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朱春怀  许涛  刘和俊 《安徽医药》2015,19(12):2339-2342
目的:探讨早发急性心肌梗死( AMI)院内死亡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死亡原因,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5年4月住院期间死亡的165例AMI患者的一般情况、家族史、既往病史及手术史、入院时检查、临床诊断、及院内死亡情况、死亡原因。根据患者发病及死亡年龄,将患者分为早发死亡组和非早发死亡组。结果(1)早发死亡组家族史比例高于非早发死亡组(P<0.01)且发病至死亡时间中位数,早发死亡组(2 d)明显低于非早发死亡组(7 d);(2)早发死亡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磷酸肌酸激酶(CPK)峰值、纤维蛋白原(Fib)明显高于非早发死亡组( P<0.01,P<0.05);(3)与非早发死亡组比较,饮酒、饱食是早发死亡组患者发生AMI的独特诱因( P<0.01,P<0.05);(4)治疗方案中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但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急诊支架植入、溶栓治疗、择期介入治疗所占比例均较小;(5)非早发死亡组下壁心梗较早发死亡组所占比例较大(P<0.01),早发死亡组心梗部位以前壁、前间壁、广泛前壁为主(24/34,70.59%),非早发死亡组以合并下壁为主(74/131,56.49%);(6)早发死亡组死亡原因中以心率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室速、室颤)为主(24/31,77.42%),非早发死亡组以泵衰竭(包括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为主(55/131,41.98%)。其中早发死亡组死亡原因较非早发死亡组心力衰竭例次较低(P<0.01),心室颤动例次较高(P<0.05)。结论早发AMI院内死亡患者多具有遗传因素且较多累及前壁,饮酒、饱食是其独特的发病诱因,致死原因多为室颤。应重视LDL、CPK、Fib对判断预后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创伤性窒息是外力挤压胸腹部,引起胸腔内压力突然升高,压力借静脉传到颅内而致的脑毛细血管破裂,致头面及颈肩部皮肤弥漫性点状出血的一种综合征,在临床工作中较少见。现报告我院1980年~1991年收治的15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126例脑外伤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造成颅脑外伤患者死亡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方法对126例颅脑外伤患者的死亡原因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严重脑损伤、恶性颅内高压、脑疝导致原发或继发中枢衰竭和失血性休克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尽早解除脑部病变,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处理并发症,选择适当的手术指征,可提高颅脑外伤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严重创伤院前死亡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高危因素,为院前救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科接诊的严重创伤院前死亡患者17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72例创伤院前死亡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年龄(26.9±15.2)岁,17~33岁占55.2%;外省工人居多;交通伤占74.4%;现场或送医院已经死亡占72.1%,途中死亡占3.5%,急诊科死亡24.4%;多发伤占91.9%;平均急救反应时间11.8 min;现场目击者有施救占7.0%,其中1.2%的施救方法基本正确;行心肺复苏占38.4%。结论普及全民的急救意识,健全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提高急救人员对严重创伤的救治水平,降低创伤院前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1998年1月至2002年6月共收治颅脑外损伤患者1086例,现将死亡的(包括无效或自动出院者)52例(4.8%)进行临床分析并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52例中,男35例,女17例;年龄2~78岁,平均38岁。致伤原因:车祸伤34例(65.4%),坠落伤12例(23.1%),打击伤4例(7.7%),其他2例(3.8%)。合并伤:18例(34.6%),其中四肢及骨盆伤9例(17.3%)、脊柱脊髓损伤4(7.7%)、胸部伤3例(5.8%)和腹部伤2例(3.8%)。CT检查:单纯脑挫裂伤15例(28.8%),单纯颅内血肿17例(32.7%),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20例(38.5 %)。  相似文献   

6.
