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目的:探讨清肝化瘀方药阻断大鼠肝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A组)、清肝化瘀方药等效剂量组(B组)、清肝化瘀方药大剂量组(C组)、对照组(D组),分别用酶组化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γ-谷胺酰转肽酶(1-GT酶)、Notch1、Notch1配体Delta、NF-kB的表达变化。结果:与D组比较,A组γ-GT酶、Notch1、Delta、NF-kB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并且NF-kB与Notch1、Delta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865、0.742,P〈0.01)。与A组比较,C组γ-GT酶、Notch1、Delta、NF-kB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1)。结论:清肝化瘀方药可保护肝细胞阻断癌变,其机制可能与下调Notch1、Delta、NF-kB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益脾养肝方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大鼠肝癌癌前病变病理组织和NF-κB、STAT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益脾养肝方大、小剂量组。采用腹腔注射DEN诱发大鼠肝癌前病变模型,给药16周后处死。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和体质量,肝功变化,肝组织HE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检测NF-κB和STAT3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YPYGF大、小剂量组的ALT、AST和GGT均明显降低,其中YPYGF大剂量组效果最佳(P0.01)。病理组织结果显示,益脾养肝方可以改善大鼠肝癌癌前病变的病理形态,能显著抑制肝组织NF-κB和STAT3的蛋白表达。结论:益脾养肝方对于大鼠肝癌癌前病变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NF-κB和STAT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消痰和胃方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组织NF-κB通路的影响,探讨该方干预胃癌前病变的机制。方法: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采用以化学干预为主的多因素造模方法,共32周。模型组再分为模型对照组、维酶素组、消痰和胃方组。干预6周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胃黏膜组织中p-NF-κB p65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消痰和胃方组p-NF-κB p65表达降低(P<0.05),维酶素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消痰和胃方能改善胃癌前病变大鼠整体情况,较维酶素更优。结论:消痰和胃方防治胃癌前病变的机制有可能通过干预NF-κB通路实现的,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清肝化瘀方药阻断大鼠肝癌前病变和癌变的作用及其对信号蛋白ERK的影响。方法:以二乙基亚硝胺长期灌胃诱发大鼠肝癌,以苦参素做对照,进行癌前病变及癌变期HE染色、γ-谷氨酰转肽酶(GGT)组化染色,ERK免疫组化。结果:清肝化瘀方药和苦参素癌前病变及癌变期病理改变较病理组明显减轻。癌前病变期病理组肝组织GGT酶组化染色单位切面病灶数、单位面积内病灶面积、病灶平均面积3项指标显著高于各药物预防组(P〈0.05或P〈0.01)。单位切面病灶数、单位面积内病灶面积清肝化瘀方药组低于苦参素组(P〈0.05)。癌前病变期和癌变期清肝化瘀方药组ERK在肝细胞胞浆和胞核着色较病理组明显减轻,毛细胆管轻微着色,苦参素组ERK在肝细胞异型增生灶、癌巢周围及毛细胆管均着色,但较病理组轻。结论:清肝化瘀方药能阻断二乙基亚硝胺所致大鼠肝癌前病变和癌变的发生,效果优于苦参素。清肝化瘀方药能降低MAPKs通路中通路的活性,抑制细胞过度增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欣胃颗粒对胃癌前病变(PLGC)大鼠胃黏膜NF-κB、COX-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健康的雄性Wistar大鼠120只根据体质量编号,按随机数字表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除空白组外,其他3组均自由饮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采用标准的饲料雷尼替丁喂养,热盐水灌胃,同时配合饥饱失常的复合造模法进行造模。至16周结束,随机抽取模型组大鼠4只做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认模型成功后全部停止造模及干预药物。模型制备成功后随即处死所有大鼠,剖腹取胃,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法检测胃黏膜组织中NF-κB,COX-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胃黏膜NF-κB,COX-2的表达较其他各组显著升高,欣胃颗粒可降低NF-κB,COX-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论:欣胃颗粒可通过下调PLGC大鼠模型胃组织NF-κB、COX-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与抗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温阳解毒化瘀颗粒对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大鼠Toll 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探索其抗肝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取SD 大鼠85 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和温阳解毒化瘀颗粒(实验组),采用D-半乳糖胺腹腔注射建立肝衰竭IETM 模型。