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注射器残余药量及药物膨胀增容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注射器在注射之后仍残余一定容积的药物,这部分药物称为残余药量。它基本由下述内容构成:死腔及其粘附量.注射器的死腔由乳头管腔、针头的针座及针蕊的容积构成,注射之后,死腔内充塞的药物的容积,正好等于该注射器死腔的容积。粘附量即注射器在注射之后,针栓、套筒两部分所粘着的药物容积。一、死腔的存在及各型号注射器死腔容积的测定1.死腔存在的测定:用注射器抽取有机溶媒(苯)推空后,用气相色谱分析仪测定的色谱图,表明注射器  相似文献   

2.
一次性1 ml注射器死腔容量对剂量准确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对不同品牌一次性1 ml注射器死腔容量及残余药量的测定,探讨其在使用中如何保证药物剂量的准确性.方法收集5种品牌6种批号的一次性1 ml注射器,分成6组,每组随机抽取注射器各30支,测定其死腔容量及残余药量并进行比较,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组注射器的死腔容量之间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以针头型号为4号半的洪达牌和死腔容量及残余药量最大的海新牌一次性1 ml注射器为例,配制青霉素皮试液,其实际注入皮内剂量分别为58.3 U和75.5 U.结论不同品牌及针头型号的注射器死腔容量及残余药量不同,死腔容量及残余药量导致一次性1 ml注射器使用中药物剂量的严重偏差.因此,在使用时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保证其在使用中药物剂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不同品牌一次性1 ml注射器残余药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海燕  王冬梅 《护理研究》2004,18(9):795-796
[目的 ]了解不同品牌一次性 1ml注射器死腔容量及残余药量。 [方法 ]收集 5种品牌 6种批号的一次性1ml注射器 ,分成 6组 ,每组随机抽取注射器各 3 0支 ,测定其死腔容量及残余药量。 [结果 ] 6组注射器的死腔容量之间存在差异 (P <0 .0 1) ,且平均死腔容量为 0 .0 45ml~ 0 .0 66ml。[结论 ]不同品牌及针头型号的一次性1ml注射器死腔容量及残余药量不同。临床使用时应先测定其死腔容量 ,以保证使用药物剂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瓶塞形状及抽吸方法对残余药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上常将各种药物加入液体中静脉滴注,在我们抽吸小密封瓶内药液时,由于瓶塞突入密封瓶内形成的腔隙影响,经常无法将药液抽吸干净,不仅降低治疗效果,造成治疗时间延长,且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为了尽量减少瓶中残余药量,我们在2006年2-5月观察了1200瓶抽吸过药液的密封瓶,对残余药量进行比较,发现不同形状瓶塞对抽吸药液有显著影响,并对抽吸方法进行了改进,收到了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消除血制品使用时瓶内泡沫产生,减少残余药量的方法。方法182瓶白蛋白胶性液分为实验组(使用改良式输液器)和对照组(使用传统输液器),测量输液完毕后瓶内残余药液量。结果改良式输液器输入血制品时残余药量少于传统输液器,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改良式输液器能消除血制品瓶内产生的泡沫,减少药液残余量,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有许多病人要皮下注射一些比较贵重且容量较小(仅1ml)的药物(如日达仙、赛格力、香菇多糖注射液等),注射完毕后发现其注射器中及药瓶内残余药量较多。近两年内我科注射此类药物约有200多支,按常规抽吸注射方法与留置气泡抽吸注射法进行对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孙珊梅  霍光 《现代护理》2007,13(2):319-320
目的 为减少临床静脉输注药量的丢失而影响治疗结果,并减少国家和患者个人的经济损失。方法 在使用非PVC共挤复合膜输液袋静脉输注时,在正常输注完毕状态下对输液袋底部进行穿刺造瘘,分别测量造瘘前后输液器和输液袋内残余液体量进行比较。结果 造瘘前后残余液体量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通过消除输液袋内形成的负压,从而减少残余液体量,穿刺造瘘法对减少残余液体量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加药方法对易起泡沫性注射用血栓通残余药量的影响。方法:将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粉剂100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瓶,对照组震荡后即加药。观察组震荡后在操作台上放置30 s,待泡沫消失,再吸取药液。比较两组残余药量。结果:观察组残余药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配置对易起泡沫性注射用血栓通注射液时,操作人员等待30 s,可明显降低残余药量,减少药液浪费,提高用药质量。  相似文献   

9.
临床上常将各种药物加入液体中静脉滴注,在我们抽吸小密封瓶内药液时,由于瓶塞突入密封瓶内形成的腔隙影响,经常无法将药液抽吸干净,不仅降低治疗效果,造成治疗时间延长,且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1]。为了尽量减少瓶中残余药量,我们在2006年2-5月观察了1200瓶抽吸过药液的密封瓶,对残余药量进行比较,发现不同形状瓶塞对抽吸药液有显著影响,并对抽吸方法进行了改进,收到了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用小剂量鱼肝油酸钠行舌部海绵状血管瘤瘤腔注射的安全有效、经济实用的方法。方法:在2%利多卡因局麻下,将计算好的药量在压迫瘤体近心端的情况下注入瘤腔。结果:36例患,注射3次治愈26例,治愈率72.2%,6次治愈10例,治愈率27.8%。结论:小剂量5%鱼肝油酸钠瘤腔注射,治疗舌部海绵状血管瘤疗效确切、安全简便、经济、实用,是一种可推广应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临床上使用开塞露或硫酸镁灌肠液时,通常是将容器盖取下,涂以油脂少许后直接插入肛门。由于瓶颈粗,刺激肛周,引起婴儿反射性肌紧张,哭闹不予以配合。同时药液剂量也不够准确,经常会有残余液量不能挤入直肠内。现介绍一种简便方法,既减轻了对肛周刺激,缓解小儿紧张情绪,又确保了直肠给药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终末药液残留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选择2016年1~5月我科住院患者术后常用的0.9%盐水250 ml(袋装)+头孢替安2 g,设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复方氨基酸(瓶装)18AA-V200 ml+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50 ml,设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两组患者输液结束时均采取平卧位,输液架高度均设置为100 cm。对照组待茂菲式滴管内上方液体不再下滴时拔针或封管,试验组采用改良的输液器瓶塞穿刺针输液器,按照设定的标准流程进行操作。输液末两组均用5 ml注射器抽取输液瓶(袋)内残余液体测量,输液器内残余药量放入量杯内抽取测量。结果:试验组药液袋(瓶)内残余量、输液器残余量均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使用改良的输液器瓶塞穿刺器可以减少输液袋内残余药量,规范操作流程,减少输液器内残余药量,两者结合可减少药物的总残留量,充分发挥药物疗效,减少了药液的浪费。  相似文献   

