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脊柱转移性肿瘤的手术切除与脊柱稳定性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脊柱转移性肿瘤的手术切除和脊柱稳定性重建的外科疗效。方法对29例脊柱转移眭肿瘤患者进行脊椎肿瘤切除减压,单纯植骨或钛网、人工椎体植骨加椎弓根钉棒或钢板螺钉内固定,一期重建脊柱稳定性,术后根据病理结果均给予化疗、放疗和激素等综合治疗。观察术后局部疼痛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及脊柱椎节的稳定性情况。结果随访6个月~62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病人术后局部疼痛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无加重损伤,其中12例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术后影像学检查提示:脊柱内固定物在位,椎体序列恢复良好,椎问高度恢复。结论脊柱转移性肿瘤的手术切除和脊柱稳定性重建的外科疗效肯定,适应征具备者应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椎管重建对椎管内肿瘤患者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03-2018-03间民权县中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5例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重建方案分为椎管重建组(33例)和非椎管重建组(32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中情况、术后临床指标.术后3个月、9个月及15个月评价脊柱的稳定性(Cob...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胸段脊柱肿瘤全脊椎切除的手术方式、脊柱重建策略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1月~2013年12月行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的颈胸段脊柱肿瘤病例11例,病理诊断包括骨巨细胞瘤5例,骨母细胞瘤1例,Ewing肉瘤1例,浆细胞性骨髓瘤1例,甲状腺滤泡型转移癌2例,前列腺转移癌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背部疼痛,术前VAS评分为7.45±0.82分;脊髓损伤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3例,D级6例,E级1例。所有病例术前根据Tomita脊柱肿瘤外科分期评估均为间室外病变。4例C7~T1段肿瘤行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前方钛网、钛板重建;7例T2~T4段肿瘤行单一后路整块全脊椎切除(TES),前方单纯钛网重建。两种术式后方均为钉棒系统重建。观察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脊柱重建稳定性情况。结果:手术时间298~573min,平均423.9min;术中失血量800~3800ml,平均2077ml。4例术中胸膜破裂,2例术后神经功能一过性下降,7例术中结扎病椎神经根,残留轻度胸前区不适。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34.7个月,1例前列腺转移癌患者死亡,其余均无局部复发。术后患者疼痛明显改善,VAS评分由术前7.45±0.82分下降至术后2.55±0.69分(P<0.05)。术后神经功能2例(术前D级1例,E级1例)保持原有水平,余均获得改善,均未出现内固定失败。结论:全脊椎切除治疗颈胸段脊柱肿瘤可以获得满意的局部控制,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应根据肿瘤位于颈胸段脊柱近端(C7~T1)或远端(T2~T4)而制定个体化手术方式及脊柱重建策略。  相似文献   

4.
高位骶骨肿瘤切除与重建方式探讨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目的 探讨高位骶骨肿瘤切除和重建方式。方法 我院于1998年10月至2002年4月,收治35例原发性高位骶骨肿瘤患者,L5-S14例,L5-S22例,S14例,S1-28例,S1-36例,S1-46例,S1-55例;肿瘤切除方式:L5-S1椎节切除4例,L5-S5椎节切除2例,全骶骨切除9例,骶骨部分切除20例。肿瘤切除术后给予腰椎与骨盆TSRH或ISOLA内固定术,并给予相应的放疗与化疗。结果 术后随访6~42个月,1例术后出现排尿困难,2例术后出现脑脊液瘘,1例术后切口感染及延期愈合,1例尾端切口皮肤坏死,术后近期疗效均较满意,患者腰骶部疼痛及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1例脊索瘤和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于术后1年复发,其中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于术后19个月因肺部转移全身衰竭死亡,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断钉、断棒。结论 肿瘤的切除方式和术后综合治疗对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骶骨切除术后腰椎与骨盆内固定术有利于保持腰椎及骨盆的稳定性,更好地减轻疼痛,保留患者的行走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脊柱原发性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的稳定性重建方式。方法收集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手术治疗的脊柱原发性恶性肿瘤38例,其中椎体切除13例16个节段,后弓切除7例8个节段,全脊椎切除11例12个节段,其余类型7例。根据不同肿瘤切除范围,采取椎体重建、前方椎体内固定、后路植骨内固定或联合运用等稳定性重建方式。