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单中心40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0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患者接受ICD治疗,男性3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9±15)岁,成功随访35例,应用体外程控仪获得ICD储存资料并结合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者均成功植入ICD;35例患者平均随访25个月,其中26例患者共记录室速和室颤事件763阵,ICD成功除颤224阵(成功率99.1%),抗心动过速起搏1次成功终止室速375阵(成功率71.8%),低能量同步转复22阵(成功率100%);2例患者因窦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反应发生误放电4次。术后大多数患者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随访期末,死亡4例,3例死于顽固性心力衰竭,1例死于肺栓塞。结论ICD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2.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 ,目前在临床上已经普遍重视。为了探讨药物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 ,我们对 1 995~ 1 999年 1 1例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观察。1 临床资料1 995~ 1 999年收治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1 1例 ,男 8例 ,女 3例 ,年龄 1 6~ 72(53.5± 1 6.9)岁 ,室性期前收缩 (PVD) 8例 [并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VT) 5例 ],VT 1例 ,心房颤动(AF) 2例。其中冠心病 3例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 (ARVD)、原发性高血压、风湿性心瓣膜病各 1例 ,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5例 ,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急…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在60例对标准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间歇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中,10例(17%)有二尖瓣脱垂综合征。这10例患者似为二尖瓣脱垂的恶性变异型。由此提示,二尖瓣脱垂综合征伴发的心律失常必须分别单独考虑,二尖瓣脱垂的存在并不一定表示心律失常呈良性。方法:60例对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在病史、体检和常规化验后,作超声心动图和24小时随身心电图记录。患者并作冠状动脉造影、左室造影和希氏束电图。在作希氏束电图时给予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茚满丙二胺(Aprindine),其后改为口服,根据血清浓度、疗效和副作用调节剂量。患者每1~4周随访一次,作24小时心电图记录。结果:60例患者中10例有二尖瓣脱垂综合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抗心律失常药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药品的选择和ADR的判断提供参考。方法对1995~2015年文献报道的326例抗心律失常药ADR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326例ADR病例中,男性患者187例(57.4%),女性患者139例(42.6%);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中,I类抗心律失常药引起的ADR共115例(35.3%),所占比例最高;胺碘酮是引起最多ADR的单个药物,共108例(33.1%);严重ADR共155例(47.5%)。结论临床应重视对抗心律失常药应用监测,掌握药品信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近15年来使用常规剂量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过程中出现新的心律失常或原有心律失常加重,现就其机理及诱因进行探讨。 临床资料 291例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常规剂量治疗出现新的心律失常或原有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的影响。方法210例房颤患者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和肺静脉环状标测电极联合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3个月,其中服用普罗帕酮29例、胺碘酮113例、索他洛尔3例,未服用药物65例,因索他洛尔组病例数少仅对前三组进行分析。早期复发定义为导管消融3个月内发生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晚期复发定义为导管消融3个月后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发生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结果三组平均年龄具有显著差异,余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术后3个月内共88例(41.9%)出现早期复发,普罗帕酮、胺碘酮、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三组早期复发率分别为41.4%,32.7%,55.4%,具有显著差异(P=0.013)。Logistic分析显示胺碘酮与早期复发独立相关(比数比=0.37,95%可信区间0.19~0.72,P=0.003)。随访180±75(91~374)天,66例(31.4%)晚期复发,三组晚期复发率分别为34.5%,28.3%,32.3%,无显著差异(P=0.752)。Logistic分析显示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是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978)。服索他洛尔3例均出现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结论术后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别是胺碘酮可显著降低房颤导管消融的早期复发,但对晚期复发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治疗中最为棘手的问题,而抗心律失常药物又有致心律失常作用。本文观察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时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旨在将QT间期离散度作为监测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指标之一。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 1996~1998年住院冠心病心衰患者118例,男78例,女40例,平均年龄(58-6±23-5)岁。按NYHA分级,心功能Ⅲ级51例,Ⅳ级67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组57例,>40%组61例。心衰并心律失常组(包括Lown’sⅢ级以上室…  相似文献   

