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表皮葡萄球菌是导致假体周围感染的最主要致病菌之一。感染过程中,细菌通过在植入物表面定植形成生物膜,从而有效逃避抗生素和宿主免疫反应,并通过群体感应系统调节生物膜的成长过程。该文就表皮葡萄球菌引起假体周围感染的生物膜形成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细菌的分布特点和耐药率。[方法]回顾性统计2016年~2018年本院收治的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患者中细菌培养阳性结果,测定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的最小抑菌浓度,并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和比较。[结果]假体周围感染培养阳性菌株共295株,革兰阳性球菌占80.00%(236/295),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6.78%(79/29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27.85%(22/7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45.08%(133/295),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oNS)检出率为79.70%(106/133)。MRSA对庆大霉素和复方新诺明的敏感率分别为86.36%(19/22)和90.91%(20/22),MRCoNS对利福平和四环素的敏感率分别为84.91%(90/106)和86.79%(92/106),未发现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结论]髋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比例最高,且MRCoNS的检出率远高于MRSA,需引起临床重视。葡萄球菌除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全敏感外,对利福平、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敏感率也较高,可作为抗感染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某医院手外科术后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及药敏试验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某医院2015-2018年手足外伤术后感染患者培养出致病菌的种类、数量、构成比及耐药性。结果共培养出致病菌80株,以G-菌感染最为多见,其中G-菌55株(68.75%),G+菌25株(31.25%)。常见致病菌是铜绿假单胞菌(12.50%)、表皮葡萄球菌(11.25%)、大肠埃希氏菌(8.75%)、粘质沙雷氏菌(7.50%)、金黄色葡萄球菌(7.50%)等。检出多重耐药菌48株,占致病菌的百分率为比60.00%,其中G-多重耐药菌27株(56.25%),G+多重耐药菌21株(43.75%)。多重耐药菌中最为常见的是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中的G+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高,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的敏感性高,但出现了对替考拉宁耐药的MRCNS菌株,G-菌除恶臭假单胞菌及鲍曼不动杆菌外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不高。结论手足外伤术后感染患者中,MRCNS和粘质沙雷氏菌感染者增多,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及产ESBLs的大肠埃希氏菌不是手外科常见的致病菌,临床医生应熟悉本科室现阶段常见致病菌及其药物敏感情况,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4.
假体周围感染是关节置换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然而,金葡菌经常与其他微生物在假体周围感染灶共存,迄今已有多篇文献报道金葡菌与其他微生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白色念珠菌等。这些相互作用涉及影响生物膜形成能力、增加耐药性、改变毒力因子表达水平等。本文拟对关节假体多重感染对金葡菌致病特性的影响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患者接受清创术、一期翻修术、二期翻修术及旷置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3年6月至2008年6月因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接受手术治疗患者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34~80岁,平均55.8岁.术前诊断感染的方法包括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检查,放射性核素扫描,窦道分泌物及关节穿刺液培养.行保留假体的清创术7例,一期翻修术14例,二期翻修术21例,旷置术4例.术后观察伤口外观,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行实验室检查确定感染控制情况.结果 46例假体周围感染患者中29例培养结果 阳性,表皮葡萄球菌占感染病原体的首位(37.9%),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4.2%).3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79个月,平均61.6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2~99分,平均76.5分.清创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控制率为16.7%,一期翻修术为54.5%,二期翻修术为93.3%,旷置术为100%.二期翻修术后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13.3%,术后脱位率13.3%.11例感染复发,复发时间为感染治疗术后2~127个月,平均39.5个月.其中10例再次接受手术治疗,包括清创术1例、二期翻修术8例、旷置术1例.结论 清创术与一期翻修术的选择应严格把握适应证.二期翻修术感染控制率高,但有发生假体周围骨折和脱位的风险.表皮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足关节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患者接受清创术、一期翻修术、二期翻修术及旷置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3年6月至2008年6月因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接受手术治疗患者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34~80岁,平均55.8岁.术前诊断感染的方法包括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检查,放射性核素扫描,窦道分泌物及关节穿刺液培养.行保留假体的清创术7例,一期翻修术14例,二期翻修术21例,旷置术4例.术后观察伤口外观,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行实验室检查确定感染控制情况.结果 46例假体周围感染患者中29例培养结果 阳性,表皮葡萄球菌占感染病原体的首位(37.9%),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4.2%).3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79个月,平均61.6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2~99分,平均76.5分.清创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控制率为16.7%,一期翻修术为54.5%,二期翻修术为93.3%,旷置术为100%.