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国外脑卒中后抑郁障碍治疗发展的现状出发,探讨脑卒中后抑郁障碍治疗的有效性和存在的问题。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2000-01/2006-01期间与脑卒中后抑郁障碍和治疗相关的文献,检索词“stroke,depression,therapy”,并限定语言种类为英文。资料选择:就检索到548篇文献进行筛选,选择以脑卒中后抑郁障碍治疗为主要内容文献43篇,其中研究内容相似的,以近5年发表在权威杂志者优先。排除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筛选到42篇相关文献,包括679例脑卒中后抑郁障碍患者。其中17篇与脑卒中后抑郁障碍药物治疗相关,7篇与心理治疗相关,13篇与其他治疗相关。资料综合: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发生与心理、社会、康复等多种因素相关,治疗抑郁障碍的抗抑郁药物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剂等;讲解脑血管病康复知识、根据心理问题等综合干预和认知行为治疗、电惊厥治疗以及加强社会家庭支持等均可以用于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治疗,从而有效减少或避免抑郁障碍的发生。结论:药物、心理、电惊厥治疗和社会家庭支持可以有效治疗脑卒中患者抑郁障碍情绪,有利于脑卒中后抑郁障碍患者康复,但能否改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李飞  谷德祥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8):129-132
目的:从国外脑卒中后抑郁障碍治疗发展的现状出发,探讨脑卒中后抑郁障碍治疗的有效性和存在的问题。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2000—01/2006-01期间与脑卒中后抑郁障碍和治疗相关的文献,检索词“stroke,depression,therapy”,并限定语言种类为英文。 资料选择:就检索到548篇文献进行筛选,选择以脑卒中后抑郁障碍治疗为主要内容文献43篇,其中研究内容相似的,以近5年发表在权威杂志者优先。排除重复性研究。 资料提炼:筛选到42篇相关文献,包括679例脑卒中后抑郁障碍患者。其中17篇与脑卒中后抑郁障碍药物治疗相关,7篇与心理治疗相关,13篇与其他治疗相关。资料综合: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发生与心理、社会、康复等多种因素相关,治疗抑郁障碍的抗抑郁药物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剂等;讲解脑血管病康复知识、根据心理问题等综合干预和认知行为治疗、电惊厥治疗以及加强社会家庭支持等均可以用于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治疗,从而有效减少或避免抑郁障碍的发生。 结论:药物、心理、电惊厥治疗和社会家庭支持可以有效治疗脑卒中患者抑郁障碍情绪,有利于脑卒中后抑郁障碍患者康复,但能否改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国内外脑卒中后抑郁障碍心理治疗发展现状出发,探讨脑卒中后抑郁障碍心理治疗的有效性和意义。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7-01/2004-08的与脑卒中后抑郁及早期康复相关文献,检索词“stroke,rehabilitation,depression”,并限定文献为英文。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2-01/2004-08相关文献,检索词“脑卒中,心理治疗,抑郁”,并限定文献语种为中文。资料选择:就检索到110余篇文献进行筛选,选择以脑卒中抑郁障碍心理治疗为主要内容文献22多篇,排除综述类文献3篇,其中研究内容相似的,以近5年且发表在权威杂志者优先。资料提炼:筛选到17篇相关文献,包括1124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其中6篇与神经解剖学因素和非神经因素相关,3篇与生化代谢异常因素相关,8篇与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治疗相关。资料综合:脑卒中后抑郁发生除了有其神经解剖学基础外,还与遗传、心理社会因素、药物因素和局部损伤因素相关,其生化基础涉及多个神经递质系统,其中较为肯定的是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和5-羟色胺系统。一级预防性心理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可有效减少或避免抑郁症的发生。结论:脑卒中后抑郁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脑卒中早期一级预防性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康复有效。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心理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国内外脑卒中后抑郁障碍心理治疗发展现状出发,探讨脑卒中后抑郁障碍心理治疗的有效性和意义。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7-01/2004-08的与脑卒中后抑郁及早期康复相关文献,检索词“stroke,rehabilitation,depression”,并限定文献为英文。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2-01/2004-08相关文献,检索词“脑卒中,心理治疗,抑郁”,并限定文献语种为中文。资料选择:就检索到110余篇文献进行筛选,选择以脑卒中抑郁障碍心理治疗为主要内容文献22多篇,排除综述类文献3篇,其中研究内容相似的,以近5年且发表在权威杂志者优先。资料提炼:筛选到17篇相关文献,包括1124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其中6篇与神经解剖学因素和非神经因素相关,3篇与生化代谢异常因素相关,8篇与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治疗相关。资料综合:脑卒中后抑郁发生除了有其神经解剖学基础外,还与遗传、心理社会因素、药物因素和局部损伤因素相关,其生化基础涉及多个神经递质系统,其中较为肯定的是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和5-羟色胺系统。一级预防性心理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可有效减少或避免抑郁症的发生。续论:脑卒中后抑郁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脑卒中早期一级预防性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康复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抑郁的发生率,抑郁与病灶部位、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及脑卒中后早期抑郁的发病情况、危险因素。方法: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评估70例脑梗死患者抑郁状态及认知功能状态,并根据临床体检结果判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组统计抑郁发生率。结果:脑卒中后早期抑郁的发病率为31%(22/70);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发生抑郁的比例[47%(7/15)]明显高于非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27%(15/55)];ADL能力差的患者发生抑郁的比例[37%(18/49)]明显高于ADL独立的患者[19%(4/21)](χ2=3.9338,P<0.05)。