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兴波  柯嘉儿  鲁欢  陈刚毅  罗月中 《新中医》2017,49(12):119-122
目的:观察28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及各证型、兼证患者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中医四诊对280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辨证,统计患者中医本证、兼证的分布情况,分析透析时间、原发病及实验室指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280例血液透析患者以脾肾气虚证最多,其他证型依次为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兼证以血瘀证、湿热证最多,其他兼证依次为湿浊证水气证风动证。从各中医证型来看,脾肾气虚证多兼湿浊证,肝肾阴虚证多兼血瘀证,脾肾阳虚证多兼湿浊证,气阴两虚证多兼血瘀证。透析年龄≤36月的患者均以脾肾气虚证为主,透析年龄36月的患者均以脾肾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为主。慢性肾炎及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及气阴两虚证为主,高血压病及梗阻性肾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为主,多囊性肾病的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及肝肾阴虚证为主。肝肾阴虚证患者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高于脾肾阳虚证患者(P0.05)。风动证患者PTH水平高于水气证患者(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阴、阳虚为主,标实以血瘀、湿热、湿浊为主,虚实夹杂贯穿疾病始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不同中医证型患者与彩色超声(B超)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12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本虚标实分为本虚证(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肾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和标实证(湿浊证、湿热证、水气证、血瘀证、风动证)两组,统计不同中医证型频数;然后从两组中筛选出仅本虚证和仅标实证与B超显示平均肾脏长度、平均肾脏体积及回声像强度的关系。结果:本虚证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肾气阴两虚、脾肾阳虚证、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标实证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湿热证、血瘀证、湿浊证、水气证、风动证。其中仅标实证者25例,仅本虚证者41例。仅标实证患者平均肾长度长于仅本虚证(t=-24.978,P0.01),仅标实证患者平均肾体积大于仅本虚证(t=-20.450,P0.01)。仅本虚证以强回声型为主,与仅标实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33,P0.05);仅标实证以等回声型为主,与仅本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82,P0.01)。结论:慢性肾衰竭多虚实夹杂;仅标实证者以等回声型为主,肾脏相对增大;仅本虚证者以彩色超声强回声型为主,肾脏相对减小,慢性肾衰竭不同中医证型与彩色超声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腹膜透析合并消化道症状患者的中医证候与营养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参考.方法 将81例腹膜透析合并消化道症状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对各证型患者进行消化道症状临床评分,测定患者平均每日每千克体重能量摄人(DED、蛋白质摄人(DPI)及血清白蛋白(ALB)水平.结果 本虚证中脾肾气虚39例(48.1%)、气阴两虚16例(19.8%).脾肾阳虚10例(12.3%)、阴阳俱虚9例(11.1%)、肝肾阴虚7例(8.6%);脾肾阳虚证的DEI比脾肾气虚证及气阴两虚证明显减少(P<0.05或P< 0.01),脾肾阳虚证及阴阳俱虚证的ALB比脾肾气虚证明显下降(P<0.01).标实证中血瘀证36例(35.3%),湿热证26例(25.5%),湿浊证25例(24.5%)、热毒证12例(11.8%)、无标证3例(2.9%);湿浊证及湿热证与热毒证比较,临床评分明显偏高(P<0.01).结论 腹膜透析合并消化道症状的患者本虚证候中以脾肾气虚证为主,而标实证候中以血瘀、湿热、湿浊证为主,且与营养指标中DEI、ALB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维持性腹膜透析营养不良患者的中医证型特点,为中医药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参考。方法:从实虚两方面对102例维持性腹膜透析营养不良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检查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各证型分布情况、证型与透析时间的关系以及证型与主观综合营养评估(SGA)、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总尿素清除指数(KT/V)的关系等。结果:本虚证中脾肾气虚证在透析初、中期出现;脾肾阳虚证主要在中期、后期出现;阴阳俱虚证分布在后期。脾肾阳虚及阴阳两虚证SGA和ALB、Hb、Kt/V明显低于脾肾气虚及气阴两虚证。标实证中热毒证及湿热证主要在透析早中期;湿浊证在早中晚期;瘀血证随着透析时间延长比例不断增加。无兼证SGA和ALB、Hb、Kt/V明显高于其他证型;热毒证、瘀血证及风动证SGA和ALB、Hb、Kt/V明显低于湿浊证及湿热证。结论:维持性腹膜透析营养不良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有一定规律可循,且与现代医学检查结果有一定相关性,可以为中医药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 结合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长春中医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透析中心规律性血液透析病人,通过横断面调查,分析研究对象的病历资料,对其进行询问、核查以及收录,根据结果完成《中医证候临床观察表》的各项内容。