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非骨水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观察国人对非骨水泥人工全髋关节的反应,及其有关的临床资料。方法:自1993年6月-1997年12月我院共置换非骨水泥人工全髋关节86例106个髋关节。结果:经过36-90个月,平均56个月的随访观察,根据Harris评分方法进行评分,术前平均52分,术后平均97分,优良率为94%。结论:非骨水泥人工全髋关节是我国青壮年患者和二次翻修患者的理想替代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术后普通引流和低负压引流两种引流方式的引流效果。[方法]根据术后所采取的不同引流方式,将本院2008年6月~2011年12月实施的符合研究标准的95例非骨水泥型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分成普通引流组和低负压引流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失血总量、术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输血总人数、相关并发症和髋关节术后3、6、12个月Harris评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普通引流组的失血总量、术后显性失血量、输血量、输血总人数明显少于低负压引流组(P<0.05),但其隐性失血量稍多于低负压引流组(P<0.05)。两组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逐步增加,术后3、6、12个月两组Harr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均无切口内血肿、裂开、深部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切口浅表感染普通引流组2例,低负压引流组1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异位骨化普通引流组6例,低负压引流组5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普通引流失血总量、术后显性失血量、输血量及输血总人数均明显少于低负压引流,但两种引流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当,提示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宜采用普通引流。  相似文献   

3.
早期国产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早期国产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中远期疗效.[方法]自1997年10月~2004年3月,46例49髋不同病因的髋关节病变行国产生物型THA.通过临床效果及影像学分析治疗效果.[结果]46例平均随访时间8.5年(5~11.5年).Harris评分由术前38分(35~50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82分(70~90分).影像学检查发现假体松动9髋,其中单纯髋臼松动3髋,股骨假体松动4髋,髋臼及股骨假体均松动2髋;脱位3例5次,1例为术毕回房搬动时发生,另外2例各2次为院外不当活动所致,均闭合复位成功.出现异位骨化1例,Brooker分级1级;1例出现髋部疼痛、跛行,X线片显示假体无明显松动,但骨质疏松明显,经抗骨质疏松治疗后症状缓解.无感染病例.优良率为73.9%.[结论]早期国产髋关节假体解决了患者的髋关节病痛,价格较低,缓解了患者的经济压力.同时,早期国产生物型髋关节假体在设计、工艺及配套器械方面有待改进,降低松动率,提高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初次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中发生髋臼骨折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 2005年5月-2008年7月,9例9髋初次行THA患者术中发生髋臼骨折。男1例,女8例;年龄41~73岁,平均63.3岁。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强直性脊柱炎1例。病程1~35年,平均19.5年。左髋3例,右髋6例。Harris评分为(40.4±2.9)分。患者均选择非骨水泥型假体。术中发生髋臼前壁骨折2例,后壁骨折6例,均属稳定型骨折,1例未作特殊处理,余7例给予3~4枚螺钉加强固定;后壁骨折伴后柱不全骨折1例,属不稳定型骨折,给予髋臼杯底植骨联合3枚螺钉固定。结果术后X线片检查示假体位置良好。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2年7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87.8±3.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904,P=0.000)。X线片检查示,骨折均于术后8周达临床愈合;随访期间未发现髋臼假体周围透亮带及松动表现。结论初次行THA术前应仔细测量,术中充分显露,精细操作,避免暴力。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直径不应超过髋臼锉直径2 mm;对于骨质疏松患者,宜选用与髋臼锉直径相同的假体并用螺钉固定,或直接采用骨水泥型假体。一旦术中发生髋臼骨折,可根据骨折类型和假体稳定性选用增加螺钉固定或植骨配合多枚螺钉固定。  相似文献   

5.
作者通过用自行研制的“三合一型”人工髋关节,施行全髋置换手术52例。40例经长期随访,结果52.5%的病人先后出现各种并发症。作者通过临床资料例举了各种并发症产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最后指出施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指征要严,而使用的人工关节必需具备一定要求。  相似文献   

6.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自2 0世纪60年代Charnley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以来,无数的患者因此受益,但它的并发症却给这项良好的治疗技术的愈后带来不良的影响。据Charlotte〔1〕等人报道,全髋置换术后主要的并发症为脱臼( 3 9% )、肺栓塞( 0 9% )和深部感染( 0 2 % ) ,而接受全髋关节再置换的患者,其并发症除了肺栓塞比首次置换的患者略低( 0 8%对0 9% )外,脱臼( 14 4%对3 9% )和深部感染( 1 1%对0 2 % )都要高于首次置换的患者。1 脱 臼很多学者〔2、3〕研究发现,大约1/4~1/2的脱臼发生在术后前1个月内,而翻修术后脱臼发生的机率更高( 3 9%升至2 1% ) ,…  相似文献   

