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100例正常人右胸心电图的波形特征和振幅、间期等参数,结果表明右胸导联QRS波大部为rS型,r波和S波振幅由左向右逐渐降低。据此,作者指出V_3R、V_4R呈qrS型或V_3R~V_7R均为QS型,则具肯定诊断意义;对将V_5R导联的Q/R>1/3作为诊断右室梗塞的条件提出商榷;并认为R/S>1.5表明右室肥厚。  相似文献   

2.
正常成人右胸心电图10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100例健康成人右胸心电图 QRS 波群形态的观察,发现正常成人右胸 V_3R导联86%呈 rS 形态,V_4R84%呈 rS 或 rSr’型,但 V_3R 导联100%呈起始 r 波。Q 波出现率在右胸侧壁导联有增加趋势,而终末 r 波自左向右有递增性改变的规律。笔者通过统计学分析还提出了 QRS 振幅、Q 波时限和 ST 段偏移幅度的95%可信限值,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头胸导联(HC导联)心电图对右心室心肌梗死(RV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临床、生化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25例RVI患者进行心电图HC导联与 Wilson导联的同步对比观察。另选 49 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①对照组HC导联中HV3R~HV8R的QRS波多呈 Rs或 R型,越往右越明显,无≥2 个相邻导联出现Q波。②RVI者HV3R~HV8R的QRS波形态多为 QS形,且 HL3、HO、HR3 导联也以 QS型为主。25例RVI患者HC导联心电图的诊断符合率高于Wilson导联(84.0%∶52.0%,P<0.05)。③下壁梗死时,HL3、HO、HR3 导联Q波的出现与Wilson导联上Ⅱ、Ⅲ和aVF导联有很好的一致性。结论:RVI时HC导联心电图图形变化明显,所涉及的导联多,明显优于Wilson导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健康人右胸导联心电图QRS波和T波形态及临床意义。方法测量867名健康人右胸导联心电图,分析QRS波和T波形态。结果右胸导联Q波的发生率与V1导联R波的幅度有密切关系,V1呈QS型、V3R~V5R多数有Q波。V1呈rS型,则R波幅度越小,V3R~V5R出现Q波的机会越大;右胸导联V1→V3R→V5R直立T波出现逐渐减少,倒置T波出现逐渐增多。结论健康人右胸导联心电图V1、V3R~V5R出现Q波和T波倒置不能作为诊断合并右室心肌梗(RVMI)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280例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正常右胸导联心电图各波段形态的观察,以及对11例临床诊断为右心梗塞患者的心电图分析,以期提高体表心电图对右心梗塞(RVI)的诊断水平。 1 280例正常人右胸导联ECG表现 1.1 P波:本组在V_3R—V_6R P波直立者258例占92%,其形态同V_1导联。14例为双相占5%,8例为平坦或倒置占3%。振幅<0.2mV,时限<0.10s,无明显年龄性别差异。 1.2 QRS形态:V_1、V_3R呈rS的263例占95%其余的  相似文献   

6.
300名正常人右胸导联心电图分析(摘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300名(男女各150名,年龄21—90岁,21—60岁每10岁各30名,60岁以上各30名)正常人右胸导联心电图V_(3R)、V_(4R)、V_(5R)、V_(6R)进行分析。其结果为: 1.V_(3R)—V_(6R)均可呈QS型,除V_(3R)不出现Q(q)波外,QS及Q(q)波出现率逐导联增多。QS型V_(3R)、V_(4R)在50岁以上显著增多。  相似文献   

7.
右胸导联心电图各参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800例正常人右胸导联心电图进行分析,提示P波绝大多数为小圆直立P,时间<0.1S,电压<0.2mV。V_1、V_3R96.12%为rS型,由V_1至V_5Rr波逐渐消失,1/3正常人V_4R、V_5R呈qR、qRS、QS型。V_5RQ=0.04s者占Q波出现人数的24.26%。Q/R比值>1/3V_4R占62.5%,V_5R占77.2%。ST段V_4R、V_5R在等电位线上约占95%,V_1、V_3R上斜型抬高≤0.1mV为17.6%。T波多与QRS主波方向一致,倒T深度不超过0.4mV。  相似文献   

