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后路椎管减压融合矫形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Aebi 1型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02-2012-01收治的21例Aebi 1型退变性脊柱侧凸,采用后路椎管减压融合矫形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随访19-26个月,平均22.3个月,观察JOA评分改善率、VAS评分以及侧凸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矫正角度等指标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本组手术过程均顺利,随访期间观察VAS评分、JOA评分改善率、侧凸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等指标,并在术后1、6、12、18个月分别进行评价,各项数据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彻底减压、合理选择融合节段、提高融合率、适度矫形重建腰椎力学平衡是成功治疗Aebi 1型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2002年6月至2009年1月,收治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26例,男6例,女20例;年龄51~72岁,平均61.3岁;合并椎管狭窄症病程11个月~6年,平均36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CT及MRI检查,6例患者行脊髓造影检查,术前Cobb角为(22.0±10.1)°,腰椎前凸角为(21.6±10.2)°,C7铅垂线(C7PL)与S1椎体后上缘距离(SVA)为(7.6±6.4)cm,C7PL与骶正中线距离(CSVL)为(6.8±5.6)cm。采用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进行治疗,术后进行随访。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测量Cobb角、腰椎前凸角、SVA、CSVL并与术前进行比较;采用腰痛JOA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手术时间110~185min,平均140min;出血量480~850ml,平均620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5年,平均2.5年。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分别为(10.5±8.2)°、(8.8±5.2)°,腰椎前凸角分别为(25.4±14.2)°、(31.6±13.2)°,SVA分别为(0.6±3.3)cm、(-1.2±2.5)cm,CSVL分别为(2.8±1.3)cm、(1.6±1.2)cm,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JOA评分:术前(11.0±1.7)分,术后即刻(22.4±2.4)分,末次随访时(24.0±2.1)分,结果:优13例,良8例,可3例,差2例。术后1例患者发生矫正丢失,无椎间隙塌陷、神经损伤、钉棒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患者28例,比较治疗前后腰及腿部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腰椎前凸角、侧凸Cobb角的变化。结果: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4.6个月。末次随访,腰、腿部VAS评分分别为(2.2±0.5)分和(2.4±0.8)分,ODI评分为(30.4±13.7)分,腰椎生理前凸角为36.6°±4.7°,侧凸Cobb角为12.1°±5.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效果良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侧凸并改善腰椎前凸,能够明显缓解患者腰腿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2001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36例,男2例,女34例;年龄51~76岁,平均62.3岁;合并椎管狭窄症病程10个月~7年,平均37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CT及MR检查,5例患者行脊髓造影.术前Cobb角为24.0°±10.2°,腰椎前凸角22.6°±11.2°,C_7铅垂线(C_7PL)与S_1椎体后上缘距离(SVA)(7.8±6.6)cm,C_7PL与骶正中线距离(CSVL)(6.9±5.8)cm.患者采用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进行治疗.术后进行随访,采用VAS、SF-36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手术时间115~164 min,平均130 min;出血量450~870 ml,平均625 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年,平均2.4年.患者术后、末次随访平均Cobb角10.6°±8.5°、8.9°±5.3°,腰椎前凸角25.6°±14.3°、31.8°±13.4°,SVA(0.5±3.4)cm、(-1.2±2.7)cm,CSVL(2.9±1.4)cm、(1.7±1.2)cm,较术前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术后仅1例患者发生矫正丢失,无一例发生椎间隙塌陷、神经损伤、钉棒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0月~2015年4月接诊的39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均给予后路椎管减压并固定融合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观察术后腰椎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影像学指标(Cobb角、腰椎前凸角、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改善情况,并采用SRS-22标准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评估。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经过手术治疗,患者腰椎侧凸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术后JOA评分显著增大(P<0.05),且术后1年JOA评分显著高于术后半年和术前JOA评分(P<0.05);术后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术后1年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后半年和术前VAS评分(P<0.05);术后患者Cobb角、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显著降低(P<0.05),且术后1年Cobb角、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显著低于术后半年和术前(P<0.05);而术后腰椎前凸角显著增大(P<0.05),且术后1年的腰椎前凸角显著高于术后半年和术前(P<0.05);术后SRS-22评分良好。