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热结旁流在《伤寒论》第321条曰:“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躁者,可下之,应大承气汤”。其证名见于《温疫论·大便节》。在《温病条辨》中对此证有更进一步论述:“阳明温病,纯利稀水无粪者.谓之热结旁流.调胃承气汤主之”.热结旁流是由于肠中实热积滞较甚,燥屎内结  相似文献   

2.
系统梳理《伤寒论》三承气汤证条文,分析各证候、病机,认为用痞、满、燥、实、坚区分三承气汤证有一定局限性。三承气汤证反映了阳明腑实证病机演变的三个阶段:调胃承气汤证为阳明腑实初期,燥热初结,胃气不和证;小承气汤证为阳明腑实中期,小热小实证;大承气汤证为阳明腑实极期,大热大实证。调胃承气汤的功效为泻胃中无形之结热,用芒硝的目的不是软化大便,而是解胃中无形热结。  相似文献   

3.
李梦缘  刘汶 《北京中医药》2021,40(6):607-609
承气汤类方在温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热结为承气汤证的基本病因,阴伤、气壅为其重要病机,可从"热""阴""气"的角度认识承气汤在温病中的治疗作用与应用注意.从热结角度,承气汤可用于阳明热结及兼证、热入血室证等;从阴伤角度,承气汤可用于阳明腑实兼有阴伤者、下后阴伤而邪实未净者、热结阴伤见神昏谵语者;从气壅角度,承气汤可用于肺肠、胃肠之气机壅滞,以及阳气郁遏之厥证.因而应用承气汤的过程中当细辨"热"与"结"、重视津液阴血损伤、注意应用时机及正气之荣枯.从"热""阴""气",即病因病机角度可更加系统地认识承气汤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1小承气汤使用的3个特点:一是以小承气汤"微和胃气";二是以小承气汤测试转失气与否;三是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提示3个问题:一是小承气汤证不一定是燥屎内结,很可能是大承气汤证的前奏;二是小承气汤的攻下力量比大承气汤要弱得多;三是小承气汤不在于泻实而是偏重于行气。2调胃承气汤证多是误治后出现的一些变证,属于邪热在胃,并非有燥屎结滞在大肠。所以关于"燥、实、坚"的说法,"燥""实"尚可,"坚"则无从解释,绝不能因方中使用了芒硝,就断定证中有燥屎结滞。3关于承气汤的命名,"承气",即帮助阳明大肠承接阳明胃的下降之气,与"亢则害,承乃制"没有关系。4调胃承气汤证是邪热还在阳明胃之际,唯恐大肠不能承顺胃气而正常通降,尤须清除胃热以防邪热下传,所以方名叫"调胃承气汤"。"调胃"二字已经明确显示,病在阳明胃而非在阳明大肠,之所以"承气",仍是秉承既病防变,提前截断的治疗思想。5三承气汤证,是阳明胃家邪热亢盛到阳明大肠燥屎内结的一个系统过程。阳明邪热在胃,如不及时清除热邪,就会使邪热进一步加重而耗伤津液,而成阳明大肠燥结,所以尽快用调胃承气汤清泻胃热,截断病情发展。阳明燥屎在肠,潮热、谵语、腹痛,甚则喘冒直视、循衣摸床,说明燥屎已成,所以可用大承气汤攻下燥屎。而从阳明胃家邪热到阳明大肠燥屎过程中,虽见有潮热、谵语、腹满,但尚不能确定腑实燥屎的形成,所以用小承气汤进行试探性治疗。  相似文献   

5.
急下存阴     
泄下法、早见于《内经》,张仲景继《内经》设三承气汤和三急下证,意在泻热而保存津液,明末吴又可著《瘟疫论》,认为下法不仅泻实、而且泻热,倡温病下不厌早之说,主张及时逐邪,勿拘结粪。叶香岩《温热病篇》云:“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可见不论病在气分,营分、血分均有可下之证。至于病有兼夹证,随证可以下法与他法合用,如热邪搏结的心下痞,则拟下法与清热法合用之大黄黄连泻心汤;水热结实之大结胸证,则拟泄热逐水之大陷胸汤;蓄血在里,则拟下法与活血化瘀法合用之挑核承气汤,抵当汤;温病因热灼津枯  相似文献   