观察植骨融合、上下节段终板间距离、内固定断裂等情况,比较末次随访与术前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神经功能Frankel评分和SF-36评分。结果随访12~89个月,平均29.7个月。6例于随访过程中死亡,5例因肿瘤复发而再次行手术治疗。术后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明显优于术前([6.2±2.2)分vs(1.8±1.3)分;t=-17.080,P=0.000],疼痛改善优良率达86.8%;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改善一级21例,改善二级8例,无明显改善1例;SF-36评分亦明显优于术前([30.7±7.2)分vs(58.3±16.5)分;t=19.037,P=0.000]。除复发外,植骨全部融合,无植骨骨折,5例伴有植骨吸收,终板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沉,术中、术后无严重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根据WBB分期及三柱理论,结合肿瘤切除范围的大小选择相应的重建方式,可恢复脊柱稳定性,促进植骨融合,中短期疗效满意。重建方式应综合考虑节段、预后和骨强度等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全脊椎切除术同期重建脊柱稳定性治疗胸、腰椎肿瘤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6月-2008年7月,采用经后路全脊椎切除减压并后路钛网植骨椎弓根螺钉重建脊椎稳定性治疗胸、腰椎肿瘤患者14例。其中男11例,女3例;年龄36~60岁,平均47.2岁。病程3~15个月。病变节段位于T3 1例,T4 3例,T8 3例,T9 2例,T10 3例,T12 1例,L1 1例。其中骨巨细胞瘤3例,成骨细胞瘤1例,骨肉瘤2例,转移性肿瘤8例。根据病变范围及区域,按Tomita等分型标准:Ⅱ型1例,Ⅲ型5例,Ⅳ型3例,Ⅴ型5例。术前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3例,C级4例,D级5例,E级2例。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等早期并发症。1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64个月,平均32.5个月。患者术后局部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后6~8个月复查X线片、CT显示植骨均获BridwellⅠ级骨性融合。术后10个月脊髓功能由Frankel B级恢复至D级2例,C级恢复至D级1例,余9例恢复至E级;行走功能均无明显障碍。2例患者因发生脑部和肝转移,分别于术后11个月和15个月死亡;1例骨肉瘤患者术后16个月发生肺转移而死亡;1例骨肉瘤患者术后8个月局部复发;余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患者内固定物均牢靠,无松动断裂,钛网无移位塌陷,脊椎无失稳现象。结论后路全脊椎切除同期脊柱重建治疗胸、腰椎肿瘤具有创伤相对较小、瘤椎切除完整、局部复发率低、脊髓减压充分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脊柱ISOLA钉棒系统重建高位骶骨肿瘤切除后腰椎-骨盆连续性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可行性.[方法]对2001年7月~2007年1月间收治的43例侵犯S1、2的高位骶骨肿瘤患者进行同顾性研究,所有患者行肿瘤切除术后双侧或单侧ISOLA系统腰椎-骨盆的连续性重建.其中单侧重建者11例(25.6%),双侧重建者32例(74.4%).[结果]43例中,脊索瘤、骨巨细胞瘤、神经源性肿瘤共33例(77.1%).术后34例(79.1%)经12~62个月随访,5例脊索瘤患者复发,29例得到良好局部控制.术后腰骶部疼痛及下肢根性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恢复正常负重及行走.无1例出现断钉、断棒或螺钉松动.X线片检查未发现钉孔扩大、骨盆内聚及腰椎下移(L5下沉).国际保肢学会(ISOLS)评分功能优良率26例(76.5%).[结论]对于高位骶骨肿瘤,采用ISOLA钉棒系统重建其切除后腰椎-骨盆连续性的手术方法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少,且固定确实,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血管栓塞后肿瘤切除内固定治疗脊柱转移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血管栓塞后肿瘤切除内固定治疗脊柱转移瘤邢更彦,姚建祥,陈克林,匡正达,李禾,孙炜恶性肿瘤脊柱转移占转移瘤的20%左右。病人一旦发生脊柱转移,多为肿瘤晚期。常伴有剧烈疼痛、截瘫或脊髓及神经根受压症状。近年来,虽更多作者主张积极治疗,但碍于脊柱转移瘤切除...  相似文献   

9.
侧方途径切除胸腰椎肿瘤和脊柱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侧方入路手术途径切除胸腰椎肿瘤和重建脊柱稳定性的临床疗效和意义。方法29例T3~T4肿瘤患者,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A级3例,B级5例,C级7例,D级6例,E级8例。经侧方入路手术途径显露病椎前方、侧方和后方,切除肿瘤以及上下相邻椎间盘,然后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进行不同肜式的脊柱稳定性的重建。结果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患者出院时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A级2例,B级3例.C级4例,D级4例,E级16例。术后获访23例,随访时间13~58个月,死亡4例;神经功能情况,13例较出院时有改善,加重1例。结论侧方入路手术途径无需经胸/腹膜腔,患者容易耐受手术,适合于某些胸腰椎肿瘤的切除和脊柱稳定性的重建。  相似文献   

10.
