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旋覆花汤对高脂高果糖高胆固醇饮食诱导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干预作用。方法 32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旋覆花汤组和奥贝胆酸组,每组8只。高脂高果糖高胆固醇饮食造模第24周开始,各组给予相应药物干预,旋覆花汤组给药剂量为14.19 g/kg灌胃,奥贝胆酸组给药剂量为10 mg/kg灌胃,灌胃体积均为20 mL/kg,每天给药1次,连续6周。HE染色、油红O染色、天狼星红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脂质沉积及胶原沉积;试剂盒检测血清ALT、AST、TC、TG、LDL-C和葡萄糖水平,肝组织TG及羟脯氨酸(Hyp)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肝组织脂质代谢相关、炎症相关以及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肝组织F4/80和α-SMA阳性表达。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质量、肝湿重、血清AST、ALT、TC、TG、LDL-C和葡萄糖水平均显著增高(P值均<0.01);HE染色显示,模型组小鼠肝组织可见肝细胞脂肪变,大量脂肪空泡,肝细...  相似文献   

2.
细胞因子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及其对健康的危害,包括3种类型: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硬化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由单纯性脂肪肝发展为脂肪性肝硬化的必经阶段,了解其发病机制,探讨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因子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的作用,对于弄清其发病机制的多样性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内毒素是导致肝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研究证实,内毒素除直接诱导肝细胞凋亡、坏死外,还可活化多种肝脏间质细胞,产生、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造成肝脏严重的炎症反应,从而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动物模型,探讨脂质过氧化、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细胞因子在NASH致病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持续16周的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建立大鼠NASH模型,造模结束时检测模型组和正常组血清转氨酶,血清及肝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NO、NOS、谷胱甘肽(GSH)含量.免疫组化标记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KP-1、TNF-α、TGF-β.结果实验结束时,模型组动物体重、肝脏指数比正常组显著增高(P值分别<0.05和0.01).血清转氨酶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除血清NO显著升高外(P<0.05),MDA、SOD、NOS、GSH均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匀浆中,MDA、NO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值分别<0.05和<0.01),SOD、NOS、GSH则较正常组显著下降(P值分别<0.05和0.01).模型组α-SMA、KP-1、TNF-α、TGF-β免疫组化显示阳性细胞较正常组显著增加(P值均<0.01).结论脂质过氧化损伤增强,抗氧化能力降低,以及TNF-α、TGF-β、NO等炎性介质活化,共同参与了NASH的发病,并预示NASH可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  相似文献   

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具有与酒精性肝炎相似的组织学表现,但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和预后,本就这两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以肝细胞丧失、脂肪变性、气球样变、炎性坏死及纤维化形成为特征的病理状态.NASH常见于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及肥胖患者.新近的一些研究着重于胰岛素抵抗、氧应激及脂质过氧化损伤、促炎症细胞因子、脂肪细胞因子以及线粒体功能障碍在NASH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本文系统阐述了胰岛素抵抗、氧应激及脂质过氧化损伤、炎症细胞因子、抵抗素、瘦素、脂联素、PPAR-α等脂肪因子,细胞凋亡、NF-κB、SREBP-1c、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以及铁超载等在NAS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NASH的致病机制主要与胰岛素抵抗、氧应激及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而脂肪细胞因子通过其内分泌和旁分泌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也在NASH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这些发病机制的最新进展为NASH的针对性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钟岚  王国良 《肝脏》1999,4(3):177-179
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病因学、流行病学早在19世纪末,病理学家就发现脂肪肝和肝硬化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虽然,当时酒精是致脂肪肝的最主要的病因。后又发现除酒精因素外,仍有一部分病人会发生脂肪性肝炎甚至肝纤维化,且似乎在女性、肥胖和糖尿病病人中好发,当时曾用“脂肪性肝炎”[1]、“脂肪坏死”、“糖尿病肝炎”[2]来描述。而后又发现用空回肠旁路手术治疗肥胖症后可出现与酒精性肝病相类似的病理改变,即:肝细胞脂肪变性、小叶和汇管区炎症,有时亦可有Mallory小体形成和肝纤维化等[3]。这个…  相似文献   

8.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在酒精性肝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一种与酒精性肝炎相类似的病理学状态。利用高脂饮食建立NASH动物模型,以期研究内毒素在NASH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动物模型,探讨NASH的发病机制。方法:通过持续12周的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建立大鼠NASH模型,造模结束时检测模型组及正常组血清转氨酶、游离脂肪酸(FFA);测定肝匀浆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FFA;用免疫组化法标记肝组织细胞色素P450ⅡE1(CYPⅡE1)及溶菌酶(LYZ)免疫阳性细胞-Kupffer细胞。结果:造模大鼠存在血清和肝匀浆FFA升高,肝匀浆脂质过氧化终产物MDA增加,而抗氧化物质SOD减少,肝组织免疫组化示CYPⅡE1呈高表达,Kupffer细胞明显增多。相关分析表明:随着FFA的增加,CYPⅡE1表达增高,脂质过氧化损伤亦增强,并且肝脏炎症、坏死加剧。结论:FFA在NASH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FFA的增加及其所引起的一系列CYPⅡE1高表达、Kupffer细胞激活以及脂质过氧化损伤,共同导致NASH以及肝细胞坏死。  相似文献   

10.