结论:脑卒中后早期即存在较普遍的抑郁情绪,抑郁与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综述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以便预防和治疗认知障碍,提高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0-01/2005-12与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相关的文章,检索词“认知障碍”,“痴呆”,“认知损害”,限定语种为中文;同时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2000-1/2005-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cognitiveimpairment”,“cognitivedisorder”,“dementia”,“rehabilit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就检索到的140余篇文献进行筛选,选取与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有关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相关文章24篇,将筛选到的文献分类,其中认知障碍评定的4篇,相关因素的9篇,药物治疗的6篇,康复治疗的5篇。资料综合: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评定主要依靠简明智能状态检查表、功能综合评定量表、神经行为认知状态检查表等的检测;年龄、性别、疾病因素、药物因素、生物因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均是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相关因素;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药物治疗主要以他汀类、尼莫地平和一些中药为主;认知康复干预是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常规治疗方法。结论: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很大,应对其进行早期的预防和相应的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数天内血压的控制一直有不同见解,综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控制是否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0-01/2004-12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和神经功能恢复相关的文章,检索词“acuteischemicstroke,hypertension,hypotension,neurologicaldefection,prognosi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0-01/2004-12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低血压,神经功能缺失,预后”。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与神经功能恢复/预后相关的文献,排除综述类文献和Meta分析。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3篇关于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与功能恢复之间关系的文献,并选取了其中16篇,排除的17篇文献中,9篇因系重复的同一研究,8篇为Meta分析研究。资料综合:16篇文献中,7项临床实验(共计8445例患者)涉及脑卒中急性期药物控制血压与功能恢复的影响,2项临床实验(共计76例患者)为观察应用药物提高血压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影响,7项研究为脑卒中急性期动态血压观测与功能预后的相关性分析(共计19912例患者)。结论:尚无充分证据支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早期进行非选择病例的抗高血压治疗有利于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综述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以便预防和治疗认知障碍,提高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0—01/2005-12与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相关的文章,检索词“认知障碍”,“痴呆”,“认知损害”,限定语种为中文;同时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2000-1/2005—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cognitive impairment”,“cognitive disorder”,“dementia”,“rehabilit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就检索到的140余篇文献进行筛选,选取与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有关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相关文章24篇,将筛选到的文献分类。其中认知障碍评定的4篇,相关因素的9篇,药物治疗的6篇,康复治疗的5篇。资料综合: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评定主要依靠简明智能状态检查表、功能综合评定量表、神经行为认知状态检查表等的检测;年龄、性别、疾病因素、药物因素、生物因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均是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相关因素;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药物治疗主要以他汀类、尼莫地平和一些中药为主;认知康复干预是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常规治疗方法。结论: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很大,应对其进行早期的预防和相应的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抑郁的发生率,抑郁与病灶部位、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及脑卒中后早期抑郁的发病情况、危险因素。方法: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评估70例脑梗死患者抑郁状态及认知功能状态,并根据临床体检结果判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组统计抑郁发生率。结果:脑卒中后早期抑郁的发病率为31%(22/70);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发生抑郁的比例[47%(7/15)]明显高于非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27%(15/55)];ADL能力差的患者发生抑郁的比例[37%(18/49)]明显高于ADL独立的患者[19%(4/21)](x^2=3.9338,P&;lt;0.05)。结论:脑卒中后早期即存在较普遍的抑郁情绪,抑郁与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后抑郁及其治疗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交活动障碍对神经功能恢复是否有影响?