二期翻修术后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13.3%,术后脱位率13.3%.11例感染复发,复发时间为感染治疗术后2~127个月,平均39.5个月.其中10例再次接受手术治疗,包括清创术1例、二期翻修术8例、旷置术1例.结论 清创术与一期翻修术的选择应严格把握适应证.二期翻修术感染控制率高,但有发生假体周围骨折和脱位的风险.表皮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足关节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病原菌耐药性变化,为有效应对耐药菌制定防治策略。方法:收集2010年至2015年符合纳入标准的146例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病例相关资料,其中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111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35例。统计历年的培养阳性率、病原菌构成与耐药率,分析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的变化趋势。结果:146例中共检出病原菌108株,培养阳性率为73.97%。革兰阳性菌为主要病原菌,占55.48%,表皮葡萄球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25.34%及15.07%。革兰阴性菌占13.01%,包含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大肠埃希菌等。分别有4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和混合感染。历年的培养结果显示,革兰阳性菌的构成比有增加的趋势,波动在39.13%~76.47%。药敏结果显示病原菌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克林霉素、庆大霉素有较高耐药性,且耐药率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但对利福平、呋喃妥因、替加环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仍较敏感。。结论:假体周围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所占比例有逐渐增加趋势。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且耐药率仍不断增加。加强对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的监测,有助于掌握其变化趋势,并以此制定针对性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有效预防及治疗感染,研究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病原菌构成与耐药率的变化趋势,评价抗感染方案的治疗效果。 方法收集华西医院骨科自2010年至2015年收治的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病例的相关资料。统计培养阳性率、病原菌构成与耐药率,分析病原菌构成与耐药率的变化趋势及不同抗感染方案的治疗效果。 结果共146例纳入研究,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分别为111例和35例,培养阳性率为73.97%,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占55.48%,其中表皮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25.34%及15.07%;革兰阴性菌占13.01%,其中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大肠埃希菌分别占4.79%、3.42%及2.05%。革兰阳性菌对利福平、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等较敏感,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及头孢吡肟有较高的敏感性,但病原菌对β-内酰胺类、庆大霉素、克林霉素及部分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经验性抗感染方案多选择静脉使用万古霉素联合头孢菌素、左氧氟沙星或克林霉素,续以口服头孢克洛或头孢克洛联合利福平。对于培养阳性的病例,则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敏感抗菌药物。 结论目前假体周围感染的培养阴性率较高,应规范术前抗菌药物使用及标本的采集与培养,以提高检出率。病原菌谱复杂,以革兰阳性菌为主,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具有较高耐药性。经验性抗感染方案的抗菌谱应覆盖革兰阳性菌,尤其是葡萄球菌,待病原菌明确后需根据药敏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抗感染方案。  相似文献   

9.
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蛋白在假体周围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蛋白作为抗原诊断假体周围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制作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的假体周围感染动物模型,并收集临床假体周围感染患者的血清。以从表皮葡萄球菌444生物膜中提取的蛋白为抗原,用ELISA方法检测感染动物和临床假体周围感染患者的血清中IgG水平。蛋白印迹杂交寻找特异性抗原蛋白。结果感染动物和感染患者血清中的IgG水平明显高于各自对照组,Western—blot结果显示,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蛋白大小在15KD-37KD之间具有良好的抗原性。结论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蛋白成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是引起机体免疫的重要成份。进一步纯化这些蛋白组分并作为诊断假体周围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的抗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结合敏感抗生素治疗假体周围急性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8年12月采用保留假体的清创、VSD、敏感抗生素治疗11例假体周围急性感染,男7例,女4例;年龄58~88岁,平均72.5岁。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8例,3例出现窦道,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3例。结果:微生物培养阴性2例,阳性9例,金黄色葡萄球菌7例,其中2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表皮葡萄球菌2例。术后随访8~52个月,平均28个月,1例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清创失败,清创距关节置换时间84 d,行II期人工关节翻修术。10例清创成功。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清创成功患者Harris评分84.1(74~93)分;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者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84,84,89分。