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并对比分析含富马酸酮替芬的罂粟碱液与常规罂粟碱保存液对冠脉旁路移植术静脉"桥"血管的保护作用,选择能最大限度地保护静脉血管壁内皮细胞(VEC)及血管内膜完整性的保存液,提高其在临床上行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大隐静脉"桥"血管的远期通畅率.方法 筛选20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取其CABG术后剩余的大隐静脉(GSV)并分割成2段,常温下分别保存在常规罂粟碱液(对照组)及含富马酸酮替芬的罂粟碱液(实验组)中各1 h.①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法)检测GSV"桥"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ICAM-1)浓度的表达值;②利用高倍光镜观察血管"桥"肌层的肌纤维板、内皮细胞形态结构及单位面积血管内皮细胞的死亡数目;③采用ELISA法检测血管内皮素-1(ET-1)浓度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实验组ICAM-1浓度的表达值低于常规对照组,光镜下"桥"血管内皮肌层肌纤维板及单位面积VEC的死亡分级中Ⅰ级损伤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Ⅳ级损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实验组内皮细胞ET-1的含量略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含富马酸酮替芬的罂粟碱液能够有效地抑制静脉"桥"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因子的表达,降低单位面积VEC的死亡数目及细胞器的损伤程度.在CABG术中可以选取含富马酸酮替芬的罂粟碱液作为桥血管的保存液,更好地保持术后远期的通畅性.  相似文献   

2.
组胺受体拮抗剂对静脉"桥"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含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保存液对静脉桥的保护作用.方法采集4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患者的大隐静脉(GSV),分别保存在常规罂粟碱林格液(Pap组)和含组胺H1受体拮抗剂--酮替芬的罂粟碱林格液(Ket组)中1小时.采用①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VEC)黏附分子(AM)的表达(IOD值),包括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P-选择素(P-selectin)、E-选择素(E-selectin);②硝酸还原酶法比较单位面积VEC一氧化氮(NO)的合成释放量;③每例各取两段GSV分别置于30%的小牛血清培养液(A组)和含酮替芬(100μg/ml)的同样小牛血清培养液(B组)中,体外培养14天后,采用抗5-Brdu免疫组化染色法计算平滑肌细胞增殖指数.结果①Ket组VCAM-1和ICAM-1的表达明显低于Pap组(P<0.01)而P-selectin和E-selectin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B组平滑肌细胞增殖指数明显低于A组(P<0.01);③单位面积VEC的NO合成释放量则明显高于Pap组(P<0.01).结论含酮替芬的新型保存液能有效降低VEC表面VCAM-1、ICAM-1的表达,抑制内膜增生并且增加NO的合成释放,理论上提示了H1受体拮抗剂能够抑制静脉"桥"发生粥样硬化,延缓其再狭窄进而提高"桥"的远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3.
大隐静脉桥(SVG)病变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患者心绞痛复发的主要原因,经皮介入治疗(PCI)是治疗SVG的常用方法.SVG病变往往为较大、松软、易碎的斑块,内含大量坏死组织、胆固醇结晶、泡沫细胞以及血细胞成分,因此PCI面临的包括术中远段血管栓塞等并发症高、术后再狭窄率高以及临床MACE发生率高等问题.早期的SVG介入治疗经验主要参考了自体冠脉的PCI,如球囊预扩张后植入支架、高压释放支架、使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等,但是近年的循证医学研究主张对于SVG行PCI应采用直接支架术及小直径支架低压释放,术中采用远端保护装置等.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大隐静脉是CABG中最常使用的桥血管。但是在临床中大隐静脉的远期通畅率却不尽人意,超过50%的大隐静脉在移植后10年内闭塞。提高大隐静脉通畅率成为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一种新型的“No-Touch”技术被报道可以大大提高大隐静脉的远期通畅率——在获取大隐静脉时保留外膜以及血管外周组织,减少器械对静脉的接触,避免高压扩张。尽管目前已有多项“No-Touch”技术的临床试验在进行之中,但No-Touch技术提高大隐静脉通畅率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5.
大隐静脉桥(SVG)病变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患者心绞痛复发的主要原因,经皮介入治疗(PCI)是治疗SVG的常用方法.SVG病变往往为较大、松软、易碎的斑块,内含大量坏死组织、胆固醇结晶、泡沫细胞以及血细胞成分,因此PCI面临的包括术中远段血管栓塞等并发症高、术后再狭窄率高以及临床MACE发生率高等问题.早期的SVG介入治疗经验主要参考了自体冠脉的PCI,如球囊预扩张后植入支架、高压释放支架、使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等,但是近年的循证医学研究主张对于SVG行PCI应采用直接支架术及小直径支架低压释放,术中采用远端保护装置等.  相似文献   

6.
