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龄前儿童的屈光异常与弱视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屈光检查在学龄前儿童弱视普查中的临床用途。方法应用日本尼康手提全自动检影仪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小瞳孔验光,发现屈光有异常的儿童,再进一步进行散瞳检影验光。结果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主要以远视散光和混合散光为主,近视与近视散光较少。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的发病率是7.87%,弱视发病率为4.04%,接近全国其他同类报告(3.83%)。结论儿童弱视屈光普查优于视力普查,准确性高、效率高。  相似文献   

2.
3.
学龄前视力正常儿童屈光状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学龄前正常视力儿童的屈光状态。方法采用手持自动验光仪对1698例视力正常的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进行检查,包括球镜和柱镜的检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球镜度平均值3岁为+1.59±0.52D,4岁为+1.51±0.47D,5岁为+1.57±0.52D,6岁为+1.58±0.53D,各年龄段无统计学差异(P〉0.05);柱镜度平均值3岁为-0.60±0.47D,4岁为-0.57±0.43D,5岁为-0.62±0.52D,6岁为-0.57±0.46D,各年龄段无统计学差异(P〉0.05);等效球镜度值3岁为+1.29±0.49D,4岁为+1.22±0.43D,5岁为+1.26±0.47D,6岁为+1.29±0.48D,各年龄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正常视力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稳定,视力和简便的屈光度检查可以同时作为弱视筛查和视觉发育跟踪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的类型与屈光状态的关系。方法对1018例2.5~14岁弱视儿童按年龄、类型及屈光状态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学龄前与学龄期弱视患儿之比为1∶1.1;斜视性弱视占65.5%,屈光不正性弱视占22.5%,屈光参差性弱视占12.0%;内、外斜视性弱视之比为2.3∶1,屈光不正性与屈光参差性弱视之比为1.9∶1;各类弱视的屈光状态为,远视及远视散光占79.1%.近视及近视散光占16.1%,混合性散光占4.1%,正视眼占0.69%。结论儿童弱视的类型、年龄分布及屈光状态之间的关系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远视性弱视儿童远视度数与弱视、斜视的关系。方法对远视性弱视儿童300例(550眼)使用阿托品散瞳验光,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远视性弱视儿童的远视度数由低至高依次为外斜视组、无斜视组、内斜视组。球镜度数越高,弱视程度越高,无斜视组中度弱视比轻度弱视球镜度数高,差异有高度显著性,轻度弱视比中度弱视的柱镜度数高,差异有显著性;重度弱视只有1例。内斜视组中度弱视比轻度弱视的球镜度数高,差异有高度显著性;重度弱视球镜度数比中度弱视低,与斜视和注视性质有关;外斜视组中度弱视比轻度弱视球镜度数高,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远视性弱视儿童远视度数与弱视程度有一定关系,但重度弱视还与视觉抑制和中心旁注视关系更为紧密;中高度远视是内斜视的主要原因;远视散光是弱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708例屈光状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屈光状态,了解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流行病学资料。方法:回顾2012-01/2013-12在我院小儿眼科与斜弱视专科确诊为屈光不正性弱视,并进行集中综合训练的弱视儿童708例1416眼,对其屈光状态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弱视儿童708例1416眼中,远视190眼(13.42%),远视散光612眼(43.22%),近视18眼(1.27%),近视散光134眼(9.46%),混合散光462眼(32.63%)。不同年龄组的弱视儿童的屈光状态分布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不正引起的弱视大多为轻到中度弱视(1276眼,90.11%),重度弱视以远视性散光为主(82眼,5.79%),散光以顺规性为多(1046眼,86.59%)。结论:远视性屈光不正及混合散光为造成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主要类型,弱视程度与屈光状态、散光轴向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开封市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的动态变化规律和特点,为指导儿童眼保健,降低弱视、近视的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 2008年至2010年每年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5所幼儿园3~6岁儿童7862名应用美国伟伦Suresight验光仪进行屈光度筛查,屈光异常者进一步常规检查,散瞳验光,明确诊断,综合治疗。结果 (1)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率由2008年13.7%增至2010年16.8%;随年龄增长,异常率增高;男女性别间无差别,但左眼异常率高于右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屈光异常者经复查视力,三个年龄组异常符合率分别为63.1%、68.9%、61.7%,随年龄增长,符合率增加,4~5岁组最高,6岁组下降且最低。(3)共筛查23586人次47172眼,所有儿童动态屈光构成比以远视性为主,占97.8%,近视性、正视、混合散光分别占0.2%、0.2%、1.8%,各年间各年龄组间无明显差别。(4)散瞳验光1733人,确诊弱视1409人占81.3%。弱视屈光类型以远视为主占75.9%,近视、混合散光分别为5.2%、18.9%。3年变化趋势为:远视成分逐年降低,近视有所增加,尤其混合散光比例明显增加。结论定期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和屈光度检查,掌握各年龄变化规律和特点,对指导儿童眼保健、儿童眼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弱视儿童高度近视的屈光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弱视是儿童常见的严重眼病之一,很大部分弱视的发生与屈光状态密切相关,治疗弱视则首先要治疗屈光不正,有关弱视儿童高度近视屈光状态的观察报导较小,为了进一步了解高度近视儿童的屈光进展,现将15例23只眼观察治疗两年以上的结果报导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情况本文资料系  相似文献   

