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急性脑卒中诱发下呼吸道感染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急性脑卒中诱发下呼吸道感染的病例 ,单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昏迷程度、咳嗽反射差、吞咽困难、呼吸道疾病、吸烟、入住ICU、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留置导尿、留置胃管、H2 受体阻滞剂 /制酸剂、联合应用 2种以上抗生素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昏迷程度深、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咳嗽反射差、联合应用 2种以上抗生素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高度相关。结论 高龄、昏迷程度深、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咳嗽反射差、联合 2种以上抗生素应用是急性脑卒中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
龚杏月 《山东医药》2003,43(31):38-39
脑卒中老年患者院内下呼吸道感染发病率较高,2001年7月至2003年7月,我们对收治的406例脑卒中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406例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证实为脑梗死或脑出血,排除发病前呼吸道感染。其中男302例,女104例;年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开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并临床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泰达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74例行开颅手术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出血部位、意识障碍、瞳孔变化、糖尿病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史],根据术后是否合并下呼吸道感染将患者分为下呼吸道感染组和无下呼吸道感染组,单因素分析2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总结下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和用药方式。 结果674例患者中术后出现下呼吸道感染者239例,无呼吸道感染者435例,2组患者的年龄、意识障碍状态、术前瞳孔散大情况、糖尿病史、COPD病史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革兰氏阴性菌占68.4%,革兰氏阳性菌占29.8%,真菌占1.8%。下呼吸道感染组住院时间平均18.23 d。无下呼吸道感染组住院时间平均14.47 d。 结论出血性脑卒中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与患者的年龄、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糖尿病史、COPD病史等临床特征有关,早期予以针对性抗炎治疗可以降低术后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探讨其护理措施。方法选择脑卒中患者500例,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病死率。从年龄、性别、住院时间、意识障碍、脑卒中类型、侵入性操作及基础疾病等方面分析脑卒中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500例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5.00%。伴有肺部感染患者的病死率为8.00%(6/75),高于未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1.65%(7/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年龄≥60岁、住院时间>3周、存在意识障碍、出血性脑梗死、侵入性操作及伴有基础疾病的比例明显高于未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种危险因素与脑卒中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相关,应该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封靖  杜明艳  张瑞华 《山东医药》2009,49(24):83-84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30例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情况,调查与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经分析,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依次为意识障碍、侵袭性操作、卒中类型、卒中部位、糖尿病。结论对脑卒中患者伴有意识障碍、糖尿病及侵袭性操作等高危因素的,应加强护理,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脑卒中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痰热清注射液加一种抗生素治疗脑卒中并发下呼吸道感染35例为治疗组,对照组应用二联抗生素.结果两组治疗7 d后白细胞恢复正常例数、体温恢复正常(≤37.3 ℃)的例数与平均天数、症状与体征消失的例数和平均天数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脑卒中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培福新属氟喹诺酮类药物 ,由于其生物膜穿透力强 ,易于通过血脑屏障 ,因而有可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 (如烦躁、过度兴奋、癫痫或精神症状 ) ,加之半衰期长达 12h ,故一般老年病人应用该药的剂量不宜过大 ,40 0mg·d-1的剂量已足。本文未报道这方面的资料 ,但读者仍不可不慎  相似文献   

8.
黄杆菌致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黄杆菌致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耐药性的分布情况。方法:分析26例黄杆菌致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资料,采用平板稀释法测定常用抗菌药物对该株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26例中>60岁者15例(58%),全部病例均有基础疾病,其中以恶性肿瘤最常见(31%),50%病例为混合感染,发病的危险因素为: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81%);机体的免疫抑制(77%);侵袭性治疗(31%);长期住院,临床症状及X线表现无特异性。耐药率高,众多常用药物中,仅有环丙沙星,复方磺胺甲恶唑(复方新诺明)及哌拉西林耐药率低于40%,结论:黄杆菌致下呼吸道感染多发生于患有各种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及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细菌的耐药现象严重,诊断及治疗有赖于病原学检查。  相似文献   