8.
利多卡因是治疗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本文报道美国、加拿大等4个国家的9个医院的750例住院患者静脉应用该药的毒性反应及其诱发因素。患者平均64.8岁,40.1%为70岁以上老人。男性占62.1%,74%罹患心血管系统疾病,以急性心肌梗死(26.8%)、无急性心肌梗死的缺血性心脏病(16.7%)及心力衰竭(11%)等为主。77%的病人在入院后48小时内用药。部分患者同时服用了洋地黄(463例)、利尿剂(452例)、其他抗心律失常药(如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β受体阻滞剂等343例)、抗心绞痛的硝酸盐类(149例)、降压药物(52例)及肾上腺素能类制剂(103例)等。发生毒性反应者47例,发生率为6.3%。以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31例)和心血管反应(8例)最为多见,4例两者兼有。其中12例属危及生命的严重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表现为嗜睡、呼吸抑制或昏迷者4例;癫痫大发作2例;心脏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9.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复杂室性心律失常(CVA)和猝死的发生率较高。从理论上讲,CHF患者应当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致死性CVA,然而前瞻性随机试验至今缺如,回顾性分析的结论又不一致。CHF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主要危险性在于:心室泵血功能的进一步减退,CVA的恶化甚至危及生命。现有资料表明,CHF患者  相似文献   

10.
1330例非瓣膜病心房颤动,91%服用抗心律失常药。平均随访1.3年,共死亡89例,其中,心脏性死亡44例。抗心律失常药治疗使心脏性死亡危险增加2.5倍[P=0.006,95%置信区间(CI)1.3~4.9],使心律失常性死亡危险增加2.6倍(P=0.02,95%CI1.2~5.6)。在有心力衰竭病史患者中,抗心律失常药治疗使心脏性死亡危险增加4.7倍(P<0.001,45%CI1.9~11.6),使心律失常性死亡危险增加3.7倍(P=0.01,95%CI1.3~10.4);但在无心力衰竭病史患者中,抗心律失常药  相似文献   

