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麻醉方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不同的麻醉方法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84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硬膜外麻醉组、全麻组:术后4~7d内通过静脉造影,了解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硬膜外麻醉组有4例发生DVT,未见症状性DVT和肺栓塞(PE)患者。全麻组有11例发生DVT,有2例症状性DVT,未见症状性PE患者。结论:硬膜外麻醉能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是全髋关节置换术首选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蔡桦  李钊  邓森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19):1585-1588
[目的]探讨中药血栓通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用药安全性.[方法]选择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符合研究标准的112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预防组58例,西药预防组54例.两组在采用相同的基本预防措施和机械预防措施的基础上,分别采用中药血栓通注射液和西药低分子肝素钠针剂对手术后可能发生的深静脉血栓(DVT)进行预防.比较两组术后DVT发生率,术前及术后7d和14d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小板计数(PLT)等凝血指标及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等安全性指标变化的差异.[结果]中药预防组发生DVT16例,DVT发生率27.58%;西药预防组发生DVT13例,DVT发生率24.07%;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术前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7、14d的APT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PT术前、术后7、14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INR术前、术后7、14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PLT术前及术后7、14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凝血指标的实际数值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两组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等安全性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单独应用中药血栓通防治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可获得与西药低分子肝素钠近似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07年2~7月48名患者51例全髋置换手术病例,术前和术后第7 d进行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分析15项临床因素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有无相关性.[结果]经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51例手术有17例发现DVT,全部为小腿肌间静脉血栓,DVT发生率33.3%;DVT患者中无症状者占47.1%(8/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5岁,输血总量大和血清甘油三脂水平(TG)高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其OR(Odd Ratio)值分别为:116.597、1.01和37.249(P<0.05).[结论]女性,年龄大,肥胖,血清甘油三脂和胆固醇升高,"O"型血、输血总量大,患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患者发生DVT的风险高(relative risk,RR>1);年龄≥65岁、输血总量大和血清甘油三脂水平高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DVT的危险因素;术后应控制输血量,需要大量输血者采取少量多次输血;下肢肌间静脉血栓的发生应该引起临床医师和B超医师的注意.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1):1939-1942
[目的]分析膝、髋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常见危险因素。[方法]2010年8月2012年2月行全膝、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56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后32012年2月行全膝、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56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后35 d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分为DVT组(男22例,女121例;平均年龄66.97岁)和非DVT组(男68例,女245例;平均年龄65.93岁),分析两组患者中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史、血栓史、恶性肿瘤史、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及手术类型与DVT发生风险的潜在相关性。[结果]OA患者中,BMI≥25 kg/m2(OR=1.716;95%CI=1.100-2.675;P=0.017)和心血管疾病史(OR=3.403;95%CI=1.129-10.260;P=0.030)能显著增加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风险。[结论]高BMI和心血管疾病史是膝、髋OA患者行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前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个体化预测其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的可能性.[方法]2006年4月~2011年11月共309例(髋关节病变113人、膝关节病变196人)接受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无DVT的患者被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在围术期均接受正规的物理及药物预防血栓治疗.术后第3~10d根据患者病情复查双下肢深静脉彩超了解是否形成血栓.最后,通过术后DVT组与非DVT组的各种术前危险因素的对比分析,提出术前预测术后DVT的公式.[结果]309名患者中术后发生DVT者82例,其中髋关节12例,膝关节70例;单关节置换术后38例,双关节同时置换术后44例.通过判别分析,发现年龄、谷草转氨酶、肌酐、一次手术关节数量、凝血酶原时间和D-二聚体定量与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相关性较强,并得出函数预测公式.所有患者平均随访3.5年(4~71个月),均未发生症状性肺栓塞,也未发生明确的肝素类药物副作用.[结论]即使在围术期正规抗凝治疗的前提下,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仍然较高.术前如开展个体化预测,能提示对高危人群给予更积极、合理的干预,从而减少术后DVT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谢松林  吴宇黎  周维江  张穹 《中国骨伤》2002,15(12):712-71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情况及预防治疗措施。方法:对220例(244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来预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第7天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58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远端血栓33例,近端血栓14例,全静脉血栓11例,DVT发生率26.4%,未发生1例肺栓塞。结论:围手术期低分子肝素应用可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硝酸甘油对全麻下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选择实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166例,男112例,女54例,年龄37~83岁,ASAⅡ或Ⅲ级。