9.
陈艳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9):1595-1596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干预措施。方法分析45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统计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患者年龄≥65岁、住院时间>3周,有脑卒中、慢性肺病史,意识障碍和吞咽困难,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肾功能不全等均为急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积极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2004年1-12月,我们对15399例患者的院内下呼吸道感染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以了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提出控制和预防的对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及脑卒中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1月~2009年11月入住卒中单元的脑卒中患者作为干预组,将2008年入住普通病房的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脑卒中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平均住院日、抗感染治疗相关费用。结果对照组脑卒中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为13.30%,干预组下呼吸道感染率为7.76%。干预组平均住院日明显少于对照组(P=0.048),干预组平均感染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6),干预组平均感染相关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P=0.030)。结论通过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可有效地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率,减少平均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后非感染性发热的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前瞻性试验设计,在住院治疗期、发病3周和3个月对246例急性脑卒中后发热患者进行是否伴有感染及各相关临床因素调查,并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 以下临床因素在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中存在统计学差异:卒中分型(P〈0.01)、吞咽困难(P〈0.01)、首次发热持续时间(P〈0.020)、Glassgow评分在发病3周与48h评分的差异(Glass1-2,P〈0.046)。结论 同急性脑卒中后感染性发热相比,非感染性发热持续时间短,但同感染性发热一样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卒中患者院内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的汇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院时间长、侵袭性操作、血糖水平增高以及有吸烟史和慢性疾病史的卒中患者更易发生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临床情况以及免疫功能影响,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36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并根据患者是否发生院内感染分为感染组(n=55)和未感染组(n=305)。统计分析患者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IgG、补体3(complement 3,C3)、C4对患者的影响。结果360例脑卒中患者中男190例,女170例,年龄45~75岁,平均(60.12±4.89)岁。感染组以肺部感染为主,占比58.18%。55例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76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比55.26%(42/76),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占比31.58%(24/76),最后为真菌,占比13.16%(10/76)。年龄,性别,意识障碍,侵入性操作,住院天数,机械通气,吞咽困难,糖尿病,IgA、IgG、C3及C4水平下降与脑卒中患者发生院内感染有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意识障碍,性别,侵入性操作,机械通气,吞咽困难,糖尿病,IgA、IgG、C3及C4水平下降等是脑卒中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脑卒中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较高,意识障碍,性别,侵入性操作,机械通气,吞咽困难,糖尿病,IgA、IgG、C3及C4水平下降等是脑卒中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免疫功能降低与脑卒中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密切相关,临床应注重对患者免疫功能监测,适当增强患者自身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支气管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上下气道共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下气道共治方法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90例支气管哮喘合并常年变应性鼻炎的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A组(n=30)、B组(n=30)和C组(n=30),A组患者应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B组患者应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C组应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联合布地奈德喷雾剂;对比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2周后,C组的哮喘症状记分、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外周嗜酸粒细胞百分比(EOS%)、痰EOS%改善明显优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联合布地奈德喷雾剂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疗效显著、安全,能够全面地控制上、下气道炎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对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痰标本进行培养分离致病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386 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91 株,革兰阳性球菌70株,真菌25株;常见的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真菌感染呈上升趋势.分离病原菌耐药率分析发现,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严重,万古霉素、替考拉宁、亚胺培南耐药率低.结论 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而且耐药性较强.  相似文献   

18.
多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分析耐亚胺培南和头孢他啶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对策。方法 对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3年 12月收住我院的 15例耐亚胺培南和头孢他啶的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均患有基础疾病 ,以支气管扩张最多见 ,临床特点有发热 ,咳黄色粘稠痰 ,胸部 X线表现为小斑片状浸润阴影。 6株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和哌拉西林均耐药。 15例患者 2例治愈 ,5例好转 ,其治疗选用抗生素药物有亚胺培南 ,头孢他啶 ,头孢哌酮 舒巴坦 ,哌拉西林 舒巴坦 ,环丙沙星等 ,均为联合使用 ;2例无明显改善 ;6例患者死亡。结论 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MDRP)下呼吸道感染大多合并基础疾病 ;有住院时间长 ,反复多次住院 ,曾使用多种广谱抗生素的特点 ;治疗困难 ,病死率高 ,预后差。抗生素药物选择应避免选用亚胺培南。  相似文献   

19.
方勇  唐神结  许家琏 《临床肺科杂志》2007,12(10):1064-1067
目的了解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养病原菌构成,药敏试验结果,以期给疾病治疗带来帮助。方法对肺结核患者应用常规痰培养方法检测病原菌,对阳性结果作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共获得病原菌106株,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共63株,革兰氏阳性菌14株,霉菌29株,分别占59.43%、13.21%、27.36%。革兰氏阴性菌中,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埃希氏菌为主。革兰氏阳性菌中,以葡萄球菌为主。对革兰氏阴性菌敏感率高的抗生素是头孢吡肟,头孢他定,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等。对革兰氏阳性菌敏感率较高的抗生素是万古霉素、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以及一、二代头孢菌素。结论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养病原菌主要仍为革兰氏阴性菌,可使用头孢三代抗生素、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对少数革兰氏阳性菌感染者,则可使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一、二代头孢菌素等。头孢三代抗生素、氟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可作为临床治疗的经验用药。  相似文献   

20.
Exhaled carbon monoxide in patients with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concentration of carbon monoxide (CO) in exhaled air is in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asthma, bronchiectasis and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viral infections. However there is no information about the level of CO in patients with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We studied a group of 35 patients (22 males) aged 45 +/- 3 (SEM) years with cough productive of purulent phlegm and pyrexia in a general practice setting. All were non-smokers or ex-smokers and none had a previous history of respiratory problems or diabetes. We measured CO level in exhaled air before and after a course of antibiotics. Therapy was deemed successful when patient no longer complained of cough productive of purulent phlegm. Twenty-eight of 35 patients had elevated CO level at their initial visit. Twenty-two out of 35 patients reported clinical improvement after antibiotic treatment and this was associated with a fall in exhaled CO level from 5.2 +/- 0.5 ppm to 2.3 +/- 0.3 ppm (P < 0.0001). We suggest that simple CO measurements in exhaled air can detect the inflammatory process within the airways caused by infection and that a repeat measurement can be used to assess the nature of inflam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