<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仍然是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自体大隐静脉是目前最主要的移植管道~([1-2]),但是移植静脉内膜增生(IH)却严重影响其远期通畅。严重的IH导致患者再次行血管重建手术,甚至出现心肌梗死或者死亡~([3])。因此,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IH所导致的术后并发症都是一个严重的负担。移植静脉的生物学特点决定其必须通过调节机制来重构自身结构适应新的动脉环境~([1])。IH可以帮助静脉适应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no-touch和内窥镜获取(endoscopic vein harvesting, EVH)两种不同的大隐静脉移植物获取方式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术后早期临床效果及近中期移植物通畅率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行CABG患者151例,其中no-touch技术组获取大隐静脉56例;EVH组获取大隐静脉95例。所有患者采取胸骨正中切口入路,非体外或体外循环辅助下完成搭桥手术。统计两组间平均桥血管远端吻合口数量、左乳内动脉吻合口数量及静脉桥远端吻合数量的差异;分析比较两组术后死亡及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切口并发症如血肿、脂肪液化等差异。患者出院前及术后1年行冠脉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CTA)以评估移植血管桥近中期的通畅情况。 结果 No-touch和EVH两组在年龄、性别构成、危险因素、术前诊断类型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术中两组左乳内动脉吻合口数量及静脉桥远端吻合数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手术死亡。在术后早期并发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在下肢切口并发症中水肿、切口处麻木、疼痛在no-touch组中尤为显著(P<0.05)。术后冠脉CTA复查提示,术后早期桥血管总体通畅率、两组间左乳内动脉及大隐静脉桥血管通畅率均无差异。术后1年总体桥血管通畅率no-touch组要优于EVH组(P<0.05),其中左乳内动脉通畅率无差异,大隐静脉桥血管no-touch组通畅率要明显高于EVH组(P<0.05)。 结论 No-touch技术获取静脉桥血管对于CABG患者的近、中期临床效果满意,且中期桥血管通畅率要优于EVH组。该技术可行、安全、有效,值得在CABG中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术中应用罂粟碱处理静脉桥血管对围术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单一手术组行OPCAB手术的患者251例作为罂粟碱组,其中男性150例,女性101例,平均年龄(67. 44±7. 49)岁,术中静脉桥血管排气液应用1. 5 mg/m L罂粟碱溶液。选择同期OPCAB手术的患者172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96例,女性76例,平均年龄(68. 91±7. 05)岁,术中静脉桥血管排气液为室温0. 9%氯化钠溶液。比较两组临床结果。结果:全部患者无围术期死亡。罂粟碱组术中平均流量(MGF)[(43. 91±8. 82) vs.(41. 21±6. 30) m L/min,t=2. 557,P=0. 011]高于对照组,搏动指数(PI)[(3. 03±0. 48) vs.(3. 57±0. 45),t=-7. 860,P=0. 000]、入ICU 30 min中心静脉压[(7. 42±2. 47) vs.(9. 04±3. 15) mm Hg,t=-2. 514,P=0. 032]、术后肾上腺素用量[(0. 07±0. 02) vs.(0. 08±0. 03)μg·kg~(-1)·min~(-1),t=-4. 934,P=0. 000]、去甲肾上腺素用量[(0. 07±0. 02) vs.(0. 06±0. 02)μg·kg~(-1)·min~(-1),t=2. 030,P=0. 044]、及Tn I值[(0. 48±0. 37) vs.(0. 68±0. 54) ng/min,t=-2. 820,P=0. 006]均少于对照组。结论:OPCAB术中应用罂粟碱对静脉桥血管予以处理,可以增加静脉桥血管即时平均血流量,减低搏动指数,减少围术期心肌损伤,此方法适于在OPCAB术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间断小切口与长切口两种取大隐静脉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将40例CABG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一组采用间断小切口取大隐静脉(间断小切口组),另一组采用长切口取大隐静脉(长切口组).术后10天观察切口情况,随访1~9个月,对比观察、分析临床结果.结果间断小切口组术后10天,2例切口血肿(10%).随诊中1例血肿需外科处理.长切口组术后10天,共7例(35%)患者切口发生并发症,随访中2例患者因感染需外科处理.结论间断小切口技术虽然较长切口复杂、困难,但在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提高术后美容上优于长切口.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大隐静脉序贯桥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 对3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以大隐静脉序贯桥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45-69岁,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3例,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1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4例,于术后2年行冠状动脉螺旋CT随访。结果:37例病人中,35例全部血管桥均通畅,有2例病人乳内动脉桥路通畅,大隐静脉血管桥闭塞,未予介入或手术干预。结论:大隐静脉序贯桥中期随访通畅率良好,虽有“一闭俱闭”的风险,但大多数不会导致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No-touch大隐静脉技术与传统技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疗效差异.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VIP)、PubMed、Cochrane Library临床试验注册数据库、E...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大隐静脉顺行序贯式吻合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7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左乳内动脉搭桥至前降支,其余各支靶血管以大隐静脉行序贯式搭桥,序贯吻合顺序原则上依次为对角支、回旋支(钝缘支)、左室后支、后降支.结果 全组病例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桥血管吻合数目共296个,平均(3.95±0.55)个/例.全组患者无死亡,无围术期心肌梗死.迟发性心包填塞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均治愈.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采用"顺行序贯式吻合技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可减少主动脉吻合口,节约桥血管长度,并可最快恢复心脏供血,是一种快捷、安全的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内窥镜下采集小腿大隐静脉,用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ff 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OPCABG患者269例,根据小腿大隐静脉取材方式将患者分为,内窥镜血管采集(endoscopic vein harvesting,EVH)组和全程切开(open vein harvesting,OVH)组,比较两组取材时间、取材质量、切口并发症、围术期和术后近期随访时的临床效果及患者评价。