6.
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为阳明腑实证下法代表方,主治阳明里热燥结实证。临床应用本方能治疗实热内结所致多种病证,虽所治病证表现千变万化,但只要切中病机,明了方义,随证加减,定能获桴鼓之效。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中少阴病急下证承气三法,一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二曰:"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三曰:"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少阴病急下证承气三法是伤寒六经辨证的最后阶段,其病机为"阳明失下而成"。有鉴于此,因阳明燥屎内结,热迫少阴,  相似文献   

8.
近代天津名医陈泽东所著《国医伤寒课义》论阳明病,以表里轻重提纲挈领,阳明在表之病分轻重,不仅分述仲景之葛根汤与白虎汤证治,而且还补充了麻黄加葛根厚朴汤补之的诊治经验。阳明在里之轻病分列调胃承气汤证及小承气汤证,阳明在里之重病则有可下可不下之别,可下者为大承气汤证及抵当汤证,不可下者有蜜煎导法及刺期门法,针对热入血室之证则补入苏柴桃红汤治之。  相似文献   

9.
承气之法,首见于仲景《伤寒论》。《说文解字》说:“承,奉也,受也。谨节其事承奉之义也”;《灵枢本输》说:“小肠大肠皆属于胃”,承气之气,即指胃肠之气而言。伤寒之邪内传化热入于胃腑,与燥屎相搏结而致腑气不通,症见痞满燥实者,以此法攻之,使热邪随燥屎荡然而解,腑气自通。此乃承接腑气使之通为用,故名之为承气法。温病之学源于《伤寒》,又异于《伤寒》,承气之法也是如此。伤寒之邪始于皮毛,首犯太阳,内传化热,可致阳明,经证不解,可入于腑,宿食热邪合而成燥屎。正如仲景所说,“阳明居中而主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当是之时,法用承气,多可速效。  相似文献   

10.
承气汤证是常见的中医急症之一,承气汤用于通下热结,为攻下峻药:用之恰当则能立杆见影,转危为安;用之不当则易伤正,加重病情,临证要谨慎施治。1 承气汤证的的辩证要点 承气汤证载于《伤寒论》,其证候表现有:“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阴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阳阴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二阳并病,太阳证  相似文献   

11.
小承气汤出自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由大黄、厚朴、枳实组成。《方剂学》将小承气汤列为大承气汤的附方,归于攻下之剂,言其具有轻下热结的作用,主治阳明腑实轻证。然细读《伤寒论》,张仲景称小承气汤具有“微和胃气”之用,并多次提及小承气汤主“和之”。可知张仲景运用小承气汤其本意不在攻下,但许多医家认为非阳明腑实之证不可妄用小承气汤,恐其攻下伤正,因此大大限制了小承气汤的临床运用。故本文总结《伤寒论》原文及各家观点,提出小承气汤非攻下之剂,实则为“和”法,并且从“微和胃气”、药物组成以及阴平阳秘等角度进行论证。文末通过临床典型案例分析,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临床运用小承气汤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正> 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始于1958年前后.多数人认为肠梗阻属于中医“关格”范畴.以前的医书虽也有记载“关格”用大承气汤治疗的,但多数医家治疗“关格”是不用攻下法,并且把下法作为治疗“关格”的禁忌. 急性肠梗阻为病邪在里,虽有“病邪在里则下之”之说,但攻下法为古人用于治疗急性热病之法.《蒲辅周医疗经验》中说:“下法,就是攻法,……下法也是急性热病常用之法.伤寒的阳明里热结实;温病在气分的热结胃肠,都要攻下,……慢性杂病有里实者,亦需攻下.”“大承气汤之用,必痞满燥实坚,脉沉实,苔老黄.”~(1))  相似文献   

