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在1989年同类型工作的基础上,增加病例数,观察了107例脾虚证患者的胃肠钡餐X(?)象,并与73例肝胃不和证患者相对照,结果显示,脾虚证患者胃张力低下,胃位置低位,胃排空加快及小肠胀气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肝胃不和证,两组之间的差别,经统计学检验均有显著意义(P<0.05或<0.01),与1988年的观察结果基本相符,而由于样本量的加大,上述结果的可信性则有所增强。从而初步说明脾虚可导致中气下陷、内脏下垂、腐熟运化水谷能力低下的理论是有一定的病理基础的。  相似文献   

2.
在100名胃、十二指肠病患者的胃肠钡餐X线照片上,通过剑突与脐连线对胃体和胃窦中央进行在腹壁体表定位测量,取得了体表胃电电极定位数据,结果如下:“胃体”点在剑突至脐连线中点上方1.6厘米旁开左侧4.6厘米处。“胃窦”点在剑突与脐连线中点下方0.9厘米旁开右侧1.2厘米处。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用透射电镜观察脾虚证消化道粘膜主、壁、柱状细胞线粒体的变化,结果显示,胃脘痛脾虚型患者壁细胞线粒体数目比肝胃不和型和正常人明显减少;慢性结肠炎脾虚型患者结肠柱状细胞线柱体数也明显少于肝脾不调型和正常人;慢性胃炎脾虚者壁细胞、主细胞线粒体的体密度、数密度与胃热型和正常人比较明显降低,用健脾方药治疗后可以回升。提示脾虚证与消化道粘膜主、壁、柱状细胞的线粒体改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不同中医证型的吞酸证食管压力测定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食管压力测定的方法研究吞酸证的病理变化及中医证型特点。对47例吞酸证进行辨证分型,肝胃不和型占48.9%;脾虚型占12.8%;肝郁脾虚型占38.3%。结果吞酸证食管动力异常以低动力出现率最高;高动力出现率最低,且都出现在肝胃不和型;动力不协调主要出现在肝郁脾虚型和脾虚型。提示吞酸证的病理机制与食管动力改变有关。食管动力异常以低动力为主,个别实证患者有高动力的表现,动力不协调主要出现在脾虚表现的证  相似文献   

5.
42例胃食管返流中医证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地42例胃食管返流患者进行中医辩证分型、肝胃不和型(实证)占71.4%(30/42);肝郁脾虚型占28.6%(12/42);未见单纯脾虚型(虚证)者。42例患者这3hpH监测检查,胃食管返流检出率69.0%(29/42),其中肝胃不和型检了率80.0%(24/30),高于肝郁脾虚型(41.7%),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胃食管返流与中医“肝气不好,横逆犯胃,胃气上逆”的病机有关。中医证型  相似文献   

6.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60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Ⅳ型胶原(Ⅳ-C),以探讨在血清中Ⅳ-C的质量浓度ρⅣ-C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及临床意义。结果显示,各中医证型组的ρⅣ-C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其升高程度依次为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肝肾阴虚<湿热中阻<脾肾阳虚。统计分析表明,湿热中阻和脾肾阳虚组ρⅣ-C的升高与肝郁脾虚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1)测定ρⅣ-C对慢性肝病中医分型有一定指导意义;(2)肝纤维化在肝郁脾虚阶段已启动,但相对静止;(3)湿热中阻和脾肾阳虚是肝纤维化的活跃期,后者的病情尤其严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74例慢性胃炎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5型,以中药治疗为主,配合西药治疗,观察各证型间的疗效结果.结果:74例中,以脾虚肝胃不和及脾胃湿热型多见,且脾虚肝胃不和型之疗效优于气阴两虚型和气滞血瘀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以中药为主配合西医辨治慢性胃炎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理因素对胃癌患者中医证型的影响。方法运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295例胃癌患者进行心理测评。观察脾虚证、气血亏虚证、气阴两虚证、脾胃阴虚证及肝胃不和证5种中医证型中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情况。结果(1)气血亏虚证、脾虚证胃癌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率较高(57.6%、40.7%);(2)胃癌患者各证型的HAMA和HAM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51、12.46,P〈0.01)。2种评分均以气阴两虚证最高,HAMA评分以肝胃不和证次之,HAMD则以气血亏虚证次之。结论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对胃癌中医证型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胃癌中医证型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胃癌中医证型与临床因素的相互关系及证的动态性演变规律,以期指导临床和提示预后。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325例胃癌患者的病历简况和四诊资料,并分为脾虚、肝胃不和、瘀阻胃络、胃热阴虚、痰湿凝滞和气血两虚6个证型。