骶骨肿瘤的分区切除与重建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对骶骨肿瘤按其发生部位进行分区切除,选择相应重建方式的方法及疗效。方法:1988年2月-2005年1月手术治疗43例骶骨肿瘤患者,按肿瘤侵及部位(即上段骶骨、骶髂关节及骶髂关节水平向外的髂骨是否被破坏)对骶骨肿瘤进行分区切除并重建,相应的手术及重建方式包括单纯切除、钢针加塑形骨水泥(CPC)重建骶骨、钢板螺钉固定或骶骨螺钉固定重建骶髂关节、不同长度的Luque棒或髂骨棒加钢丝缠扎或TSRH或Isola或CGWS腰椎骨盆内固定。并给予相应的放疗与化疗。结果: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例,切口感染及延期愈合3例,切口皮肤边缘坏死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经积极处理后均治愈。随访1-17年,平均75个月,43例患者中39例(90.7%)术后疼痛得到缓解,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由术前平均8.5分降低到术后3.4分(P〈0.01)。14例有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中,11例术后症状改善,3例无改善。20例行自体和或异体植骨的患者术后1年16例获得骨性融合。3例脊索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和4例骨巨细胞瘤患者于术后1年因复发而进行1次或多次手术,其中有5例和1例骨髓瘤、1例转移癌患者于术后17-50个月因肺部和全身转移死亡。发生断棒2例,均再次手术更换断棒。结论:按肿瘤部位进行分区切除,选择相应的重建方式,达到尽可能广泛切除肿瘤组织和维持脊柱及骨盆稳定性的目的.是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瘤椎全切与重建治疗胸腰椎肿瘤伴神经功能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瘤椎全切与重建,治疗胸腰椎肿瘤伴神经功能障碍的手术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胸腰椎肿瘤伴神经功能障碍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16~62岁,平均31.5岁。原发肿瘤10例,其中骨巨细胞瘤4例,软骨肉瘤3例,动脉瘤样骨囊肿术后复发2例,骨肉瘤1例;转移瘤6例。肿瘤侵犯T53例,T6、T6、7、T9、T11、L2、L4及L5各1例,T8、L1及L3各2例。Tomita外科分型:4型9例,5型6例,6型1例。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A级1例,B级4例,C级7例,D级4例。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行瘤椎彻底切除,椎管减压,植骨重建。术后根据肿瘤病理类型行相应的辅助治疗。结果术后16例获随访10~63个月,平均27.5个月。患者疼痛均完全缓解,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至D级5例(其中1例术前为A级),E级11例。10例原发肿瘤中,1例骨肉瘤术后18个月双肺转移死亡,余9例均无瘤生存。6例转移瘤中,2例全身转移死亡,1例术后10个月肺部带瘤无症状生存,3例均无瘤生存。16例随访期内手术部位均无肿瘤复发。结论瘤椎全切与重建是治疗胸腰椎肿瘤伴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减少肿瘤局部复发。手术适用于胸腰椎原发恶性肿瘤,有复发倾向的侵袭性肿瘤及Tomita外科分型为3~5型的胸腰椎单发转移瘤。  相似文献   

12.
肿瘤型人工关节重建下肢骨肉瘤切除后的骨缺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总结应用肿瘤型人工关节重建下肢骨肉瘤切除后骨缺损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1997年7月~2004年7月共对167例下肢骨肉瘤实施广泛性切除后人工假体重建保肢术,100例获得随访。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13~57岁。股骨近端5例,股骨远端57例,胫骨近端38例。Enneking分期A期3例,B期85例,期12例。使用国产假体71例,进口假体29例。17例患者采用灭活肿瘤骨结合人工假体复合重建缺损,21例采用异体骨人工关节复合体,余62例采用人工假体进行重建。所有成骨肉瘤患者术前均行1~2个疗程规范化疗,术后3~5个疗程化疗。术后采用MSTS保肢评分系统对随访患者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1~8年,中位随访时间3.5年。人工关节3年生存率为81.8%,5年生存率为65%。6例假体折断,13例假体迟发性感染,2例假体松动,5例移植物与宿主骨接合处不愈合,2例异体骨吸收,2例假体下沉,1例骨折。7例于术后6个月~2年内肿瘤局部复发,其中软组织肿瘤复发4例,接受肿瘤再切除治疗;另3例接受截肢手术。患者MSTS评分平均为23.30±5.17。肢体功能优62例,良27例,中7例,差4例,优良率为89%。结论与其他保肢重建方法比较,肿瘤型人工关节能保留最好的关节功能。但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人工关节的设计及加工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3.