8.
正常成人右胸导联心电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281例正常成人右胸导联心电图,结果表明,QRS 波以r_s为主,V_(3R)及v_(4R)出现率分别为99%及94%,V_(6R) 及 V_(7R) 可出现 QS 波,但 V_(3R)、V_(4R)罕见,无1例在所有导联均出现 QS 波;终末 r 波代表右室圆锥部的除极,其振幅减低或消失可能为右室梗塞所致。测量 ST 段应在 J 点后40ms 处进行,正常 ST 段抬高≤0.1mV。本研究为右室梗塞的诊断提供了心电图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右胸导联正常QRS波群的内在规律。方法观察220例健康大学生常规12导联和V3R-V6R导联心电图,分析V1QRS波群呈不同形态时V3R-V6R导联QRS形态和q波时间、电压及q/R比值。结果V3R-V6R与V1QRS形态相似率逐导联降低;V3R-V6Rq及Qs波出现率逐导联增高(1.82%、6.82%、23.64%、47.27%);V1呈Rs时V3R、V4R无q或QS波,V1呈QS时V3R、V4R均呈QS型;V3R、V4R或V5R出现q或QS波,则其右侧导联也出现q或QS波(即不会单个导联出现q或QS波);V3R-V6Rq波时间〈0.04s,q/R比值可〉1/4。结论正常人右胸导联可出现q或QS波,孤立导联的q或QS波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常人V1呈QS型的发生率及右胸导联心电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正常人群中V1呈QS型的发生率及右胸导联心电图变化规律.方法在5395名健康体检者中,检出所有V1呈QS型的正常人,加做V3R~V6R心电图.结果V1呈QS型的正常人共54名,占全部体检人数的1%.V3R~V6R QS型发生率分别为100%、90.74%、59.26%、42.59%;Q波发生率分别为0%、9.26%、33.33%、37.04%;q波发生率分别为0%、0%、7.41%、20.37%.结论少数正常人V1可呈QS型.V1呈QS型的正常人右胸导联心电图出现QS、Q(q)波为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11.
研究215名健康成人右胸导联V_(3R)—V_(7R)心电图。测量q、r、s波的振幅和ST段偏移等。全部导联的r或r′波幅均小于5mm;呈现rS型者在V_(3R)和V_(4R)分别占92.4%和83.9%;初始r波分别占97.5%和90.4%,且rS型和初始r波的频数随着导联的右移依次递减、继发性r波递增;qS型在V_(3R)和V_(4R)分别占1.9%和5.7%,并随导联右移依次递增,但未发现在V_(3R)—V_(7R)导联同时出现。经数据统计,导出国人右胸导联(V_(3R)—V_(4R))心电图形态和振幅的正常范围,并对其结果以及右胸导联的使用导联数作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15岁,临床诊断:(1)先天性心脏病,右位心、继发孔型房间缺损、右心室肥大,(2)真两性畸型。心电图(附图左)示Ⅰ导联P、QRS倒置,胸导联自V_1—V_6导联的R波与S波逐渐缩小,各导联初始有明显6波。附图右为左右手反接.并加作V_2、V_(3R)—V_(6R)(相当于正常V_1、V_3—V_6导联)。P、QRS、T顺序出现,P_(Ⅰ、Ⅲ、aVL)直立,P-R间期<0.12s,各导联的QRS波群宽大,时间0.16s,但P-J时间为0.24s,起始部均见有一8波,V_2(相当于正常心脏的V_1)呈rS或QS型,V_1呈RS型,R/S<1。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右位心,B型预激综合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正常人右胸导联心电图(RCLECG)QRS波群振幅性别、年龄差异规律。方法测量331名正常人右胸导联(RCL)QRS波群r、s波振幅,比较性别、年龄差异。结果男女各年龄组V3R~V6R导联r、s波振幅依次递减。同导联各年龄组之间:男性V3R-V6R导联r波振幅与年龄增长具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P〈0.01)。V3R、V4R导联S波振幅与年龄增长呈负相关(P〈0.05)。女性r、s波振幅与年龄增长无显著的负相关(P〉0.05)。同年龄组男女之间:V3R—V6R导联QRS波群r、s波振幅均男性大于女性(P〈0.01)。结论正常人RCL ECG中QRS波群振幅性别、年龄差异显著,应引起临床注意。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53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右位心。心电图示:R-R间期为0.10s、肢导QRS波Ⅰ、Ⅱ、Ⅲ、aVF均呈QS波型,起始有“△”波,QRS时限>0.12s胸导V_1呈Rs型,V_(3、4、5)呈QS波,左右手反接加做V_3R-V_5R呈R波,电压明显增高,并有多导联ST-T改变。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右位心合并预激综合征。下壁心肌梗塞,右室肥大待排。为了明确诊断、做心电向量检查。心电向量特征:各面QRS环起始部运  相似文献   

15.
例1 患者男性,58岁,因阵发性心悸、胸闷5年于1991年5月6日入院。心悸时心电图证实为A型预激综合症合并心房颤动,3年前有“急性前间壁心肌梗塞”病史。心电图(图1)示大部分窦性P波后出现畸形QRS波,P—R间期0.10s,QRS时限0.20s,起始部可见δ波胸导联主波向上。少部分窦性P波后显示正常时限QRS,P—R间期0.28s,V_(1-3)导联QRS呈QS型,V4导联呈gR型。Ⅱ、V_1及V_2。导联可见提  相似文献   

16.
观察52例正常人及22例扩张型心肌病V_1-V_(9R)导联心电图变化.结果表明,正常人P波96.2%正向,QRS波群V_1100%呈rS型,V_1-V_(9R)r波出现率逐渐降低,Q波出现率逐渐增高,Q波时间R/4,T波82.7%倒置.心肌病P波负向多于正向,rS出现率低于正常人,Q波出现率也递增,Q波>0.04s,振幅>R/4,STv_(4R)抬高较多,T波直立多于负向.  相似文献   