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型和临床相关因素(年龄、性别、Karnofsky评分和临床分期等)的关系。结果:脾虚证型在胃癌证型中占主导地应。肝胃不和证型多出现在早期胃癌,多见于女性患者。痰湿凝滞证型和气血两虚证型的Karnofsky评分低,生存质量差。胃热阴虚证型和瘀阻胃络证型未显示出与所研究临床因素的相关性。结论:胃癌中医证型与临床因素呈现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脾虚肝乘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施以新胃方治疗的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0例脾虚肝乘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盲选平均分方法将200例脾虚肝乘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与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施行胃复春治疗;给予研究组施以新胃方治疗。将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收集整理,研究结束后进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96/10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00%(76/100),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临床证候具体改善情况比较:研究组患者的临床证候具体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脾虚肝乘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施以新胃方治疗比传统给予胃复春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可以使脾虚肝乘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相关症状表现得到明显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检测了60例脾虚和肝郁证病人的血液流变性.结果表明脾虚病人表现为低粘状态和出血倾向.即红细胞压积、血液粘度、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原的显著降低和红细胞硬化性及聚集性的增高.与肝郁证组及正常组比较,P<0.05或P<0.01.而肝郁证则表现为血液还原粘度与血浆粘度的升高.提示二证俱存在血液瘀滞现象,但血液循环基础不同。这对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意义。同时本文观察到病种和病情对血液流变性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检测了活动型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的红细胞乙酰胆碱脂酶、血清胃泌素、血清胰多肽、血清皮质醇、餐后胃电及皮肤电等多项生化与电生理指标,结果显示患者上述各指标的均值虽然大多数与正常组均值有差异,但实际上患者与正常对照者各指标的测定值均有程度不等的重叠性.按患者发病因素的不同,初步可以把其分为若干个亚型.说明中医把溃疡病按不同的病因病机分为多个证型的理论是合理的。但研究结果也提示亚型与中医证型并非完全等同,中医证型尚有其自身的病理变化,如肝郁为主型存在试餐后迷走神经功能亢进、餐后胃泌素上升幅度大与胃运动功能亢进的病理生理改变;脾虚为主型存在试餐后胃运动功能减弱的病理生理改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脾虚证及肝胃不和、痰热证共67例及18例正常人进行的舌苔脱落细胞的检测,结果表明:各证组舌苔脱落细胞的构成比由多至少均为角化细胞、角化前细胞和完全角化细胞,中层细胞极少。同正常人比,脾虚证的角化细胞明显减少,角化前细胞及中层细胞显著增多(P<0.01),反映脾虚患者新陈代谢缓慢,舌粘膜上皮细胞代谢障碍;肝胃不和及痰热证均为实证,机体代谢亢进,上皮细胞分化成熟过于旺盛,较之虚证,其角化前细胞及中层细胞明显减少,角化、完全角化细胞则显著增加(P<0.01)。脾虚证治疗后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证组炎症细胞分布呈脾虚、正常人、肝胃不和及痰热证的递增趋势,痰热证炎症细胞明显高于正常人及脾虚证(P<0.01),乃实热证正邪剧烈抗争的表现。舌苔脱落细胞与唾液淀粉酶活性及D-木糖排泄率的同步观测,表明舌苔脱落细胞与后两者有十分密切的线性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364例溃疡病患者的住院系统治疗观察,认为溃疡病的主要病机是脾虚。活动期与肝郁及胃热有关;迁延难愈多因胃络瘀阻;胃酸增高为本病的普遍现象。故本病治疗应以健脾胃,佐以疏肝活血、清热、制酸之法。方药如用四君子汤加黄芪、白芍、郁金、三棱、蒲公英、乌贼骨等为基础方加减;对有胆汁返流者,则应配以疏肝清胆,降逆通腑之品。临床近期治愈率可达82.4%。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自然流产患者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使用症状自评量表、心理健康测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中医证候诊断问卷对自然流产患者进行心理状态,个性特征和中医证候方面的问卷调查分析。使用Log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自然流产患者心理状态,个性与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自然流产患者中,躯体化因子与肾虚、脾虚、血热、肝郁均有较强的正相关联系,敌对因子与肾虚,强迫因子与肝郁正相关;抑郁质倾向的患者较易出现肾虚,脾虚、肝郁证,胆汁质倾向的患者较易出现血热证、肝郁证。