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目的在于使麻风工作者对近来报告的关于利福平和皮质类固醇合并治疗病人时,利福平能够降低皮质类固醇的药理学作用引起注意.Edwards等首次报告一例结核性阿狄森氏病病人用利福平和取代的可的松(replacement cortisone)治疗时,其皮质醇(Cortisol)的药理学半存留期降低.Buffington等报告用甲基强的松龙合并短期利福平治疗时,能够削弱同种异体移植肾的功能;有一例病人用类固醇(32~40毫克/天)治疗1(1/2)年以上并无毒性,而当长期利福平治疗停止时则迅速出现类固醇毒性征象.这些作者提出当用利福平和类固醇合并治疗时,类固醇的剂量应当加倍.晚近,Hendrickse等报告一例患肾病综合征的男孩,由于皮质类固醇与利福平的相互影响而致皮质类固醇治疗无效,并告戒人们在治疗疾病(如结核性脑膜炎)时同时用这两个药合并治疗的危险.皮质类固醇的药理学作用降低可能系由于利福平能够刺激肝微粒体酶  相似文献   

2.
951546 挪威疥伴皮肤白念珠菌感染2例/王根录//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5,9(2).-98~99 例1男,76岁。因患成人线状IgA大疱性皮肤病内服、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全身皮肤瘙痒,以晚上为甚。例2女,32岁。因患系统性红斑狼疮2年,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下腹部瘙痒、发红有丘疹,逐日增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皮质类固醇对二期显性梅毒患者外周血 T淋巴细胞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对11例用皮质类固醇的二期显性梅毒患者及20例对照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检测,并分别于治疗后的15d及3、6、9、12个月,随访两组梅毒患者的皮损及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情况。结果 11例应用皮质类固醇的梅毒患者其外周血CD^3 、CD^4 显著低于未用皮质类固醇的对照组;其皮损的消退及RPR转阴率在3个月内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皮质类固醇可使二期 梅毒患者的外周血CD^3 、CD^4 下降,从而影响梅毒患者近期皮损的消退及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转阴率。  相似文献   

4.
寻常型天疱疮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皮质类固醇大多数寻常型天疱疮 (PV)患者对小到中等剂量的皮质类固醇反应良好 ,一般为每日泼尼松 15~ 70mg,且发现口服地塞米松比静脉治疗生物利用率更高 ,故疗效更佳。皮质类固醇应用时推荐疗法为泼尼松联用一种辅助药物如环磷酰胺(CTX)、环孢菌素A(CSA)及抗变态反应药如曲尼司特 (tranilast)等 ,而尽量避免应用氨甲喋呤 (MTX) [1] 。皮质类固醇长期应用可引起许多副作用如诱发感染、高血压、糖尿病等。近几年大剂量皮质类固醇冲击疗法因可尽快达到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作用而避免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的副作用得以…  相似文献   

5.
面部皮肤过量外用皮质类固醇易导致酒渣样皮炎 ,表现为瘙痒、疼痛和炎症过程。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停用激素 ,予以抗生素及抗组胺药物治疗 ,但常顽固难愈 ,迁延数月之久。作者采用他克莫司软膏治愈 3例皮质类固醇性酒渣样皮炎。例 1和例 2为女性患者 ,年龄分别为 6 2岁和 2 0岁。例 3为男性 ,5 4岁。分别因酒渣样皮炎、面部湿疹或脂溢性皮炎长期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 ,导致面部皮质类固醇性酒渣样皮炎 ,表现为瘙痒、红斑和触痛。例 1:首先采用传统方法治疗 ,即停止外用激素 ;予以 1%林可霉素洗剂外用 ,每日 2次 ;多西环素 10 0mg口服 ,每日 2次…  相似文献   