结果 392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阴阳两虚患者占比最多(33.41%),其次是气阴两虚患者(24.23%)与脾肾阳虚患者(18.62%)。患者中患有肝肾阴虚以及脾肾气虚在数量上比较接近,且数量相对来说较少;在标实兼证的患者里,血瘀证最为常见,湿热证排在次位,然后是水气证以及风动证。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或是肝肾阴虚的病人群体中,症状属于合并血瘀证的患者占多数;气阴两虚以及阴阳两虚的病人群体中,症状兼夹湿热,除此之外存在血瘀证患者占多数;风动证以及水气证只出现在患有肝肾阴虚、气阴不足或阴阳两虚的患者群体里。结论 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阴阳两虚证兼血瘀证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尿病、高血压、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3种不同原发病所致早中期慢性肾衰的中医证候特点,揭示不同原发病所致早中期慢性肾衰在中医证候上的差异性与统一性。方法:采用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方式,对符合纳入标准的98例慢性肾衰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归纳、分析其症状及中医证候,并对3不同原发病所致早中期慢性肾衰的证候特点进行总结、比较。结果:糖尿病肾病本虚证早期以脾肾气阴两虚以及脾肾阳虚为主,中期脾肾阳虚突出;在标实证中,早期以湿热、血瘀为主,中期以湿浊、湿热为主。高血压肾病早期以肝肾阴虚、脾肾气虚为主,中期脾肾阳虚、脾肾气虚为主;标实证以湿热与瘀血互为消长变化。肾炎后肾衰早期以脾肾阳虚为主,中期阳虚更甚,标实证以血瘀、湿热为主。结论:糖尿病、高血压、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3种不同原发病所致早中期慢性肾衰的中医证候特点存在一定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型特点,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参考。方法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2006年《慢性肾衰的诊断、辨证分析及疗效评定》标准对156例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收集血清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血红蛋白(HB);总尿素清除指数KT/V(总)和残肾尿素清除指数KT/V(残肾);血流介导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FMD)及容量超负荷(OH)等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各证型在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中均占有一定比例,且随透析时间延长,本证方面气虚向阳虚再向阴阳俱虚证转化,标证方面湿浊向血瘀证转化。结合各项检查指标,本证主要体现在脾肾阳虚及阴阳俱虚证型血ALB水平明显低于脾肾气虚及气阴两虚证(P<0.05),阴阳俱虚证型KT/V(总)最低,与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及阴阳俱虚证型的OH值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1);标证主要体现在无兼证型的年龄最低,湿热证与血瘀证年龄明显偏高(P<0.01),湿热证型的CR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血瘀证型的FMD明显低于湿浊证及热毒证(P<0.01),湿浊证患者OH值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1)。结论 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证型分布有一定规律可循,且与一些西医检查结果有一定相关性,能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慢性肾功能衰竭(CRF)中医不同证型患者的尿液蛋白差异。方法 选择251例2009年1月—2010年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肾病科住院的CRF患者,其中肝肾阴虚组34例,脾肾气虚组75例,脾肾气阴两虚组56例,脾肾阳虚组32例,阴阳两虚组54例,另选择健康人50名作为对照组。应用SELDI-TOF-MS技术,采用H4蛋白芯片技术进行尿液蛋白质组学研究,用蛋白芯片阅读器PBSⅡ对芯片进行扫描、分析。结果 CRF中医各证型组与对照组间发现49个差异蛋白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证型组间ROC曲线下面积显示:肝肾阴虚组和脾肾气虚组、脾肾气阴两虚组、脾肾阳虚组、阴阳两虚组以及脾肾气阴两虚组和脾肾阳虚组组间差异度较明显,脾肾气虚组和脾肾气阴两虚组、脾肾阳虚组,脾肾气阴两虚组和阴阳两虚组及脾肾阳虚组和阴阳两虚组差异度一般,脾肾气虚组和阴阳两虚组差异度不明显。结论 尿液蛋白标志物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CRF各证型组间生物学特点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高辉  汪涛  余仁欢  钟菁  王燕  苏国彬 《新中医》2015,47(7):73-74
目的:通过对长期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的临床调查,探讨CAPD患者功能性便秘的中医证型特点。方法:99例腹膜透析患者,分为便秘组54例,非便秘组45例。对便秘组和非便秘组进行频数分析和χ2检验。结果:本虚证中2组均以脾肾阳虚证为主,阴阳两虚证便秘组与非便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实证中以湿热证为主,湿热证便秘组与非便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便秘的证型特点是本虚标实。本虚证以脾肾阳虚为主,标实证以湿热证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腹膜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型、腹透相关腹膜炎及心血管事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腹膜透析患者的长期中医干预管理提供临床证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总结122例腹膜透析2年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中医证型分布、腹膜炎和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做统计分析。