[结论]肾虚、脾虚、血热、肝郁等证候表现至少部分地是由心理因素所引起的心身反应或心身紊乱;抑郁质倾向的自然流产患者较易出现肾虚,脾虚、肝郁表现,胆汁质倾向的患者较易出现血热、肝郁质倾向的自然流产患者较易出现肾虚、脾虚、肝郁表现,胆汁质倾向的患者较易出现血热、肝郁表现;初步显示了中医证候类型与个性特征,异常心理状态之间的某些相关性。提示特定的气质类型,情志因素与脏腑之间可能具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肝气郁结型代谢综合征(MS)大鼠模型,为研究肝气郁结对MS的影响提供一种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将刚离乳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采用高脂饲料喂养的方式建立MS大鼠模型,将成功建模的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束缚的方式继续进行肝气郁结型MS大鼠模型造模,直至出现典型肝气郁结表现后,测两组大鼠的体质量、体长、腹围、鼠尾动脉血压、空腹血糖、血脂4项[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计算体重指数(Lees指数)。结果:高脂组SHR在高脂饲料喂养14周后有33只大鼠的质量、腹围、Lees指数、血压、血糖、TG和HDL-C与普通膳食组平均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MS大鼠模型标准。在肝气郁结造模阶段,经20 d无间断造模,实验组中16只MS大鼠与对照组比较均出现明显反应迟钝、行动迟缓,甚者出现长时间蜷伏于铁笼内不动、对外界声音刺激无警觉性反应、背毛稀疏且枯黄无泽、眼睛眯小、形体瘦小、体质量减轻(P0.05)等典型的肝气郁结动物模型表现。结论:以高脂饲料喂养14周,可诱导部分SHR出现典型的MS表现,对其继续采用束缚的方式造模20 d,可诱导MS大鼠出现典型的肝气郁结表现,成功建立肝气郁结型MS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胃肠电作为指标,观察了以“三才”提插补泻手法针刺正常人(45例)及胃肠病患者(66例)的不同效应。结果发现,在正常人身上进行针刺补泻,其胃肠电的波幅,频率变化的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而分别对辨证分型为脾虚和肝胃不和型的患者进行针刺的补虚泻实,并以平补平泻法作为对照,结果补法能增强脾虚患者原来较低的胃肠电波幅,与平补平泻法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5);泻法能抑制实证患者胃肠电波幅的亢进,与平补平泻法比较,差别也有显著意义(P<0.05).提示正确的针刺补泻手法,对于调整患者的异常功能确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液体营养餐负荷实验结合B超检查,探讨分析不同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胃容受性舒张及排空功能的差异。方法 入选74例研究对象,健康者14例(HS组),FD患者60例(脾虚气滞型33例,脾虚湿阻型16例,脾阳虚型11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液体营养餐负荷实验,结合VAS视觉评分,记录阈值和最大饮入量;并且通过超声测量,比较不同证型的胃排空率及半排空时间。结果 FD组3种证型最大饮入量均低于HS组(P<0.05~0.01),脾虚湿阻型最大饮入量低于脾虚气滞、脾阳虚型(P<0.05);FD组3种证型与HS组比较,脾阳虚型餐后90min远端胃排空率低于HS组(P<0.05);脾虚湿阻型远端胃半排空时间较HS组、脾虚气滞型和脾阳虚型均延长(P<0.05)。结论 不同证型FD患者胃肠运动功能有差异,辨证为脾虚湿阻型患者减退更显著,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不同证型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索不同中医证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肝纤维化指标及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显像仪测定147例不同证型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流流速、脾静脉血流流速,并检测不同证型肝硬化患者的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球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层粘蛋白、Ⅳ型胶原等相关指标.结果:不同证型(湿热内蕴、肝气郁结、脾虚湿盛、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及血瘀证)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内径无显著性差异;患者门静脉流速、流量,血瘀证与湿热内蕴证比较P<0.05;脾静脉内径,湿热内蕴证与肝肾阴虚证、血瘀证比较P<0.05,与脾肾阳虚证比较P<0.01;脾静脉流速,血瘀证、脾肾阳虚证与湿热内蕴证、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脾静脉流量湿热内蕴证与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证比较P<0.01;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与Ⅲ型前胶原,肝肾阴虚证与湿热内蕴证比较P<0.05.在Child-Pugh分级中,C级脾肾阳虚证发生率最高,A级肝气郁结证发生率最高.结论: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证证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与湿热内蕴证和肝气郁结证间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