观察72 h内各组大鼠死亡率,检测血清转氨酶(ALT、AST)和门静脉内毒素水平,HE 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TLR4、NF-κB 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转氨酶(ALT、AST)和内毒素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加重,TLR4、NF-κB 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血清转氨酶(ALT、AST)和内毒素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显著改善,TLR4、NF-κB 表达明显下降(P<0.01)。结论:温阳解毒化瘀颗粒对肝衰竭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下调肝脏TLR4、NF-κB 表达,降低内毒素水平,是其抗肝衰竭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U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及磷酸化NF-κB及相关细胞因子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表达,并进一步探讨体外黄芩苷干预的作用.方法:应用westernblotting蛋白水平检测U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p65和Phospho-NF-kBp65,用ELISA法检测血清IFN-r、IL-4、IL-6、IL-10水平及体外黄芩苷干预下的检测上述指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和IBS-D组相比较,p-NK-FB明显增高,NK-FB明显下降,p-NK-FB/NK-FB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IBS-D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体外培养体外黄芩苷干预下,在40umol浓度干预下p-NK-FB/NK-FB较未干预前、DMSO干预、5umol干预、10umol和20umol浓度干预下下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从ELISA检测较高浓度的黄芩苷能够明显抑制IFN-r、IL-6等细胞因子,可以使IL-4、IL-10升高.结论:黄芩苷作为黄芩汤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可能是一种潜在的免疫抑制剂,可能抑制p-NK-FB/NK-FB,调节免疫平衡而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反应,为深入研究UC的发病机制及新药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用两种方法制备的清肝化瘀方药含药血清对人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中药血清A为正常状态下大鼠的含药血清,中药血清B为病理状态下大鼠的含药血清,应用MTT比色法比较两种中药血清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抑制作用.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中药血清B对肝癌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中药血清A对肝癌细胞SMMC-7721增殖有轻微的抑制作用.中药血清B对肝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两种血清的抑制效应均呈时间依赖性.中药血清B还能促进肝癌细胞凋亡,使细胞滞留于G0/1期,降低SPF和PI.结论:病理状态下长期给药制备的清肝化瘀方药含药血清能够明显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9.
观察养阴化瘀解毒方对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前病变变异腺窝区(ACF)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预防组、治疗组,以ip氧化偶氮甲烷(AOM)及饮水中添加葡聚糖硫酸钠(DSS)复制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前病变动物模型,观察养阴化瘀解毒方18.72 9·kg-1预防(与造模同时开始ig7周)和治疗(造模开始7周后ig,连续7周)对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前病变ACF及NF-κB表达的影响.结果 预防组及治疗组ACF数量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模型组、预防组、治疗组NF-κB蛋白表达与正常组相比,均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预防组、治疗组NF-κB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养阴化瘀解毒方用于预防和治疗实验小鼠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前病变,可逆转小鼠结肠ACF和上皮内瘤变,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结肠NF-κB蛋白表达、促进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黄浸液防治大鼠急性肝内胆汁淤积的疗效及对肝组织NF-κB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大黄高