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兰才 《中医杂志》2011,52(13):1087-1089
将疾病视为体内与体外致病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这一观念称为内外相因疾病观,此观念溯源于《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天人相应学说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发病学说。内外相因疾病观的主要内涵为正虚邪乘,气有定舍;内外合邪,同气相求;邪有从化,正气为本。这一观念是中医整体恒动观在病因发病学的具体体现,用以指导外感热病的辨证,可较全面地认识外感热病的病因,辨别外感热病的病性、病势和病机转化,从而更好地指导立法处方,此观念对弥补和融合伤寒与温病学派在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偏颇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脾胃为后天之本 ,生化之源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 ,通篇都体现了以脾胃为本的思想。本文从病因病机、六经传变、治疗以及病情预后几个方面谈谈《伤寒论》中的脾胃观。1 从病因病机看胃为卫之本 ,脾为营之源。若脾胃运化失调则营卫不和 ,则不能外御风寒之邪 ,论中第 12条指出 :“太阳中风 ,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 ,热自发 ,阴弱者 ,汗自出。”文中所提“阳浮而阴弱”是以脉论理 ,由于患者肌腠疏松 ,卫气在外与邪相争 ,营阴不能内守则汗出 ,形成卫强营弱的太阳中风证。胃为躁土 ,得阴则安 ,热病发至阳明阶段 ,多从躁发 ,论中 181条 :“太阳…  相似文献   

3.
《素问·六微旨大论》载:“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说明升降出入主宰着机体的一切功能。这其中以脾胃升降功能最为重要。脾胃同居中州,脾属脏为阴,藏而不泻,其性主升,升则为阳,阳气升则水谷精微赖以转输”。胃属腑为阳,泻而不藏,其性主降,降则为阴,水谷之气得以下行。叶天士说:“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死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力 《国医论坛》1999,14(5):4-6
仲景在《伤寒论》中多处提及死证,这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正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所云:“经谓必死,谁敢日生!然药之得法,有可生之理……医者不知死,焉能救生!”本文旨在对《伤寒论》死证进行探析,以供同道参考。l死证选择标准及分布本文选择死证的标准是仲景明言系死证或不治者,对仲景云“难治”或系误治者则不选。依此标准,在《伤寒论》397条经文中,共选死证ZI条,分别为第133、167、210、Zll、212、232、295、296、297、298、299、300、315、333、343、344、345、346、362、368、369条等。此ZI条按六经分类,则太阳病…  相似文献   

5.
韦麟 《时珍国医国药》2004,15(8):537-537
目的:探讨《伤寒论》所述之死证是否为必死之证。方法:从《伤寒论》对死证的论述,对死证诊断、病因、病机作初步概括并予探讨。结果:《伤寒论》所述之死证大部分是可治之证,并非必死之证。结论:《伤寒论》所述之死证通过合理的中西抢救治疗,大部分是治疗成功的。  相似文献   

6.
仲景在《伤寒论》中所论悸证,涉及太阳、少阳、少阴、厌阴诸经。虽同为悸,但患者的感受却不尽一致,有心悸、心中悸、心动悸、心下悸及脐下悸之不同.笔者细观请荣,发现仲景之所以详述修的部位,目的在于更准确地辨证施治。兹将笔者的体会理述于下。查《说文解字》,悸作“心动”解。成无已认为:“修者,心松是也,筑筑惕惕然动,怔怔松松,不能自安者是也。”说明悸是一种心动不安或具体其他部位筑筑惕惕而不能自主运动的自觉感受。不同部位的悸动,患者的感受及相关的临床见症不尽一致。但同为悸证,却又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就其病因病…  相似文献   

7.
沈忠源 《光明中医》1999,14(5):10-12
中医界普遍认为《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热病的专著。其实不然 ,既论外感 ,又论杂病。从病因角度探讨《伤寒论》的病证规律 ,能揭示《伤寒论》方证既适用于外感热病 ,又适用于内伤杂病的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9.
探讨张仲景对心悸的辨证论治及其临床意义,认为《伤寒论》最早提出“心悸”病名,对其进行分证施治,指出这种对心悸的辨证论治理论至今对临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毛文忠 《河南中医》2004,24(11):1-3
引起小便病的成因甚多,无论外感、内伤都可出现小便的改变。通过对病变过程中出现的小便改变进行辨证,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性质,为治疗提供依据。在六经篇中除太阴篇外,均提出了小便病的治疗及方药。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厥阴病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伤寒论>>第326条作为厥阴病提纲,名不副实。厥阴病的实质是“热深”,其主证除热,厥,躁烦,吐哕利外,还应包括昏痉一证。厥阴病的治法,有泄热攻下,熄风开窍,回阳救逆等。文章还结合现代医学“血液集中化”等诸家理论,对热厥的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的病因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忠源 《新中医》1999,31(7):60-60
中医界普遍认为《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疾病的专著,其实不然,本书既论外感,又论杂病。笔者从病因角度探讨伤寒六经错综复杂之证,其中可见一斑。1外感因素没有外邪的侵袭,外感病就不会发生,疾病的轻重缓急程度与其预后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外界环境致病因素的数...  相似文献   

