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芍药甘草汤加味联合常规对症治疗萎缩性胃炎的效果及对血清IL-6、IL-17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疗的80例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有效率及治疗前后胃黏膜组织病理评分及治疗前后血清IL-6、IL-17表达水平。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有效率(95.00%,38/40)高于对照组(75.00%,30/40)(P0.05);观察组胃黏膜组织病理评分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IL-6及IL-17表达水平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芍药甘草汤加味联合常规对症治疗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能改善胃黏膜病理状况同时抑制炎症细胞因子释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清中汤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疗效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予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取清中汤加味治疗。连续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脾胃湿热证证候评分、胃镜下胃黏膜和病理分级评分、临床疗效、复发率以及血清IL-6和PGE2水平。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患者脾胃湿热证证候评分、胃镜下胃黏膜和病理分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5.65%)显著高于对照组(7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胃镜下胃黏膜和病理学分级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复发率(10.87%)低于对照组(5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患者血清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GE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清中汤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提高临床疗效和胃镜下胃黏膜和病理学疗效,降低疾病复发率,调节血清IL-6和PGE2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肠化方配合老十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患者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及血清白细胞介素-23(IL-23)、胃蛋白酶原1(PG1)的影响。方法将10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4例给予老十针治疗,研究组54例给予肠化方配合老十针治疗,2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记录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和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总积分,对比2组治疗后临床证候疗效和胃黏膜病理组织学疗效,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IL-23和PG1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和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临床证候和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治疗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IL-23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而PG1显著升高(P均<0.05),且研究组变化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肠化方配合老十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可明显改善胃黏膜病理组织学,降低血清IL-23水平并升高PG1水平,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化肝煎加减联合叶酸对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蛋白酶原、白介素族及丙二醛(MDA)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医院收治的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叶酸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化肝煎加减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PG)、白介素(IL)族、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1)实验组患者的血清PGⅠ水平较高,PGⅡ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患者的血清IL-1β、IL-6、IL-17水平较低(P<0.05);(3)实验组患者的血清MDA水平较低,SOD水平较高(P<0.05);(4)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P<0.05)。结论:化肝煎加减联合叶酸能够显著降低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PGⅡ、IL-1β、IL-6、IL-17及MDA水平,提高血清PGⅠ及SOD水平,改善胃黏膜腺体细胞功能及抗氧化能力,减轻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一贯煎加芍药甘草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及治疗后患者胃黏膜的变化情况。方法:将6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4)和对照组(n=33),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胃黏膜评分均降低,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贯煎加芍药甘草汤可通过抗溃疡、镇痛、抗炎的作用,促进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的修复,治疗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6月本院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西药对症治疗,研究组另给予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Webster评分、UPDR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Webster评分、UPDR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Webster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研究组有效率93.33%,对照组有效率56.6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UPDR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研究组有效率83.33%,对照组有效率43.3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帕金森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黄连素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病人的疗效以及对IL-6、IL-17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经胃镜检查符合CAG诊断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给予黄连素0.3 g 3次/d口服;对照组给予维酶素1.0 g 3次/d口服,疗程均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并复查胃镜及活检,进行组织病理学改善的评估;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的表达量。结果: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症状较对照组明显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病例改善比较,治疗组胃黏膜病理改变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6、IL-17的浓度比较,治疗组血清IL-6、IL-17的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连素能有效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分级,其作用可能通过下调IL-6、IL-17的表达而实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犀角地黄汤加味通过清除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改善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 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犀角地黄汤加味。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采集全血标本进行检测,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 治疗后,两组外周血Th1和Th17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而Th2和Treg含量明显升高(P <0.05);且治疗后研究组外周血Th1、Th17含量低于对照组(P <0.05),同时Th2、Treg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IL-6、TNF-α、白细胞介素-17(IL-17)、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同时血清TGF-β水平升高(P <0.05);且研究组血清IL-6、TNF-α、IL-17、hs-CRP、PCT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APACHEⅡ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糖尿病肠功能紊乱腹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68例糖尿病肠功能紊乱腹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糖尿病肠功能紊乱腹痛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腹痛、腹泻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芍药汤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芍药汤加味对患者血清NO浓度及其TNF-a、IL-6、IL-8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UC患者随机分为芍药汤加味组、SASP组和中西药结合组,分别进行治疗。选择肠黏膜病变、中医证候疗效以及测定治疗前后三组患者血清NO浓度、TNF-a、IL-6、IL-10的水平作为观察指标。结果三组患者的肠黏膜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芍药汤加味组对患者的证候疗效与SAS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中西药结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芍药汤加味组与中西药结合组治疗后血清NO浓度、TNF-a、IL-6、IL-10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SASP组治疗后血清NO浓度、TNF-a、IL-6、IL-10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芍药汤加味治疗湿热内蕴证UC有确切的疗效,这可能与它下调患者血清NO浓度及其TNF-a、IL-6、IL-8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萎胃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病理检查、胃黏膜组织及血清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8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萎胃颗粒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胃复春片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情况,ELISA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检测外周血及胃黏膜组织中p53的蛋白表达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病理表现积分均降低;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病理表现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p53蛋白含量及胃黏膜p53蛋白表达均降低;治疗组患者p53表达量降低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萎胃颗粒可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能降低外周血及胃黏膜组织中p53的表达量。  相似文献   

12.
