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新生儿血浆D-乳酸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 选择诊断为NEC 50例新生儿为NEC组(其中NECⅡ期30例,NECⅢ期20例).选择同期非NEC新生儿50例为对照组.NEC组于NEC确诊24 h内,对照组于相应日龄取外周静脉血2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D-乳酸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确定血浆D-乳酸阳性标准.根据NEC发生时血浆D-乳酸水平分为D-乳酸升高组和D-乳酸正常组,根据NEC患儿病情转归分为病死组和存活组,比较不同组间血浆D-乳酸水平、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分值、并脓毒症的发生率、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NECⅢ期组、NECⅡ期组和对照组血浆D-乳酸水平分别为(36.2±10.3) mg·L-1、(28.6±12.5) mg·L-1和(3.8±2.6)mg·L-1,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3,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D-乳酸阳性标准为≥7 mg·L-1,预测NEC的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84.6%,假阴性率为15.4%,假阳性率为20.0%.D-乳酸升高组并脓毒症发生率、病死率较高,NCIS评分较低,与D-乳酸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病死组血浆D-乳酸水平、并脓毒症发生率较高,NCIS评分较低,与存活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血浆D-乳酸水平能较敏感地反映NEC新生儿的病情,可作为预测NEC程度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在足月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炎(NEC)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2 年2 月至2014 年1 月确诊为NEC 的41 例足月新生儿为病例组,其中Ⅰ期患儿24 例,Ⅱ ~ Ⅲ期患儿17 例;同期确诊为非消化系统疾病的62 例患儿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患儿血清I-FABP 和C 反应蛋白(CRP)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I-FABP 诊断NEC 进行评估.结果 病例组不同分级患儿血清I-FABP 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且Ⅱ ~ Ⅲ期组显著高于Ⅰ期患儿(P<0.05); I-FABP 血清标志物 ROC 曲线下面积(AUC)为0.85(95%CI:0.78~0.92),最佳诊断截点值为2.25 ng/mL,该截点值下诊断NEC 的敏感性为80.49%,特异性为70.19%.病例组与对照组患儿血清CRP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I-FABP 在NEC 患儿早期(Ⅰ期)已显著升高,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可作为诊断NEC 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142例NEC新生儿根据修正Bell分期分为Ⅰ期组(40例)、Ⅱ期组(72例)和Ⅲ期组(30例)。手术治疗的18例均为Ⅲ期,保守治疗的124例中Ⅲ期12例、余为Ⅰ、Ⅱ期。各组于治疗前、治疗后次日及恢复期检测CRP和PCT。结果 治疗前、治疗后次日及恢复期的Ⅲ期组CRP高于Ⅰ、Ⅱ期组,Ⅱ、Ⅲ期组治疗后次日的CRP高于治疗前,Ⅲ期组治疗后次日的PCT高于治疗前(P < 0.05);Ⅱ、Ⅲ期组恢复期的CRP、PCT低于Bell同期的治疗前、治疗后次日(P < 0.05)。Ⅲ期组的呼吸衰竭发生率和机械通气使用率高于Ⅰ、Ⅱ期组(P < 0.05),Ⅲ期组的脓毒症发生率高于Ⅱ期组(P < 0.05);仅Ⅲ期患儿发生消化道穿孔(10例)和肠狭窄(8例)。治疗后次日的CRP对Ⅲ期NEC的发生有预测价值(P < 0.05);治疗前及治疗后次日的CRP对于NEC手术具有预测价值(P < 0.05)。结论 CRP、PCT水平变化监测有助于Ⅱ、Ⅲ期NEC的早期诊断,CRP可能作为预测Ⅲ期NEC发生及手术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4.
腹部X线量表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腹部X线量表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的诊断价值及在手术选择中的意义。方法:将2005年1月至2011年3月收住入院的61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者根据Bell分期标准分为NECⅠ组(25例),NECⅡ组(11例),NECⅢ组(25例)。统计患儿的出生胎龄、性别、体重、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并对患儿的腹部X线进行量表评分。结果:NECⅠ组、Ⅱ组、Ⅲ组的X线量表评分分别为3.2±1.4、5.3±1.7、8.9±1.7(χ2 =39.006,P<0.05),NECⅢ组的分数最高,NECⅠ组的分数最低。NECⅢ组手术患儿和非手术患儿的X线评分分别为8.7±1.8和9.4±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肠穿孔组的X线评分(9.6±1.1)高于肠坏死组(6.8±1.8)(P<0.05)。手术组患儿X线量表分数为7分以上者占80%。NECⅠ组治疗好转率为96%,NECⅡ组好转率为64%。NECⅢ组患儿中,手术组痊愈出院患儿占71%,非手术组只有9%的患儿好转。结论:腹部X线量表可以评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病情严重程度,X线评分在7分及以上是手术干预的指征。