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阻塞性黄疸大鼠肝叶切除术前胆道内、外引流对肝细胞再生能力的影响和机制。方法 将大鼠胆总管结扎 5d后 ,分别行胆道内、外引流 5d ,再行 70 %肝叶切除术。结果 胆道外引流组与内引流组和对照组大鼠相比 ,反映肝细胞再生能力的肝细胞核DNA含量、增殖细胞核抗原 (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 ,PCNA)指数、有丝核分裂指数 (mitoticindexMI)明显减低 (P <0 0 5 )。胆道外引流组肝细胞C met/HGF R基因表达也减低 (P <0 0 1)。结论 阻塞性黄疸大鼠肝叶切除术前胆道外引流对肝细胞再生能力有明显抑制作用 ;胆道外引流组肝细胞C met/HGF R基因表达减弱可能是该组肝细胞再生能力下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观察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对肝硬变大鼠部分肝切除后肝再生的影响,应用IBASⅡ全自动图像分析仪检测肝硬变大鼠术后肝细胞DNA倍体率及肝脏组化染色后各组酶灰度值(OPTDM)的变化,并通过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及吲哚青绿15分钟滞留率(ICG15)以了解残肝功能。结果:实验组(A组)3~4倍体肝细胞明显减少,2倍体及多倍体肝细胞明显增多;术后第1天各组酶灰度值无显著差异,第2、5天琥珀酸脱氢酶(SDH)和乳酸脱氢酶(LDH)明显增高,而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则明显减少;A组术后第5天SGPT和ICG15明显降低。本实验结果提示:pHGF不仅能促使肝硬变大鼠肝切除后残肝的再生,而且能够促进再生肝细胞功能成熟及残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胆道梗阻大鼠肝切除术后残肝细胞能量代谢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胆道梗阻大鼠肝切除术后残肝细胞能量代谢状况。方法 实验大鼠分实验组(30只)、对照组(20只)2组。对正常大鼠和胆道梗阻5d大鼠行70%肝切除和胆肠引流术、观察术后24h残肝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线粒体RS3、PCR和ADP/O比值)和ATP量改变。结果 正常大鼠肝切除后肝细胞线粒体功能代偿性增加。胆道梗阻大鼠肝切除术后肝线粒体代偿能力减弱(P〈0.05),肝细胞能量代谢障碍(P〈0.01  相似文献   

4.
hGH对肝部分切除术后促进肝再生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寻求促进肝细胞再生的有效药物。方法 采用形态计量技术,^3H-TdR活体掺入实验以及动脉血酮体比率的变化来观察重组生长激素(hGH)对肝再生的作用。结果 实验组肝切除术后肝细胞核分裂指数、肝细胞核体积密度、新生肝细胞数目密度、动脉血酮体比率及^3H-TdR活体掺入实验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hGH以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残肝有促进其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胆汁酸(CA)在梗阻性黄疸(OJ)小鼠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中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180只健康雄性小鼠随机均分为6组,分别行假手术(对照组)、胆总管结扎(OJ组)、胆总管结扎并于7 d加行外引流(ED组)、胆总管结扎+0.2%CA灌胃并7 d后加行外引流(ED+0.2%CA组)、胆总管结扎+1%CA灌胃并于7 d后加行外引流(ED+1%CA组)、胆总管结扎并于7 d后加行内引流(ID组),各组分别于实验第14天行70%肝切除,且各外引流组改行内引流。检测各组肝切除术后不同时间点肝再生率与肝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表达、叉状头盒M1b基因(Foxm1b)mRNA相对表达、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FGFR4)蛋白表达,并观察部分组肝细胞原位凋亡情况。 结果:除对照组外,肝再生率、肝组织Ki-67阳性表达率、Foxm1b mRNA及FGFR4蛋白表达在其余各组均由高到低依次为:ID组>ED+0.2%CA组>ED组>OJ组>ED+1%CA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D组与对照组间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细胞凋亡率由高到低依次为:ED+1%C组>ED组>ED+0.2%CA组>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内引流通过减少内源性CA的丢失有利于肝切除后肝再生;外源性低浓度CA可以恢复外引流引起的肝再生障碍,可能与其上调Foxm1b与FGFR4的表达从而促进肝再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内使用肠内免疫营养支持对肝硬化肝切除大鼠肝再生功能的影响。方法:48只肝硬化大鼠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为标准肠内营养组,B组为肠内免疫营养组。依标本采集时间的先后, A, B组再各分为4个亚组。两组大鼠用等热量肠内营养剂喂养8d 后行68%肝切除术,术后再喂养至取标本时间。分别于术前、术后1, 4和8d 取相应亚组大鼠肝组织标本,检测肝细胞有丝分裂指数(MI)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数。结果:两组大鼠肝切除术后残肝表现出一定的再生能力。B组肝细胞MI和PCNA阳性细胞计数在术后4d 和8d 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较之标准肠内营养支持更能增强肝硬化肝切除大鼠残肝再生能力,使肝再生在术后较长时间内保持高水平。  相似文献   