6.
许多炎症性皮肤病合理外用皮质类固醇是安全有效的。但面部皮肤过量外用皮质类固醇易导致酒渣样皮炎 ,表现为瘙痒、疼痛和炎症过程。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停用类固醇 ,予以抗生素及抗组胺药物治疗 ,但常顽固难愈 ,迁延数月之久。作者采用他克莫司 (tacrolimus)软膏治愈 3例。例 1和例 2为女性患者 ,年龄分别为 6 2岁和 2 0岁。例 3为男性 ,5 4岁。分别因酒渣样皮炎、面部湿疹或脂溢性皮炎长期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 ,导致面部类固醇性酒渣样皮炎 ,表现为瘙痒、红斑和触痛。例 1首先采用传统方法治疗 ,即停止外用激素 ;予以 1%林可霉素洗…  相似文献   

7.
结节性痒疹的治疗方法不多,最有效的是损害内注射皮质类固醇.但对全身性的泛发性损害,则难以采用.本文报告2例应用紫外线照射,取得满意疗效.2例病人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55岁和66岁,躯干、四肢患结节性痒疹.经外用及皮损内注射皮质类固醇及口服抗组胺药或皮质类固醇治疗无  相似文献   

8.
随着皮质类固醇外用制剂的广泛开发和应用 ,滥用或误用皮质类固醇外用制剂而引起的面部皮质类固醇依赖性皮炎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作者将 1998年 4月~ 2 0 0 0年 4月收集的 77例面部皮质类固醇依赖性皮炎进行了分析。临床资料  77例患者均有皮质类固醇外用制剂的长期反复用药史。男 2 8例 ,女 49例 ;<10岁 2例 ,11~ 2 0岁 19例 ,2 1~ 30岁 33例 ,31~ 40岁 16例 ,41~5 0岁 5例 ,5 1~ 6 0岁 2例 ;病程 3月~ 1年19例 ,1年~ 34例 ,2年~ 17例 ,3年~ 4例 ,4年~ 3例 ;皮康王 (或恩肤霜、无极膏、宝龙康 ,简称皮康王 …  相似文献   

9.
耳廓假性囊肿是一种自发性疾病 ,是因血清聚集于耳廓前部所致。此病好发于男性 ,大多为单侧发病。治疗方法有针吸法、切开引流敷料加压包扎法、碘酊皮损内注射法以及皮质类固醇皮损内注射等。观察 9例患者囊液中乳酸脱氢酶 (LDH)同工酶的水平 ,并观察皮质类固醇皮损内注射的疗效。 9例患者全部采用皮质类固醇注射疗法。每例患者随访 4周。结果 :9例患者全部治愈。假性囊肿在局部皮质类固醇治疗后 7~ 2 3d内消退。之后测定了 7例患者囊液及血清中LDH同工酶。结果所有患者血清中LDH均正常 ,LDH同工酶组成比例也正常 ,但囊液中L…  相似文献   

10.
对35例皮肌炎/多发性肌炎(DM/PM)患作回顾性分析,比较抗Jo-1抗体阳性的DM/PM患临床特点的差异,结果发现抗Jo-1抗体阳性间质性肺病,关节炎,恶性肿瘤和Raynaud现象的伴发率均明显高于抗Jo-1抗体阴性,且起病较急,病情进展快,需要大量的皮质类固醇激素才能控制病情,提示抗Jo-1抗体阳性的DM/PM患病情重,预后差,临床治疗应积极,及时,皮质类固醇激素的维持时间应足够长。  相似文献   

11.
作者用环孢菌素(Cy)治疗了9例寻常性天疱疮。4例单用Cy,仅1例皮疹消退,且在停止治疗后2个月又复发。其余3例经加用皮质类固醇后,有2例皮疹迅速消退,4例对皮质类固醇治疗  相似文献   

12.
皮质类固醇依赖性皮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2  
为了解皮质类固醇依赖性皮炎的可能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效果,对99例皮质类固醇依赖性皮炎患者进行临床和实验室观察。结果提示,皮质类固醇依赖性皮炎的成因可能是皮肤对皮质类固醇的依赖,而不是对皮质类固醇的过敏反应。治疗戒断法较皮质类固醇梯度替代法更为有效,治疗的时间一般需要2个月。痉氯哇能控制反跳。  相似文献   