枯否氏细胞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枯否氏细胞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发病中的作用,方法:19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0只)和正常组(9只),分别预高脂肪饮食和标准饮食饲养12周,HE梁色观察肝细胞切片病理学改变,透射电镜和溶菌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枯否氏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结果:模型组大鼠均出现肥胖,高脂血症伴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小叶内炎症细胞浸润和坏死,与正常相比,模型组肝小叶内枯否氏细胞数显著增加,并呈活化状态,模型组枯否氏细胞变化与其肝病理学改变相一致,结论:高脂饮食大鼠肝脏枯否氏细胞增多,并可能与其脂肪性肝炎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1.
IκB激酶β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IκB激酶β(inhibit kappa B kinase beta,IKKβ)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大鼠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健康♂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20)和高脂模型组(n=20),分别给予标准饲料喂养和高脂饲料喂养.16 wk末空腹处死全部大鼠,收集血清和肝组织标本.检测血清中ALT、AST及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水平;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RT-PCR和EMSA法分别检测肝组织IKKβmRNA表达和核因子-κB(NF-κB)活性改变.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TNF-α水平、肝组织IKKβmRNA表达及NF-κB活性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强(96.63±14.2 U/L vs 39.50±12.2 U/L,156.13±14.7 U/L vs 71.25±14.4 U/L.48.23±3.4 U/L vs 6.74±1.3 U/L,0.85±0.03 vs 0.22±0.02.10.12±1.34 vs 1.58±1.23,P<0.01);病理则表现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炎症、坏死及窦周纤维化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25.63±7.21 vs 1.24±3.24,3.21±0.52 vs 0.49±0_36.6.26±1.86 vs 3.02±1.17,P<0.01).相关分析显示:肝组织IKKβmRNA的表达与NF-κB活性(r=0.930)、脂肪变性(r=0.681)和炎症坏死程度(r=0.864)以及血清TNF-α水平(r=0.762)正相关(P<0.05).结论:IKKβmRNA表达增加在NASH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其通过介导NF-κB活化,引起TNF-α的大量生成、释放,诱导加重NASH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罗格列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环氧合酶-2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中对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核因子(NF)-κB、环氧合酶(COX)-2的影响.方法 将30只SD大鼠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罗格列酮治疗组,除对照组外,其余两组予高脂连续饲养12周复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模型.从第12周开始治疗组每天给予罗格列酮4 mg/kg灌胃8周.第20周末处死动物,收集血清和肝组织,检测肝功能、血脂、糖代谢、氧化还原指标.采用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前列腺素E2水平.免疫组化法观察肝组织PPARγ、NF-κB和COX-2表达,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肝COX-2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脂肪变性、炎性反应和纤维化改善明显(P值均<0.05).同时模型组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I)升高,血清和肝组织脂代谢紊乱,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游离脂肪酸(FFA)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治疗组在罗格列酮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好转.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明显下降,血清和肝组织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明显升高,丙二醛明显下降.免疫组化显示模型组肝PPARγ表达下降、NF-κB和COX-2表达升高.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显示模型组肝COX-2表达(0.57±0.08和2.83±0.24)较正常组(0.38±0.03和1.00±0.03)升高(P值分别=0.000和0.004),治疗组COX-2基因和蛋白均明显下降(1.84±0.13和0.55±0.06,P值均<0.01).结论 罗格列酮可减轻氧化应激和胰岛素抵抗,可用于治疗NASH.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PPARγ后抑制NF-κB和COX-2表达实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A组(高脂喂养8周)、B组(高脂喂养16周)。评价各组大鼠肝脂变程度和炎症活动度积分水平;免疫组化观察各组PI-3K(p85α)蛋白表达量;RT—PCR检测PI-3K(p85α)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脂肪变性明显,炎症活动度记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模型B组炎症活动度记分水平显著高于模型A组(P〈0.01)。