NECⅢ期患儿行外科手术治疗短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I-FABP)、粪钙卫蛋白 (FC)联合检测在足月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足月新生儿NEC36例 (病例组)和同期非消化系统疾病新生儿39例 (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分别检测两组患儿血清I-FABP及粪便中FC的水平,并评估I-FABP联合FC诊断NEC的临床价值。结果 病例组I-FABP和FC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05);病例组患儿血清I-FABP与粪便中FC呈现正相关 (r=0.71,P < 0.05);分别以I-FABP、FC及两指标联合为参考,诊断NEC的敏感性分别为83.3%,81.5%和79.5%;特异性分别为72.5%,75.8和86.3%,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 (AUC)分别为0.82,0.81和0.88。联合检测诊断NEC的特异性和AUC明显高于单一检测 (P < 0.05)。结论 I-FABP与FC在NCE患儿显著升高,且两者存在相关性,联合检查可提高诊断NEC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在诊断重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确诊为NEC的56例早产儿为病例组,其中Ⅰ期患儿26例,Ⅱ、Ⅲ期患儿30例;同期确诊为非消化系统疾病的30例患儿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患儿血清I-FABP和SAA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I-FABP和SAA诊断重症NEC进行评估。结果 NECⅡ、Ⅲ期组血清I-FABP水平和SAA水平均显著高于NECⅠ期组和对照组(P0.05);I-FABP血清标志物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95%CI:0.69~0.92),最佳截点值为21.8μg/L,该截点值下诊断重症NEC的敏感度为70.0%,特异度为81.0%。SAA血清标志物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6(95%CI:0.63~0.89),最佳截点值为1657.8μg/L,该截点值下诊断重症NEC的敏感度为67.0%,特异度为85.0%。结论血清I-FABP和SAA可作为诊断NEC病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粪便高迁移率蛋白B1(HMGB1)在早期诊断和评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病情严重程度中的价值。方法 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纳入有腹胀、呕吐或肉眼血便,疑似NEC新生儿;以及同期住院无腹胀、呕吐、血便等消化道症状的住院患儿,分别为NEC组和对照组。收集患儿入院后1、3、5、7 d粪便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HMGB1水平。结果最终纳入分析的有46例NEC患儿和15例对照组。NEC组中,29例在入院24 h内腹部平片证实为Ⅰ期,全部在入院后4 d内恶化为Ⅱ期,其中10例进一步恶化到Ⅲ期;17例在入院24 h内腹部平片证实为Ⅱ期,其中7例恶化为Ⅲ期;17例Ⅲ期NEC患儿中,11例手术治疗、6例放弃手术治疗,手术患儿中8例存活、3例死亡。NEC患儿入院后第1、3、5、7 d HMGB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NEC患儿病情由Ⅰ期恶化至Ⅲ期,粪便HMGB1含量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NEC患儿病情恶化,粪便HMGB1含量逐渐增高,HMGB 1对于早期诊断NEC,以及在评估NEC患儿病情严重程度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与小儿危重评分(PCIS)的关系及其对病情危重程度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脓毒症患儿在入院24 h内检测的血浆AT-Ⅲ和DD水平及PCIS评分等资料。将患儿按PCIS分为极危重组(≤70分)、危重组(71~80分)、非危重组(80分);将患儿按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比较AT-Ⅲ活性、DD水平的差异及其与PCIS的相关性。结果极危重组、危重组和非危重组的AT-Ⅲ活性和DD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以极危重组AT-Ⅲ活性降低以及DD水平升高最为明显,危重组次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T-Ⅲ活性与PCIS评分呈正相关(r=0.548,P0.01),DD水平与PCIS呈负相关(r=-0.657,P0.01)。死亡患儿DD水平高于存活患儿,AT-Ⅲ活性和PCIS评分均低于存活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患儿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血浆AT-Ⅲ、DD与其病情危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与新生儿急性生理学评分围产期补充Ⅱ(SNAPPE-Ⅱ)两种评分系统预测危重新生儿死亡放弃风险的准确度及临床实用性。方法 269例危重新生儿根据病情转归分为死亡放弃组及好转治愈组,比较两种评分系统预测死亡放弃风险的准确度。结果死亡放弃组患儿的SNAPPE-Ⅱ得分明显高于好转治愈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儿NCI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而符合单项指标的患儿死亡放弃风险明显高于不符合单项指标患儿(P=0.005)。结论 SNAPPE-Ⅱ在危重新生儿死亡放弃风险的早期预测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NCIS中单项指标对预测病情转归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足月新生儿早发型及晚发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病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至2015年收治的253例足月NEC病例,NEC按照发病时间不同分为早发型(≤7天发病,n=150)及晚发型(7天发病,n=103),比较两组围产期情况、合并症、并发症等。