刘佳 《光明中医》2023,(13):2450-2453
目的 探讨中和医派思想指导下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2年3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7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和试验组(对照组+中和医派思想指导下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各85例。2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2组各项指标。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2组治疗后各项症状评分、血浆生长抑素、血清CRP、IL-6、TNF-α、IL-8水平均降低,试验组低于对照组;血浆胃动素、胃泌素水平均升高,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中和医派思想指导下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可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肠功能,减轻临床症状,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3.
《四川中医》2021,39(8):80-83
目的:观察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0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消化科收治的108例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观察组予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症状评分、胃动力、血清三叶因子3(TFF3)及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89%显著高于对照组72%(P0.05);(2)观察组治疗后餐前、餐后胃电图幅值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两组胃痛、饱胀、口苦、嗳气、纳差症状评分均较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观察组治疗后炎性因子各水平下降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不适症状,恢复胃动力,其机制可能与调节TFF3、IL-1β和IL-6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逆萎益中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92例CAG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6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4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逆萎益中方治疗。2组均治疗16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胃黏膜病理检测指标[肠上皮化生(IM)、异型增生(Dys)]、临床症状(胃脘疼痛、胀满、痞闷、嗳气、纳差)及血清炎症因子(CRP、IL-6及TNF-α)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胃黏膜萎缩程度、IM、Dys评分均较前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胃黏膜萎缩程度、IM、Dy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各项症状积分均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项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CRP、IL-6、TNF-α水平均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CRP、IL-6、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逆萎益中方可有效提高CAG的临床疗效,可抑制患者血清CRP、IL-6、TNF-α的过高表达,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对细胞因子IL-8、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Hp相关性胃炎患者10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标准四联疗法治疗,治疗组采用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疗程1个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Hp根除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的Hp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积分,TNF-α、IL-8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Hp相关性胃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并能够通过降低IL-8、TNF-α的表达进而减轻胃黏膜的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丛集性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38例丛集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9例。对照组给予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治疗,研究组给予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疼痛评分、头痛次数、丛集期发作次数。结果: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VAS评分、头痛次数、丛集期发作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丛集性头痛采用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治愈率有显著提高,生理上病痛有明显减轻,发作频率减少,有助于改善预后,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胃阴不足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GA)证的疗效及对血清胃泌素(GS)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CAG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30例。对照组给予吗丁啉片,乳酶生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两组患者连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中医(TCM)证候相关症状评分、胃黏膜组织病理改变评分及临床疗效;检测两组血清GS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TCM证候症状及黏膜炎症、腺体减少、炎症活动度及肠上皮化生评分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为66.67%(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GS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联合吗丁啉治疗胃阴不足型CGA证的疗效明显,上调患者血清GS水平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丹芪祛瘀止痛颗粒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95例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治疗组47例,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治疗,治疗组给予丹芪祛瘀止痛颗粒治疗,2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时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受体I(TNFRI)]及细胞因子[生长激素(GH)、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及随访时主症积分、次症积分及总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治疗组各项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6、TNFRI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血清GH、EGF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治疗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芪祛瘀止痛颗粒可以明显改善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可能通过下调TNF-α、IL-6、TNFRI水平,提高GH、EGF水平而减轻胃黏膜炎性反应,修复胃黏膜,从而逆转胃黏膜萎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温胃阳汤治疗HP根除后脾胃虚寒证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疗效观察及其对血清胃蛋白酶原(PGI、PGII)及血清胃泌素-17(G-17)水平的调节作用。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07例患者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采用基础干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温胃阳汤,两组疗程均为12周,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总有效率、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总有效率及脾俞、胃俞皮温和任督二脉均温变化及血清PGI、PGII及G-17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胃黏膜炎症、炎症活动度、腺体萎缩程度、肠上皮化生积分均明显减少(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胃黏膜病理积分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胃黏膜病理有效率(包括腺体萎缩总有效率、肠上皮化生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PGI及G-17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PGII水平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红外皮温较治疗前均有上升(P0.05);观察组治疗后红外皮温上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联合温胃阳汤治疗HP根除后脾胃虚寒证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可促进胃黏膜病理程度好转,改善患者体质,其疗效可能与提升血清PGI、G-17水平、下调血清PGII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0.
刘睿  张薇  杨杰  张盈盈 《陕西中医》2020,(11):1539-1542,1547
目的:研究降逆胃舒汤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致萎缩性胃炎病理评分的功效。方法:选取238例幽门螺杆菌感染致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入选患者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配入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以常规西药四联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疗法的基础上给予降逆胃舒汤治疗; 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HP清除率并随访6个月统计复发率,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胃黏膜胃镜征象积分、胃黏膜病理评分及血清胃泌素-17(G-17)、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PGⅠ、PGⅡ)、PGⅠ/PGⅡ比值(PGR)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胃黏膜胃镜积分、病理评分及血清指标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胃黏膜胃镜积分、病理评分及血清指标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3个月时治疗组HP清除率为88.24%、对照组为73.11%,随访6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为3.81%,对照组为18.39%,两组HP根除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逆胃舒汤能够提高幽门螺杆菌清除率并降低复发,更有效缓解幽门螺杆菌感染致萎缩性胃炎的各项中医证候,进一步改善患者胃黏膜病理评分与胃镜征象,更良好的调节患者血清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