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在肝衰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液净化技术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应用,被称为非生物型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早期采用的手段多为 血浆置换、血浆灌流和胆红素吸附,其中尤以血浆置换应用最为广泛。本文分析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作用和缺 陷,介绍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概念,就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在肝衰竭中的应用研究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在肝衰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液净化技术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应用,被称为非生物型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早期采用的手段多为血浆置换、血浆灌流和胆红素吸附,其中尤以血浆置换应用最为广泛。本文分析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作用和缺陷,介绍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概念,就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在肝衰竭中的应用研究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人工肝血浆置换对于早期肝功能衰竭患者临床疗效.方法:98例早期肝功能衰竭并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患者病史回顾性分析,比较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肝功能生化指标差异,总结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结果:98例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缓解率达63.9%,治疗后血胆红素、转氨酶、凝血功能、血氨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归纳总结常见并发症包括心慌胸闷、烦躁、一过性低血压等,予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早期肝衰竭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肝脏解毒功能,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轻,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联合血浆置换抢救重症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24例重症中毒患者采用深静脉置管建立血管通路,先行血浆置换,随后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并监测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变化,评估疗效。结果经过联合治疗,24例患者中治愈8例,好转5例,自动出院3例,死亡8例。结论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及时进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是改善重症中毒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肝衰竭伴肝性脑病患者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采用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的50例肝衰竭伴肝性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治疗后肝衰竭症状纠正时间、精神神经症状缓解时间、黄疸症状减轻时间及消化道症状缓解时间,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凝血状态和肝功能指标,统计随访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的病情缓解时间为5~15 d,平均(7.78±2.98)d,2例患者死亡。治疗前后患者的凝血状态和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采用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肝衰竭伴肝性脑病患者的可行性高,可有效改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联合血浆置换抢救重症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 24例重症中毒患者采用深静脉置管建立血管通路,先行血浆置换,随后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并监测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变化,评估疗效.结果 经过联合治疗,24例患者中治愈8例,好转5例.自动出院3例,死亡8例.结论 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及时进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是改善重症中毒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对肝衰竭前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使用随机表法将2017年9月~2019年3月收治的106例肝衰竭前期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血浆置换治疗,观察组使用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指标,综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在临床症状方面,两组发热、恶心厌食、黄疸例数均明显减少,且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05);在乏力评分和炎性因子方面,治疗后两组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衰竭前期患者使用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方式能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并降低体内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通量CRRT和血浆置换联合应用在治疗药物性肝衰竭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广西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的治疗回顾性分析.治疗组26例在内科综合护肝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高通量CRRT和血浆置换.对照组24例仅给予内科综合护肝治疗.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科综合护肝治疗基础上及时联合应用高通量CRRT和血浆置换治疗药物性肝衰竭,可明显提高药物性肝衰竭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洪芹 《智慧健康》2022,(22):50-53
目的探讨肝衰竭应用基于早期血浆置换(PE)联合血液滤过(HF)的疗效及对血清细胞因子与内毒素的影响效果。方法本次共纳入对象40例,均为肝衰竭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用基础治疗+早期PE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HF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与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血清细胞因子、内毒素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治疗后肝功能、肾功能、血清细胞因子、内毒素水平均更优,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均有不良反应,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PE治疗肝衰竭基础上联合HF治疗,可进一步提高疗效,改善肝肾功能与血清细胞因子及内毒素水平,但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治疗有效且安全,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0.
,发生率88.29%(98/111).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25,P>0.05).两组不良反应类型相同,均以麻木和/或搐搦为最常见.所有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均能缓解,并完成治疗计划,无因不良反应而造成死亡.结论 CPEFA是一种新型、安全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PE)联合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CVVHDF)治疗小儿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应用PE+CVVHDF技术对重症监护病房15例急性肝功能衰竭患儿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血氨、昏迷评分及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同时观察治疗的不良反应,并进行治疗安全性评价.结果 ①经PE+CVVHDF治疗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血氨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值分别为5.724、5.390、5.321、4.532、4.038、3.06、3.112,均P<0.01);②患儿治疗后意识状态好转(昏迷评分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用统计学意义(t=2.183,P<0.05);黄疸、乏力、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明显缓解;③转归:11例患儿肝功能恢复正常出院,2例治疗过程中死亡,2例因个人原因放弃治疗,后电话随访死亡;④15例患儿治疗过程无1例过敏、血栓等不良反应出现.结论 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小儿急性肝功能衰竭具有良好的效果,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通过检测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手足口病(HFMD)患儿血浆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G(sHLA-G)及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探讨其与儿童EV71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EV71感染HFMD患儿及正常对照儿章血浆中sHLA-G水平;采用ELISA检测EV71感染HFMD患儿及正常对照儿童的血浆IL-6、IL-10水平;根据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的诊断标准,将患儿组分为普通病例组21例、重型组97例、危重型组19例,同时选取EV71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的健康体检儿童146例为对照组.结果 患儿血浆sHLA-G水平135.1 U/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9.82 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sHLA-G水平轻型组、重型组、危重型组分别为123.03、118.30、180.20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危重型组的血浆sHLA-G水平高于轻型组和重型组(P=0.000);各组血浆IL-6、IL-10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型组血浆IL-6、IL-10水平高于重型组和轻型组(Z=-3.057,P=0.002;Z=-2.656,P=0.008).结论 sHLA-G参与了EV71感染的发生发展过程,血浆sHLA-G水平可作为EV71感染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4.