7.
丹参对鼠缺血后残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大鼠缺血后残肝再生过程中肝细胞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发现丹参组和对照组肝细胞超微结构增生性变化较缺血明显,目前二者肝细胞超微结构损害轻,恢复快,结果说明丹参能保护缺血残肝细胞以促进肝再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胃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对肝再生的影响。方法 建立肝部分切除术及加胃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两组动物模型,检测术后7天大鼠血清胃泌素,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白蛋白水平,并观察残肝再生率,再生肝与体重比值及肝细胞有丝分裂指数的变化。结果 胃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可使血清胃泌素,残肝再生率,再生肝重与体重比值,肝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升高,对肝功能无明显损害。结论 胃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可促进  相似文献   

9.
目的 用实验动物模型同时切除肝脏、胰腺及十二指肠,以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残肝再生的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4组:①68%肝切除组;②68%肝叶切除加50%胰腺切除组;③68%肝叶切除加十二指肠切除组;④68%肝叶切除、加50%胰腺切除加近端十二指肠切除组。每组中3只大鼠分别于术后12、24、48、72和168h处死并采集肝脏样本,计算肝再生率。切除的肝脏组织用RT-PCR技术检测HGF在术后不同时间的表达,并与免疫组化法检测的肝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68%肝切除组残肝HGF的表达逐渐增强,24h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168h时达最低水平。而肝、胰切除,肝十二指肠切除和肝、胰十二指肠切除可显著减少残肝细胞HGF的表达,并使HGF的表达延迟至术后48h。结论 HGF可促进肝脏切除术后残肝的再生反应,而起源于胰腺和十二指肠外分泌腺的其他因素亦对HGF的表达起显著的调节作用,从而影响肝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0.
辅助性肝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u Y  Pan C  Liu X  Meng L  Qin Z  Zhang M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9):519-521
目的探讨辅助性肝移植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简称肝衰)的治疗作用。方法在30只肝功能衰竭大鼠模型上,于原残肝下移植同系异体62%部分肝脏,手术成功28例。观察了肝衰组和移植组大鼠存活、血液生化、99mTcHIDA肝显像、残肝和移植肝组织细胞形态改变。结果肝衰组(15只)和移植组(28只)大鼠48小时存活率分别为0%和71.4%。移植术后14天残肝细胞明显增生,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辅助肝开始萎缩,术后30天辅助肝完全纤维化。结论辅助性部分肝脏异位移植可为衰竭之残肝提供暂时性功能支持。原残肝细胞再生,功能恢复过程中辅助肝逐渐萎缩、废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肝胆管结石的再手术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肝胆管结石的再手术原因与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7年间因肝胆管结石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例。按术式分组比较其再手术率。结果 17年间因肝胆管结石接受手术治疗者1100例.再手术197例,再手术率17.9%;T管引流、胆肠吻合、联合肝段/叶切除术式术后再手术率分别为36.4%、10.1%和8.1%。结论 病灶是否上除是影响再手术率的主要因素,但也应重视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14.
15.
16.
侧副韧带和跖板对跖趾关节屈曲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侧副韧带、跖板对跖趾关节屈曲功能的影响. 方法取成人尸体第2~4足趾,共24趾.按切断双侧侧副韧带和跖板的不同顺序均分为A、B两组(n=12),A组先切断双侧侧副韧带,再切断跖板薄弱部分,B组按相反顺序切断,观察不同顺序切断前后相同负荷下跖趾关节屈曲角度的变化.并于1994年5月~2000年7月,应用第2足趾游离跖趾关节复合组织移植重建第2和第3掌指关节11例,其中2例行跖板切除术,另9例行跖板 双侧侧副韧带切除术. 结果 A组,术前跖趾关节屈曲角度为37.30±5.42°,切断双侧侧副韧带后屈曲角度增加11.29±2.36°,达48.60±2.98°,与切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再次切断跖板后,屈曲角度增加5.30±1.59°,达53.35±2.76°,与切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术前跖趾关节屈曲角度为34.59±5.32°,切断跖板后屈曲角度增加6.29±2.98°,达40.89±2.36°,与切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再次切断双侧侧副韧带后,屈曲角度增加9.71±1.94°,达50.60±2.01°,与切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切断双侧侧副韧带与切断跖板比较,前者更能增加跖趾关节的屈曲角度(P<0.01),二者切断的先后顺序对总屈曲角度改变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应用后随访显示,仅切断跖板者经2个月随访,屈曲角度为15~45°;切断跖板 双侧侧副韧带者经26.3个月随访,屈曲角度为10.3~58.4°. 结论切断双侧侧副韧带及跖板可增加跖趾关节屈曲角度.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治疗早期面部深度烧伤,面部疲痕及色素疾;方法:小面积皮片选择耳后、锁骨上、上臂及前臂内侧,大面积取胸、胸腋部等整块皮片游离移植,配合以正确的术前术后治疗方案;结果:该组病例中21例瘢痕,色素痣切除植全厚度片全部成活,11例切病植中厚皮片中3例由于受区血运差,发生小部分坏死,经即时切除植皮愈合良好;结论:该方法是皮肤扩张,皮瓣转移所不能取代的面部整形的重要方法,作者强调了手术成功的要点和技巧,并就分区移植及植皮部位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