结果早发型组平均胎龄大于晚发型组(39.2±1.2对38.8±1.11),早发型组Ⅲ期NEC患病率(27.3%对12.6%)、腹膜炎(20.7%对8.7%)比例均高于晚发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早发型组NECⅢ期手术治疗率、总病死率与晚发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早发型组中,病死患儿Ⅲ期、腹膜炎、败血症、呼吸衰竭、肾功能损害、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比例均高于存活患儿;晚发型组中,病死患儿Ⅲ期NEC、腹膜炎、败血症、呼吸衰竭、休克比例均高于存活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早发型组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为腹膜炎(OR=17.49,95%CI:5.89~51.93,P0.001)及肾功能损害(OR=10.33,95%CI:2.7~154.17,P=0.003);晚发型组为腹膜炎(OR=20.58,95%CI:3.62~116.85,P=0.001)及呼吸衰竭(OR=12.03,95%CI:1.33~109.14,P=0.027)。结论足月儿早发型NEC病情较晚发型更重;腹膜炎、肾衰竭是导致足月早发型NEC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腹膜炎、呼吸衰竭则是导致晚发型NEC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茵陈颗粒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及退黄机理.方法 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抽签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原发病治疗、光疗及口服微生态制剂,观察组加服茵陈配方颗粒(2g/包)每次1/3包,3次/天,共6天.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第4天、第7天分别检测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收集每日尿液、粪便,测定并比较两组粪便中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尿胆原及尿液中胆红素、尿胆原含量.结果 研究期间共入选67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其中观察组28例,对照组39例.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第4天:(107.3&#177;49.4) μmol/L比(87.6&#177;43.4) μmol/L,第7天:(178.4&#177;53.3) μmol/L比(144.5&#177;48.8) μmol/L,P<0.05].观察组每日粪便有形成分总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每日粪便中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含量均高于对照组[第1天:总胆红素(3.44&#177;1.17) μmol比(2.26&#177;1.02) μmol,直接胆红素(2.42&#177;0.86) μmol比(1.76&#177;0.92)μmol,第4天:总胆红素(1.96&#177;1.33) μmol比(1.32&#177;1.28) μmol,直接胆红素(1.62&#177;1.13) μmol比(0.98&#177;0.65)μmol,P<0.05];两组粪便中尿胆原及尿液中尿胆红素、尿胆原均阴性.结论 中药制剂茵陈颗粒通过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粪便中胆红素排出,从而加快黄疸消退,可作为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enterocolitis,NEC)时肠上皮细胞Bax表达与凋亡相关性。方法出生当日48只清洁级SD新生鼠采用奇、偶数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NEC模型组,每组24只。对照组由母鼠喂养。模型组与母鼠分开,通过代乳品人工喂养+缺氧一复氧一冷刺激建立新生鼠NEC动物模型。分别于实验开始后24h、48h、72h留取大鼠回盲部近段回肠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查肠上皮细胞Bax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肠上皮细胞凋亡率。结果与对照组[(666.55±15.77)IOD;(4.73±0.04)%]相比,NEC模型组新生鼠肠上皮细胞Bax表达和细胞凋亡率在实验开始后24h开始升高[(1005.06±11.96)IOD;(15.04±0.24)%](P〈0.01),72h后达到高峰[(3340.66±68.72)IOD;(35.65±0.61)%](P〈0.01)。NEC模型组新生鼠肠上皮细胞凋亡率与肠上皮细胞Bax表达量呈正相关(r=0.94,P〈0.01)。结论新生鼠NEC肠上皮细胞凋亡与Bax表达有明确相关性。新生鼠NEC肠上皮细胞可能通过高表达Bax导致肠上皮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本院2008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24例NEC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儿的预后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结果两组在出生体重、肠鸣音减弱或消失、WBC≥20×10^9/L或<4×10^9/L、代谢性酸中毒、弥漫性腹膜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等因素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肠鸣音减弱或消失、WBC≥20×10^9/L或<4×10^9/L、代谢性酸中毒、弥漫性腹膜炎、NRDS等是影响NEC患儿预后的主要因素,应及早发现并采取综合治疗,以提高NEC患儿存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HFNC)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12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收治的胎龄〈34周且出生体重〈1500 g的Ⅲ-Ⅳ级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患儿,患儿撤机后随机分为HHFNC组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组,比较两组患儿的鼻部损伤发生率、重新气管插管率、气漏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病死率以及撤机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机治疗费用等。