急性酒精中毒合并重型颅脑损伤21例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辽宁  刘晓燕  罗卫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11):1912-1913
近年来,急性酒精中毒后并发颅脑损伤的发生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国外报道,约30%~50%的成人脑外伤患者在伤前曾饮用过酒精饮料,且预后较差。由于酒精的作用,使颅脑损伤的患者伤情更为复杂,明显改变颅脑损伤患者的转归。本组急性酒精中毒合并重型颅脑损伤死亡患者21例,结合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重型颅脑损伤死亡105例临床分析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045000)郭在川,张义我院自1980年1月~1993年4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病员392例,死亡105例,死亡率为26.8%,现将其死亡原因进行分析讨论。临床资料本组男90例,女15例,年龄1.5~81岁,其中19岁以下14例,20~49岁68例,50岁以上23例。致伤原因:坠落伤33例,车祸35例,砸伤24例,其它13例。手术治疗:颅内血肿单纯清除35例,颅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37例,重度脑挫裂伤脑水肿行大骨瓣减压9例,开放颅脑损伤、颅骨凹陷骨折行清创复位7例,硬膜下积液钻孔引流2例;复合伤其它部位手术4例。全组105例行气管切开者22例。死亡时间:24小时内死亡43例,1~6天32例,7~29天21例,30天以上9例。死亡时间最短删、时,最长14个月。直接死亡原因:(1)颅内血肿(34.2%):病情发展太急太重抢救无效死亡19例,因转院延误抢救时间6例,误诊和处理不当11例。(2)重度脑挫伤(7.6%):原发脑损伤重、广泛挫裂伤、弥蔓性脑水肿来不及抢救4例,因转院延误抢救时间2例,误诊和处理不当2例。(3)原发脑干损伤和丘脑下部损伤2l例。(4)肺  相似文献   

8.
9.
王盼  周长钰 《天津医药》2011,39(5):409-412
[摘要] 目的:观察危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和分析运用预测模型。 方法:选取我院心脏科2006年4月—2010年4月住院的killp’s Ⅲ~Ⅳ级AMI患者132例,记录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 回归评估危重AMI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用ROC曲线分析该模型并可将其用于临床实践。 结果:132例患者中,院内死亡者68例(51.52%),其中死因为心衰或心源性休克者58例,好转出院者64例(48.48%)。死亡组中广泛前(侧)壁心肌梗死占44.1%,好转组中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占93.8%。 与好转组相比,死亡组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所占比例明显升高,死亡组入院时的eGFR和SBP偏低,WBC、BUN、CREA、CK-MB、CTnI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多因素分析表明广泛前(侧)壁AMI,心律失常和BUN是危重AM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所得Logistic回归方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5,取假阳性率为10%后求得诊断点为0.462。结论:危重AMI患者院内病死率高,所得Logistic方程的预测及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防临床治措施。方法选择2007年5月至2013年5月间于我院就诊的急性脑卒中院内死亡病例为病例组,按照病例对照研究1∶1匹配的方法,选择同期在我院就诊的急性脑卒中存活病例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急性脑卒中院内死亡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有87例死亡病例进入病例组,87例存活进入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与入院的时间间隔、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卒中史、入院神经功能损害评分、意识障碍、心电图异常为急性脑卒中院内死亡患者的危险因素,调整年龄和性别因素后,发病与入院的时间间隔、糖尿病史、肾病史、入院神经功能损害评分仍为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病与入院时间间隔长、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卒中史、入院神经功能损害评分、意识障碍、心电图异常是急性脑卒中院内死亡的高危人群,其中发病与入院的时间间隔、糖尿病史、肾病史、入院神经功能损害评分是急性脑卒中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黄培培  陈旭锋  陈彦 《江苏医药》2012,38(20):2410-2412
目的 探讨院内死亡患者的分布规律和院内死亡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内死亡患者的病种、时间、年龄、性别、科室及原因等分布规律.结果 院内死亡患者中,男1396例,女650例,年龄(68.0±17.8)岁,住院天数(21.3±29.6)d.死亡时间在晚夜间者占74.3%,年龄大于80岁者占31.2%.ICU、呼吸科和老年内科死亡例数最多,泌尿外科、肾移植中心和骨科死亡例数最少.死亡原因中创伤类以颅脑创伤为主(占68.4%),非创伤类以肺部感染(占12.9%)为主.结论 为降低院内病死率,应加强院内死亡高发时间段、高发科室和高发疾病的院内管理和心肺复苏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12.