2例患者切口感染、3例硬脊膜破裂。[结论]后路椎管减压并固定融合术能明显缓解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症状,无严重并发症,对退变性腰椎侧凸有明显的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VAS、JOA和SRS - 22评分评价退变性腰椎侧凸后路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7月~ 2007年1月后路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治疗的32例Cobb角均<25°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术前术后和随访时均行VAS、JOA评分描述患者症状并分析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术后随访时对患者行SRS - 22国际标准量表评分主观评价患者情况,采用SPSS 10.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部32例患者术前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在术后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术前与术后JOA和VAS评分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SRS-22评分结果尚可接受.[结论]在充分减压的前提下,后路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对轻度退变性腰椎侧凸可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VAS、JOA和SRS - 22评分作为脊柱外科普遍采用的痛觉评分标准,用于评价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主观症状,可操作性强,易于被患者接受,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多为中老年患者,治疗方法选择复杂。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阶梯性治疗策略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患者117例,根据患者意愿、内科合并症、腰腿痛症状、腰椎侧凸后凸旋转三维畸形、腰椎稳定性的情况(侧方滑移、退变性滑脱),以及脊柱整体平衡状态,阶梯性地选择保守治疗(43例)、后路单纯减压术(18例)、后路短节段融合术(1~2个节段,41例)、后路长节段融合畸形矫正(≥3个节段,15例)方法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腰痛及腿痛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前凸角、侧凸Cobb角的变化。结果术后获1年以上随访72例;无死亡及内固定失败。保守治疗19例平均随访19.3个月(1~5年),无症状加重,末次随访时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腰椎前凸角减小、侧凸Cobb角增大,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单纯减压术12例平均随访36个月(1~5年),末次随访时腿痛VAS评分、ODI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腰痛VAS评分较治疗前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前凸角减小、侧凸Cobb角增大,但进展缓慢,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短节段融合31例平均随访21.3个月(1~3年),术后发生血肿、切口愈合不良、脑脊液漏、浅表感染各1例,经对症处理后治愈;末次随访时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腰椎前凸角及侧凸Cobb角均明显改善(P<0.05)。后路长节段融合10例平均随访17.1个月(1~3年),术后症状加重1例,经理疗及药物治疗3个月后缓解;术后深部感染1例,经清创切口持续冲洗引流后治愈;末次随访时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腰椎前凸角及侧凸Cobb角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治疗应个体化、阶梯性地选择治疗方案。手术治疗以减压为主、矫形为辅,应准确判断症状责任节段、侧凸责任节段、后凸责任节段,防止手术扩大化,积极控制出血,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选择性减压短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症的中期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6-06-2010-03我院采用后路选择性减压短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的退变性腰椎侧凸症患者71例,定期随访VAS、JOA评分并测量腰椎Cobb’s角和前凸角。结果患者术后症状明显好转,四个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平均VAS评分由术前6.32降至术后1.86,JOA评分由13.31增加至24.17,冠状位Cobb’s角由19.65°矫正至10.32°,矢状位Cobb’s角由32.38°增加至42.31°。JOA改善率为32.64%,侧凸矫正率为47.48%。经过平均4.14年的随访发现上述效果出现轻度丢失,末次随访时16例侧凸进展,其中12例症状加重。结论对于侧凸角度不大、脊柱基本平衡的DLS患者,采用后路选择性减压短节段融合固定术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并可以显著的减少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合并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8—2019-08采用后路短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的69例ADS合并椎管狭窄,比较术前与术后3、6、12个月ODI指数、JOA评分、腰椎Cobb角、腰椎前凸角。结果 6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手术时间110~215 min,平均147.6 min。术中出血量215~450 mL,平均331.6 mL。术后69例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未出现内固定松动、移位和断裂。3例出现切口延迟愈合,经定期换药后切口愈合良好;1例出现肺部感染,对症使用抗生素后治愈。