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火根源于命门之火,动中见静,藏于下焦肝肾,故相火主要指肝肾阳气,特别是肾阳。相火、阴火、龙雷之火、浮游之火,其实一也,后三者不过从不同角度说明相火的功能状态及生理病理特点。阴火实为妄动之相火、病理之相火;龙雷之火,乃取类比象,多用以说明肾中水火既济,阴阳互根的机理,且说明相火禀龙雷之性,具有暴烈难制,发病急骤的特点;无根之火与浮游之火同义,言相火不能固守本位,而腾越于上、于外也。  相似文献   

2.
中药的性能有刚柔之别,动静之分。人体发病有阳动、阴静之差。故临证之际,当察病之阴阳动静,权衡动静中药之配伍,对恢复人体阴平阳秘有着重要作用。今就自己的学习心得浅谈如下: 动静中药之分动药,其性多刚燥,味多厚重,力宏急而行速,大都为辛散、温通、苦泄、芳香、淡渗之品。如发散风寒的麻黄、桂枝,温里通阳的附子、丁香;苦寒泻下的大黄、芒硝;芳香行气的陈皮、木香,利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天地自然皆一气肇始为基,万物得以化生。升降变化是气化的根本形式,表现气轴升降、周流四维的恒动变化。气化有道器层次及动静时态观的识别,表现于人体有阴阳中和、三焦形气、四时五脏、六经升降等内涵。文中基于“气化”医学哲学思维,从道器不同层次缕析中医阴阳-三焦-五脏-六经思维内容,以期继承气化思维,融汇意象以贯通之,有助于理解中医气化的整体观和恒动观。  相似文献   

4.
赵军  党赢  师建平 《西部中医药》2021,34(12):38-39
以宇宙间一切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制约的阴阳两方面衍生出的"动与静"为基础,探析其影响中医诊断学的思维路径.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之"火"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理论中具有诸多与“火”有关的概念,这些概念是在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仅从《黄帝内经》来看,全文中“火”出现约240余次,所述之火包括阴阳之火、五行之火、六气之火、君火相火、少火壮火等,为中医学“火”的理论形成奠定了基础。但《黄帝内经》中极少直接将“火”比附于人体,因而无今人广泛讨论之心火、肝火、胃火等人体之火的概念,这些概念均为后世所创。今人称为人体两种生理之火的“君火”、“相火”,在《黄帝内经》中实为运气之术语。  相似文献   

6.
动静说     
要知动静于人,不可勉强,喜静则静,喜动则动。动中思静,静中思动,皆人之情也。更如静中亦动观书,动中亦静垂钓,无论动静,总归于自然。  相似文献   

7.
浅谈朱丹溪相火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丹溪在总结《内经》以及刘完素的"火热论"、李东垣的"阴火为元气之贼"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儒家理学太极"阳动而变,阴静而合"之理,提出了相火论,其中指出了君火与相火的区别,认为相火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根于肝肾之阴而起作用。心火动则相火动,五脏异常皆可引起相火妄动。胃气的强弱,气血津液的通畅与否和心神的中正平和与否,都对相火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素问·四时调神大论》。历代医家多从养生注释,鲜有论及临床意义。因此,笔者就其临床意义及运用试作初步探讨,以示抛砖引玉。一、先从基本概念说起综合《四时调神大论》全篇及《内经》有关内容,以为其基本概念有二。(一)动静一体观。张介宾谓:“动为阳,静为阴”。“春夏养阳”之阳,为温热、上升、向外、活动之意;“秋冬养阴”之阴,为凉寒、沉降、向内、清静之意。春夏人多活动以养阳,秋冬人多清静以养阴,与四时万物动静合拍,形成人体动静相对平衡的节律,方可“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二)四时五脏阴阳观。《素问·六节藏象论》心  相似文献   

9.
刘星 《山西中医》1990,6(6):1-3
本文从人体生理活动的动静观、中医辨证论治的动静观、组方遣药的动静观三个方面,对中医学理论、方法中所蕴涵的动静观思想加以阐述,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阐明天人相应论在养生保健活动中的指导性作用。认为:人类生活于天地之间,生命活动规律与自然规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医学养生的基本特点有二:一是顺天道而行,即顺四时阴阳之消长,顺万物自然之动静,动以养形,静以养神;二是应地道而动,考察地势之高下,阴阳之偏颇,五味之盛产,而养形、养神;从上述两个方面入手,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邱保国研究员的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观包含6个方面的内容,即平衡阴阳的整体文化观、天人合一的自然文化观、人与社会统一的养神文化观、动静相宜的衡动文化观、后天培养的文化观、性命之根护保文化观。其精髓对养生文化的研究和实践文化养生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仲景在《金匮要略》虚劳病篇中阐发虚劳义理,将中医哲学理念三大观——整体观、辩证观、恒动观融会于虚劳病辨治之中。在整体观思维指导下,仲景将血痹虚劳合论,务求完整阐释疾病发展,治法上兼顾五脏,同调阴阳。在辩证观思维指导下,仲景以对立统一的理念看待症状、脉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并创造性地拓展了药物的治疗效用。在恒动观思维指导下,密切关注邪之深浅、证之缓急、阴阳之互损,认为证情恒动,治疗当随之而变。  相似文献   

