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飞利浦HD11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657例下肢闭合性骨折患者的双下肢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有无血栓形成、血栓累及部位及血栓分期。结果:657例患者中,45例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均为单侧患肢。术前发现41例,其中急性血栓32例,亚急性血栓8例,慢性血栓1例;术后发现4例,均为急性血栓。多条静脉受累35例;单条静脉受累10例,其中大隐静脉入口处3例、股浅静脉1例、胫后静脉2例、小腿肌间静脉4例。完全闭塞30例,不完全闭塞15例。术前检查血栓累及髂外静脉3例、股总静脉24例、大隐静脉入口处28例、股浅静脉29例、股深静脉12例、腘静脉30例、胫后静脉31例、小腿肌间静脉4例;术后检查血栓累及股总静脉1例、大隐静脉入口处2例、股浅静脉1例、腘静脉2例、胫后静脉3例;胫前静脉及腓静脉未累及。4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血浆D-二聚体增高者45例,患肢肿痛者38例。单发小腿肌间静脉血栓者均无明显下肢肿胀。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不仅可检测出下肢骨折后静脉血栓是否存在,还可明确血栓的范围、部位、分期及管腔阻塞程度,对于指导临床早期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和预防急性肺动脉栓塞具有积极意义,可作为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张云  盛丽 《西部中医药》2016,(12):134-13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检查对创伤性骨折患者双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 393例骨折患者进行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45例(17.59%)。结论:骨折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作为骨折围手术期的常规检查项目非常必要,可为临床及时采取预防治疗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王萍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3):56-5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可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92例,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血管内径,血栓的位置、大小、回声及管腔内血流情况。结果:92例患者中,股一髂静脉血栓43例,占47%;小腿肌内静脉血栓28例,占30.3%;整个下肢深静脉血栓14例,占14.7%;肌间血肿5例,占5.6%,小腿皮下软组织水肿2例,占2.2%。92例患者中,检出血栓85例,其中双侧血栓2例,占2.4%;单发左下肢血栓58例,占67.8%;单发右下肢血栓25例,占29.8%,单发左下肢与单发右下肢血栓病例之比为2.32∶1。患侧肢体腘静脉、股静脉直径分别为(8.9±1.1)、(12.8±2.8)mm,显著大于健侧肢体的(5.7±1.4)、(9.1±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超声对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准确率较高,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可分为小腿静脉血栓(包括小腿肌肉间静脉丛血栓)、股一胴静脉血栓和髂静脉血栓,尽管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可以起源于下肢静脉系统的任何地方,但绝大多数起源于小腿深静脉,比目鱼肌静脉窦被认为是小腿深静脉血栓最常见的起源部位,它可以向胭静脉和股静脉扩展。血栓形成前状态是指机体处在血栓形成前期.  相似文献   

5.
为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笔者对2007年4月~2011年3月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血栓138例患者进行检查,探讨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超声影像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和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进行检查的3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开展超声检查,将诊断结果和声像图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30例患者的血栓分布中,1例胫后静脉、3例腘静脉及胫后静脉、3例腘静脉、4例腘静脉及股静脉、13例股静脉、6例股静脉及髂静脉,总检出率为100.00%,和临床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分型显示:18例中央型血栓、9例周围型血栓、3例混合型血栓;16例急性期血栓、11例亚急性期血栓、3例慢性期血栓。结论:通过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不仅有较高的检出率,同时还能够反映出血管病变和血流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观察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与肌间静脉血栓关系中的价值.方法:1100例疑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1100例患者的2200条下肢血管中深静脉瓣功能不全1388条(63.1%),其中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298条(21.5%);无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的812条(36.9%),其中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28条(3.4%).结论: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与肌间静脉血栓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高频及低频腹部探头二维超声检查在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6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均进行高低频超声检查,仔细观察血栓回声、范围、内径等特点。结果:超声检查36例患者均检出静脉血栓,患肢共37条,双侧患病1例,单侧患病35例(右下肢10例,左下肢25例)。血栓部位:腘静脉3例,胫前后静脉6例,股浅静脉7例,股深静脉8例,股静脉8例,骼外静脉4例。首次超声检查,明确诊断出34例,有2例首次检查未明确诊断,后经下肢静脉造影或再次超声检查确诊为静脉血栓。结论:高低频超声检查在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中,可靠性、准确性及阳性率较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彩超对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筛查的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200例单侧下肢骨折患者,术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来检测下肢深静脉,对是否形成血栓、血栓活动度、范围以及累及部位进行观察。结果 200例患者进行术前彩超检查之后发现25例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其中有2例为严重的深静脉血栓,10例为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有2例患者超声可以显示出血栓近端有活动度存在。结论彩超可以用来对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进行有效筛查,能够有效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范围与部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手术与麻醉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1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的周围静脉病变,其形成深静脉血栓的三大因素为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临床特点为下肢突然肿胀、疼痛、沉重,伴皮肤温度升高;查体见小腿肚饱满、紧硬,沿静脉血管走形压痛;好发于髂、股、腘、胫前、胫后静脉及小腿静脉丛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老年人骨折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4月—2016年10月收治的老年人骨折案例106例进行回顾分析,对患者的早期血浆D-二聚体进行化验,对患者下肢深静脉实施彩超检查,根据检验结果,得出老年人骨折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概率以及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位置。