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第三代喉罩全麻的诱导插管对应激反应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观察临床手术中分别采用喉罩 (第三代 ) +静吸复合全麻、气管插管 +静吸复合全麻二种麻醉方法对患者麻醉诱导期用药量、HR、MAP、Sp O2 、ETCO2 、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40例病人随机分为二组 ,每组 2 0例。 组为喉罩 +静吸复合全麻 , 组为气管插管 +静吸复合全麻 ,观察记录麻醉诱导期用药情况 ,插管前后 HR、MAP的变化 ,术前、术中 Sp O2 、ETCO2 的变化 ,术中、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的例数。结果 组麻醉诱导期用药剂量明显少于 组 ( P<0 .0 5 ) ; 组置入喉罩前后 HR、MAP无明显变化 ,而 组插管后 HR、MAP显著高于插管前 ( P<0 .0 1 ) ; 、 组术前、术中呼吸功能无显著差异 ( P>0 .0 5 ) ;发生并发症的例数 , 组显著高于 组 ( P<0 .0 5 ,P<0 .0 1 )。结论 临床手术中使用第三代喉罩 +静吸复合全麻的方法具有安全性好、用药少、血流动力学平稳、并发症少的优点 ,操作简便 ,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应激反应是由于创伤、刺激等因素而引起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1]。其特点为分解代谢激素分泌的增加。在全麻中气管插管、拔管均会产生强烈的刺激,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甚至造成生命危险。一直以来人们采用各种办法来降低气管插管造成的应激反应,都有一定的效果,但目前没有一种理想的方法来控制气管插管、拔管所造成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第3代喉罩具有更科学、更简单、更安全等特点。用利多卡因胶浆涂在喉罩与咽喉部接触面上具有表面麻醉作用,用它来代替气管插管是否能明显避免气管插拔管所造成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减少应激反应的程度,本文… 相似文献
3.
在临床麻醉工作中 ,有时会遇到不同原因所致的气管插管困难病例 ,给麻醉医师造成较大压力。喉罩应用于临床以来 ,许多全麻插管困难的问题得到解决。我科2001年6月至2002年1月对15例气管插管困难的病人采用了喉罩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1.1一般资料喉罩组15例 ,其中男10例 ,女5例 ;ASAⅠ~Ⅱ级 ;年龄20~70岁 ,平均年龄(41.3±4.97)岁 ;平均体重 (58.65±3.34)kg;无张口困难及颈椎活动受限情况 ,其中3例术前合并有高血压 ;喉头视野分级 [1]均为4级 ;手术种类为胆囊切除术7例 ,直肠癌根治术2例 ,胆肠内引流术2例 ,乳腺癌根治术2例 ,胃大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喉罩通气下与气管插管全麻围拔管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择期手术患者10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成:喉罩(LM)组和气管插管(TT)组两组,每组50例。全麻诱导后,两组患者分别插入喉罩和气管插管。应用监护仪分别监测拔管前15、10、5min,拔管时,拔管后1、5、10、15min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的改变。结果气管插管组出现明显的心血管反应,各监测时点收缩压、舒张压显著高于入室基础值(P〈005),尤以拔管时,收缩压和舒张压达到最高值。应用喉罩组围拔管期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的各观测值均较接近入室基础值,只在拔管时稍高于基础值(P〈005)。结论喉罩组拔管时心血管反应明显减轻,可能基于喉罩对气管刺激性小的原因而使整个围拔管期间血流动力学较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SLIPA喉罩与气管插管两种通气方式在全麻腹腔镜下胆囊手术患者心血管应激反应的差异。方法选择我院择期全麻下腹腔镜胆囊手术患者65例,按照入院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喉罩组和气管插管组,喉罩组为置入SLIPA喉罩,气管插管组为插入气管导管,比较两组置罩管(罩)前后以及拔管(罩)前后HR和MAP变化以及波动幅度。结果两组置罩(管)前HR、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喉罩组置/拔罩前后HR、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组置/拔管前后HR、M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喉罩组置/拔罩前后HR、MAP波幅变化显著低于气管插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IPA喉罩在麻醉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机体应激反应轻,心率、血压波动幅度小,可望成为具有心血管基础疾病患者麻醉气道管理的一个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喉罩通气全麻在临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对喉罩通气全麻和气管插管全麻的临床应用观察,评估喉罩通气全麻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相关注意事项。方法 200例病人分成两组,每组100例。观察组采用喉罩通气全麻(L组),对照组采用经口气管插管全麻(O组)。观察两组病人在不同时点血流动力学(MAP.HR)、呼吸状况(SpO2.PETCO2)的变化,3min内置放通气装置的成功率,对通气装置的耐受性,操作引发的并发症(口腔黏膜损伤、咽喉痛的发生率),通气装置置放的可靠性(体位变化时需重新调整装置的发生率)。结果 在通气装置置入、维持、拔除期间L组比O组血流动力学变化更平稳,两组呼吸状况差异无显著性;操作简易性(3min内装置置放成功率)两组差异有显著性,L组远高于O组,并发症更少;L组术中皆未用肌松药,吸入麻醉药浓度也低于O组,耐受性更好;在装置置放可靠性方面,两组差异有显著性,O组更可靠。