13.
认为《伤寒论》方后注是仲景辨证施治法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指出药物的煎法、服法、炮制、剂型、禁忌等,需紧扣病机方能奏效,而且补述正文症状,阐发言外病机,对正确领会原文旨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 厥证,历代医家均有不少论述。朱丹溪曰:“厥证乃手足因气血逆而冷也。厥者,甚也,短也,逆也,手足厥冷也。”既讲病机,又云病证。《内经》把气血阴阳逆乱而出现的四肢厥冷或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之证,均称为厥。如《厥论》的“寒厥”,《生气通天论》的“煎厥”、“薄厥”,《调经论》的“大厥”等,在病机上《内经》强调“下虚”,如  相似文献   

15.
少阴包括手少阴心和足少阴肾,少阴病病因传经或直中而发,有寒化、热化2种转归,分别治宜扶阳抑阴或育阴清热,禁用汗法,其预后阳存则生,阳亡则死.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中有两条论及“坏病”。原文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外,仍不解者,此为坏病……”267条:“若已吐下发汗,温针,指语,柴胡杨证罢,此为坏病”,坏病由此得名。但所叙证候不详,所叙成因难辨,至于坏病的预后等,没有提及。历代医家对此各抒己见,使医学界莫衷一是。现就“坏病”的概念、范畴、成因、治则诸方面,进行探讨。显坏病的概念及范畴《伤寒论》原书中,除267条有“谚语”一症外,未具体描述坏病症状,亦未指出哪些疾病展坏病范畴。关于坏病的内容,历来有两种见解:一种认为坏病可以命名,知其…  相似文献   

17.
热入血室这一病名首见于张仲景之《伤寒论》,书中专门论述了本证的病因病机、证候表现、治疗原则和治禁。尔后,历代医家论述颇多,但对非经期是否可患此证,此为女人独有之证还是男女均可染患之证,以及血室的具体部位等问题,众说纷纭,使读者无所适从。我们根据古今医家的有关论述,结合多年临床体会,试作如下论述。1 《伤寒论》关于热入血室的有关条文及其所揭示的问题《伤寒论》涉及热入血室的条文共有4条。如148条云:“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静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相似文献   

18.
病"发于阴、发于阳"之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之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 吕钟笑[1]及徐苓[2]老师均认为这二条的“发于阳”、“发于阴”意思完全一致。笔者也支持这一观点,但前者的体质说似不是主因,后者的风寒说也过于简单,今就此求教于二位同仁。1 伤寒在《内经》中“伤寒”一词指的是“伤于寒邪”,并非一病名。《难经 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相同。”此处伤寒作为  相似文献   

19.
笔者结合《伤寒论》的论述 ,对脾胃病的机理作一探讨。现试从“阳道实 ,阴道虚”、“脏腑相连”、“脾胃升降”等探讨其机理 ,为中医药治疗脾胃病提供理论依据。现分述如下 :1 阳道实 ,阴道虚体质因素 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与体质有密切关系。章虚谷云 :“六气之邪 ,有阴阳不同 ,其伤人也 ,又随人们的阴阳强弱变化而为病。”人体的脏腑经络、肌肉骨骼系统、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的组成基本上是相同的 ,但人体气血津液的多寡 ,阴阳的偏盛偏衰 ,高矫肥瘦 ,脾胃的强弱是不同的。体质的强弱决定着是否感受外邪 ,体质的强弱决定着发病的类型。容…  相似文献   

20.
崔黎霞 《中医研究》2001,14(4):14-15
《伤寒论》中共有五十余条条文涉及到渴 ,然其所表达的临床意义并不相同 ,归纳其含意 ,可大致概括为“热邪伤阴”、“津不上承”、“气不化津”、“阳复向愈”四个主要方面。以下拟就此四方面分别探讨其意义。1 表示热邪伤阴热为阳邪 ,盛于体内则常常导致阴液耗伤 ,阴液既伤。津液不足则不能濡润 ,在口表现为口渴欲饮 ,从渴之征象可推知体内津液不足。针对于此 ,治疗上一可祛邪清热 ,去除耗津之原因 ;二可滋阴增液 ,滋补其既伤之津液 ,或益气以生津。如 168条表达阳明病热邪伤阴症治 :“伤寒 ,若吐、若下后 ,七八日不解 ,热结在里 ,表里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