目的观察PSD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探讨盐酸氟西汀(百优解)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选自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0-01/2002-03连续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32例(脑梗死78例,脑出血54例),男79例,女53例,年龄48~87岁,平均(62.5±12.1)岁,受教育时间(5.2±4.5)年.方法在病程2周、1,3,6,12个月时对每一位人组患者行PSD诊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同时完成Zung'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主要观察指标神经功能缺损,ADL,HAMD,SDS,SAS评分.结果①脑卒中患者中约44.7%出现抑郁症状.②脑卒中类型和性别与PSD发生率无相关性(P>0.05).③PS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程度有关.④盐酸氟西汀能明显改善病程3,6个月时神经功能缺损,病程12个月时抑郁症状(4.63±2.37),日常生活能力(23.25±10.12),神经功能缺损(12.95±11.54)方面改善尤为显著,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16~12.174,P<0.05).结论抗抑郁治疗能在抑郁症状明显改善的同时,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总结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生物学及生物力学特性,探讨早期锻炼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移植物愈合及膝关节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70-01/2004-01期间有关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及其生物力学特征的文献,检索词"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knee ioint,biomechanic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有关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及其生物力学特征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选择随机对照类文章,当同一作者有多篇文章时,选择病例数最多的予以纳入;排除综述类及Mete分析类文章.质量评价主要考察资料的真实性,调查、实施过程是否严密.资料提炼共检索到46篇有关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及其生物力学特征的文章,29篇符合以上纳入标准,排除的17篇文章中,9篇为小样本分析,8篇为综述类或Mete分析类文章.资料综合通过了解正常前交叉韧带的生物力学特征制定重建措施及康复计划指导.重建后前交叉韧带动物实验提示膝关节运动功能恢复均不理想,而人体实验结果优于动物.随机对照实验表明,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立即持重不增加膝关节的松弛性,反而有利于减轻髌骨疼痛.结论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后固定膝关节,限制关节周围肌肉收缩活动,导致韧带、关节及周围肌肉运动功能受限.早期康复锻炼可以减轻疼痛,改善关节软骨代谢,防止关节囊挛缩,有助于重建后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微囊化异种许旺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神经组织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已成为医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具有许旺细胞的周围神经损伤后,能有一定的修复能力.但是同种神经组织移植存在供体来源受限和供体损伤的限制;异种神经组织移植存在免疫抑制和排斥反应.微囊技术是一种良好的免疫隔离手段,探讨用微囊化处理的异种神经组织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能否降低免疫排斥反应、解决供体来源问题,以便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了新的途径.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84-01/2004-10关于脊髓损伤研究方面的相关文章,检索词"Schwann cells,transplantation,xenogenic,spinal cord iniury",并限定文章语言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临床康复>杂志2002-01/2004-10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为中文,检索词"许旺细胞,移植,异种,脊髓损伤".限定自由词为"微囊化"及"大鼠".资料选择选择有关脊髓损伤修复的中外研究原著性文献30篇,排除非随机研究原著性文献,未排除非盲法研究原著的文献.资料提炼30篇关于脊髓损伤修复的文献,22篇符合标准,排除的8篇关于脊髓损伤修复的文献因是重复的同一研究.对剩余22篇关于脊髓损伤修复的文献进行分类整理,予以综述.资料综合轴突再生障碍是脊髓损伤导致永久性残疾的主要原因.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把具有许旺细胞的周围神经移植到损伤脊髓中,能促进脊髓的修复,但存在免疫排斥反应.微囊是一个免疫隔离载体,把微囊技术应用到脊髓损伤修复中,有利于脊髓损伤的修复,证明能大大降低免疫排斥反应.结论由于微囊可克服组织细胞移植中的免疫排斥反应,使得用异种细胞和基因工程细胞治疗疾病成为可能,从而有望解决同种组织细胞移植的供体来源短缺、移植排斥反应等难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生物、心理、社会因素与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关系,观察百忧解治疗效果。方法80例首次、单侧且发以内的PSD患者,随机分两组,分别接受百忧解或安慰剂治疗4周。结果PSD与病灶的侧别和大小无关,与智力呈负相关。病灶的前后有关。百忧解治疗组患者汉密顿抑郁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明显改善。结论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对PSD响。百忧解治疗有效且可耐受,有利于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健康。本文总结了有关颌骨骨质疏松的研究成果,探讨阻止或延缓颌骨骨质疏松发生的原因,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清华同方数据库1991-01/2005-05关于颌骨骨质疏松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骨质疏松,上颌骨,下颌骨”,限定语言类型为中文。同时计算机检索Medline1975-01/2005-05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osteoporosis,mandiblebone,alveolarbone”,并限定语言种类为英文。资料选择:从资料中选取包括颌骨骨质疏松研究数据的文献。纳入标准:所有关于颌骨骨质疏松研究的随机对照试验、药物负荷试验和药物疗效临床试验;研究群体包括人类和动物。