骨盆肿瘤的切除与功能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骨盆不同部位肿瘤的最佳切除术式及其功能重建方法。方法1999年1月-2006年12月,对48例骨盆肿瘤患者进行骨盆肿瘤切除及重建手术。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14~72岁,平均45.1岁。良性肿瘤12例,恶性肿瘤36例。肿瘤累及Ⅰ区14例,Ⅱ区11例,Ⅲ区12例,Ⅳ区3例:肿瘤侵犯2个及以上区域8例。手术治疗术式选择:良性肿瘤予以刮除或边界切除,或加植骨;恶性肿瘤予以广泛切除或边界切除,植骨或不加植骨;对于累及髋臼部位肿瘤,采取肿瘤切除后行半盆置换、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重建髋关节功能。结果12例骨盆良性肿瘤术后获随访12~72个月,均恢复较好的行走功能,1例半年后局部复发,放弃治疗。36例恶性肿瘤术后获随访6~72个月,其中生存6~12个月2例(5.6%),12~24个月2例(5.6%),24~36个月6例(16.7%),36~72个月14例(38.8%),72个月以上12例(33.3%)。21例行边界切除患者,未出现局部复发。28例(77.8%)恢复正常行走功能。21例行边界切除患者均恢复行走功能。术后发生并发症6例,其中静脉血栓2例,缺血缺氧性脑病1例,伤口延迟愈合2例,半盆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1例,经相应治疗已明显好转。结论根据肿瘤部位确定切除及重建手术,有利于取得较好的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脊柱通用钉棒系统在骶骨肿瘤切除重建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采用脊柱通用系统(USS)钉棒系统重建骶骨肿瘤切除后腰骶关节稳定性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可行性。方法,采用USS钉棒系统,临床应用于9例骶骨肿瘤。切除骶骨肿瘤,在脊髓减压范围的上一椎弓根(L3或L4或L5)按常规方法置入椎弓根螺钉,将远端螺钉固定于髂骨翼部,置金属棒,植骨及安放横向连接器。结果,术后9例经7-17个月随访,MRI检查无1例肿瘤复发。术前腰骶部疼痛及下肢根性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恢复正常负重及行走。无一例出现断钉,断棒或螺钉松动,X线片检查未发现钉孔扩大,骨盆内聚及腰椎下移(L5下沉)。结论:采用USS钉棒系统建骶骨肿瘤切除后腰骶关节稳定性的手术方法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且固定确定。  相似文献   

15.
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multiple level spinal fracture,MSF)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2002年3月-2006年3月,收治17例MSF患者。男13例,女4例;年龄21~52岁,平均36.4岁。交通伤10例,高处坠落伤7例。伤后至入院时间3h~12d。骨折椎体:T2、T3、T10各1个,T114个,T126个,L15个,L23个,L37个,L45个,L52个,共35个节段受累,其中不稳定型骨折26个节段,稳定压缩型骨折9个节段。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B级各1例,C级2例,D级5例,E级8例。术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为(20.8±3.8)mm,后凸角为(16.2±3.4)°。所有不稳定型骨折采用短节段固定(8个),长节段固定(16个)及前路固定(2个);稳定压缩型骨折未处理(5个)或进行植钉固定(4个)。结果患者手术时间1.8~4.2h,术中失血量300~900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41个月,平均18个月。未见螺钉松动或断钉等。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术前A级1例恢复至B级,B级1例恢复至C级,C级2例恢复至D级及E级各1例,D级5例均恢复至E级,E级8例术后无变化。末次随访时椎体高度为(31.9±3.2)mm,后凸角为(6.8±3.7)°,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SF治疗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以达到彻底减压和稳定固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软组织肉瘤切除后的修复重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修复重建在技术手术治疗软组织肉瘤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1990年11月~1996年11月,治疗软组织肉瘤107例,其中32例进行了一期修复重建手术。32例中,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2例,滑膜肉瘤6例,脂肪肉瘤3例,神经纤维肉瘤3例,横纹肌肉瘤3例,皮隆突纤维肉瘤2例,纤维肉瘤2例,上皮样肉瘤1例;4例为原发,28例为复发;外科分期为ⅠB3例,ⅡA3例和ⅡB26例。根治性切除13例,广泛切除17例,局部切除2例。手术加化疗13例,手术加放疗7例。血管重建3例,动力功能重建16例,皮肤缺损修复22例。结果术后随访到30例,随访时间4个月~6年6个月,肉瘤局部控制率为80%,血管重建保肢率为100%,动力功能重建优良率为87.5%,缺损组织修复成活率为96%。结论修复重建是软组织肉瘤切除后外科治疗的延续,是减低肿瘤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上肢骨肿瘤切除后的自体骨移植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自体骨移植对上肢骨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修复重建的效果。