结果:患者腹膜透析前本证以脾肾气虚为主(P0.05),标证以湿浊、湿热为主(P0.05),透析2年后本证、标证分布变化不明显(P0.05),总体标证减少。危险因素方面,湿热证是腹透相关腹膜炎发生的高危中医证型,湿热证和水气证是发生急性左心衰、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急性冠脉综合征、高血压危象等心血管事件的高危中医证型(P0.05)。结论:湿热、水气证是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腹膜炎和心血管事件的高危中医危险因素。腹膜透析中医管理应结合患者的体质、证候,维护腹透患者脾肾之气,避免湿热、水湿之邪产生,以制定相应的中医诊疗和调护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肾炎和高血压病所致早中期慢性肾衰竭(CRF)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所收集的病例资料建立数据库,综合分析中医证候学特点。结果 慢性肾炎所致CRF早中期本虚证以脾肾阳虚最多,阴阳两虚最少;标实证以血淤证和风动证最多,湿浊证最少;高血压病所致CRF早中期本虚证以脾肾阳虚证最多,脾肾气阴两虚证最少;标实证:血淤证最多,水气证最少。结论 无论原发病是慢性肾炎还是高血压病,在慢性肾衰竭早中期,本虚证以脾肾阳虚最常见。标实证,慢性肾炎所致慢性肾衰竭早中期以血瘀证和风动证最常见,高血压病所致慢性肾衰竭早中期以血淤证最常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合并蛋白质一能量营养不良(PEM)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选择100例MHD合并PEM患者,按主观综合营养评估评分方法分为轻、中、重度PEM,根据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探寻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结果:中医主证出现率以脾肾气虚证最高,阴阳两虚证最低。标实证中湿热证出现率最高,其次为瘀血证。轻度PEM患者中脾肾气虚证和湿热证、瘀血证最多,随着PEM程度加重和尿素氮清除指数的降低,脾肾气虚证和湿热证、瘀血证比例减少,肝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和风动证、湿浊证比例明显增加。结论:MHD合并PEM患者中医证型主要以脾肾气虚证兼湿热证、瘀血证为主,并与PEM程度及尿素氮清除指数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护应用于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腹膜透析患者分为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根据临床特点,对不同的证型进行辨证施护。结果:患者身体恢复快,住院平均日、医疗经费都较前下降。结论:腹膜透析患者中医辨证施护,患者的症状得到改善,可提高患者身心健康水平、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李增变  张国胜  纠三伟 《光明中医》2020,(11):1612-1615
目的分析探讨慢性肾衰竭患者首次行血液透析前后中医证候变化规律及CRP、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变化情况。方法分别在9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首次行血液透析前后进行中医辨证分析,同时对患者的白蛋白(ALB)、肌酐(Cr)、尿素氮(BUN)、C-反应蛋白(CRP)以及K+、L、电解质水平等指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90例患者透析前后以脾肾阳虚证最多,其次是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次之,阴阳两虚证最少;均具有兼证,其中湿浊、血瘀和湿热3个兼证多见,透析后中医证型及兼证未见明显变化,中医症状较前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较透析前明显下降。实验室指标的比较在透析前约有51.04%的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透析后患者Cr、BUN、K+、L、CRP较透析前下降(P<0.05),而ALB水平有所上升(P>0.05)。结论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前以脾肾气阳虚、脾肾气虚为主要证型,初次透析前后脾肾气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脾肾阳虚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透析前后,患者的中医证型的变化不大,但行血液透析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不同证型的血清蛋白质谱的变化及生物学基础。方法:收集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83例及正常人36例并辨证分型,采用SELDI-TOF蛋白芯片技术对不同证型的血清蛋白质表达谱进行研究。结果:在慢性肾衰中医各证型的整体研究中,17个蛋白峰有显著差异(P0.001),通过层次聚类分析显示中医各证型之间聚类性质差异较小;通过对中医不同证型作两两比较发现,脾肾气虚组与脾肾阳虚组之间得到2个差异蛋白峰(P0.01),脾肾气虚组与阴阳两虚组得到4个差异蛋白峰(P0.01),脾肾气虚组与脾肾气阴两虚组之间得到5个差异蛋白峰(P0.01),脾肾阳虚组与阴阳两虚组之间得到4个差异蛋白峰(P0.01),脾肾阳虚组与脾肾气阴两虚组之间得到4个差异蛋白峰(P0.01),阴阳两虚组与脾肾气阴两虚组之间得到2个差异蛋白峰(P0.01);运用PCA分析显示,各证型组之间的差异蛋白峰能较好把各组相区分。结论:采用SELDI-TOF-MS蛋白芯片技术分析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不同证型血清蛋白质谱变化对探讨中医证型的生物学基础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陕西中医》2017,(8):1051-1053