术后3、6、12个月JOA评分、腰椎前凸角较术前增大,ODI指数、腰椎Cobb角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路短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ADS合并椎管狭窄术后恢复快,在彻底减压神经、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疼痛的同时,可以重建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节段开窗椎管潜行扩大减压、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4月~2013年6月收治的35例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患者施行多节段开窗椎管潜行扩大减压、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必要时辅助对侧椎板间小开窗减压。术前腰椎Cobb角24.2°±9.6°,腰椎侧凸角21.2°±8.8°,VAS评分(8.4±1.9)分,JOA评分(11.3±4.2)分。评价术前、末次随访时腰椎Cobb角及腰椎前凸角的矫正及维持情况,根据术前、末次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患者未出现死亡、瘫痪、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术口愈合不良、术后神经症状等经积极处理后均得到治愈。3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2~60个月,平均19个月。末次随访时腰椎Cobb角减小至9.2°±4.5°,腰椎前凸角增加至33.8°±8.6°,矫正率分别为61.9%、37.2%,较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VAS、JOA评分分别为(2.8±1.5)分、(27.8±4.5)分,改善率分别为66.6%、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节段开窗椎管潜行扩大减压、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必要时辅助对侧椎板间小开窗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安全,脊柱畸形的矫正和维持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善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1.
伴有侧凸畸形的腰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后路一期减压、内固定、融合手术治疗伴有腰椎侧凸畸形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效果。方法自1998年1月-2005年10月,治疗伴有腰椎侧凸畸形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8例,腰椎侧凸畸形角度平均31°,术前 JOA评分平均11分,均采用腰椎后路一期减压、矫形、内固定、融合治疗。结果 32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2.5年,矫正角度平均13°。矫正角度丧失1°-5°,平均3°。截骨融合率100%。随访时JOA评分平均23分,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后路一期减压、内固定、融合手术是治疗伴有腰椎侧凸畸形的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后路长节段固定、局限性减压治疗合并退变性腰椎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6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合并退变性腰椎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2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29例,均采用后路长节段固定、局限性减压手术治疗,分析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Cobb角的变化,并进行对比。结果腰椎JOA评分由术前(11.5±3.6)分增加到术后(23.4±2.1)分(P〈0.01),临床改善率75.3%;术前ODI为(68.2±2.4)%,术后改善至(34.2±1.7)%(P〈0.01);冠状位Cobb角术前为(27.6±2.3)°,术后改善至(10.5±1.5)°(P〈0.01);矢状位腰椎前凸角术前为(11.8±1.2)°,术后改善至平均(35.3±1.6)°(P〈0.01)。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56个月,平均38个月,随访期间除1例因感染内固定物取出,其余41例矫正效果无丢失,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现象,植骨融合良好,无假关节形成。结论对于合并退变性腰椎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掌握合适的手术适应证,后路长节段固定、局限性减压及植骨融合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后路减压并椎体间融合及内固定治疗老年复杂型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月采用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复杂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3例,男29例,女14例;平均年龄64.5岁.病史2~25年.合并退变性Ⅰ度以上滑脱21例,合并腰椎侧凸、Cobb角>20°12例.术中对一个或两个节段者切除椎间盘,处理相邻椎板,行椎间植骨融合.[结果]根据JOA评分标准,优良率88.3%,末次随访X线片观察:滑脱复位率96%,腰椎侧凸者Cobb角平均6.6°,矫正率88.5%,融合率91.3%.[结论]后路减压固定并椎体间融合是治疗老年复杂型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症的特点与手术策略.方法 采用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固定矫正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症22例.结果 22例得到6~7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症状减轻,根据JOA下腰痛29分法评定标准:手术前平均12.9分,随访时平均27.2分.改善率平均88.2%.术后X线片复查,所有融合椎节均获得骨性融合,Cobb角从手术前平均18.6°至手术后平均10.2°.结论 退变性腰椎侧凸症的病理改变及引起临床症状的因素较为复杂.手术前需对减压、固定范围、畸形矫正与否作出明确的判断.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固定矫正术能获理想的临床效果.对于伴有张力性神经症状者,则在减压的同时予以矫正.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腰椎退行性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2月~2007年11月手术治疗并具有完整资料的52例退行性腰椎侧凸症43例.术前Cobb角平均为28.6°(22~47°),后正中切口,针对性减压“责任节段”,切除椎间盘,扩大神经根管.应用平移、去旋转结合凹侧撑开、凸侧加压技术,适度矫正侧凸.结果 本组获得6~72个月,平均15个月的随访.术后侧凸Cobb角7~14°,矫正度数15~30°,平均矫正率为58.7%.腰椎前凸角矫正为-46.5~-20.5°,平均-36.5°.