9.
学龄前异常视力儿童屈光状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李世莲 《眼科新进展》1998,18(4):223-224
为了探索学龄前异常视力儿童的屈光状态及其发生、发展、分布规律,抓住儿童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及早治疗。笔者对近2.sa就诊的287例裸眼视力<l.0学龄前儿童进行了屈光检查分析及治疗探讨,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287例554眼,男133例250眼,女154例304眼;双眼267例(93.03%),其中4a者69例,sa者105例,6a者93例;单眼20例(6.97%),其中4a者3例,sa者8例,6a者9例;年龄4~6a,平均5.la。本组均无其它眼病、眼手术史。1.2方法使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视力,用10g·L-’阿托品眼膏点眼,每日2次,连续7次后…  相似文献   

10.
杨少梅  林健民 《眼科学报》1992,8(4):173-178
本文名分析了3099例2.5~14岁儿童的屈光状态.资料表明:非斜视者的屈光不正随着年龄增长,远视的发生和程度逐渐减少而近视的发生和程度逐渐增加。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者,中、量度弱视的高、中度远视和近视比轻度弱视者多.单跟屈光不正性弱视者,高、中度远视和高度近视比非弱视眼的多.双眼内斜视性弱视的不同年龄和不同程度弱视的屈光分布无显著差异.单眼斜视性弱视的屈光分布与非弱视眼比,无显著差异.本文结果揭示屈光不正性弱视与高度屈光不正有关;眼位偏斜可能为斜视性弱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354例弱视儿童的屈光状态进行调查,以对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0-01/2015-06我院收治且确诊的354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弱视屈光类型及弱视程度对患者分组,比较不同组间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不同组间弱视儿童的临床治愈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患儿年龄增大,临床治疗效果越差.不同弱视类型间的治愈率不完全相同,其治愈率组间比较结果为:近视弱视组<散光弱视组<远视弱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弱视程度组间临床疗效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弱视程度的加重,临床治愈率不断下降.结论:由屈光不正所引起的弱视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受到患者年龄、弱视类型及弱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大龄、重度及近视弱视儿童的治疗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2.
学龄前儿童弱视及斜视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弱视、斜视及其他眼病,减少可预防盲及低视力。方法济南市部分幼儿园内随机检查健康3~6岁6085例学龄前儿童,检查其标准远视力、近视力、屈光、眼位、眼前节及眼底。结果3~6岁儿童远视力低常率为12.16%,近视力低常率为4.40%;弱视患病率为5.23%,其中初次发现者占86.48%;共发现斜视患儿96例,其治疗率仅为14.58%。结论近视力可作为发现患儿视力不佳的线索之一,发现后重点核实其远视力。我市3~6岁儿童的弱视斜视的漏诊漏治情况相当严重,对幼儿尽早进行眼科普查意义重大,保健预防及宣教工作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3.
成都市学龄前儿童弱视状况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通过对我市学龄前儿童弱视进行眼部检查,了解目前我市学龄前儿童的弱视状况,为指导儿童视力保护、弱视预防工作等提供依据。

方法:我院2010/2015年期间共计对成都市236 203名学龄儿童进行眼部常规视力检查,由我院专业眼科医师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执行本次研究调查,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了解受检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和弱视状况。