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中医证候分布、病理分期与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60例确诊为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病理分期与理化指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各证型间病理分期及理化指标等方面的异同。结果:60例IMN患者中,中医证候均以本虚标实证为主。本虚证以脾肾气虚型、气阴两虚型多见,标实证以血瘀证多见,其次为湿热证。本虚证与标实证相关性显示,脾肾气虚证与水湿证、湿浊证呈正相关,脾肾阳虚证与水湿证呈正相关,气阴两虚证与血瘀证呈正相关。中医证型与病理分期相关性显示,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病理分期以Ⅰ、Ⅱ期多见,气阴两虚型病理分期则以Ⅲ期多见。中医证型与理化指标相关性结果提示,脾肾气虚型24hUp、血清Scr水平均高于脾肾阳虚型、气阴两虚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阴两虚型CHO、TG、尿NAG水平高于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URBC计数结果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气阴两虚型是IMN的主要证候,本虚证与标实证有一定相关性;气阴两虚型在肾脏病理分期、理化指标等方面变化损害较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中医证候肾脏病理的相关性,探讨中医辨证在推断IMN病情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IMN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病理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比较各证型间临床及病理等方面的异同。结果:IMN患者本虚证以脾肾阳虚型居多,标实证以血瘀证为主。气阴两虚型发病年龄要明显高于脾肾阳虚型和脾肾气虚型(P0.05)。脾肾阳虚型患者肾病综合征发生率要高于脾肾气虚型和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型与血瘀证呈正相关(P0.05);脾肾阳虚型与水湿证呈正相关(P0.01);脾肾气虚型与水湿证、湿浊证呈正相关(P0.01)。气阴两虚型患者体重指数要明显低于脾肾阳虚组和脾肾气虚组(P0.05)。各组间CKD分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间BUN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肾气虚型患者病理分期以Ⅰ期为多(P0.05),脾肾阳虚组、气阴两虚型患者则以Ⅲ期多见(P0.05)。气阴两虚型患者肾脏病理中慢性化及小管间质积分要高于脾肾阳虚型和脾肾气虚型。结论:IMN患者主要的中医证型有脾肾阳虚型、脾肾气虚型、气阴两虚型。本虚证与标实证之间存在相关性,气阴两虚型患者病情较其余证型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腹膜高转运持续不卧床式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患者的中医证型特点,分析影响证型的相关因素,为中医药治疗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医院腹膜透析中心长期随访的80例CAPD患者,记录症状体征与舌脉,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常规测定患者血糖、血胰岛素、肝肾功能、透析液肌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临床指标,行腹膜平衡试验评估腹膜转运功能(D/Pcr值),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HOMA-IR)及改良主观全面营养评估(Modified quantitative subjective global nutritional assessment,MQSGA)积分等。根据D/Pcr值分为高和高平均转运组(D/Pcr≥0.65 A组)、低和低平均转运组(D/Pcr0.65 B组),比较分析各组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1)A、B组血HOMA-IR、hs-CRP、MQSGA、血白蛋白(ALB)值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患者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脾肾阳虚为主;标实证以湿浊、血瘀为主,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组患者伴胰岛素抵抗者,以湿浊合并血瘀证为主;伴微炎症者,以湿热证为主;伴营养不良者,以脾肾阳虚证为主。结论:腹膜高转运CAPD患者的中医证型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脾肾阳虚为主,标实证以湿浊、瘀血为主,胰岛素抵抗、微炎症、营养不良等临床合并症影响患者的中医证型。  相似文献   

19.
146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临床分型及相关生化指标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钟建  何立群  丁小强 《中医杂志》2006,47(5):374-377
目的:观察慢性肾功能衰竭(CRF)中本虚证、标实证所占比例以及相兼情况,分析中医证型与相关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对146例CRF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并检测相关生化指标,对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统计.结果:(1)本虚证中以脾肾气阴两虚证最多,标实证中以湿热证最多;(2)标实证中湿浊证患者血清肌酐、尿素氮均显著高于湿热证和血瘀证;(3)血瘀证患者纤维蛋白原显著高于湿热、湿浊两证.结论:CRF的发生、发展与湿证关系密切,多表现为湿浊、湿热、血瘀、湿瘀等标实证型,在生化指标上主要与肾功能、血液动力学等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腹膜透析首次腹腔感染脾肾气虚证与气阴两虚证患者血清氨基酸水平的差异,为中医证型量化提供标准.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2月绍兴第二医院肾病科治疗的腹膜透析首次腹腔感染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属脾肾气虚和气阴两虚证者,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参数,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血清氨基酸水平.结果:共收集腹膜透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