其中术前JOA评分11分,术后1年随访为25分,优良率为88.6%.随访时未发现螺钉断裂、松动,无断棒现象.结论 腰椎退行性侧凸外科治疗较为棘手,手术以解决“责任节段”为重点,融合固定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43例患者,男18例,女25例;年龄51~72岁,平均56.4岁.侧凸Cobb角25°~40°,平均31.8°;腰椎前凸-40.5°~70°,平均-20.9°.采用后正中切口,"责任狭窄节段"椎板减压,切除突出的"责任椎间盘",扩大狭窄的神经根管.应用平移、去旋转结合凹侧撑开、凸侧加压技术,矫正侧凸.28个椎间隙应用融合器融合,9个椎间隙应用自体髂骨融合.其余节段行后外侧融合.结果 术后随访1~10年,平均4.9年,采用JOA 29分标准进行评定.末次随访侧凸Cobb角5°~10°,矫正度数12°~30°,矫正率58.8%.腰椎前凸角矫正为-12°~17.3°,平均12.3°.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前JOA评分11分,末次随访为25分,优良率为90.1%.未发现螺钉断裂、松动,无断棒现象.1例术后10d出现皮肤浅表感染,应用敏感抗生素而治愈;1例术后脑脊液漏,经抬高床尾,口服醋氮酰胺治愈.2枚钛合金cage移位,无不适而未处理.结论 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较为棘手,手术以解决"责任节段"为重点,融合固定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侧凸畸形的手术策略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2—2014-02采用责任节段减压、选择性固定融合治疗的93例腰椎退行性侧凸畸形。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侧凸Cobb角、前凸Cobb角。结果本组手术时间115~189(147.87±24.51)min,术中出血量210~730(357.33±27.44)ml,术后引流量230~550(441.39±31.39)ml。4例因椎管狭窄及粘连严重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经头低足高位治疗,切口均一期愈合。3例切口积血,延期3~5 d愈合。93例均获得随访16~63个月,平均54.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侧凸Cobb角、前凸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责任节段减压、选择性固定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畸形效果良好,但手术既要达到治疗目的,又要减少脊柱结构单元的破坏,更要兼顾术后是否会并发邻近节段退变、侧凸畸形进一步加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精准减压、固定、融合治疗伴腰椎不稳的退变性腰椎侧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01-2008-01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36例退变性腰椎侧凸伴腰椎不稳患者的资料,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恢复及症状改善情况,Cobb角、腰椎前凸角评估矫形效果。结果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高于术前;末次随访VAS平均低于术前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P<0.05);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较术前改善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0,P<0.05);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角、较术前增大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2,P<0.05)。结论精准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既改善了神经刺激症状,又消除了椎间不稳定,是治疗伴腰椎不稳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自2000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24例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2例采用单纯椎管减压术,22例行减压+后路矫形内固定融合术。观察手术前后Cobb角、腰背痛和间歇性跛行的改善率。结果:术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改善,疼痛改善率83.3%,间歇性跛行改善率91.6%。术前Cobb角平均22.7°(17°~42°),术后Cobb角平均8.3°(0°~32°),改善率63.4%;腰椎前凸角术前平均-19.1°(-45°~11°),术后平均-34.4°(-60°~-16.2°),改善率80.1%。随访14~50个月,平均21个月,未见矫正明显丢失,无断钉及螺钉松动。结论: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能够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和畸形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3):1186-1189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侧凸手术治疗的选择,观察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05月,本院收治的26例经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腰椎侧凸病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资料,结合患者的身体条件和基础疾病,分别采用单纯减压,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观察患者术后症状缓解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平均随访27.5个月(242013年05月,本院收治的26例经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腰椎侧凸病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资料,结合患者的身体条件和基础疾病,分别采用单纯减压,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观察患者术后症状缓解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平均随访27.5个月(2443个月),术后疼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的改善率分别为(68.9±2.4)%和(80.5±4.1)%。侧凸平均矫正率(60.4±3.7)%,随访无断钉、断棒发生。[结论]对于退变性腰椎侧凸,应采取个体化治疗,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治疗以缓解患者症状为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