结果:受检儿童中有18.85%(44516/236203)显示为屈光异常,弱视率为6.12%(14453/236203); 弱视类型中屈光参差性68.19%(9856/14453)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比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轻度弱视、中度弱视构成比分别为53.69%(7760/14453)、41.38%(5980/14453),均明显高于重度弱视构成比4.93%(713/14453); 中心性注视弱视比重80.09%(11575/14453)明显高于非中心性、游走性弱视比重; 受检儿童根据年龄分组,<5岁儿童弱视率5.48%(6254/114213)较≥5岁组弱视率5.33%(6499/121990)高,但二者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我市学龄前儿童弱视类型以屈光参差性为主,轻中度弱视和中心性弱视患儿比重较大; 应加强我市学龄前儿童的视力检查,做好弱视预防和早期治疗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弱视防治的关键。方法:对6500例学龄前儿童进行眼部的健康普查,对检出弱视的个体进行系统治疗。结果:弱视患病率4.38%;屈光不正性弱视356眼(76.1%),斜视性弱视47眼(10.0%),屈光参差性弱视65眼(13.9%)。弱视总治愈率为98.1%,其中轻度弱视有效率100%,中度弱视有效率96.6%,重度弱视有效率80.8%。结论:学龄前儿童弱视以轻中度弱视为主,弱视程度越轻,治疗越早,治疗效果越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矫正视力正常眼和弱视眼的屈光状态差异,评价不同屈光状态对儿童视力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540名(1080只眼)裸眼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状态.结果 矫正视力正常眼和弱视眼的屈光不正均以复性远视散光为主,弱视眼中的散光眼构成比和程度均高于正常眼,弱视眼的远视程度明显高于正常眼(P<0.01).结论 复性远视散光、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数码折射系统在学龄前儿童弱视危险因素筛查中的可行性。方法:使用数码折射系统对469例10~70月龄的学龄前儿童进行屈光状态及弱视危险因素的筛查,再行眼科常规散瞳验光检查。结果:在检测弱视危险因素包括远视≥+2.75D,近视≥-1.50D,散光≥1.25D,屈光参差≥2.00D,眼位偏斜≥5°,屈光间质混浊≥1.5mm中,数码折射系统对斜视和屈光间质混浊的检出率为100%,对中高度远视的检出率为88.0%,对近视的检出率为93.4%,对散光的检出率为87.5%,对屈光参差的检出率为80.0%。结论:数码折射系统可用于学龄前儿童弱视危险因素的筛查,是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的儿童眼病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不同屈光状态弱视儿童治疗效果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屈光状态儿童弱视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弱视儿童86例(150眼),其中远视性弱视77眼,近视性弱视38眼,混合散光性弱视35眼,比较评价三组治疗效果。结果远视性弱视组治愈68眼(88.3%),近视性弱视治愈24眼(63.2%),混合散光性弱视治愈11眼(31.5%),三组治愈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远视性弱视治疗效果明显好于近视性和混合散光性弱视。  相似文献   

18.
福州市21952名学龄前儿童视力调查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索学龄前儿童视力低常状况,及弱视患病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福州市3~7岁21952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普查,将单眼或双眼视力低于1.0者,通知到门诊复查,将矫正视力<0.9,定为弱视.结果视力低常与年龄密切相关,患病率14.35%,其中男14.11%,女14.58%;弱视患病率3.38%,各年龄组弱视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视力低常者屈光不正分布远视81.96%,近视8.43%,混合散光9.61%,三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学龄前儿童年龄越小,视力低常率越高;各年龄组弱视患病率无差异;对3~4岁儿童进行弱视诊断时应注意年龄因素.  相似文献   

19.
摄影验光法在学龄前儿童弱视普查中的意义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分析研究摄影验光法对有关弱视致病因素阳性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探讨其在弱视普查中的作用.方法用美国MTI照相筛查仪对91例3~6岁儿童进行摄影验光,随后进行临床眼科检查和阿托品散瞳验光.针对屈光不正、屈光参差、斜视等主要弱视致病因素拟定观测指标及相应的照片量化分析标准和临床诊断标准,应用标准分析法进行评价.结果照片普查的敏感度为70.37%,特异度为62.16%,符合率为67.03%.结论摄影验光法方便、客观,对发现有关弱视致病因素有一定的准确性,是学龄前儿童弱视普查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