模型A、B组PI-3K(p85α)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模型B组PI-3K(p85α)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A组(P〈0.01);模型A组PI-3K(p85α)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模型B组PI-3K(p85d)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模型A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PI-3K可能是影响NAFLD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核因子κβ(NF-κβ)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状况及在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1例不同病变程度NASH患者肝组织NF-κβ表达,分析其与NASH患者肝组织病理改变以及血清TNF-α、胰岛素抵抗(IR)之间的关系,并与39例酒精性脂肪肝、50例NASH合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人肝组织中NF-κβ(1.13±0.05)表达比较,NASH(5.09±1.30)、酒精性脂肪肝(4.07±1.54)和NASH合并CHB(6.40±1.41)患者表达均明显增强(P〈0.05);在NASH肝组织中,NF-κβ表达于肝脂肪变区及炎症活动区的肝窦壁细胞及炎细胞中,其阳性表达随肝脏炎症损伤程度和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增加(P〈0.05),与血清TNF-α水平和IR成正相关(P〈0.05),而与脂肪变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不同类型的脂肪性肝病均存在胰岛素抵抗和肝组织NF-κβ的活化,NF-κβ的活化是非酒精性脂肪肝胰岛素抵抗持续进展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张宁萍  方颖  刘雪静  谢黎  吴健  沈锡中 《肝脏》2020,(4):382-386
目的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小鼠中探索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肝细胞线粒体自噬的影响。方法C57BL/J6小鼠分别给予16周的正常饮食、高脂高糖(HFCD)饮食和HFCD+NAC饮食。比较HE和Masson染色、ALT、AST、IL-1β、肝组织甘油三酯水平评价小鼠肝损伤。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线粒体自噬。比较3组小鼠肝组织内线粒体自噬标志物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HFCD组小鼠较对照组ALT[(24.9±2.12)比(176.7±44.32)U/L,P<0.05]、AST[(76.7±9.06)比(291.3±39.66)U/L,P<0.05]、IL-1β[(2.94±0.08)比(9.12±1.21),P<0.05]显著升高,HFCD+NAC组较HFCD组肝功能好转,IL-1β降低[(9.12±1.21)比(6.77±0.58)ng/L,P<0.05]。HFCD组小鼠肝组织内Parkin、PINK1表达降低,同时LC3B II/I比值降低,P62表达量增高。提示HFCD组小鼠肝细胞线粒体自噬水平降低。HFCD+NAC组较HFCD组线粒体自噬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C可能通过改善肝细胞线粒体自噬,进而减轻肝细胞炎症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臭氧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炎症水平的防治作用及安全性评估.方法:24只♂新西兰兔分为3组:模型组10只,臭氧组4只,普拉固加阿司匹林组10只.实验时间12wk,每周称量1次体质量.超声检测第2周、第5周、第8周及第12周的颈总动脉和腹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l-medial thickness,IMT).病理观察颈总动脉、主动脉、肝、心及肾脏病理变化.检测血清生化、血脂、肌酐和尿酸水平.ELISA测定血清8-OHdG、TRX、4-HNE、8-iso-PGF2a、LEP、ADPN、FFA、ET、IL-6、TNF-α、MDA、MCP-1、hs-CRP、NOS、NO、GSH、reduced glutathione、GSH-Px的含量.结果:实验动物超声检测内膜增厚,提示模型成功,臭氧组体质量明显轻于其他组.各组主动脉内膜下脂质沉积斑块大小有统计学意义(P=0.037,P<0.05),而脂质沉积厚度各组无统计学意义.臭氧组肝脏气球样变性程度明显轻于模型组和普拉固加阿司匹林组(P=0.04,P<0.05),但肝脂肪变性程度3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病理心脏脂质沉积及肾脏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程度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组血清生化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氧化应激、脂质过氧化、炎症水平相关等18个血清细胞因子检测,与模型组相比,臭氧组除了ET、8-OHdG、GSH、GSH-Px及FFA无统计学意义,其余13个因子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LEP、ADPN、IL-6、TNF-α、MCP-1、hs-CRP、NOS、TRX、MDA、4-HNE、8-iso-PGF2a水平增高,NO、reduced glutathione水平降低,但普拉固组加阿司匹林组上述所有因子与模型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臭氧减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炎症的同时可改善颈总动脉、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的趋势,未发现臭氧作为抗氧剂对肝脏、肾脏和心脏造成的病理可见损伤.臭氧全面提高了血清中众多涉及氧化应激、脂质过氧化、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其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动脉粥样硬化;臭氧  相似文献   

17.