13.
环磷酰胺冲击疗法联合小剂量皮质类固醇治疗狼疮性肾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环磷酰胺冲击疗法联合小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方法 对34例 狼疮性肾炎患者使用环磷酰胺冲击疗法联合小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并与25例单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疗法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环磷酰胺冲击疗法联合小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疗法组的临床症状及免疫学指标的改善,肾功能的改善及肾衰率的降低均明显优于单用激素疗法组,且不良反应不大。结论 环磷酰胺冲击疗法联合小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狼  相似文献   

14.
界线类麻风Ⅰ型反应兼有神经损伤的病人用皮质类固醇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然而在现场治疗这类病人往往有困难;除非患严重神经炎,否则病人会拒绝入院; 一般医疗单位可供麻风病人住院的病床也有限,而医务人员对处理麻风性神经炎的知识不多或兴趣不大;现场工作人员不可能给神经炎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皮质类固醇将会有效地改善这类门诊病人的病情。 33例界线类出现神经功能损伤的病人,用皮质类固醇治疗。平均开始量为每  相似文献   

15.
患者为 6 3岁日本家庭主妇 ,4周前右手背出现痛性肿胀 ,内服抗生素和抗过敏药治疗无效。该患者因患支气管哮喘而长期接受系统皮质类固醇治疗 ,有皮质类固醇诱导的糖尿病、青光眼及皮肤萎缩等体征。体检见右手背及手指背有大片的红色斑块 ,其表面有数个白色丘疹 ,穿刺可抽出脓液。查血见白细胞增多、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等增高。取鳞屑镜检未见菌丝或孢子。取白色丘疹做活检及培养。切片HE染色示真皮肉芽肿形成 ,伴中心坏死 ,周围绕以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少许嗜酸粒细胞浸润。PAS和GMS染色后在真皮浸润细胞间发现大小不一的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阴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引起的副作用及治疗情况.方法:对51例外阴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引起副作用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51例患者表现多种多样,主要为局部毛细血管扩张、潮红、粟丘疹、丘脓疱疹、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临床表现.在停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后又出现局部皮肤发红、水肿、灼热和瘙痒,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后又可以控制症状.结论:长期外阴外用皮质激素副作用明显,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和激素渐退疗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皮肤淋巴细胞瘤(LCC)是一种以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良性皮肤损害。治疗上常用皮损内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X 线照射,抗炎药物,氩激光,羟基氯喹以及手术切除等。本文作者首次采用冷冻疗法治疗了5例 LCC病人获得成功。5例病人中4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皮质类固醇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骨代谢及钙调节激素的影响。方法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31例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的SLE患者血清骨钙素,甲状旁腺激素及降钙素水平。结果 采用皮质类固醇治疗的SLE患者血清骨钙素、降钙素水平明显下降,而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则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在统计学上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提示皮质类固醇可通过降低成骨细胞的活性而使骨形成受到抑制,结论 血清风钙素可作为  相似文献   

19.
作者用单向放射免疫扩散法对34例瘤型麻风病人(均用氨苯砜治疗,无一例服用皮质类固醇药物)和100名无任何眼疾或其他全身性疾病的正常对照者的眼泪,以及8例瘤型麻风患者(其中7例在临床上有已愈的前眼色素层炎,1例是虹膜上有多数小结节的活动性前眼色素层炎患者)、6例非麻风的活动性内生性前眼色素层炎和44例患老年性白内障的对照患者的眼前房水(在标本收集前,这些病人均未用皮质类固醇或其他的免疫抑制药治疗)进行了IgA、IgG和IgM的浓度的测定。结果:1.眼泪:所有的正常对照者的标本中均检出IgA,其平均水平是27.8±15.3毫克/100毫升,麻风病人的眼泪中IgA的平均水平是21.4±6.8  相似文献   

20.
报道1例54岁男性寻常型天疱疮(PV)患者,口服倍他米松治疗2年出现精神症状并病情加剧。因怀疑为皮质类固醇所引起,渐停用倍他米松,给予环磷酰胺静脉冲击和口服环孢素,经治疗皮损消退,未再复发。虽然合用皮质类固醇与免疫抑制剂治疗PV有效已有报告,但合用免疫抑制剂成功取代皮质类固醇,疗法尚较少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