结论 喉罩通气全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全麻方式之一,与气管插管全麻相比,其操作简易,并发症发生少,能有效节省麻醉药,少用甚至不用肌松药,在临床应用中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全麻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喉罩全麻与气管插管麻醉在小儿麻醉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择期手术患儿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气管插管麻醉,观察组采用喉罩全麻。对比两组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或喉罩置入前、置入后和拔除气管插管或喉罩各时段MAP、HR和Sp O2等指标变化,同时比较两组一次成功率。结果两组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或喉罩置入前MAP、HR和Sp O2等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气管插管或喉罩置入后、拔除气管插管或喉罩时MAP和HR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入喉罩一次成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气管插管麻醉,喉罩全麻应用于小儿麻醉中效果更加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儿临床症状,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可阻滞手术区域的传入神经和交感神经, 从而阻断该区域内伤害性刺激向中枢的传导, 使脑垂体和肾上腺髓质分泌的儿茶酚胺减少, 有效降低了全麻诱导及术中的应激反应,避免循环的剧烈波动.喉罩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保证老年患者麻醉诱导插管、手术强刺激及拔管时血流动力学稳定,同时硬膜外阻滞可减少全麻药物的用量,加快患者清醒.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康医学》2019,(24)
目的:比较喉罩全麻与气管插管(ETT)全麻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0例行LC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给予喉罩全麻,对照组给予ETT全麻。比较两组患者插管前后血压血压(B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以及心率(HR)水平,躁动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插管前SBP、DBP及H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后,研究组患者SBP、DBP以及HR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麻醉后咽部疼痛、声音嘶哑、呛咳、恶心呕吐以及拔管少量出血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躁动发生率为8.00%,与对照组的2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罩全麻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能有效稳定血流动力学水平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效果优于气管插管全麻。 相似文献
10.
喉罩和气管插管全麻在烧伤手术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喉罩通气在烧伤手术麻醉中的应用和效果评价。方法:选择烧伤全麻患者40例,随机分成喉罩(LMA)组和气管插管(TT)组,采取静脉复合全身麻醉,观察围麻醉期的血流动力学、SPO2、PETCO2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LMA组在置入期和拔除期HR、MAP的变化较T组小(P<0.05和P<0.01),两组的SPO2、PETCO2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LMA组苏醒期躁动、咽喉不适的并发症少于TT组(P<0.01)。结论:喉罩用于烧伤手术麻醉,置入方便,应激反应小,通气满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氢吗啡酮对全身麻醉诱导气管内插管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氢吗啡酮用于气管内插管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ASA Ⅰ、Ⅱ级,全身麻醉诱导气管内插管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B、C、D 4组,每组20例。每组麻醉诱导前均输注乳酸林格液8.0?ml/kg、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A组给予芬太尼5.0?μg/kg、罗库溴铵0.6?mg/kg、丙泊酚2.0?mg/kg诱导;B组给予氢吗啡酮0.04?mg/kg、罗库溴铵0.6?mg/kg、丙泊酚2.0?mg/kg诱导;C组给予氢吗啡酮0.06?mg/kg、罗库溴铵0.6?mg/kg、丙泊酚2.0?mg/kg诱导;D组给予氢吗啡酮0.08?mg/kg、罗库溴铵0.6?mg/kg、丙泊酚2.0?mg/kg诱导。记录麻醉诱导前(T0)、插管即刻(T1)、插管后1?min(T2)、插管后3?min(T3)、插管后5?min(T4)5个时间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T0、T1、T2、T3、T4时的静脉血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水平。4组使用微泵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结果 各组内的HR在T1、T2、T3时高于T0(P?<0.05)。A组内的HR在T4时高于T0(P?<0.05);D组的HR在T1、T2、T3、T4时低于A、B、C 3组(P?