随机均分为硝酸甘油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例数与输血量;记录术前1d、术后1、3、7d的D-二聚体值(D-dimer)含量;记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结果术后1、3d硝酸甘油组D-dimer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硝酸甘油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硝酸甘油组DVT发生率4例(4.8%),明显低于对照组12例(14.5%)(P0.05)。结论术中使用硝酸甘油控制降压预防全麻下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APACHE Ⅱ评分与血清HBP水平预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价值。方法纳入自2014-07—2020-01诊治的44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匹配同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未发生感染的76例进行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中HBP水平,采用APACHE Ⅱ评分标准对患者健康状况进行评定。采用Pearson法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APACHE Ⅱ评分与血清HBP水平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APACHE Ⅱ评分和血清HBP水平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感染组APACHE Ⅱ评分、血清HBP水平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APACHE Ⅱ评分与血清HBP水平呈正相关(r=0.649,P0.05),ROC曲线显示二者联合预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曲线下面积为0.887(95%CI为0.819~0.956),特异性为97.4%,敏感度为7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感染的患者APACHE Ⅱ评分及血清中HBP水平高于未感染患者,APACHE Ⅱ评分的变化可反映患者感染情况,同时血清HBP水平也可能与术后感染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血清HBP水平影响术后感染发生的分子基础和具体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分析Hardinge改良入路与Watson-Jones改良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髋关节疾患需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其中A组患者经Watson-Jones改良入路,B组患者经Hardinge改良入路.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Barthel指数、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 与B组相比,A组患者切口长度[(8.5±1.8)cm]较短,术中出血量[(284.5±121.2) ml]较少,手术时间[(95.5±22.5) min]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Barthel指数以及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同时术后3、6个月A组患者Barthel指数以及Harris评分3个月(74.8±6.4)分,(78.5±6.2)分;6个月(86.2±4.2)分,(83.2±3.8)分均高于B组的3个月(62.5±4.7)分,(65.2±7.4)分;6个月(77.5±6.2)分,(73.5±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没有出现髋关节脱位、伤口感染、假体松动、深静脉血栓以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Watson-Jones改良入路与Hardinge改良入路在对THA的治疗上均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Watson-Jones改良入路恢复效果更加理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藏族人群在全髋关节置换(THA)和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及时间分布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3月~2018年3月于本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藏族患者临床资料,其中THA 70例,TKA 167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第1、3、7、14 d常规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常规使用抗纤溶药,术后常规抗凝。记录THA、TKA术后第1、3、7、14 d DVT的发生例数,计算血栓发生率,统计血栓新发生率最高的时间点,并比较THA、TKA组间的差异。[结果] THA组术后DVT共15例,发生率为21.43%;TKA组术后DVT共51例,发生率为30.54%。TKA术后血栓发生率较THA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HA、TKA术后血栓发生的高峰均在术后第1 d,而TKA术后DVT发生的高峰可延至术后第7 d。THA术后第1、3、7、14 d发生的血栓占总血栓数的比例分别为73.33%、6.67%、6.67%、13.33%;TKA术后第1、3、7、14 d发生的血栓占血栓总数的比例分别为43.14%、19.61%、25.49%、11.76%。两组均未发现症状性DVT和PE病例。[结论]藏族人群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偏高,DVT发生的高峰均在术后第1 d。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对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期诊断价值。方法筛选32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并根据患者症状开始时问将其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血栓组。观察各组血栓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超声弹性图像特点,通过血栓超声弹性图像评分及血栓应变比值半定量评估不同分期血栓的弹性特征。结果急性期血栓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为低回声或等回声声影,超声弹性成像以红色为主;亚急性期血栓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为等回声或稍增强回声声影,超声弹性成像以绿色为主;慢性期血栓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为强回声声影,超声弹性成像以蓝色为主。慢性血栓组及亚急性血栓组超声弹性图像评分及血栓应变比值高于急性血栓组(P〈0.05),慢性血栓组超声弹性图像评分及血栓应变比值高于亚急性血栓组(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对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整体护理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对62例实施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间实施术前评估、预防DVT相关知识宣教,术中密切配合、术后康复指导等整体护理措施。观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6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仅发生1例(1.61%)下肢DVT,其余患者经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未见DVT。未出现肺栓塞等其他并发症。结论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围术期实施整体护理,可降低DVT发生率,促进术后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抗凝及早期锻炼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接受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99例予术前、术后进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为术后抗凝及早期锻炼提供依据,并对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阳性患者及时进行溶栓等处理,追踪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149例接受全髋关节置...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血液流变学研究,探讨中药血塞通注射液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确切性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符合研究标准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试验组(37例)和西药对照组(39例),均采用相同的基本预防措施和物理预防措施。试验组采用中药血塞通注射液,对照组采用西药低分子量肝素钙针剂,对手术后可能发生的深静脉血栓(DVT)进行预防。比较两组术后DVT发生率及其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两组76例患者共发生DVT 18例,中药组发生DVT 8例,发生率21.62%;西药组发生10例,发生率25.64%。经统计学检验,DVT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术后7d时红细胞变形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独应用中药血塞通注射液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可获得与西药低分子量肝素钙近似的疗效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1):1001-1005