排除标准:综述类文献,没有对照组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82篇关于颌骨骨质疏松的文献,36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146篇是重复的同一药物疗效研究。资料综合:符合纳入标准的36篇文献,包括了5321例患者和152例动物,从年龄、性别、激素、咬合力、体育锻炼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分别对影响颌骨骨质疏松的因素进行研究,其中6篇是动物切除卵巢后进行的干预试验。结论:颌骨骨质疏松是全身骨矿丢失的一部分,受年龄、性别、激素、咬合力、体育锻炼以及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临床中约有70%的脑卒中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失语症影响了患者的社会交往能力,甚至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本文综述了有关失语症恢复机制的文献,力求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80-01/2004-01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aphasia,recovery”,“language,recovery”,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有关失语症恢复机制的相关文献,然后筛除明显不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查找全文,进一步判断是否为随机对照实验。纳入标准为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无论是否为盲法。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2篇关于失语症恢复机制的相关文献,12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10篇试验均为重复的同一研究。资料综合:语言功能的恢复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病变性质、病变范围、发病到语言康复的时间及患者语言障碍的自知力、自我纠正能力等因素有关,因此,以往的有关失语症恢复机制的研究各有不同的发现和观点。结论:关于失语症的恢复机制,目前尚无统一的结论。脑语言功能的可塑性可能为失语症的恢复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寻找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遗传易感基因。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80-2005年期间有关纤维蛋白原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文献,检索词“stroke,PlasmaFibrinogen,polymorphism”,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1995-2005年期间纤维蛋白原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文献,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缺血性脑卒中,纤维蛋白原,基因多态性”,还通过与作者通信以获得全文等形式获得全文资料。资料选择:纳入文献只限于病例对照研究型论著,排除观察对比研究、经验总结、个案报告等文献。资料提炼:共检索到50余篇关于纤维蛋白原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文献,20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30余篇文献。资料综合: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纤维蛋白原基因多态性对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起重要的调控作用,纤维蛋白原通过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辅助血小板的聚集及改变血液流变学状态,促进血栓的形成使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增高。但是纤维蛋白原基因多态性的确切作用机制和分子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结论:关于纤维蛋白原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尚有争议,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Depression may affect patients’ recovery and even their survival rate after stroke, but it is often overlooked or inadequately managed; data regarding the prophylactic efficacy and safety of fluoxetine are inconsistent in this setting. Objective: 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is to systematically assess the prophylactic efficacy and safety of fluoxetine for poststroke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Methods: We searched electronic databases up to December 2009 for studies evaluating the prophylactic efficacy of fluoxetin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The pooled odds ratio (OR), weighted mean difference (WMD), incremental efficiency and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95% CI) were calculated. Results: We collected and evaluated a total of 385 patients identified from six trials. Meta‐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fluoxetine reduced the incidence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 (OR = 0.25, 95% CI 0.11 to 0.56), helped recovery in neurological function (WMD = ?4.72, 95% CI ?8.31 to ?1.13) and improved independence 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WMD = ?8.04, 95% CI ?13.40 to ?2.68); fluoxetine is relatively safe in spite of the adverse events (OR = 0.88, 95% CI 0.31 to 2.49, p = 0.82). However, fluoxetine groups and control groups did not differ in change of scores for depression (WMD = ?3.97, 95% CI ?9.85 to 1.90, p = 0.19). Conclusions: Fluoxetine was beneficial for the prophylaxi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but not in reducing symptom severity of PSD.