<0.05);A、B、C 3组内的SBP、DBP在T1、T2、T3时高于T0(P?<0.05),D组的SBP、DBP在T1、T2、T3、T4时低于A、B、C 3组(P?<0.05);A、B、C、D 4组的E、NE、DA在T1、T2、T3、T4时与T0时比较,均升高(P?<0.05)。D组的E、NE、DA在T1、T2、T3、T4时低于A、B、C 3组(P?<0.05)。A、B、C 3组内的E、NE、DA在T1、T2、T3、T4时无差异(P?>0.05)。结论 全身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氢吗啡酮0.08?mg/kg可有效抑制患者气管插管造成的应激反应,获得稳定的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联合靶控输注的最佳复合浓度。方法 将50名年龄在65~75岁之间的患者随机分为5组:A、B、C、D、E组,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分别设为:0、2、4、6、8 ng/mL。丙泊酚效应室药物浓度由2 μg/mL开始,每2 min追加1 μg/mL至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稳定于(40±5)。监测诱导期间不同时间点瑞芬太尼血浆和效应室浓度、丙泊酚血浆和效应室浓度、心率、有创血压、BIS、听觉诱发电位和体动反应,经统计分析,进行最佳复合浓度判断。结果 诱导期间,各组间高血压和低血压发生比例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血流动力学最平稳,分别为20%和10%。意识消失时,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效应浓度存在负相关性。气管插管即刻,B组体动反应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最小。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联合靶控输注可安全用于老年患者全麻诱导,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为2 ng/mL时血流动力学最平稳:意识消失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为(3.5±0.8)μg/mL;气管插管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为5.3 μg/mL。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本研究以3ED95顺式阿曲库铵分别联合不同低剂量阿曲库铵用于麻醉诱导,与单独使用3ED95和4ED95顺式阿曲库铵比较,旨在探索联合用药加快起效时间的临床效应.方法 选择ASA分级Ⅰ~Ⅱ级,需全麻下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4组.A组,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B组,顺式阿曲库铵0.20mg/kg;C组,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联合阿曲库铵0.10mg/kg;D组,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联合阿曲库铵0.20 mg/kg.使用肌松监测仪进行拇内收肌肌松监测,诱导均采用咪唑安定0.05mg/kg,芬太尼4ug/kg,依托咪酯0.3 mg/kg,T1/Tc<10%时气管插管.记录各组肌松效应起效时间、插管条件评级及MAP、HR、SpO2变化.结果 各组患者插管条件及相应时间点血液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B、C、D组起效时间加快,其中C、D组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虽起效时间短于A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3ED95顺式阿曲库铵联合少量的阿曲库铵可以显著缩短起效时间,效果优于4ED95顺式阿曲库铵,不影响血液动力学参数,更有利于全麻气管插管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全麻诱导期间气管插管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反应的影响。方法将60~75岁、ASAⅠ~Ⅱ级行全麻手术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分为3组,D1、D2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D1、D2组于麻醉诱导前15 min ,采用微量泵将4μg/mL的右美托咪定分别以0.2、0.6μg/kg剂量静脉泵入,在10 min内完成;C组以同样方法泵入0.9%氯化钠溶液。分别记录3组患者在试验用药前(T0)、诱导前(T1)、气管插管前(T2)、插管后1 min(T3)、5 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值。同时检测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值。结果与用药前相比,D2组MAP在诱导前明显降低(P<0.05),C组和D1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D2组 HR在插管后1 min明显减慢(P<0.05),而C和D1组HR在插管后1 min显著增快(P<0.05)。与C组相比,D2组在诱导前、插管前、插管后1 min、插管后5 min MAP和HR均明显降低(P<0.05),SpO2仅在诱导前有所下降(P<0.05);D1组各个时点的MAP、HR、SpO2与C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T0相比,T1时D2组血浆NE和E值降低(P<0.01);T3时C、D1组血浆NE和E值升高,D2组则降低(P<0.01)。与C组相比,T1和T3时D2组血浆NE和E值均降低(P<0.01)。结论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可安全抑制老年高血压患者全麻诱导时气管插管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维持老年高血压患者全麻诱导及气管插管期间循环功能稳定。并且0.6μg/kg的右美托咪定比0.2μg/kg能更加有效抑制气管插管引起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6.
