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针刺伤是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危害之一。被各种污染的针头刺伤可导致经血液传播疾病,并可能产生致命后果,其中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因而,医务人员应该意识到针刺伤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2.
检验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和职业防护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检验人员存在的危险因素、防护措施和应急方案.方法:查阅近年来医院检验人员职业危害的相关资料,发现检验人员因工作被感染的比例在医务人员中占第二位.结论:充分认识检验工作的职业危害,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完善并严格执行安全防护措施是避免职业危害、保证职业安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的职业危害,并分析相关问题,以此提出防护管理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医院2015年1月~2019年1月所发生的医务人员职业危害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研究期间,医务人员共发生职业危害1 200例次,其中护士为744例次(62.0%);工作年限以两年医务人员为主,共768例次(64.0%);输液完毕拔针和集中处置使用过的锐器物、针头及手术缝合时为医务人员职业危害主要发生时机。乙型肝炎是血源性职业危害的主要因素,发生地点主要以普通病房为主,其次为手术室。结论:医务人员职业危害存在较高风险性,因此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安全防护教育,严格规范医务人员各项操作,同时做好医疗废弃物管理,避免医务人员发生职业危害,保障其健康。  相似文献   

4.
浅谈供应室人员的职业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暴露的发生,损害了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现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消毒供应室医务人员因其工作的特殊性,是医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在污染物品回收、消毒、洗涤、包装、灭菌过程中,接触各种感染性体液及分泌物,经常有被锐利器械刺伤、化学消毒剂灼伤、压力蒸汽灭菌时烫伤等各种职业损伤和职业暴露的发生.冈此每位供应室人员应了解这些职业危害,并积极采取综合性职业防护,使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5.
手术室医护人员工作环境特殊,需要经常和各类患者和药物接触,具有很高的职业风险。文章首先阐述了当前手术室医务人员面临的职业危害,认为放射性物质危害、化学试剂药物损伤、细菌病毒感染、工作压力危害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工作时间,从加强防护减少辐射危害、加强安全检查减少化学损伤、规范操作流程杜绝感染发生、人性化管理减少员工压力等方面探讨了防范手术室职业危害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职业暴露危害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中意外被病泺体感染的血液、体液污染皮肤、黏膜,或被含有病源体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厦其他锐器刺伤皮肤,有可能被病源体感染的情况。供应室护士的职业暴露危害因素来源于长期接触污染的器械、各种消毒因子等有害物质,厦各种仪器设备产生的高温、噪音环境,这些因素都会对人体造成直接危害。因此,如何避免职业危害,做好日常防护,减少职业暴露的、危害是供应室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医院是救治伤病患者的场所,同时也是各种危害因素存在的地方,广大医务人员不可避免的存在于各种职业危害之中,是高职业危害群体,职业健康问题已在许多国家受到高度重视,并从法律法规的层面对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明确了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8.
朱春梅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32):205-205,212
护理人员长期处在高危人群之中,经常暴露于传染性血液或体液环境里,或直接接触具有传染性的病变部位,职业感染的机会较多,而且医务人员在诊疗服务过程中,往往由于防护意识不强及患方诊疗环境等多因素,导致其职业安全受到危害。同时,护理人员繁重的工作和工作中紧张的心态使得她们在心理上需要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这些使护士成为职业危害中最为危险的群体之一。鉴于此,本文对妇产科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性近距离接触患者导致自身感染的研究在国外已得到广泛重视。国内已有牙科医生因职业感染艾滋病的报道,口腔科医护人员HBV感染率明显升高,其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六倍。因此,口腔科医护人员做好职业防护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对几所基层医院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职业危害因素一直以来都威胁着医务人员的健康,尤其妇产科护理人员经常不可避免地会与血液、各类分泌物以及羊水等物质接触,从而增加了被感染的机会。且部分妇产科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职业防护措施不足。因此,本文针对妇产科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职业危害以及防范措施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妇产科职业防护教育提供参考,从而有效避免和减少职业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