13.
中医"动静观"理论主要涉及"阳动阴静"和"阴阳平衡"两方面内容,结合动静思想认为小儿喘息的发生与外邪引动伏痰密切相关,本文提出从中医"动静观"理论治疗小儿喘息性疾病的诊疗思路与策略。认为"宿痰"的动静是导致疾病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病机总属小儿体内阳气的变动,病位与五脏相关。治疗上以"巧视动静、掌握时机"为治疗原则,即发作期主动,以祛邪当先;缓解期主静,以治本为主。另有暴喘而作、迁延难愈者当从肝论治,急投息风解痉之品,以达"动极者镇之以静"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阴阳升降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之一,《内经》原文中多次论及之并成为这一学说形成的标志。受古代朴素的、思辨的哲学观影响,《内经》认为天地由气构成,气之阴阳变化是宇宙运动的根本动力,而气化的主要形式表现为气的阴阳升降运动。由此认为日月起落、季节变换、草木盛衰等自然现象,都受到天地之气阴阳升降运动规律的支配,此亦《内经》天地四时之升降观。《内经》认为人乃天地合气而成,人身之精气有阴阳之分,精气之运动有升降之别,具体而言既有阳升阴降亦有阴升阳降.但均须与天地四时之升降相协调,如此才能人与天地和谐相应、,尽享天年,此乃《内经》人身精气之升降观。  相似文献   

15.
弋润茜  杨永  王玥  王笑民 《中医杂志》2024,(3):328-331+336
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生与相火密切相关,异变相火是癌毒产生的根本因素,相火离位和相火妄动是异变相火产生的基础。相火不能恪守其位或动而无度,进而燔炽亢盛,产生异变相火。在相火理论的指导下,以直折异变相火、调节离位相火、调节妄动相火为基本法则辨治恶性肿瘤。常应用苦寒之品清热解毒,且用量需大,以制异变相火。针对相火离位,相火虚衰、真阳不足,相火无力依附者常见上热下寒之象,治当益火之源,常用引火汤加减;真阴不足、相火无所依附者治当补益肾精,常用滋阴益肾之品。针对相火妄动,治以怡心安神,常用交泰丸清心安神、引火归元;同时应用理气、化痰、清火、祛瘀等法清有形实邪,使相火动而有度、守位禀命。  相似文献   

16.
张华国 《养生月刊》2007,28(5):408-411
太极拳运动是“用意不用力”,使身体动静平衡统一的运动过程。要辩证的解读它,才能正确理解掌握太极拳锻炼的基本原则。先辈拳家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开),静之则合。”这段话有多种含义。其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的奠基之作,其主要运用六经辨证(即三阴三阳辨证)是对《内经》阴阳理论的进一步阐释与运用。正确认识其阴阳观,对中医养生与治病都有着重大意义。本文试从阴阳的含义、相互关系、应用等方面对《伤寒论》中的阴阳观进行浅探,为学习与运用《伤寒论》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可见"阴阳"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是一切事物变化的纲领,万物变化的起源,是事物产生及毁灭的根本,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和表现于外的现象等无不包括在阴阳之中.  相似文献   

19.
河图阴阳之理:土为中为阴,四象在外为阳,此内外阴阳之理;木火相生为阳,金水相生为阴,乃阴阳水火既济之理;五行中各有阴阳相交,生生不息,乃阴阳互根同源之理;中土为静,外四象为动,乃阴阳动静之理。若将河图方形化为圆形,木火为阳,金水为阴,阴土阳土各为黑白鱼眼,就是太极图了。此时水为太阴,火为太阳,木为少阳,金为少阴,乃太极四象也。故河图乃阴阳之用,易象之源也。易卜乃阴阳三才之显也。  相似文献   

20.
<正> 朱丹溪是金元时期著名医家。主火观是其主要学术思想之一。他的主火学术思想不但补充、完善了刘完素火热论之不足,并且开滋阴降火法之先河,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一、人身生理源于火朱丹溪认为,宇宙间万物都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这种运动的原动力是火,故“凡动皆属于火。”(“相火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亦不外此。因此,他说:“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指出了火在人的生理上的重要作用。“惟火有二,以名而言,形气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其动而可见,故谓之相。”这就是说,人的生命活动是由相火推动的,相火又受心的支配,与君火配合发挥出潜在热力,以鼓动血运、濡养器官、温煦四肢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