17.
<正> 右胸心电图曾被用于右室肥厚的诊断,而用于右室梗塞(RVI)的诊断则是近十几年来心电图临床应用的新进展。RVI绝大多数与左室梗塞(MI)并存。由于冠状动脉供血的区域特性,RVI可以是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左室MI的延伸。尸解已发现左室下壁合并RVI,左室下壁合并孤立性右室乳头肌MI,左室前壁合并RVI,左室侧壁合并RVI,左室心内膜下合并RVI以及左室复合MI合并RVI等。其中以左室下壁、左室前壁MI合并RVI多见。本文着重综述这两型RVI的右胸心电图特征。正常人的右胸心电图完整的右胸心电图包括V_(1R)~V_(7R)7个导联,但因V_(1R)、V_(2R)就是常规V_2、V_1导联,其位于左右室共同部分的室间隔,大部分作者仍用V_2、V_1表示。V_(3R)~  相似文献   

18.
宽QRS波群心动过速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方田 《心电学杂志》1999,18(4):241-243
一、宽QRS波群心动过速的机制、类型及心电图特点1.室性心动过速(1)QRS波群宽大畸形,频率多在150~250次/min.(2)存在房室分离或有室性融合波群、窦性夺获,此点特异性高,但敏感性低.(3)胸导联QRS波群均不呈RS型.(4)当QRS波群类似右束支传导阻滞时,V_1呈单相R波或呈M型,其R波前峰>后峰,呈左突耳征(又称兔耳型)、双相波如QR、Rs、RS型,V_6呈QS、QR或RS型,其R/S<1.(5)当QRS波群类似左束支传导阻滞时,V_1有R波>30ms,R-S间期>60ms(从R波起始至S波最深点的时间),V_6呈QS、QB或RS型,R/S<1.(6)额面电轴左偏或极度右偏,尤其是如原有束支传导阻滞,则心动过速时其电轴、QRS波形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左室起源室性心律失常基本心电图特征及左室不同部位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方法连续入选2005年3月至2014年10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频发室性早搏(PVCs)和(或)室性心动过速(VT)并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有临床PVCs/VT发作时的体表十二导联心电图,以术中消融治疗成功靶点作为室性心律失常的起源点,分析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总体特征以及左室不同起源部位PVCs/VT的体表心电图各QRS波群形态特点。结果共纳入237例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其中78例起源于左室(78/237,32.9%)。左室起源的PVCs/VT在V_1导联绝大多数呈rsR′或R形(72%),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特点,少部分V_1呈rS或RS形(23.5%);胸导联R波移行多在V_3导联之前(73.5%),移行在V_3导联之后者少见(7.3%),移行在V_3导联者为19.1%。其中V_3导联移行指数常<0者占绝大多数(92.3%)。左室流出道主动脉瓣上(主动脉窦)与主动脉瓣下起源者下壁导联及V_5-V_6导联均呈高R形(87.5%);主动脉瓣上起源者特点为:V_1导联多有S波呈rS/RS或QS形(84.2%),V_1导联主波向下(84.2%)。主动脉瓣下起源者V_1导联多呈R/rsR′形(80%),无S波,V_1导联主波向上呈右束支阻滞图形(80%),主动脉瓣下起源者所有胸前导联均呈高R波(80%)。左纤维三角及二尖瓣环前壁起源者下壁导联呈高R形、V_5-V_6导联呈Rs形(100%),V_1导联呈R/rsR′形呈右束支阻滞图形(100%)。左前分支及左前乳头肌起源者下壁导联主波向上为100%(下壁导联至少有1个导联呈qR形),且Ⅰ、aVL导联100%呈rS/QS形、V_5-V_6导联呈Rs形(100%)。左后分支及左后乳头肌起源者下壁导联主波向下(100%呈rS/QS形),且Ⅰ、aVL导联100%呈qR形、V_5-V_6导联呈rS/RS形(85.2%)。心尖部起源者下壁导联主波方向向下且均呈rS/QS形、V_5-V_6导联呈QS形(100%),其中Ⅰ导联均呈QS形。结论根据体表心电图胸导联R波移行导联、V_3导联移行指数,可以明确PVCs/VT起源于左室;根据下壁导联、Ⅰ、aVL导联、V_1导联、V_5-V_6导联QRS波群特征,可初步判断PVCs/VT在左室的各起源部位。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26岁,临床诊断为充血性心肌病,心衰Ⅲ度。 心电图分析:图A示体表心电图标准导联和V_(1、3、5)六个导联。各导联均未见P波,R—R规则,QRS波时限0.13s,Ⅰ呈Rs型,Ⅲ呈rS型,V_1呈rsR型,Q—T间期0.36s,心电轴-60°。Ⅰ、V_3、V_5的QRS似有“病Q”。图B示食管导联心电图,见规则正负双向P波,频率97次/分,与图A心室率相等,1:1下传,P—R间期0.14s,Q—T间期亦为0.36s。 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心房激动超低电位,QRS低电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病理性Q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