剂量组及大黄低剂量组4组,每组8只,以4%ANIT按100mg.kg-1剂量1次灌胃建立急性肝内胆汁淤积模型,大黄高低剂量组在造模前2天及造模当天分别灌服大黄浸液,正常组和模型组则灌服等容量蒸馏水;各组大鼠均在造模后24小时取血处死,生化法检测血清ALT、AST、ALP、TBIL及TBA水平;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肝组织中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ALP、TBIL、TBA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NF-κB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增强;大黄高、低剂量组大鼠血清ALT、AST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P<0.05),NF— κB表达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大黄浸液明显抑制大鼠肝组织NF— κB过表达可能是其防治急性肝内胆汁淤积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正>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癌症负担较重,其中胃癌是癌症性死亡的第三大原因[1]。根据肠型胃癌Correa级联反应可知,胃癌发生前常经历癌前病变(包括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阶段,而早期逆转胃癌前病变对降低胃癌发病率有积极意义[2]。胃癌前病变形成的病理机制复杂,涉及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增殖与凋亡等多个方面[2-4],而基于肿瘤源于慢性炎症理论的炎-癌转化假说是目前的研究热点[5]。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化瘀解毒法对MCAO大鼠凝血酶及其受体、大鼠脑组织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影响,探讨凝血酶与炎性因子之间的关联性及化瘀解毒法的干预作用。方法:MCAO大鼠分手术组、模型组、活血化瘀法组、清热解毒法组、化瘀解毒法组、阿加曲班组、PDTC组等7组,分组给药,检测各组大鼠给药后脑组织凝血酶及其受体、MCP-1和NF-κB的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水平,并观察缺血区脑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结果:模型组脑组织凝血酶及其受体、MCP-1、NF-κB的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均增强(P0.05),各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下降(P0.05),化瘀解毒法组较明显;各组大鼠脑组织内PAR-1、MCP-1、NF-κB的蛋白含量与凝血酶蛋白含量均呈正向直线相关(P0.05);模型大鼠缺血脑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明显,各治疗组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凝血酶毒性和相关炎症反应之间存在关联性,化瘀解毒法可以抑制MCAO大鼠凝血酶毒性和炎症反应,活血化瘀法和清热解毒法之间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参芎化瘀胶囊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海马CA1区NF-κBp65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参芎化瘀胶囊组.采用反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同时腹腔注射硝普钠制备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应用Morris水迷宫检测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p65表达.结果 ①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海马CA1区NF-κB p65阳性细胞[(26.67±5.71)个/高倍视野]明显增多(P均<0.01);②与模型组比较,参芎化瘀胶囊治疗组NF-κB p65阳性细胞[(12.83±6.62)个/高倍视野]减少(P<0.01).结论 参芎化瘀胶囊可能通过减少VD大鼠脑内NF-κB p65的表达发挥脑保护作用,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温阳化瘀方对慢性肾衰竭大鼠核因子κB (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MCP-1)通路作用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温阳化瘀方组、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大鼠建立慢性肾衰竭模型,温阳化瘀方组灌胃温阳化瘀方水煎液15.1 g/(kg·d);西药组灌胃洛汀新1.0 mg/(kg·d),中西医结合组灌胃温阳化瘀方水煎液及洛汀新。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干预前后大鼠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水平;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NF-κB、MCP-1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SCr、NF-κB和MCP-1水平明显升高(P 0.01);与模型组比较,温阳化瘀方组、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SCr、NF-κB和MCP-1水平均显著下降(P 0.01),以中西医结合组的效果最佳。结论:温阳化瘀方能通过影响NF-κB、MCP-1等的表达,改善SCr水平,保护肾脏功能。  相似文献   

15.