11.
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洋地黄均为临床常用药物,但对两者间的相互作用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年来,随着血清地高辛浓度(serum digoxin concentration,SDC)检测方法的广泛应用,有关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洋地黄相互作用的报道日益增多。本文综述合理应用这些药物的有关理论资料。临床资料奎尼丁 1978年,Leahey等首次发现奎尼丁可引起SDC持续升高,作者在92例同时口服地高辛和奎尼丁的患者中,选择27例加服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或心肌病(ARVD/C)的临床特点及分析疗效。方法 分析2000~2007年诊断为ARVD/C 15例入院病例资料,对其临床特点作统计分析,并探讨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 在ARVD/C 15例病例中(7男),年龄为13~61(31±12)岁,首发症状年龄为10~51(28±11)岁;3例有家族史;6例(40%)有晕厥发作史;5例(33%)患者仅有心悸症状;1例常规心电图检查中发现Epsilon波,见于右侧胸导联V2~3,伴有T波倒置;13例(87%)超声心动图结果异常,主要为RV扩大;4例行心脏磁共振(MRI)检查:见右室壁脂肪信号2例,右室壁变薄3例,右心室扩大3例;有症状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接受胺碘酮、β阻滞剂或采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但47%的患者(7/15)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3例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治疗,其中有1例患者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复发。4例患者植入植入式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 (ICD),其中1例因多次自动除颤,电池耗竭,而更换ICD。结论 ARVD/C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诊断依靠家族史、晕厥发作史、ECG、超声心动图、MRI。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较差,射频消融或植入ICD可治疗致命性心律失常,减少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临床治疗情况.方法 分析19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住院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类型、住院时心脏超声示左室大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住院时脑钠肽(BNP)浓度,患者住院时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情况,一月后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情况和心衰用药情况.结果 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为普遍,并且伴随心脏扩大、心功能恶化,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加(P<0.05).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与无发生组比较,BNP显著增高(P<0.05);胺碘酮、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为临床上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胺碘酮者与不使用者比较β受体阻滞剂使用量下降(P<0.0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类药物量无明显变化.结论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与预后相关,临床抗心律失常药物与治疗心衰药物有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4.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抗心律失常药物既能有效地治疗心律失常,同时又具有潜在的使原有心律失常恶化或引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心律失常的作用,后者称之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proarrhythmia)。文献报道几乎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均可促发致心律失常作用。1989年开始的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是观察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的大型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眼用恩卡胺(encamide)或氟卡胺(flecainide)治疗心肌梗塞患者的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心律失常特点及处理.方法 对95例COPD同时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COPD并发心律失常率达57%(95例),其中室上性心律失常最为多见,共75例次,室性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或多种心律失常并存情况也可见.经过控制感染、输氧、纠正酸碱平衡紊乱等支持治疗后,93.4%患者的心律失常症状消失.结论 COPD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治疗时针对原发病及并发症的治疗是控制抗心律失常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急性药物试验,研究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室晚电位(VLP)的影响,为选用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方法:24例VLP阳性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参加了27例次急性药物试验,单次大剂量口服妥卡尼800mg13例次或普罗帕酮400mg14例次,观察两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对VLP的影响。结果:发现妥卡尼和普罗帕酮均不能消除VLP,但可延长滤波后的QRS波群时限(分别为4.39%,P<0.05及14.67%,P<0.01),且普罗帕酮能选择性延长振幅信号持续时间(24.04%,P<0.01)。结论:急性药物试验安全可行,无明显毒副作用,可作为VLP阳性患者选择合适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初步筛选试验。VLP阳性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通过延长滤波后的QRS波群时限及(或)振幅信号持续时间而防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可能引起心律失常.然而很难预测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是否会发生这种不良的电生理和血流动力学反应.本文通过11例患者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时程序电刺激诱发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证明电生理研究可以确定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潜在危险性.方法:83例复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为评价药物效应而进行了电生理研究,其中11例在抗心律  相似文献   

18.
丹参治疗老年人心律失常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晓兵  慈书平 《心脏杂志》2002,14(6):555-555
心律失常是老年人一种常见疾病 ,多数通过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可消失或好转。但部分患者单纯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却难以奏效 ,有的心律失常反而加重。为此作者于 1999- 0 6~2 0 0 2 - 0 6进行了用丹参加镇静剂治疗心律失常的观察。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住院患者 6 9(男 6 6 ,女 3)例 ,年龄 6 0~ 87(73±8)岁。基础疾病为 :冠心病 2 2例 ,高血压病 2 1例 ,慢性支气管炎 6例 ,脑梗死 7例 ,糖尿病 5例 ,其他疾病 3例 ,单纯心律失常 5例。在用丹参之前均用了抗心律失常药。1.2 方法 所有心律失常患者均先用心律平 15 0 mg,1次 /d口服治疗 ,…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回顾分析的对象为60±10岁的连续62例慢性冠心病患者,经Holter监测证实均有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除3例外,均有心肌梗塞史,此后平均43(2~180)个月进行电生理测试。16例形成左室壁瘤。电生理测试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48小时。经右心电极导管程控刺激右室(期外刺激至多3个)。28例(45%)诱发持续性窒性心动过速(SVT),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复查:12例药物有效即仅能诱发心搏≤10次的室性心动过速(VT),另12例则否。15例(24%)诱发NSVT,仅11例伴有晕厥或心悸者给药后复查:7例药物有效即未能诱发VT,另4例则否。19例(31%)未能诱发VT。共34例未能诱发SVT。  相似文献   

20.
对于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有时洋地黄需与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应用。为了探索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对血清地高辛浓度(SDC)的影响,以便正确、合理地用药,我们对67例患者分别应用胺碘酮(A),异搏定(V),双异丙吡胺(DIS)与地高辛(D)联合治疗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