13.
温病治疗运用通下法,具有“祛邪存正”的意义,目的在于逐邪热、下燥屎、保津液,是病邪入里、里结阳明阶段祛邪外达的重要治疗方法,也是“釜底抽薪”以求“急下存阴”的应急措施。对下法的运用,温病学派诸家论说甚详,均宗仲景之法,师仲景之方,并有很大发展,其用药之精当,辨证之细致,确能发前人所未发,从而扩充了下法的应用范围。一、里结阳明必用下法里结阳明即指热病过程中,病邪不从外解,邪热、积滞、燥屎等互结于足阳明胃及手阳明大肠的病理变化,也是运用通下法的辨证依据及病机所在。《伤寒论》中下法甚多,尤详于承气之运用,为治疗阳明腑实必备之方。温病学说亦宗其说,吴又可认为“其所同者,伤寒时疫皆能传胃,至是同归于一,故用承气辈”。  相似文献   

14.
罗萍 《江西中医药》2007,38(12):14-15
张仲景在《伤寒论》阳明篇中论述须有"胃中燥,大便必硬"、"大便难"、"胃中有燥屎五六枚"等才能用承气汤.后世医家大多遵守张仲景,对承气汤的适应证认为须有大便硬结不通或通而不爽的腑实见证,而对阳明无形热盛无便秘者多不用承气汤攻下.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逐邪勿拘结粪",认为承气汤是"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也",强调要早下,勿拘"下不厌迟"之说.此理论在继承张仲景攻下法基础上,补充和发展了下法的运用范围,且对现今急性热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 在“寒”、“温”之争的历史上,人们对使用下法也有过分别.如清·戴北山说:“温病下法,亦与伤寒不同:伤寒下不嫌迟,温病下不嫌早;伤寒在下其燥结,温病在下其郁热;伤寒里证当下,必待表证全罢,温病不论表邪罢与不罢,但兼里证即下……”把急性热病中应用下法的目的和时机,划了个深深的鸿沟,使之成为对立的两个天地.这种思想,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 为了弄清是非,今将《伤寒论》、《温疫论》、《温病条辨》三书中有关承气汤证的论述,作一比较,以见伤寒和温病在使用下法的原则上有无区别.  相似文献   

16.
浅析温病攻下十二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热疾病中使用承气法不仅证候甚多,范围甚广,而且针对的病位除阳明胃肠外,还兼及心、肺、小肠。现就吴鞠通等医家在这方面的论述作一归纳,概括为温病攻下十二法,以探其在治疗中的临床意义。一、燥结痞满,急下通腑温热病邪传至中焦阳明,与肠中糟粕相结而出现“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宜用大承气汤峻下热结。如属“阳明温病,诸症悉有而微,脉不浮者”,又宜用小承气汤轻下热结。但要注意,  相似文献   

17.
大承气汤了自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主治阳明腑实证,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四味药组成,具有峻下热结的功效,有通腑泻热,荡涤肠胃、逐邪外出的作用。对于燥屎内结、停痰蓄饮、瘀血内蓄、寒实积滞等证均可用之。根据以上特点,且许多脑病常兼夹腑实之证,因此大承气汤在治疗脑病中的应用很多。  相似文献   

18.
根据张仲景《伤寒论》阳明病原文,从热证、实证病机角度分析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证之病机演变,以期为运用三承气汤治疗阳明腑实之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伤寒下不嫌迟,温病下不嫌早”应如何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仲经 《中医杂志》2002,43(1):73-73
答:"伤寒下不嫌迟,温病下不嫌早",语出戴北山.还说:"伤寒在下其燥结,温病在下其郁热.伤寒里证当下,必等表证全罢;温病不论表证罢与不罢,但兼里证即下.伤寒上焦有邪不可下,必等结至中下二焦方可下;温病上焦有邪亦可下,若必等结至中下二焦始下,则有下之不通而死者."  相似文献   

20.
承气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针对阳明腑实证而设,具有通腑泄热,荡涤积滞,推陈致新的作用。吴瑭辑采前贤精妙,间附已意,在《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中对承气汤的运用颇多创新,研读之后,薄有体会,试叙之以就正于同道。遵承气之法而不拘于承气之方承气汤是苦寒攻下剂,伤寒和湿病均用之,俱以攻下中焦胃腑郁热、燥结,挽拯阴液为目的。《条辨》指出:“承气者,承胃气也。……邪气蟠踞于中,阻其下降之气,胃虽自欲下降而不能,非药力助之不可,故承气汤通胃结,救胃阴,仍系承胃腑本来下降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