清肝化瘀方对大鼠肝癌血管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清肝化瘀方对大鼠肝癌前病变及癌变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以二乙基亚硝胺长期灌胃诱发大鼠肝癌,以苦参素作对照,观察癌前病变及癌变期HE染色、VEGF和TGF-β1免疫组化染色、放免法检测血清中TNFα含量的改变.结果:清肝化瘀方和苦参素癌前病变及癌变期病理改变较病理组明显减轻,VEGF和TGF-β1表达明显低于病理组,清肝化瘀方TNFα水平显著低于病理组和苦参素组.结论:清肝化瘀方具有抑制肝癌血管形成的作用,这也是清肝化瘀方药抗癌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清热解毒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及骨骼肌细胞NF-κB、IκB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二甲双胍组,采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加高脂饮食饲养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肥胖大鼠模型。给药4周后应用Real-time PCR检测大鼠胰岛β细胞及骨骼肌细胞NF-κB、IκB mRNA的含量。结果:模型组NF-κB mRNA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升高,与模型组大鼠相比,中药组大鼠胰岛β细胞及骨骼肌细胞NF-κB的mRNA含量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IκB mRNA含量较正常组显著降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中药组大鼠胰岛β细胞及骨骼肌细胞IκB mRNA表达上调(P<0.05)。结论:清热解毒方可明显抑制大鼠胰岛β细胞及骨骼肌细胞NF-κB/IκB信号通路,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NF-κB信号转导通路在治疗炎症性肠炎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NF-κB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结构、激活途径以及基于NF-κB不同靶点阻断在治疗IBD中的前景,为研究NF-κB在IBD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文献支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方对胃癌前病变大鼠NF-κB、cyclinD1和p16表达的影响。方法: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和造模组56只,采用以MNNG损伤为主的综合法复制大鼠胃癌前病变模型,随机处死10只大鼠经病理确定造模成功后,再将46只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2只、益气活血高、低剂量组各12只和胃复春组10只,分别给予益气活血方、胃复春混悬液灌胃治疗12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测定大鼠NF-κB、cyclinD1和p16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组织NF-κBp65/IκBα表达明显升高(P<0.01)。药物治疗后,益气活血高剂量组、胃复春组大鼠胃组织NF-κBp65表达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IκBα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组织cyclinD1和p16明显升高(P<0.01,P<0.05);药物治疗后,益气活血高剂量组及胃复春组大鼠胃组织cyclinD1表达较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P<0.05);益气活血高剂量组大鼠胃组织p16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益气活血法可能通过减少致炎因子激活的NF-κB信号通路抑制cyclinDl,上调p16表达防治胃癌前病变,这可能是其防治胃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三七对酒精性肝病大鼠肝组织NF-κB/IκB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三七对酒精性大鼠肝组织的防治及对NF-κB/IκB表达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三七高、低剂量组和硫普罗宁组,连续14周建立酒精性肝病模型。在模型制备同时,每天下午分别灌服给药,连续14周。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常规HE及Masson染色,光镜观察肝组织的脂肪变、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NF-κBp65/IκBα蛋白的表达。结果酒精性肝病模型组大鼠肝组织脂肪变及炎症程度计分、血清TNF-α水平明显增高(P<0.01)。三七高、低剂量组,硫普罗宁组大鼠肝组织脂肪变及炎症程度、血清TNF-α水平较模型组明显减轻(P<0.01,P<0.05)。酒精性肝病模型组大鼠肝组织NF-κBp65和IκBα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三七高、低剂量组大鼠肝组织NF-κBp65/IκBα表达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P<0.05)。相关分析显示,肝组织NF-κBp65表达与肝组织炎症程度计分呈正相关(r=0.63,P<0.01),与血清TNF-α水平呈正相关(r=0.43,P<0.01);肝组织IκBα表达与肝组织炎症程度计分呈正相关(r=0.36,P<0.05),与血清TNF-α水平呈正相关(r=0.44,P<0.01);血清TNF-α水平与与肝组织炎症程度计分呈正相关(r=0.60,P<0.01)。结论用白酒-玉米油-吡唑混合液灌服大鼠14周可成功制作ALD模型。三七可明显减轻酒精性肝病大鼠肝组织脂肪变和炎症程度。三七能显著抑制肝组织中NF-κBp65/IκBα的过度表达,降低血清TNF-α水平,这可能是其有效防治酒精性肝病的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药单体川芎嗪(TMP)对肝星状细胞(HSC)核因子-κB(NF-κB)、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Ⅰ、Ⅱ型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肝星状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HSC中NF-κB表达以及核迁移情况,RT-PCR法检测HSC中TGF-β1及其Ⅰ、Ⅱ型受体mRNA表达。结果:TMP组NF-κB表达量较少并且主要位于细胞质,很少发生核迁移。RT—PCR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TMP组TGF-β1 mRNA相对表达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TMP200mg/L、800mg/L组TβRⅠ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TMP200mg/L、800mg/L组TβRⅡ mRNA相对表达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川芎嗪可降低HSC中NF-κB表达并抑制其核转移,降低TGF-β1及其Ⅰ、Ⅱ型受体mRNA表达,表明川芎嗪可抑制HSC活化,这可能与阻断NF-κB信号通路、阻断TGF-β/Smad通路的信号传导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