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25例垂体微腺瘤MRI半剂量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学征象及动态增强信号强度一时间曲线图的特点,总结垂体微腺瘤的影像学诊断要点。方法:对25例经过临床综合诊断确诊的病例.行MRI平扫及半剂量(0.05mmol/kg)动态增强扫描,并利用工作站后处理功能.绘制出动态增强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图。结果:平扫垂体信号异常的20例.主要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或稍低信号。平扫垂体信号无异常的5例;25例均进行半剂量(0.05mmol/kg)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早期(25~35s)呈低信号的病例8例,动脉中期(35~76s)呈低信号的病例16例·动脉晚期(76~120s)呈高信号的病例1例。结论:半剂量MRI半剂量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垂体微腺瘤的敏感性、检出率都好于其它检查,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RI动态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垂体微腺瘤患者30例均经PHILIP 1.0 NT型MR机行常规矢状面、冠状面T_1WI和T_2WI检查,而后全部又经动态扫描。结果:本组30例的病灶在平扫中,T_1WI呈低信号、T_2WI呈高信号者25例;T_1WI呈等信号、T_2WI呈高信号者3例;T_1WI和T_2WI均呈等信号者1例及高信号者1例。微腺瘤形态征象有垂体柄偏斜(25例)、垂体中央向上膨隆(2例),鞍底下陷(2例),以及瘤内出血(1例),动态扫描后,病灶不增强而正常腺体增强且边界清楚者29例,仅有1例病灶内出血且边界不清楚。结论:MRI动态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敏感性显著高于平扫,而且它可完整地观察早期正常垂体的增强表现与垂体微腺瘤的增强延迟表现,因而,它有助于对垂体微腺瘤的准确定位,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注射对比剂后不同增强方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5 6例垂体微腺瘤患者先行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和T2 WI扫描 ,然后行GD DTPA冠状面T1WI动态增强扫描和常规延迟增强扫描 ,3 0min后再行冠状面T1WI延迟增强扫描。结果 :5 6例微腺瘤中平扫显示 13例 ,动态增强显示 5 5例 ,常规延迟增强显示 48例 ,延迟增强显示 3 3例。其中动态增强清楚显示 47例 ,常规延迟增强清楚显示 2 6例 ,延迟增强清楚显示 14例 ,三者检出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动态增强扫描与常规延迟增强可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 ,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延迟增强扫描检出率较低 ,不适宜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的MRI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66例垂体ACTH腺瘤的MRI特点。患者均行蝶鞍区矢状位和冠状位T1WI薄层增强和平扫,39例同时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MRI显示未见异常41例(15.4%),微腺瘤179例(67.3%),大腺瘤42例(15.8%),巨大腺瘤4例(1.5%);垂体卒中13例(4.19%)。MRI对垂体ACTH腺瘤的阳性发现率为84.6%(225/266);动态增强的阳性发现率为87.2%(34/39)。本组MRI未见异常和明确微腺瘤的术后内分泌治愈率分别为90.0%和87.8%,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蝶鞍区冠状位增强扫描有助于垂体ACTH微腺瘤的术前定位,动态增强扫描能提高垂体微小腺瘤的术前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RI半剂量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临床综合诊断明确的29例垂体微腺瘤的MRI平扫及半剂量动态增强扫描资料.结果:29例垂体微腺瘤中,病灶大小小于5mm 18例,5~10mm 11例.平扫16例T1WI可见低信号影;无明显异常信号8例(其中6例病灶直径小于5mm);垂体形态异常5例;而半剂量动态增强扫描均发现病灶,表现为动态早期稍低信号影.结论:半剂量动态增强扫描MR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动态增强早期扫描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动态MRI对垂体徽腺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31例垂体微腺瘤患者(手术25例,临床证实6例),采用美国GE1.5T超导磁共振仪,动态增强扫描,用造影剂Gd-DTPA(马根维显),剂量0.1mmol/kg,采用FSE序列。结果:常规平扫31例中有25例可见异常信号改变,占80.6%,而动态增强后31例中28例病灶呈低信号,有明显的图像特点,占90.3%。结论: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具有特征性改变,在诊断垂体微腺瘤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垂体肿瘤的MRI表现。材料与方法:对所有患者行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横轴,矢状及冠状面的T1加权及T2加权像。并行GD—DTPA增强扫描。结果:垂体大腺瘤表现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占位效应明显,垂体柄及视交叉移位,鞍底凹陷,微腺瘤行增强扫描表现为低信号区。结论:MRI可明显诊断垂体腺瘤。对形态等改变不明显的垂体微腺瘤结合GD—DTPA增强多可获得满意的诊断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1例肝紫癜影像表现。患者女,29岁,CT平扫示肝S6见类圆形稍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呈持续性强化,MRI平扫示病灶T 1WI呈等-稍低信号,T 2WI呈稍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呈稍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图呈等信号,钆塞酸二钠增强扫描示病灶呈持续性延迟强化,肝胆期呈不均匀稍低摄取,内见散在小点片状...  相似文献   

9.
