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脾胃病已成为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脾胃病的发生多与外感寒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脾胃虚弱等密切相关,而其中情志因素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致病因素。祖国医学认为,情志活动和脏腑机能密切相关,情志的产生、活动是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一,脏腑对情志的活动起着调节控制作用,相应地情志的异常活动也会影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深入探讨情志因素对脾胃病的影响与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赵彩霞 《光明中医》2013,(11):2384-2385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脾胃病已成为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脾胃病的发生多与外感寒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脾胃虚弱等密切相关,而其中情志因素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致病因素.中医学认为,情志活动和脏腑机能密切相关,情志的产生、活动是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一,脏腑对情志的活动起着调节控制作用,相应地情志的异常活动也会影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深入探讨情志因素对脾胃病的影响与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赵彩霞(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天津,301700)  相似文献   

3.
郅琳  张雪鹏 《中医研究》2010,23(5):60-61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脾胃病已成为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脾胃病的发生多与外感寒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脾胃虚弱等密切相关,而其中情志因素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致病因素。祖国医学认为,情志活动和脏腑机能密切相关,情志的产生、活动是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一,脏腑对情志的活动起着调节控制作用,相应地情志的异常活动也会影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4.
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为气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情志致病,直中脏腑,影响脏腑气机,造成脏腑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恶化。脾胃病与情志致病关系密切。从情志致病角度,研究其与脾胃病的关系,探讨和分析脾胃病的防治,提醒广大脾胃病患者应注意调摄情志,注重心理疏导,同时也为临床预防和诊疗脾胃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骆常义主任医师擅治脾胃病,认为脾胃病多由脏腑生理功能虚衰,情志所伤,劳倦太过,饮食不慎等因素引发。若脾胃功能失常,则可出现脾失健运,胃失和降的病理变化。治当以辩证为主,证病结合,和胃降浊为法,恢复脾胃纳化与升降是其关键。  相似文献   

6.
情志因素作为病因或诱因参与并影响脾胃病发病及预后,研究情志与脾胃的关系、探析脾胃心身问题对诊治脾胃心身疾病十分必要。从中医心身关系、脾胃对情志刺激的易感性、情志与脾胃病的关系以及情志相关性脾胃病的辨治四个层面对脾胃心身问题展开讨论,以期为脾胃心身关系研究及情志相关性脾胃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朝医学认为人的情志活动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认为"四情"为其主要的致病因素。本文结合朝医四象体质学,阐述情志与脏腑的关系。说明情志因素主要导致肝、脾、肾、肺等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在治疗上,根据四象人的不同体质而针对性采取治疗措施,恢复脏腑功能,是朝医治疗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巩艳春 《吉林中医药》2013,33(6):544-545
情志变化对脏腑有着不同的影响,“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情志因素可直接或间接引起脾胃的损害,导致脾胃病的发生.临床时可以将调摄情志作为脾胃病的治疗方法之一,告其败,语其善,导其便,开其苦,通过医患之间的交流,使患者气血流畅,神志调和,滋养神气,舒畅胸怀,同时可增强药物的疗效,促进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9.
该文探讨情志因素对脾胃病的影响,认为心身医学与中医“形神一体”观相契合,并从中医、西医角度阐述情志因素对脾胃病的认识及研究,强调临床诊治消化系统心身疾病时应注意调畅情志,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制能够测量情志因素与脾胃病症状、辨证分型之间关系的调查问卷.方法:根据问卷设计的原理,结合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等方法,制定情志与脾胃病关系调查表,收集510例脾胃病患者资料,采用相关分析统计方法,研究脾胃病与量表各因子项之间的相关性.结果:510例脾胃病患者中,普遍存在心理障碍,在性别上有显著性差异(女性高于男性),脾胃病的病程及严重程度与情志因素呈显著性相关,各证型的脾胃病患者心理障碍的分布权重基本一致.结论:情志与脾胃病有密切关系,治疗当以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并重.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医学把社会心理因素在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疾病称为"心身消化病",王庆其将由精神情志因素导致的脾胃病,或由脾胃病引起的情志病症称为"情志相关性脾胃病",文章介绍王庆其教授对情志相关性脾胃病的分类、临床表现及辨治经验。  相似文献   