吡格列酮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干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用吡格列酮对试验动物进行干预 ,探讨胰岛素抵抗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关系。方法 雄性SD大鼠 5 0只随机分组。正常对照组喂饲普通饮食 ,高脂模型组喂饲高脂饮食 ,给药组分别在喂饲高脂饮食 4周后、9周后分别给予吡格列酮灌胃 ,并分别在 9周末及 14周末处死各组大鼠 ,测定血清转氨酶、血糖、血脂、胰岛素及FFA水平 ,观察肝组织学改变。结果  9周后模型组大鼠呈现明显腹型肥胖 ,产生脂质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 ,肝脏出现肝细胞脂肪变性 ,给药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14周后模型组大鼠血清转氨酶水平升高 ,肝脏出现炎细胞浸润 ,除肝组织炎症外 ,给药组其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胰岛素抵抗在大鼠肝脏脂肪变的发生中起到关键作用 ,与脂肪肝发生炎症坏死关系甚密切 :吡格列酮可明显改善高脂饮食诱发大鼠肝脏的脂肪变性 ,对炎症变化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黄连素调节肠道菌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影响。方法将Babl/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模型组(n=10)和干预组(n=15)。采用高脂饮食法制备脂肪肝模型,自第5周起,给予干预组小鼠黄连素(200mg·kg-1)灌胃至第13周结束。采用荧光定量PCR法相对定量检测CD14、IL-6、IL-1、TNF-α及进行盲肠内容物中双歧杆菌和乳酸菌计数。结果在13周末,模型组小鼠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明显的脂肪变和炎症改变,NAFLD活动度计分(NAS)为4.60±1.07,明显高于对照组(0.44±0.53,P<0.01);模型组血清ALT为346.00±142.01U/L,显著高于对照组(120.00±10.22U/L,P<0.01);肝组织IL-1mRNA为1.539±0.437、IL-6为0.580±0.083和TNF-α为4.482±0.820,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421±0.083、0.258±0.084和1.336±0.156,P均<0.01);模型组盲肠内容物中双歧杆菌数量为0.495±0.082,乳酸菌数量为0.010±0.006,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334±0.709和94.682±64.089,P均<0.05);与模型组比,干预组肝组织小叶内炎症明显减轻,NAS为2.73±0.90,显著低于模型组(4.60±1.07,P<0.01),生化指标较模型组改善,其中ALT为175.00±20.14U/L,显著低于模型组(346.00±142.01U/L,P<0.01),肝组织CD14为0.045±0.006、IL-1为0.243±0.067、IL-6为0.249±0.046和TNF-α为0.553±0.553,显著低于模型组(分别为0.321±0.106、1.539±0.437、0.580±0.083和4.482±0.820,P均<0.01),盲肠内容物中乳酸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均较模型组增多,其中双歧杆菌(2.160±0.629)显著高于模型组(0.495±0.082,P<0.01)。结论高脂饮食喂养的Babl/c小鼠灌胃黄连素后,可能因为调整了肠道菌群,使肝内脂肪性炎症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9.
疾病的诊断均从问病史开始,体检、生物化学指标的检测、影像诊断、组织学检查等.体重指数和腰臀比例可作为NAFLD发生的有效预测指标,血糖、血脂常规检查也有助于诊断,但有200左右的NAFLD患者在确诊时,体重.血脂、血糖均在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