结论:膝关节置换术后1个月内,髋关节置换术后6周内假体周围急性感染,及服用抗凝药物引起假体周围出血伴急性感染,采用保留假体的清创,VSD及敏感抗生素治疗,可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假体周围高糖环境对葡萄球菌生长和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 利用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假体感染的动物模型,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组(金葡菌组,n=40)和表皮葡萄球菌组(表葡菌组,n=60),每组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注入细菌的同时加入0.1ml质量浓度为1%的葡萄糖溶液,对照组加入0.1 ml生理盐水.金葡菌组分别于第2、4、6和8天观察;表葡菌组分别于2、4、6、8、12和16天观察.对不同时间点的膝关节假体感染动物行细菌计数、扫描电镜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金葡菌组第2天实验组和对照组关节液细菌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6),注入细菌后第4、6和8天实验组较对照组细菌生长明显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第2、4、6天实验组较对照组假体表面黏附细菌明显增多(P<0.05),细菌生物膜生成明显.组织学观察第2天实验组假体周围组织发现细菌,而对照组未发现细菌.表葡菌组第2、4、6、8、12和16天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菌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体表面黏附细菌没有明显区别(P>0.05).组织学观察第2天实验组和对照组假体周围组织均未发现细菌.结论 假体周围高糖环境对金葡菌感染影响明显,而对表葡菌感染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华西医院骨科收治的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微生物培养及药敏等数据,比较急性、迟发性及慢性感染病原菌构成与耐药性的特征,分析不同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院骨科自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收治的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病例的相关资料,共146例患者,其中男性77例,女性69例;年龄29~89岁,平均(57.37±14.74)岁。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假体周围感染111例,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假体周围感染35例。根据感染持续时间划分为急性、迟发性及慢性感染三组,其中急性、迟发性及慢性感染分别为19例,20例,107例。统计各组的培养阳性率、病原菌构成与耐药率,分析不同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结果革兰阳性菌是各个类型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在急性、迟发性、慢性感染中分别占57.89%、60.00%及54.21%,以表皮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占比例最高。革兰阴性菌所致感染以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大肠埃希菌为主。病原菌对利福平、利奈唑胺、呋喃妥因、替加环素及万古霉素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对庆大霉素、克林霉素、β-内酰胺类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迟发性与慢性感染的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急性感染的病原菌。二期翻修是主要的手术方式,占89.72%,扩创保留假体与一期翻修分别占5.48%和4.79%。结论假体周围感染的病原菌谱广且复杂,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其中以葡萄球菌占比最高,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且耐药率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抗感染方案及手术方式的制定应个体化,充分评估,准确把握各种术式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超声裂解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2012年1至12月对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或无菌性松动的35例患者行翻修术,全髋关节27例、全膝关节8例。术前行关节腔穿刺,术中采集5个不同部位的假体周围组织标本,取出可疑感染的关节假体并应用超声裂解法处理,将处理液、术前关节液、术中假体周围组织分别进行血平板和BacT/Alert FN瓶培养。结果 各种标本的血平板培养细菌阳性率均低于BacT/Alert培养法,两种培养方法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声裂解后BacT/Alert培养法细菌培养阳性率由处理前的37.1%(13/35)上升至57.1%(20/35),血平板培养法由14.3%(5/35)上升至37.1%(13/35),超声裂解前后细菌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声裂解后处理液细菌阳性率高于术前关节液、术中假体周围组织及超声裂解前处理液。确诊为假体周围感染的23例中细菌培养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7例,表皮葡萄球菌11例,肺炎克雷伯杆菌、粪肠球菌、阴沟肠杆菌各1例;假体松动的12例中,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阴沟肠杆菌各1例。结论 对可疑关节感染的假体行超声裂解处理可以提高关节感染病原学检出率,应用BacT/Alert培养法较血平板培养细菌检出率高,引起假体周围感染的细菌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科带内植物的Ⅰ类切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和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02份骨科带内植物的Ⅰ类切口感染分泌物采用BD Phonix 100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102份标本中41份分离培养出细菌,占40.20%,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检出率最高的前三位,分别为21.95%、17.07%和14.63%。革兰阳性球菌占53.66%,革兰阴性杆菌占41.46%,葡萄球菌仍是骨科带内植物的Ⅰ类切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结论耐药的葡萄球菌是骨科带内植物的Ⅰ类切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切口一旦发生感染,应立即对分泌物进行常规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分析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致病菌谱及影响致病菌检出率的因素,为提高致病菌检出率、规范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9年1月南方医院骨科学科脊柱骨科诊断为脊柱内固定手术后深部感染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致病菌检出种类及检出率,探讨年龄、性别、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手术节段、感染类型(早发性及迟发性感染)、取样时间(初次手术后至样本收集的时间)、取样前抗生素干预与否、抗生素干预时间(取样前抗生素治疗的天数)等因素对致病菌检出率的影响。结果:符合纳入标准89例患者中,38例血培养或切口组织培养阳性,检出率为42.7%,其中单一病原菌31例,混合感染7例。共培养出47株病原菌,革兰氏阳性细菌26株,革兰氏阴性菌20株,真菌1株。