结果和NCPAP组相比,HHFNC组鼻损伤较少[1/28(3.6%)比8/31(25.8%),P〈0.05],呼吸机治疗费用也较低[(5.8±1.9)千元比(8.6±1.8)千元,P〈0.01]。两组患儿的病死率、重新插管率、应用NCPAP/HHFNC后1 h的PaO2和PCO2值、撤机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气漏、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严重脑室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HFNC是一种容易被接受且效果良好的早产儿呼吸支持方式,其潜在优势包括简便、容易耐受、较少鼻部损伤、成本更低,更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15.
早产儿黄疸早期干预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早产儿黄疸的疗效和对肠外营养及体质量增长的影响。方法174例早产儿,出生体质量1500~2000g者(A组)87例,出生体质量〈1500g者(B组)87例,分别按常规干预和早期干预分组。常规组血清总胆红素(TSB)达干预推荐方案的标准时光疗,早期组于出现黄疸,但TSB未达干预标准即光疗。结果A、B组的早期组胆红素峰值(PSB)均低于常规组[A组:(209.48±38.99)umol/L和(266.59±37.11)umol/L,B组:(180.23±31.63)umol/L和(243.68±37.45)umol/L,P均〈0.05];早期组与常规组相比黄疸消退日龄早[A组:(14.5±4.4)d和(18.0±3.8)d,B组:(10.8±3.0)d和(18.8±5.5)d,P均〈0.05l,脂肪乳起始日龄早fA组:(5.8±2.7)d和(8.1±3.7)d,P〉0.05;B组:(3.8±1.8)d和(9.2±4.4)d,P〈0.05],恢复出生体质量日龄早[A组:(13.1±6.0)d和(14.4±4.0)d,P〉0.05;B组:(9.3±4.8)d和(15.4±5.6)d,P〈0.05]。结论早期干预可以使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PSB降低,黄疸持续时间缩短,利于早期添加脂肪乳和早产儿体质量增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早产儿和足月儿神经发育结局,探讨高危儿门诊对早产儿早期神经发育干预的作用,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选择2008-2011年在我院高危儿门诊规律随访的早产儿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在本院儿童保健门诊保健的健康足月儿为对照组,在早产儿校正年龄/足月儿生后年龄3个月、6个月时分别进行Gesell测试和DDST筛查,评估并比较两组婴儿的神经发育.结果 校正年龄3个月时,早产儿大运动、语言、适应性与个人社交落后于足月儿[(62.2&#177;22.7)分比(82.6&#177;20.0)分,(91.8&#177;49.3)分比(117.0 &#177;22.5)分,(63.1 &#177;29.5)分比(88.7&#177;19.4)分,(66.5&#177;35.7)分比(92.2&#177;17.5)分,P均<0.05],两组精细运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年龄6个月时,早产儿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适应性、个人社交等发育商与足月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校正年龄6个月时大运动、适应性和个人社交发育商与校正年龄3个月时相比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早期发育商水平低于足月儿,尤其是大运动、语言、适应性和个人社交落后于足月儿.通过早期干预,早产儿发育商后期能追赶上足月儿.应重视早产儿出院后干预,促进早产儿潜在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我院五年内收治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的并发症、死亡原因及相关围产期高危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出生的ELBWI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五年期间我院共分娩36 991名活产新生儿,出生ELBWI 47例,出生率0.13%;其中4例出生后即转院治疗,故43例纳入研究,胎龄(27.8±2.6)周,出生体重(853±108)g.43例ELBWI中,早期存活并进行救治27例,其中并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0例,发生率74.1% (20/27);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7例,发生率25.9% (7/27).43例ELBWI中存活至出院13例,总存活率30.2%(13/43);30例死亡,其中21例放弃治疗死亡,9例死亡原因分别为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感染各3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例,肺出血1例.死亡婴儿生后1 min Apgar评分及5 min Apgar评分均低于存活者(P<0.05).结论 医患同盟积极救治ELBWI,减少出生窒息,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可提高ELBWI存活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