急性肝功能衰竭目前没有特异性治疗,病死率极高。随着对基因研究的深入,在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发生和治疗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此文就急性肝功能衰竭与基因的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持续血液滤过治疗脓毒血症并急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模式选用提供参考。方法选用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脓毒血症并急性肾衰竭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采用的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模式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27例,观察组采用静脉血液滤过(CVVH)模式治疗,对照组采用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模式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3d后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治疗3d后,观察组25例患者的心率、呼吸、动脉压3个指标均恢复正常,正常率为69.44%;对照组正常率为66.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尿素氮、肌酐、炎症因子、β2-微球蛋白水平以及APACHEⅡ评分分别为:(13.6±4.5)mmol/L、(168.4±74.5)μmol/L、(85.9±15.4)ng/L、(3.2±1.4)μg/ml和(11.3±4.8)分,对照组的分别为(13.8±4.3)mmol/L、(182.9±83.4)μmol/L、(85.6±15.2)ng/L、(4.1±1.8)μg/ml和(11.6±5.0)分,两组5项指标均比治疗前显著下降,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VVH清除大分子溶质的效果可能优于CVVHDF,CVVH治疗脓毒血症并急性肾衰竭比CVVHDF治疗可能更有利于患者肾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对过敏性紫癜(AP)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等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AP患儿62例,随机分为观察纽和治疗组各31例,选择30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组和治疗组在治疗前和治疗10天后,以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TNF—α,IL-6,IL-8的血清水平。对照组儿童则抽血一次查TNF-α,IL-6.IL-8的水平备对照。结果观察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TNF—α,IL-6,IL-8的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或P〈0.01).观察纽与治疗组治疗前TNF-α,IL-6,IL-8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丹参注射液可调节AP患儿的TNF—α,IL-6,IL-8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7.
谢水祥  温丽景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7):3861-3862
目的:分析转移因子(TF)对尖锐湿疣患者血清IL-4、IL-6、TNF-α水平影响。方法:应用ELISA方法,测定应用常规激光加TF治疗患者(治疗组)及仅常规激光治疗患者(对照组)的血清IL-4、IL-6、TNF-α水平,用t检验比较两者的区别。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血清中IL-4明显减低(P<0.01),IL-6明显增高(P<0.01),TNF-α明显减低(P<0.01)。结论:转移因子可影响尖锐湿疣患者血清IL-4、IL-6、TNF-α水平,改善机体免疫机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紫草素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胰腺HSP70、ZO - 1的表达及血清TNF - α和IL - 6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低分子量肝素组(肝素组);紫草素1 mg/kg和2 mg/kg组(紫草素1和2组),采用牛磺胆酸钠制备SAP模型,分别检测术后12、24和72 h胰腺HSP70和ZO - 1表达、血清TNF - α和IL - 6水平及胰腺形态学变化。结果 术后达峰时间和顺序:ZO - 1表达为12 h,依次为肝素组(81.17±9.20)、紫草素2组(70.83±14.73)和1组(54.50±13.31)、模型组(31.67±6.06),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SP70为24 h,紫草素2组(86.50±8.50)和1组(79.00±16.67)、肝素组(78.17±15.84)、模型组(40.17±16.92),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TNF - α和IL - 6均为24 h,模型组[(325.32±69.82)、(336.52±43.72) pg/ml]、紫草素1组[(175.23±43.66)、(227.66±62.66) pg/ml]、紫草素2组[(156.50±19.60)、(189.39±22.99) pg/ml]肝素组[(140.13±17.83,167.83±8.50)pg/ml],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胰腺病理变化及评分:模型组有不同程度胰腺水肿、出血、坏死和炎细胞浸润,小叶间隙增宽,评分均最高;紫草素1、2组和肝素组病变程度明显减轻,评分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紫草素可减轻胰腺损伤,对胰腺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处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急性肝功能衰竭(ALF)是指发生于正常个体的一种病状,表现为肝功能结果的迅速恶化,并导致意识行为异常及凝血障碍。其被广泛认可的定义为:预先不存在肝硬化的患者出现凝血异常(通常INR≥1·5)、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脑病),疾病持续时间少于26周。Wilson病患者,垂直获得性HBV感染者或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患者,尽管存在肝硬化的可能,但如果被诊断的时间<26周,也可包括在ALF之内。一、诊断和初始评估对于具有中到重度急性肝炎的可疑ALF患者,都必须立即检查其凝血酶原时间,并对其意识状态的轻微改变进行细致的评估。如果凝血酶原时间延长4~6s…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IL-6和IL-18动态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诸暨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48例作为实验组,同时选择54例同期在该院产科正常分娩的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分别于出生后24 h、第3天和第7天取实验组和对照组新生儿的外周静脉血,采用ELISA法进行血清中细胞因子IL-6和IL-18水平的测定,并对新生儿出生24 h内的静脉血进行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检测。对两组新生儿不同时期的IL-6和IL-18水平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健康正常组新生儿相比,实验组患儿IL-6和IL-18水平在24 h、3天和7天时均明显降低,且实验组患儿脑血流速度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PSFV)、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DFV)、时间平均流速(TMFV)以及搏动指数(PI)均明显减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IL-6和IL-18具有一定的变异性,因此对新生儿进行IL-6和IL-18水平的检测对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