结果:EVH组取材长度、血管质量和取材时间可满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需要。与OVH组相比,EVH组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和下肢水肿发生率显著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皮下组织瘀斑发生率较OVH组高。取材时间EVH组平均35 min,OVH组平均4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远端吻合口数目EVH组3.2个/例,OVH组3.1个/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平均随访4~5个月,均无心绞痛再发。结论:CABG术中采取EVH取小腿大隐静脉的方法有效可行。其作为一种微创取血管的方法,取材质量良好、切口小、并发症更少,得到了医生和患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对比桡动脉(radial artery,RA)与大隐静脉(great saphenous vein,GSV)作为移植血管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中用于右冠状动脉系统的通畅率。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医院心血管外科行CABG后复查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的患者资料,其中RA用于右冠状动脉系统有34例(RA组),GSV用于右冠状动脉系统86例(GSV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资料,并根据性别、年龄、危险因素、合并症、心功能、EuroSCOREⅡ等基本资料进行倾向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后,RA组和GSV组各21例入组,分析两组患者围术期各项指标及移植血管通畅情况。结果 GSV组患者年龄显著高于RA组(64.8±9.1 vs 60.7±9.8,p=0.001),EuroSCOREⅡ评分显著高于RA组(1.62±1.46 vs 0.99±0.53,p=0.001)。PSM后两组间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术中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GSV组和RA组患者随访时间无显著差异(12.33±14.47月 vs 9.50±13.35月,p=0.513),RA的通畅率显著高于GSV的通畅率(51.7% vs 95.2%,p=0.004)。结论 RA作为移植血管用于右冠状动脉系统的通畅率显著高于GSV。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一种常规方法 ,但是由于所采用的移植血管不同 ,导致治疗的效果也不尽相同。目前治疗常用的血管为大隐静脉 +乳内动脉为标准手术术式。然而诸多原因限制 ,有时大隐静脉不适合作为移植材料。本研究对大隐静脉与上臂头静脉作为移植材料进行比较。方法 接受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组 35例 ,平均年龄 77岁 ,接受乳内动脉 +上臂头静脉旁路移植术组 15例 ,平均年龄 75岁 ,二组之间 ,体重 ,心肌梗死病史 ,心功能 ,平均每例冠状动脉病变以及平均移植血管数没有明显差别。结果 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组和乳内动脉 +上臂头静脉旁路移植术组之间 ,乳内动脉的五年累计通畅率分别为 96 %和94 % ,二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大隐静脉的通畅率为 70 % ,上臂头静脉为 4 8% ,二组之间差异性不明显 (P>0 .0 5 )。结论 通过两组间的 5年累计通畅率的比较 ,我们认为在高龄病人上臂头静脉作为移植血管效果差 ,术后通畅率低 ,但可以作为移植血管的最后选择。  相似文献   

16.
A 64-year-old man with a history of ischaemic heart diseaseand hypertension underwent coronary artery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在冠脉搭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自愿原则将569例冠脉搭桥患者分2组:内窥镜组303例、常规组266例,比较两组手术操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内窥镜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常规组,在获取时间、美容效果及术后恢复方面具有优势。在近期症状改善、搭桥支数等方面两种方法基本相同。结论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具有明显优势,随费用的降低,可考虑成为常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report we describe a case in which a saphenous vein graft stenosis at the site of anastomosis with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LAD) was dilated with a special Controlled Angioplasty Technology (CAT) balloon, and then stented. Balloon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at the site of anastomosis represents a technical problem because of diameter discrepancy and needs special attention in order to avoid minor or major complications. Cathet. Cardiovasc. Diagn. 42:61–63, 1997. © 1997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完全内窥镜静脉获取(EVH)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手术团队是如何展开工作,以及分析它的学习曲线的临床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11-2015.11期间我院连续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应用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240例的临床资料,每连续的30个病人为一组(G1至 G8),分别记录每组的获取大隐静脉切口数量、获取静脉长度、获取时间、修补数量、转为开放比例以及静脉搭桥支数,并计算长度?时间比值。结果患者的年龄为63.5±10.1岁,男性占74.2%,30.0%合并糖尿病,肥胖患者占17.9%,EF<45%的患者占14.1%;各组患者术前资料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平均有2.44±0.59切口,所获取血管长度为43.6±7.3 cm,所需时间为62.3±15.7分钟,平均搭桥支数为1.96±0.46支。长度-时间指数为0.75±0.23cm/min。结论 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在CABG中的应用是一个可行的手术方法,即使对于没有内窥镜经验的医生。但这需要一个培训周期,我们认为大约是60例。关键词:冠状动脉搭桥术;腔镜获取大隐静脉;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