗弓形虫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探索RNA病毒所致毒性脑膜炎(病脑)的临床实验诊断方法。方法: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病脑组)和非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对照组)为对象,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检测脑脊液标本中RNA病毒(包括肠道小RNA病毒组、柯萨奇病毒及风疹病毒),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技术(ELISA)检测脑脊液和血液中柯萨奇病毒-IgM和风疹病毒-IgM。结果:RT-PCR方法的特异性为100%,阳性率分别为肠道小RNA病毒组35.3%、柯萨奇病毒29.8%、风疹病毒9.7%;而ELISA方法检测血清标本的特异性为93.7%(COX-IgM)和95.2%(RV-IgM),敏感性分别为38.2%和8.4%,检测脑脊液则无阳性发现。结论:RT-PCR是一种临床实验确证诊断病脑的有效而实用的方法,与ELISA方法(检测血清标本)联合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实验诊断资料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不孕症夫妇弓形虫感染的血清学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弓形虫在不孕不育夫妇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ELIAS方法检测患者血清弓形虫CAg、IgM、IgG。结果 CAg、IgM、IgG阳性率分别为4.55%、16.67%、25%;弓形虫抗体阳性率为37.12%;弓形虫感染率为37.88%;男、女性弓形虫感染率分别为22.73%、53.03%。男女弓形虫感染率有显著性差异。夫妻双方同时感染的阳性率为15.15%;习惯性流产患者弓形虫感染率为60%。结论弓形虫感染在不孕不育夫妇中非常普遍,女性感染率高于男性;习惯性流产患者感染率最高;因此要高度重视并及时治疗弓形虫感染,减少其对不孕不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康涛 《当代医学》2014,(11):85-86
目的探讨主动免疫疗法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GQ)治疗习惯性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广东省东莞市美济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68例习惯性流产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主动免疫法联合HCG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应用HCG治疗,肌内注射HGG1000u,1次/d,治疗60d后改为隔日肌内注射1000u,治疗80d后改为每周1次肌内注射1000u,观察2组患者的妊娠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足月分娩30例,妊娠成功率为B8.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4.7%,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主动免疫疗法联合HOG治疗习惯性流产临床效果好,能够显著提高妊娠成功率,减少再次流产的次数。  相似文献   

19.
自然流产患者血清TORCH IgM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自然流产与 TORCH感染的关系。方法  EL ISA法检测自然流产妇女与健康孕妇血清内TORCH系列病原体的 Ig M。结果 自然流产妇女血清中弓形体 (TOX) Ig M阳性率与健康孕妇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而两组的风疹病毒 (RV)、巨细胞病毒 (CMV)、单纯疱疹病毒 型 (HSV- )的 Ig M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弓形体感染是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注射及护理技术在治疗习惯性流产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年龄24~40岁、原因不明性习惯性流产、封闭抗体阴性患者26例为试验组,选择同期就诊、年龄相当、原因不明性习惯性流产、封闭抗体阴性患者24例为对照组。对试验组进行淋巴细胞注射、心理治疗等护理技术及常规保胎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保胎治疗。结果:试验组妊娠成功率为73%,对照组为21%,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淋巴细胞注射及护理技术的应用在治疗原因不明性习惯性流产中疗效确切,具有操作有效、无不良反应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