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和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分析8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结果 外周血涂片异形淋巴细胞超过10%60例,占69.8%,其中26例〉0.20,白细胞增高52例,占60.5%,淋巴细胞绝对值增高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50%以上,ESR增快52例(60.5%),心肌酶谱增高8例,31例贫血,血清嗜异凝集试验效价≥1:40(或1:64)为阳性,69例,胸片异常22例。结论 对发热、咽痛,周围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或伴起病初期出现皮疹者,需警惕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作血常规,异形淋巴细胞检查及骨髓等血液学检查。  相似文献   

2.
何永东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6):164-165
目的: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及并发症特点,从而减少临床漏诊与误诊。方法:对3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患儿中36例(94.7%)有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大,25例(69.4%)有肝脾大、皮疹等典型症状;32例异型淋巴细胞≥10%,传染性单核细胞抗体(EBVIgM)测定阳性。消化系统主要表现为肝脏酶学改变;呼吸系统表现为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经治疗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本病是累及多系统的全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感染相关性淋巴或淋巴样腺体组织反应性改变和多器官功能受损。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不典型患者多,易漏诊、误诊,故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争取早诊断、早治疗,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许天兰 《贵州医药》2002,26(6):518-519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以下简称传单 )是由EB病毒引起的单核———巨噬系统的急性传染病 ,我科近几年收治 16例经测血EBV抗体阳性而确诊的传单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13例 ,女 3例 ,发病年龄 2月至9岁 ,<1岁 2例 ,~ 3岁 3例 ,3~ 5岁 7例 ,>5岁 4例。1 2 临床表现 发热 12例 ,热程 5~ 15天 ,咽部充血 12例 ,颈部包块 3例 ,均有淋巴结肿大 ,单纯性肝肿大 2例 ,单纯性脾肿大 2例 ,肝脾均肿大 5例 ,充血性皮疹 2例 ,双眼睑浮肿 1例 ,角膜混浊 1例 ,头痛 1例 ,面色苍白 2例 ,心动过速及心音低钝各 1例 ,咳嗽 4例 ,…  相似文献   

4.
戴绚 《现代临床医学》2007,33(4):279-280
目的:了解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003年9月至2007年4月间36例临床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春夏之交和夏秋之交为发病高峰,36例患儿均有发热,伴咽峡炎、咽部分泌物31例(86.1%),淋巴结肿大24例(66.7%),肝肿大12例(33.3%),肝脾均肿大8例(22.2%),皮疹8例(22.2%);外周血常规发现异型细胞33例(91.6%);EBV-IgM检测均为阳性;给予抗病毒治疗,36例均治愈出院.结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一定季节性和传染性,临床表现多样,EBV-IgM检测阳性是诊断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儿童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昌市第三医院儿科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符合EBV感染IM诊断标准的118例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转归.结果 118例患儿,其中男66例(55.93%),女52例(44.07%).发热、咽炎、扁桃体炎、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是IM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其中发热102例(86.44%),咽炎、扁桃体炎98例(83.05%),颈部淋巴结肿大93例(78.81%),肝脏肿大35例(29.66%),脾脏肿大29例(24.58%),皮疹42例(35.59%),双眼睑水肿12例(10.17%),外周血白细胞>10×109 97例(82.20%),其中>20×109 29例(24.58%),异形淋巴细胞10%~20%96例(81.36%),异形淋巴细胞>20%22例(18.64%),肝功能异常51例(43.22%),心肌酶谱异常36例(30.51%),血沉增快35例(29.66%).结论 IM的临床表现多样,可累及全身多器官、多系统.对于急性起病、有发热、咽痛、淋巴结或肝脾肿大、皮疹、双眼睑水肿等症状者,须高度考虑IM,需进一步行相关检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袁江  李宝冬  周耀铃 《首都医药》2007,14(18):20-20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对45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45例EB病毒IgM抗体为阳性;嗜异凝集素抗体阳性30例(66.67%);外周血异常淋巴细胞在>10!例(46.67%),支原体抗体阳性4例(8.89%)。并发脑炎、肝功损害、肺炎、肾炎、心肌损害共17例(37.78%),经治疗均痊愈,未遗留后遗症。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上易引起多器官系统的损伤,及早诊治,预后一般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探讨胆囊壁增厚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本院收治的34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发热341例(100%),咽峡炎330例(96.8%),淋巴结肿大307例(90.0%),肝肿大272例(79.8%),脾肿大171例(50.1%),眼睑浮肿147例(43.1%),皮疹72例(21.1%),严重鼻塞71例(20.8%),肝功能异常144例/205例(70.2%),胆囊壁增厚34例/198例(17.2%).血小板减少和胆囊壁增厚率增高,则肝功能异常的程度增高(P<0.05).结论:EB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轻重不一,血小板减少和胆囊壁增厚往往提示肝功能损害较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转归.结果 21例患儿中发热19例、咽峡炎20例、淋巴结肿大21例、肝脏肿大16例、脾脏肿大9例、眼睑水肿11例、鼻塞5例、皮疹12例.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常规白细胞数>10×109/L者18例 (86%),异形淋巴细胞检查>10%者18例 (86%),EBV-IgM检测阳性19例 (90%).肝功能异常11例,心电图异常4例,胸片检查异常2例,尿常规检查中尿蛋白阳性者共5例,隐血2例.结论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样,可伴多器官多系统损害.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及EBV-IgM检查具有特异性,可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阿昔洛韦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9.
杨正鲁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4):167-168
目的: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预后,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贵州省沿河县人民医院儿科收治78例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例资料,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分析近期和远期预后。结果:78例患儿中74例均顺利治愈出院,其余4例重症患儿,2例治愈出院,2例院内死亡或出院后48h内死亡。死亡的2例患儿均为男性,表现为肝功损害进行性加重、外周血象两系或三系进行性降低、多系统功能衰竭。76例生存的患儿中,出院1个月时,25例仍有肝脾大,6例示感染骨髓像;6个月时8例脾脏略大,3例示感染骨髓像;12个月时5例肝脏肿大,1例示急性淋巴细胞自血病。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轻症者多可治愈,重症者多死于多系统功能衰竭,尤以肝脏损坏最常见。远期仍可出现一定程度的肝脾肿大,并会继发白血病骨髓象。  相似文献   