[目的]探讨全髋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536例进行DVT的回顾性分析。选择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凝血指标、吸烟史、麻醉方式、手术时长、合并慢性病史等22项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6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DVT 23例,32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发生DVT 22例,进行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性别、体重指数、D-D、心肌梗死病史、深静脉血栓史是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深静脉血栓史使术后发生DVT的风险分别增加到1.058、6.283。[结论]年龄、性别、体重指数、D-D、心肌梗死病史、深静脉血栓史等的患者发生DVT的风险较高。尤其是高龄、深静脉血栓史与术后DVT发生密切相关,需要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复杂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概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7年5月—2018年12月本科收治的197例行复杂初次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前后均行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检查以明确有无DVT形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DVT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197例患者中,12例术后证实发生DVT,且均为肌间DVT,发生率为6.10%。单项因素比较表明:DVT组年龄显著大于非DVT组(P0.05),DVT组术前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DVT组(P0.05), DVT组右侧比率显著高于非DVT组(P0.05),DVT组H-胆固醇显著高于非DVT组(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表明:术前D-二聚体(OR=1.863,95%CI 1.106-3.140,P=0.021)是DVT的危险因素,而左侧手术(OR=0.074,95%CI 0.008-0.647,P=0.021)是DVT的保护因素。[结论]复杂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为6.10%,均位于肌间静脉,较高的术前D-二聚体及右侧手术是复杂全髋置换术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介绍本科自行研究设计的康复操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应用.[方法]对155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患者,根据病情采取有针对性的康复操锻炼,每天3次.[结果]术后按Harris评分标准,优(90~100分)105例,良(80~89分)39例,可(70~79分)10例,优良率为92.90%;便秘发生率为19.35%、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22%、压疮发生率为1.29%等.[结论]加强康复操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应用,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是保证患者髋关节术后疗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本院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5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后,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标准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患者接受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住院时间、Harri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叭),但是手术时间较对照组延长(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后3、6个月、1年时Harri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但是术后2年时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减少术后损伤、缩短住院时间、加快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优势,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全麻与连续硬膜外麻醉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方法]根据入选标准选择2009年9月~2011年1月入院治疗的72例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其中全麻组36例,硬膜外组36例,平均年龄66岁(50 ~ 80岁).所有患者术后5~7d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并对2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为14例,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9.44% (14/72).全麻组发生11例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0.56% (11/36),硬膜外组发生3例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33% (3/36),全麻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硬膜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方式对降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DVI)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R)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126例TKR患者,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股总静脉有无反流并记录反流时间,反流时间>1s为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有PDVI组),无反流或反流时间≤1 s为静脉瓣膜功能正常(无PDVI组);术后7 d再对全部患者进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观察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对两组计量资料采用成组资料χ2检验的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6例患者中,有PDVI组54例,无PDVI组72例,共有50例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总发生率39.7%(50/126).其中,有PDVI组33例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发生率61.1%(33/54);无PDVI组17例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发生率23.6%(17/72);PDVI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于瓣膜功能正常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27,P<0.05).结论 原发性PDVI是TKR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