13.
14.
曾超  马福林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5):2346-2347
目的:探讨城市创伤救治的最佳模式.方法:对131例创伤性死亡病历的急救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来诊死亡45例,心跳复苏率35.56%,呼吸复苏率17.78%,急诊死亡86例.创伤抢救死亡率7.05%,死亡以机械伤为主(77.10%),其中交通伤占73.27%,创伤部位以四肢、头、胸、腹为前4位,平均外伤部位2.6处.结论:交通伤死亡例数最多.普及公众急救意识,建立健全抢救预案及其应急机制,抓住伤后白金10 min,黄金1 h的抢救时机是降低城市创伤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例中,基底节区血肿是在CT广泛应用后才发现的特殊部位血肿,据Machpherson(1986)报道,其发生率占颅脑损伤的3.1%.而双侧基底节区出血者更少[1].  相似文献   

16.
32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肾功能损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并发急性肾功能损害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我科近8年来颅脑损伤并发急性肾功能损害3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32例患者中死亡4例,2例死于脑疝,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的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颅脑损伤后可因各种原因导致血容量不足而造成肾前性损害,对颅脑损伤及合并多发伤等伤情严重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强调整体观念,重视预防概念,对发生肾功能衰竭者应遵循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7.
高觉民  许民生 《江苏医药》1998,24(5):366-366
1992年12月~1995年3月我院共收治急性颅脑外伤1024例,死亡132例,病死率13%。其中120例为颅脑损伤直接致死。本文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出急性颅脑损伤早期死亡的数个临床及CT指标,并进行分析。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性97例,女性23例。年龄最小13个月,年龄最大76岁。120例均为颅脑损伤直接致死,死于复合伤及并发症除外。二、致死原因:交通事故62例,高处坠落24例,头部打击伤5例,其它3例。三、受伤到首次CT扫描时间:平均3小时10分钟。四、受伤到死亡的时间:最短3小时,最长15天。第1天内死亡占52%,3天内死亡占75%。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急诊外科创伤早期死亡病例的原因,探讨如何提高创伤抢救的成功率。方法对我院73例创伤早期死亡比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中青年患者为创伤早期死亡患者的主体,致伤原因主要是交通伤和工伤,48小时内主要死因是严重颅脑损伤和创伤失血性休克。结论抗休克和控制颅脑损伤是创伤早期急救的重点,要重视抢救的时间观念,缩短确定性治疗的等待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诊绿色通道一体化模式下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0年245例严重创伤患者院内救治各环节时间、效果等资料。结果伤后至急诊抢救时间平均为78.56 min,到手术室时间为64.84 min;抢救成功率为86.35%。结论创伤院内急救一体化,开通绿色通道,各环节密切配合,争取了救命的黄金时间,提高了严重创伤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向猛  刘窗溪 《贵州医药》1999,23(5):370-371
1997年9月-1998年12月我科共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病人320例,其中死亡59例,占18%,现就死亡原因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59例中车祸伤35例,跌落伤18例,其它6例。男性36例,占61%;女性23例,占39%。年龄8-81岁,平均年龄42.5岁;60岁以上的病人33例,占56%,10岁以下8例。自受伤到接受治疗的时间20分钟-3天,平均为1.25天。CT检查54例,占91.5%;磁共振检查5例,占8.5%。单纯性脑挫裂伤9例,硬膜外、硬膜下血肿11例,广泛脑挫裂伤并血肿者35例,脑疲者46例。伤后24小时以内人院者25例,24小时以后入院音34例。GCS评分3-5分42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