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神经干细胞的迁移现象及其定向迁移的可能机制,神经网络的研究进展和神经干细胞迁移和网络化的意义等方面进行综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70/2004期间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检索词为"neural stem cell,migration,nerve net".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神经干细胞迁移和网络化的随机和非随机对照实验.排除综述类和重复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相关文献39篇,共检出16篇文献涉及神经干细胞的迁移和网络化研究的进展,其余文献均被排除.资料综合对于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及严重损伤,神经干细胞移植有可能替代衰老变性和死亡的神经细胞,重建神经网络,恢复失去的脑功能.神经细胞的迁移和网络化原理可以应用以解决神经干细胞移植后的存活、分化、迁移及神经网络建立的问题,实现脑功能修复重建.结论神经干细胞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迁移到预计的地方并建立神经网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当遇到紧张刺激,可影响生理、心理及免疫功能,产生的免疫反应也可以影响其他生理功能及心理感受,导致生理和/或行为的反应。综述国外对应激刺激时机体分子水平变化的研究现状,探讨免疫功能在心理应激过程中的变化及其意义。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7-01/2003-12的与脑卒中早期康复相关文献,检索词“stress,immune,depression,neuropsychiatricdisor-der”,并限定文献语种为英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从中选取包括应激组和对照组的文献,然后选择是随机临床实验的研究和实验室实验的研究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非随机临床实验研究,重复的同一研究和综述类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3篇关于应激刺激时机体分子水平变化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和实验室的实验研究,25篇纳入标准。排除的18篇中7篇是重复的同一研究,11篇为Meta分析研究。25个实验分别对心理应激刺激时免疫细胞的变化,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变化,免疫功能变化的神经内分泌因素进行了评价。资料综合:应激刺激对生理、心理及免疫功能影响的分子基础包括多种直接的信息网和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细胞和免疫源性介质的反馈调节作用。①免疫细胞的变化:应激反应与神经激肽细胞活性抑制及淋巴细胞对有丝分裂原的增殖反应降低和IL-2、IFN-γ产生抑制有关;老年群体抑郁症与神经激肽-T细胞亚群升高有关;单核细胞的反应性氧作用系统细胞内水平与抑郁性紊乱患者的神经激肽细胞活性降低存在明显的相关性。②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变化:心理性应激反应和精神病学疾病可危及免疫功能的安全,此现象的发生机理可能与免疫系统细胞因子的活性和其他炎症调节因子有关。③免疫功能变化的神经内分泌因素:细胞因子主动转运到中枢神经系统,也从神经胶质细胞中释放,激活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产生其他的细胞因子;心理应激与疾病的关系是经过下列连锁的过程:紧张性刺激,对应激刺激的反应,神经内分泌的改变,免疫应答失调,疾病的发生。结论:心理应激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机制是十分复杂的,涉及到中枢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共同作用。只有寻求更广泛的神经内分泌学和免疫学在心理应激过程中的改变及这些变化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才能扩大对应激、抑郁与健康、疾病的理解,才能增强防御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Poststroke depression is common but remains underdiagnosed and undertreated. One explanation for this is that depressive symptoms go unrecognized by stroke survivors and their family caregivers and thus go unreported to the stroke survivor's healthcare provider. Forty-four stroke survivor-informal caregiver dyads were interviewed using a depression knowledge scale, 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and an adapted version of the Revised Illness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 to determine their lay knowledg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recognition of poststroke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perception of the recognized symptoms. Caregivers and stroke survivors had moderate knowledg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but had some misconceptions. The most commonly recognized poststroke depressive symptoms by stroke survivors were "feeling like everything was an effort," "restless sleep," "difficulty concentrating," and "talking less than usual." Caregivers identified that the stroke survivor was "feeling like everything was an effort," had "restless sleep," "felt sad," and "felt depressed." Three quarters of stroke survivors with high level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dentified the cluster of symptoms as potentially being depression. Neuroscience nurses are in the unique position to educate stroke survivors and their caregivers about poststroke depressive symptoms, treatment options, and the importance of discussing depressive symptoms with their healthcare provid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