1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IM)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近年来儿童中IM发病呈上升趋势,其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轻重不一,常累及多个脏器,出现严重并发症以致危及生命,故早期诊断、治疗尤为重要。现将我院两年来36例儿童IM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结果发热,咳嗽,咽痛,皮疹,淋巴结、肝脾肿大为本病主要症状及体征,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出现不同比例的异型淋巴细胞,肝功能异常及合并MP—Ab阳性是主要的实验室检查指标,更昔洛韦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95.7%。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样,EB病毒感染危害较重,应引起临床重视,予以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EB病毒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以发热(100%)、淋巴结肿大(100%)、咽峡炎(97.4%)、肝脏肿大(76.3%)、脾肿大(63.2%)为主要表现,其次为皮疹(26.3%)、眼睑浮肿(21.1%)、鼻塞(13.2%),异型淋巴细胞>10%占63.2%,嗜异凝集试验阳性占57.9%,EBV-VCA-IgM阳性占76.3%。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复杂,可引起多个器官系统损害,结合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治愈率高,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按照是否并发肝损害将本院收治的11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分为肝损害组(32例)和非肝损害组(80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特点、外周血主要指标水平以及肝功能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肝损害组患儿肝大和脾大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肝损害组,咽峡炎、浅表淋巴结肿大和皮疹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非肝损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损害组患儿血小板计数(PLT)〈100×109/L和异型淋巴细胞〉10%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肝损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损害组患儿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直接胆红素(DBiL)升高、总胆红素(TBiL)升高、乳酸脱氢酶(LDH-L)升高、谷氨酰转移酶(GGT)升高、白蛋白(Alb)降低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肝损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肝损害以持续性发热、中重度肝脾大、肝酶异常、血小板减少和异形淋巴细胞增加为主要临床特征,当患儿肝功能明显受损时,应及时确诊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
魏学琴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1):1616-1617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伴眼睑水肿、呼吸道梗阻症状的特点及发生率.方法:对78例IM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M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除典型临床表现: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和肝脾肿大等临床表现外.伴眼睑水肿及呼吸道梗阻症状发生率分别达48.71%、46.15%,其中以跟睑水肿、呼吸道梗阻为首发症状的分别占12%、14%.结论:眼睑水肿、呼吸道梗阻为IM不可忽视的重要体征之一,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早期观察.  相似文献   

15.
陈冬梅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7):1136-1137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确诊为IM的56例患儿随机分为更昔洛韦治疗组30例和病毒唑对照组26例,进行临床比较观察。结果更昔洛韦治疗组热程、咽峡炎、淋巴结、肝脾肿大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和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短期使用更昔洛韦,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穿琥宁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6 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穿琥宁和更昔洛韦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独使用更昔洛韦治疗,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结果 治疗组的临床症状、体征消退,异型淋巴细胞消失;热退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穿琥宁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有效缩短退热时间,疗效显著,作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传单综合征)的病原学和临床特征,以便针对不同病原进行相应治疗,提高疗效和缩短疗程。方法对35例EB病毒EBV-VCA-IgM、EBV-VCA-IgA阴性而诊断为传单综合征的患儿采用ELISA方法检测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巨细胞病毒抗体(CMV-Ign)、腺病毒抗体(ADV-IgM)、柯萨奇病毒抗体(CBV-IgM)、弓形虫抗体(Tox-IgM)、微小病毒抗体(B19-IgM)、乙肝病毒(HBsAg)等,并与同期住院的25例EBV感染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患儿临床体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35例传单综合征患者MP-IgM大于1:80阳性12例(34.3%),CMV-IgM阳性5例(14.3%)、ADV-IgM阳性2例(5.7%)、CBV-IgM阳性1例(5.7%)、微小病毒抗体(B19-IgM)阳性1例(5.7%)、乙肝病毒(HBsAg)阳性3例(7.9%),传单综合征组与传统的传单组在淋巴结肿大、心肌酶、白细胞计数和异常淋巴细胞比例改变明显(P〈0.05)。结论MP与CMV是引起传单综合征的最常见病因,及早明确病原并相应采用阿奇霉素、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抗支原体治疗和应用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均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52例患儿随机分为更昔洛韦治疗组27例和干扰素对照组25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更昔洛韦治疗组(GCV)发热下降和咽夹炎好转,肝脾淋巴结肿大后缩小的时间均较干扰素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GCV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干扰素组(P〈0.05或0.01),短期使用更昔洛韦剂量控制在8-10mg/(k·d),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更昔洛韦短期静脉用药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明显缩短热程和减轻咽部症状,耐受性好,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与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1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8例,治疗组给予更昔洛韦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均为7~14d。观察2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与疗效。结果治疗组发热、体温恢复正常、咽峡炎缓解、淋巴结和肝脾肿大开始缩小、异型淋巴细胞恢复正常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安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65例患儿随机分为更昔洛韦治疗组和α鄄干扰素对照组进行比较性研究。结果更昔洛韦治疗组(GCV组)发热和咽峡炎好转时间均较α鄄干扰素组明显缩短(P<0.05),GCV组显效率明显高于α鄄干扰素组(P<0.01);短期使用更昔洛韦,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更昔洛韦短期静脉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明显缩短热程和减轻咽部症状,耐受性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