7.
王波  许珂  刘林  张斌飞  庄岩  郝阳泉  许鹏 《实用骨科杂志》2022,(11):961-965+986
目的 评价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在治疗髋臼骨折术后继发病变的临床效果、影像学结果及术后并发症等,并比较不同涂层假体之间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因髋臼骨折术后继发病变在红会医院骨坏死与关节重建病区行THA的65例患者。男39例,女26例;平均年龄(46.5±18.6)岁;35例使用钽金属涂层的假体,30例使用羟基磷灰石涂层的假体。应用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 hip score, HH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 VAS)、生活质量评定量表(12-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 SF-12)、臼杯外展角等评价术后功能效果、假体稳定性,并比较不同涂层假体间的术中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率)、随访时的效果(HHS、VAS、SF-12)、假体生存率及并发症等。结果 65例患者平均随访(6.2±0.9)年。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结果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与末次随访时臼杯外展角比较,差异无...  相似文献   

8.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者报道67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异位骨化,发病率24.5%,其中Brooker分级,Ⅰ级21例,Ⅱ级18例,Ⅲ级17例,Ⅳ级11例。THA后异位骨化与全身(性别,髋关节疾病及术后解热镇痛药)和局部(骸关节手术史,大转子截骨,手术入路,麻醉方法及软组织创伤)因素密切相关。作者认为对于男性,增生性骨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高危患者,THA应避免局麻和大转子截骨,术后采用解热镇痛药和放疗进行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术中、术后临床效果。方法对52例患者(54髋)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其中骨水泥组20例(20髋),非骨水泥组32例(34髋)。术后随访进行髋关节Harris评分、自主功能恢复Parker评分,并观察术后死亡率、假体翻修率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骨水泥型组相比,非骨水泥型组术中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骨水泥组1例患者住院时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非骨水泥组有3例住院时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骨水泥组置换后3个月,14例患者可独立行走,5例需助步器辅助行走,1例仅能活动(卧床活动);非骨水泥组23例患者可独立行走,9例需助步器辅助行走。置换后1年,在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和患者自主功能恢复Parker评分方面,两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置换后3年,骨水泥组有4例翻修(均为假体松动),翻修率20%。而非骨水泥组仅有3例翻修(均为假体松动),翻修率9.37%,但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另外,随访期间骨水泥组有1例患者死亡。结论应用非骨水泥假体可明显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时间和失血量。随访期内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双动头假体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2例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骨水泥固定16例与未用骨水泥固定18例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随访时间1-10年,平均5年6个月。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骨水泥组疗效:优11例,良8例,尚可4例,差2例;非骨水泥组疗效:优11例,良10例,尚可5例,差1例。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理想治疗方法.府用骨水泥固定与非骨水泥方法.两者疗效并无显著善异.  相似文献   

11.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的防治策略   总被引:64,自引:0,他引:64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replacement,THR)后髋关节脱位是比较常见的手术后早期并发症之一,Coventry和Eftekhar等[1,2]统计,发生率为3%。我院1990~1998年9年间共行THR手术213例,手术后人工关节脱位9例,发生率为4.2%。人工髋关节脱位一旦发生,必须早期处理。否则,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甚至造成一些严重的并发症。本文对9例髋关节脱位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研究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原因,探讨防治人工髋关节脱位的方法。一、临床资料THR术后脱位共9例,从发生脱位到…  相似文献   

12.
脱位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常见的并发症,仅次于无菌性松动,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存在很大差异,约为0.04%~ 11%.大多数脱位发生于术后3个月内,即多数为早期脱位[1].Morrey[2]报道35 000例患者术后脱位率达2.23%,Woo等[3]回顾了Mayo中心的10 500例THA的脱位率为3.2%.Demos等[4]报道初次THA术后脱位率为3.2% ~6.5%,翻修术后脱位率达7.4%~11.4%.脱位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和心理负担,同时也给广大的骨科医生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分析THA术后脱位的原因,并进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Dorr等[5]将THA术后脱位分为四类,Ⅰ类:体位性脱位:其假体位置正确,软组织平衡,脱位是由于患肢不恰当的活动引起的.Ⅱ类:软组织失衡性脱位,包括高位臼杯、股骨颈截骨过多、股骨颈过短等.Ⅲ类:假体位置不良性脱位.包括臼杯和股骨柄假体位置和方向的放置错误.Ⅳ类:同时存在软组织失衡和假体位置不良性脱位.目前认为,与THA术后脱位相关的因素包括患者因素、手术操作以及护理等.  相似文献   