13.
BTXA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观察尿道括约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不协同的疗效。比较两种注射途径的优劣。方法:选择存在逼尿肌-括约肌不协同的17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尿道外括约肌BTXA注射,分为经尿道(TU)注射组和经会阴(TP)注射组,TU组采用膀胱镜定位4点注射法,TP组采用肛门指检定位1点尿道周围注射法,每病例注射100U。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排尿障碍情况均有显著性改善,注射后3天-2周开始出现漏尿次数及间断导尿次数减少,残余尿量减少,每次排尿量增加;治疗后1个月的统计结果显示,间断导尿次数、残余尿量减少,每次排尿量增加(P〈0.05),注射后1个月尿动力学检查提示第一次无抑制性收缩时膀胱容量及最大膀胱容量增加(P〈0.05),最大尿道压降低(P〈0.05);注射后3个月上述指标虽有所回升,但并未回到注射前;两种注射途径在排尿日记及尿动力学参数的变化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尿道外括约肌的BTXA注射治疗可明显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的逼尿肌-括约肌不协同,改善排尿功能,降低残余尿量及漏尿的发生,减少尿路感染及自主神经反射的发生:经会阴注射和经膀胱镜注射对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注射器死腔是指注射器推药后残留在注射器和针头内的药量体积。在对婴儿使用药量很小或使用药物安全范围很窄时,注射器死腔可以明显影响使用药物剂量的准确性。本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稀释法,探讨常用注射器死腔的容积,并讨论其对使用药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减少临床静脉输注药量的丢失而影响治疗结果,并减少国家和患者个人的经济损失.方法 在使用非PVC共挤复合膜输液袋静脉输注时,在正常输注完毕状态下对输液袋底部进行穿刺造瘘,分别测量造瘘前后输液器和输液袋内残余液体量进行比较.结果 造瘘前后残余液体量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通过消除输液袋内形成的负压,从而减少残余液体量,穿刺造瘘法对减少残余液体量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留置气泡技术联合改进肌内注射法在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6月~2016年3月收治的240例肌内注射HCG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治疗釆用留置气泡技术联合改进肌内注射法;对照组釆用常规肌内注射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皮肤红肿例数、药物外溢例数、硬结例数、残余药量。结果:试验组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皮肤红肿、药物外溢、硬结例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残余药量为(0.01±0.002)ml,对照组残余药量(0.04±0.003)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置气泡技术联合改进肌内注射法在注射HCG中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效果,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减少其不良反应情况,提高用药剂量的准确性,增进药物药效,故认为留置气泡技术联合改进肌内注射法值得在肌内注射HCG中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减少临床静脉输注药量的丢失而影响治疗结果,并减少国家和患者个人的经济损失。方法在使用非PVC共挤复合膜输液袋静脉输注时,在正常输注完毕状态下对输液袋底部进行穿刺造瘘,分别测量造瘘前后输液器和输液袋内残余液体量进行比较。结果造瘘前后残余液体量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通过消除输液袋内形成的负压,从而减少残余液体量,穿刺造瘘法对减少残余液体量有效。  相似文献   

18.
皮下注射是临床上最重要的给药途径之一。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传统注射方法由于进针方向由下向上刺入,注射器本身受重力下垂的因素,导致活塞下滑,使空气进入针管内,推药前必须将空气排尽,容易使药物外溢造成浪费;在注射完毕后,小剂量昂贵药液因注射器死腔问题而使药量残留,再次浪费,且药液外渗至皮下组织,加重注射疼痛。随着疼痛学的发展,疼痛护理工作日益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国际上已将疼痛列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目前,对皮下无痛注射方法研究很多,为减轻患者注射疼痛,在传统的皮下注射方法之上,检索诸多文献结合临床实际以供参考,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氯丙嗪囊腔内注射治疗口腔粘液腺囊肿的效果.方法 对110例患者采用囊腔内注射氯丙嗪治疗,注射剂量一般0.1~0.3 ml.结果 总治愈率达90%.结论 氯丙嗪囊腔内注射治疗粘液腺囊肿,创伤小、痛苦小、疗效可靠,治疗后一般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氯丙嗪囊腔内注射治疗口腔粘液腺囊肿的效果。方法对110例患者采用囊腔内注射氯丙嗪治疗,注射剂量一般0.1~0.3ml。结果总治愈率达90%。结论氯丙嗪囊腔内注射治疗粘液腺囊肿,创伤小、痛苦小、疗效可靠,治疗后一般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