方法1998年8月~2004年3月,收治上肢骨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16例。男8例,女8例。年龄7~45岁。经病理确诊,肱骨近端尤文肉瘤和骨肉瘤各1例;肱骨远端尤文肉瘤2例;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8例,高分化软骨肉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和骨肉瘤各1例。2例肱骨近端肿瘤行自体锁骨代肱骨;2例肱骨远端肿瘤行自体腓骨代肱骨;12例桡骨远端肿瘤中,1例行自体髂骨移植,11例行自体腓骨代桡骨进行重建。采用MSTS系统进行术后功能评价。结果2例肱骨近端自体锁骨移植患者分别随访36个月和12个月,术后保持部分肩关节前屈和后伸功能,但外展功能丧失;MSTS评分分别为23分和22分。2例肱骨远端自体腓骨移植患者分别随访4个月和6个月,肘关节功能良好,移植骨连接处已经出现骨愈合;MSTS功能评分分别为24分和19分。12例桡骨远端自体骨移植患者中11例随访6~75个月,功能良好,无明显并发症;1例髂骨植骨的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术后3个月移植骨完全愈合,至今随访75个月,肿瘤无复发。MSTS功能评分18~27分,平均22.6分。结论自体骨移植在上肢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重建,尤其是儿童的骨缺损重建中,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病灶清除同期CD棒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柱结核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探讨病灶清除同期应用CD棒内固定,在多节段脊柱结核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9年7月~2002年11月对16例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行病灶清除术的同期应用CD棒内固定,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21~59岁.病程2~11个月.病变部位:T6~T11 11例,T10~L2 5例.病变累及3个椎体13例,4个椎体以上3例.其中脊髓功能不全损害5例,按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2例;脊柱后凸畸形4例;侧方塌陷畸形2例.病灶清除和内固定视具体情况采用同一切口或双切口施行.结果术后16例获6个月~3年随访,平均11个月.脊柱结核均治愈,切口Ⅰ期愈合.合并脑脊液漏1例,无全身并发症.脊髓功能损害者于术后6个月内完全恢复.植骨块均全部融合,后凸畸形部分矫正,未发现钉棒松动、脱位.结论多节段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同期应用CD棒内固定可加强脊柱稳定,预防和矫正畸形,提高脊柱结核治愈率和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移植及联合人工假体置换修复骨肿瘤切除后长段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1999年8月~2003年12月对28例四肢恶性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进行了长段同种异体骨段移植重建。其中骨肉瘤16例,骨旁骨肉瘤4例,尤文肉瘤5例,软组织肉瘤骨侵犯3例。均经术前活检及术后病理检查确诊,Enneking分期,IB期5例,ⅡB期23例。所有骨肉瘤及尤文肉瘤患者均接受规范术前及术后化疗。18例采用异体骨人工关节复合物重建,10例采用长段异体骨干移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采用MSTS评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5~48个月,平均24个月。1例术后半年出现局部复发,行截肢术;3例出现异体骨与宿主骨接合处的不愈合和严重的骨吸收;2例深部感染。术后未发生移植骨骨折。其中23例术后功能恢复良好,MSTS评分15~27分,平均23.4分。结论异体骨移植及联合人工关节置换是重建四肢恶性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行坚强内固定,保证异体骨与宿主骨稳定接触,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眼睑恶性肿瘤切除术后自体硬腭黏膜移植眼睑再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眼睑恶性肿瘤切除术后采用自体硬腭黏膜替代眼睑后层进行眼睑再造,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1998年1月~2003年10月,对18例(18眼睑)患者行眼睑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局部旋转移位皮瓣或游离皮瓣联合自体硬腭黏膜替代眼睑后层的眼睑再造术。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35~67岁。18例均为重度眼睑缺损,其中眼睑全部缺损12例,2/3眼睑缺损6例。眼睑基底细胞癌10例,睑板腺癌6例,眼睑鳞状细胞癌2例。结果18眼睑术后外观及功能基本恢复正常,闭合完全,无内外翻。术后随访6个月~4年,平均3年2个月,眼睑形态及功能保持稳定,无植片感染及挛缩,无免疫排斥反应,无肿瘤复发。结论自体硬腭黏膜代替眼睑后层作眼睑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的眼睑重建术,是一种简便易行、取材方便、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的眼睑再造术,硬腭黏膜优于传统的眼睑后层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