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3株,27.7%)、大肠埃希菌(8株,17.0%)、表皮葡萄球菌(5株,10.6%)、铜绿假单胞菌(5株,10.6%)。感染类型(P=0.002)、取样时间(P=0.044)及抗生素干预(P<0.001)均影响致病菌的检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手术节段、抗生素干预时间对检出率无影响(P<0.05)。结论: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致病菌检出率为42.7%,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迟发性感染更易培养出致病菌,抗生素干预及取样时间均可影响致病菌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我院临床检出细菌的耐药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我院2000年各科室送检标本细菌的检出及对抗生素耐药的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细菌鉴定及药酶试验采用全自动细菌生化分析仪(Vitek-Ams).结果全年分离病原菌1193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440株,革兰氏阴性菌753株;革兰氏阳性菌中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227株、肠球菌6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22株,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54%.革兰氏阴性菌中构成比最大的前三种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24%)、肺炎克雷伯菌(16%)和大肠杆菌(12%).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酶(ESBLs)的产酶率分别为43%和39%.结论我院主要感染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的革兰氏阳病原菌;我院主要致病菌的构成与国内大医院基本相同,多重耐药菌占很大的比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整形外科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采用Vitek-AmsSystem法和Kirby-Bauer法,对整形外科临床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检测其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分离得到291株致病菌,位列前5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克雷伯菌属.革兰氏阴性杆菌对第3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性较高,可能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增多有关,亚胺培南是治疗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最有效的药物;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百分数超过70%,层析万古霉素仍然是治疗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的最有效药物.结论开展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对整形外科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高现有抗生素的疗效,减缓耐药菌株的发生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假体关节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灾难性的并发症;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主要的致病菌之一。生物膜在金葡菌假体关节感染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生物膜保护细菌免于机体免疫,抗生素和杀菌剂的攻击。生物膜的形成包括细菌的初始黏附,细菌聚集,生物膜成熟和细菌脱离生物膜回归游离态四个步骤。根据其主要成分,生物膜可分为多糖胞间粘附素依赖和非多糖胞间粘附素依赖两种;生物膜的其他成分还包括细胞外DNA和磷壁酸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膜受激活或抑制生物膜组分的复杂信号分子网络调控的,包括agr基因控制的群体感应系统,受Sar A和sigma B调节的ica ADBC基因簇等。本文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假体关节感染中生物膜形成和调节分子机制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内感染的规律,探讨其主要危险因素,为防治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6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感染患者细菌学及耐药性资料,比较研究围手术期因素和感染发生的相关性。结果65例患者腹腔引流液标本培养阳性,35例患者符合腹腔内感染诊断标准。共分离出118株菌珠,其中革兰阴性杆菌64株,占54.2%,革兰阳性球菌43株,占36.4%。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0例、铜绿假单胞菌19例、大肠埃希菌9例、肺炎克雷伯菌9例和粪肠球菌9例。72%的致病菌发生于术后2周内。病原菌大多为多重耐药。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40%,多重耐药性肠球菌较以往增加,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革兰阳性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达68%。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在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分别为22%和33%,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珠对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度耐药。感染相关的因素包括术前放化疗、胰漏(瘘)和肺部感染。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多数细菌具有多重耐药性。当术前行放化疗,术后合并胰漏(瘘)和肺部感染时,腹腔感染发病率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20.
为探查肛周脓肿致病病原菌种类.提高治疗效果,将就诊的560例肛周脓肿病人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后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占75.0比.其次为变形杆菌占6.4%.链球菌占5.0%.金黄色葡萄球菌、微球菌各占3.8%,粘质沙雷菌1.6%,表皮葡萄球菌1.3%,杰尔沟维肠杆菌1.1%,棒状杆菌0.9%,佛劳地枸橼酸杆菌、施氏假单胞菌各占0,5%,腐生葡萄球菌0.2%;其中81例为两种菌株混合感染。在常见抗生素药敏试验中.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链球菌、微球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及环丙沙星敏感;而金黄色葡萄球菌、粘质沙雷菌均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敏感,而大多数菌株对青霉素、新诺明/甲氧苄啶(SMZ/TMP)、氨苄西林、苯唑青霉素抗药。结果表明。大肠埃希菌为肛周脓肿的主要致病菌。致病菌耐药逐渐增多.治疗时需注意致病菌种类而选用有效抗生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