神经纤维瘤病I型的MRI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回顾神经纤维瘤病I型(NF1)患者MRI表现,分析MR扫描序列及其诊断价值,以建立合适的MR成像方案,为NF1影像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方法:对30例临床确诊为NF1患者采用本组MR成像方案进行扫描,主要包括:轴面SE序列T2WI;平扫矢状面SE脉冲序列T1WI;增强轴面或矢状面SE脉冲序列T1WI;轴面或冠状面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同时分析病变的发病部位、数目、形态、信号的变化和病变的强化情况等。结果:MRI可见下列3种表现:(1)多发性脑内错构瘤:30例中25例在SE脉冲序列T2WI和FlAIR脉冲序列见高信号病灶,病灶主要位于苍白球、小脑和脑干。另外,25例中20例可见海马回、海马旁回等区晕状高信号改变。(2)视通道或下丘脑胶质瘤:视神经、视交叉增粗、扭曲;视交叉或下丘脑肿块,SE脉冲序列T2WI和FlAIR序列表现为不规则分叶状混杂信号肿块,在增强SE脉冲序列T1WI有明显不规则强化。(3)脊柱多发性神经纤维瘤:SE脉冲序列T2WI和脂肪抑制短时反转恢复(STIR)序列显示高信号沿脊神经分布的多发性肿瘤。结论:MRI能够作为1种 常规的影像检查方法对NF1患者进行诊断和追踪。本组MR成像方案能较好地显示NF1的多发性或多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脾种植的CT和MRI特征性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腹部脾种植患者的CT和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7例患者均有脾外伤破裂或脾切除史,有19个脾种植结节,呈圆形或卵圆形.(1)1例脾种植位于腹膜后,1例2个病灶分别位于脾区和胰腺尾部,3例位于脾区.上述5例脾种植直径10~50mm.螺旋CT扫描2例,平扫表现为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均为均匀稍高密度.MRI平扫5例,2例T1WI正相位均为等信号,T1WI反相位信号降低;3例T1WI正相位为稍低信号、T1WI反相位信号无明显降低.T2WI均为中高信号.MRI增强扫描1例,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均为高信号.病理检查脾种植内无或少量含铁血黄素.(2)1例多发脾种植患者,5个病灶位于肝脏,7个病灶位于上腹部大网膜和肠系膜区;1例脾种植位于脾区;上述2例脾种植直径10~40mm,2例同时行CT和MR扫描.CT平扫1例为略高密度(脂肪肝背景),1例为均匀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均为高密度.MR平扫,T1WI 2例均为稍低信号,T1WI反相位1例信号无降低,1例信号降低;T2WI 2例均为不均匀低信号.增强扫描1例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肝脏病灶呈轻度高信号,延迟期呈低信号;大网肠和肠系膜病灶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均呈中等高信号.1例脾区脾种植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均呈低信号.病理检查病灶内见大量含铁血黄素.结论 脾种植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能准确反映其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