13.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 病  史对患者的病史应作较详细地追问、分析 ,可能会提示诊断。例如 ,有肿瘤或夜间疼痛病史能提示是否存在肿瘤性疾病因而将之考虑为疼痛的潜在病因 ,新近的细菌性感染或能导致菌血症的操作提示我们 ,患者的髋关节疼痛可能与假体感染有关。腰背部疼痛病史可提示脊柱可能是髋关节疼痛的病因[1] 。代谢性骨问题或严重的骨质疏松症能使医生警惕患者发生应力性骨折的危险。外周循环疾病有时也会表现在髋部或大腿区的不适。另外通过患者的主诉 ,可提示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程度、部位、发作时间等各种特点 ,使下一步的检查具有了针对性。2 …  相似文献   

14.
1 病例资料患者,女,62岁,因“右髋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6年余”于2010年11月27日入院,患者于1987年因“右侧股骨颈骨折”,于当地医院行“右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查体:右髋部见一20 cm的手术瘢痕,右下肢短缩外旋畸形,患肢较对侧缩短约10 cm.右髋部压痛感明显,右侧髋关节活动受限,右下肢肌肉萎缩,肌力减退(Ⅲ级).其余肢体关节无畸形,活动可.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辅助检查:X线片及CT提示右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周围骨质破坏(图1、2).于2010年12月6日行“右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翻修术”.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骨水泥型或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无菌性松动都是其植入后远期失败的主要原因,而且这一渐进性过程经常导致假体周围大量骨丢失.而如何处理假体周围骨丢失,就成为翻修手术中的关键问题.多年来,治疗骨缺损的最佳方案一直存在争议,而我们采用的同种异体打压植骨和骨水泥技术的结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我们使用这种方法已经有20多年的经验,并且取得了很好的长期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16.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部感染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THR)术后深部感染是一灾难性的并发症 ,可给病人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由于THR术后感染病原的耐药菌株增加 ,感染诊断的不确定性 ,感染的复发性以及感染继发的大量骨溶解 ,给THR术后深部感染的诊治带来诸多困难。下面拟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1 THR的易感因素1.1 病人因素以下情况系THR术后感染的高危人群 :(1)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肥胖患者 ;(2 )长期服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免疫功能低下者 ;(3 )手术区域既往有感染史、手术史、手术瘢痕严重者 ,局部有进展性血管病变、牛皮癣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髋关节骨折的效果。方法对65例老年性髋关节骨折患者实施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1周X线片示假体位置均良好。术后平均随访13.6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松动、下沉及脱位。末次随访依据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本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6.15%(56/65)。患者日常生活均可自理或基本自理。结论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髋关节骨折,创伤小、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及髋关节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成人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24髋成人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5例,女14例,年龄39~72岁,平均48.2岁。术前进行详细影像学分析,患肢短缩平均(4.68±0.95)cm,术中通过结构性植骨重建髋臼,均采用生物型假体,以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和放射学检查评价疗效。结果 19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1个月(11个月~6年)。术前Harris评分平均(44.20±19.51)分,术后(88.70±9.34)分(P0.05),下肢延长平均(4.46±0.94)cm。1例患者术后出现坐骨神经损伤,对症治疗6个月后完全恢复,另有一例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后脱位,予以牵引固定3周后功能恢复。结论通过对成人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中期随访结果的分析,证实该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成人CroweⅣ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时,分别采用大转子截骨或转子下截骨的疗效差异。方法 2007年6月-2013年12月,36例(43髋)CroweⅣ型DDH患者行THA,其中19例(23髋)术中采用大转子截骨(A组),17例(20髋)采用转子下截骨(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侧别及术前Harris评分、双下肢长度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髋关节Harris评分、双下肢长度差。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1.7%(5/23)、5%(1/2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5%(2/19)、22.2%(4/1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1例(37髋)获随访,其中A组16例(19髋),B组15例(18髋);随访时间1~7年,平均3年。X线片复查示,两组假体均在位良好。末次随访,A、B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双下肢长度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3,P=0.188)。结论 THA结合大转子截骨或转子下截骨均可有效处理成人CroweⅣ型DDH高位脱位,但转子下截骨在调整肢体长度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0.
骨性强直的髋关节转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评估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治疗髋关节骨性强直的效果。方法自1987年8月~1998年2月,36例(38髋)行转换THA,平均术前融合时间20年1个月;平均随访8年11个月。结果Harris评分由(68·7±7·2)分提高到(87±6·1)分;髋关节总活动度增加180·7°±14·5°。关节疼痛缓解率为93·3%;平均肢体短缩由4·1cm降到1·6cm;人工关节存活率为86·8%。X线片示髋臼骨溶解6例,髋臼杯松动2例,股骨骨溶解4例,股骨柄松动1例。结论骨性强直的髋关节转换THA,可以缓解周围关节疼痛、增加髋关节的活动度、改善双下肢不等长和矫正髋关节畸形,提高生活质量。髋关节功能与臀中肌力量的恢复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