在全麻药物的作用过程中,有如下现象:在药物浓度上升曲线中,药物效应的改变滞后于药物浓度的升高;在药物浓度下降曲线中,药物效应的改变亦滞后于药物浓度的降低。这种滞后现象不止与药物的代谢和分布相关,神经惯性可能也参与了全麻药物作用并影响了药物的剂量-效应曲线,从而导致了全麻药物作用过程中药物效应改变的滞后。对神经惯性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全麻药物引起的意识丧失和停用药物后意识恢复的机制。本文总结并分析了神经惯性相关研究进展及目前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全麻诱导中利多卡因预防芬太尼呛咳反应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后香 《解放军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86-87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在全麻诱导中预防芬太尼呛咳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年龄28~65岁的择期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对照组,实验药物为生理盐水5 ml,B组为实验组,实验药物为利多卡因1.5 mg/kg,两组药物分别在全麻诱导前1min给予。观察芬太尼引发呛咳的发生率及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两组呛咳的发生率分别为:A组47%,B组13%。B组呛咳发生率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诱导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一致。结论应用利多卡因可以有效地降低全麻诱导期芬太尼引发的呛咳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健忘镇痛慢诱导联合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及依托咪酯、瑞芬太尼、顺阿曲库铵全凭静脉麻醉对超高龄患者全身麻醉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30例择期需行全身麻醉的超高龄危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15例。A组采用健忘镇痛慢诱导气管插管,B组采用快诱导气管插管。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3 min (T3)、手术结束时(T4)2组患者的有创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BIS值;记录2组患者拔管后躁动评分、不良反应以及全麻药的用量。 结果 与诱导前MAP、HR比较,B组在T1时降低,在T2、T3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MAP、HR比较,B组在T1时降低,在T2、T3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拔管后躁动评分、不良反应例数A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依托咪酯、顺阿曲库铵的用量与B组比较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各时SpO2、PET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健忘镇痛慢诱导联合BIS以及依托咪酯、瑞芬太尼、顺阿曲库铵全凭静脉麻醉能安全、有效地用于超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在小儿全麻诱导期面罩通气阶段对胃进气实时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男性患儿54例,年龄2~4岁,按压力控制(PCV)模式下气道峰压(PIP)设定值随机分为3组(n=18):P8组(PIP 8 cmH2O)、P12组(PIP 12 cmH2O)、P16组(PIP 16 cmH2O)。全麻诱导后行面罩正压通气120 s,测量通气前后超声下胃窦横截面积(CSA),并记录通气后30、60、90及120 s的脉搏氧饱和度(SpO2)、潮气量(Vt)、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与呼气末氧浓度(ETO2)。结果:面罩通气120 s后,共24例患儿发生胃内误进气(占45.3%),P12组与P16组患儿胃窦CSA显著增加。P8组患儿Vt显著低于其他2组,且通气量过低(<6 mL/kg)患儿比率较高(占66.6%)。面罩通气120 s后,P8组患儿产生一定程度的二氧化碳蓄积[PETCO2=(40.6±4.0)mmHg],P16组患儿则表现为过度通气[PETCO2=(23.6±1.4)mmHg];P8组患儿ETO2显著低于另2组,P12组与P1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实时监测利于及时发现小儿全麻诱导期面罩通气阶段胃内误进气,且PCV模式下PIP设定为12 cmH2O时,既可保证高质量预充氧,又可避免过度胃进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