12.
脏腑学说是研究机体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即机体的正常气化功能及其在失常情况下的病理变化。笔者在医疗和数学中,深感肝脾二脏的关系失调、相互影响与多种内科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是多种疾病辨证论治之关键。现简略叙述如下,供读者参考。一、在生理状态下,肝脾(胃)二者既相互生化;又互相制约,共同参与和完成机体消化吸收、血液循环、水液代谢等主要生理功能。此外,还与精神情志活动等有关。  相似文献   

13.
从情志因素论治脾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情志因素与脾胃生理病理的相关性,论述情志因素致脾胃病的辨证论治,强调调理脾胃与调肝养心兼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情志与疾病     
情志是对感受到的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求而产生的内心体验与意志过程.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五脏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但若七情太过,超过人体自身调节的作用,使脏腑气血紊乱,则能导致疾病.情志活动失调,不仅影响着五脏的生理活动,而且可影响人的健康状况及衰老进程.因此文献有喜伤心,大怒伤肝,思虑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的记载.  相似文献   

15.
一、七情变化,脏腑呼应七情变化与脏腑气血的关系甚为密切,二者相互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活动由脏腑所产生,情志变化为脏腑机能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内经》中的五行学说,将不同性质的情志活动与五脏的关系,总结为肝在志为怒、心为喜、脾为思、肺为忧、肾为恐。故脏腑机能活动正常,人  相似文献   

16.
气化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本源,是脏腑调节的重要因素。气化异常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及代谢障碍的关键因素。脂肪肝的发生与饮食不节、劳逸失度、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禀赋不足等诸多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导致脏腑气化异常,尤以肝、脾、肾三脏为甚,引起气血津液代谢、输布及排泄逆乱,内生痰湿热瘀蕴结于肝,引发脂肪肝。  相似文献   

17.
赵荣莱 《北京中医药》2008,27(10):770-772
本文简要介绍中医“形神相关”学说,分析常见脾胃病证时的情志变化和心理状态,认为脾胃病的发病多与七情过用、脏腑功能失衡有关,百病皆生于气、怒、忿、悲、思、恐、惧,皆损元气;“心生凝滞,七情不安”;“不能颐养于神”,故精神刺激、情志不遂、心理障碍是脾胃病重要的致病因素(致病的心理因素),发病后对症状的曲解和疑虑又加重焦虑(疾病对心理的影响),这种认知性焦虑又加重焦虑本身和其他心理障碍。对脾胃病的治疗要注意理气调神,还要做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强治疗信心。  相似文献   

18.
赵荣莱 《北京中医》2008,(10):770-772
本文简要介绍中医“形神相关”学说,分析常见脾胃病证时的情志变化和心理状态,认为脾胃病的发病多与七情过用、脏腑功能失衡有关,百病皆生于气、怒、忿、悲、思、恐、惧,皆损元气;“心生凝滞,七情不安”;“不能颐养于神”,故精神刺激、情志不遂、心理障碍是脾胃病重要的致病因素(致病的心理因素),发病后对症状的曲解和疑虑又加重焦虑(疾病对心理的影响),这种认知性焦虑又加重焦虑本身和其他心理障碍。对脾胃病的治疗要注意理气调神,还要做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强治疗信心。  相似文献   

19.
<正> 肝主疏泄,助脾胃纳运、升降,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正如《血证论》所说:“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然而导致这种脏腑之间正常生理功能的破坏,多因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横逆,遂致犯胃、乘脾、犯扰脾胃。有人囿于脾胃互为表里,肝气犯胃,胃病脾亦病,治胃亦即治脾,笼而统之,混为一谈。从临床实际来看,非皆如此。笔者认为探析肝气犯胃、肝气犯脾、肝气犯扰脾胃三者之间在病因病机、犯扰脏腑、证候特点及治疗上的异同,对于析疑解惑,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医状态学》认为,状态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也是时间与空间的统一,因此,以状态作为健康认知的逻辑起点,探讨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符合中医学理论的整体思维。本文以状态为切入点,对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及慢性脾胃病常见状态特征进行分析,通过状态辨识,阐明了慢性脾胃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与状态存在的相关性,能够为慢性脾胃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