结果主要分析得出:(1)老年人在骨折后容易产生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大约为17.0%,主要产生下肢骨折血栓、上肢骨折血栓、骨盆与髋部骨折血栓等;(2)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中主要包含胫后静脉血栓和肌间支静脉血栓,有4例患者兼并两种血栓情况;(3)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验,有47例患者的化验值低于500μg/L,这47例患者中出现了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老年人骨折早期容易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尤其容易发生在下肢骨折患者之中,另外就算患者血浆D-二聚体化验值低于500μg/L,也是有可能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彩超检查运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连州市中医院收治的3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临床诊断结果,对彩超检查的准确性、特异度以及灵敏度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本组的30例患者中,17例为慢性期,占56.67%,13例为急性、亚急性静脉血栓,占43.33%;30例血栓患者中,16例为混合型血栓,占53.33%,10例为周围型,占33.33%,4例为中央型,占13.33%;同时,30例患者中,22例病变位于左下肢,占73.33%,8例病变位于右下肢,占26.67%;20例下肢静脉完全栓塞,占66.67%,其中2例为胫后静脉,占10%,3例为腘静脉,占15%,6例为大隐静脉,占30%,3例为股浅静脉,占15%,6例为股静脉,占30%;10例为下肢静脉不完全栓塞,其中合并下肢深静脉瓣关闭功能不全3例,占30%,胫后静脉及胫前静脉1例,占10%,2例为腘静脉,占20%,4例为股静脉,占40%。。结论:临床上给予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彩色超声检查,不仅准确率高,还具有可重复、操作简单、无创等诸多优点,是安全有效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老年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下肢筋膜内静脉凝结形成血栓,包括小腿的胫前、后静脉、腓静脉、肌肉静脉窦以及胭静脉、股深、股浅、股总静脉、髂静脉,是手术后老年患者的多发病。本病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怒张,严重者可发生肺栓塞,威胁患者的生命及造成血栓后综合征。治疗方法主要为抗凝、溶栓治疗。老年患者术后如果未能积极有效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则发病率甚高。现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骨伤科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也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及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对骨科髋部骨折患者施以有效的预防措施,不仅可以降低VTE的发生率、死亡率,而且可以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疗费用。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约占VTE的2/3,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多见于下肢深静脉,骨科大手术后常发生,一般无临床症状。根据部位,下肢DVT可分为:近端(腘静脉或其近侧部位,如股静脉)和远端(小腿肌肉静脉丛)。近端血管直径大,此部位栓子脱落后,易出现致命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  相似文献   

15.
段晔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4):2717-2718,272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9月—2012年6月本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下肢无病变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2组都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对照组静脉腔内见快速流动光点,观察组呈现静脉管径扩张。观察组的股总静脉(CFV)、股浅静脉(SFV)、胫周围静脉近段(PTV)与内侧腓肠静脉(MGV)内径值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CFV、SFV和腘静脉(POV)的CDFI值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能提供全面准确的资料,可以为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怀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提供恰当的干预时机。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益气通脉方与低分子肝素预防髋部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10月至2015年6月髋部大手术患者共4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3例。试验组给予口服益气通脉汤,对照组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周期2周,对比两组术后2周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小腿肌间静脉血栓2例,股前静脉血栓1例,股深静脉血栓1例,DVT发生率19.04%;对照组小腿肌间静脉血栓2例,股深静脉血栓1例,DVT发生率14.28%;两组在DVT发生率和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出血量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通脉方具有预防老年患者髋部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与低分子肝素相比,益气通脉方减少了术后出血,为益气活血利水法有效预防DVT提供了临床依据,两者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诊断双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局限性。方法以2016年1月—2017年1月为时间段,选取双下肢静脉血栓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非下肢静脉血栓住院患者3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30例经超声检出静脉血栓为:双下肢3例、右下肢10例、左下肢17例;累及腘静脉至胫后静脉13例、累及股静脉至胫后静脉12例、累及髂静脉5例。在下肢深静脉内径上,两组MGV、PTV、POV、SFV、 CFV等内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DFI值上,两组POV、 SFV、CFV等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诊断双下肢静脉血栓准确性高,可准确检出静脉血栓位置,特异性强,操作安全,且可对扩张的静脉管径进行有效观察,还能对血流充盈程度进行观察,并能对血栓进行准确分型,因而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预防与护理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我院12例外科手术患者予围手术期护理以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所患者均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预后较好。结论:下肢静脉血栓多由术后长期卧床引起,加强围手术期预防与护理能有效避免下肢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在下肢静脉血栓病变患者诊断中应用64排螺旋CT静脉造影诊断的价值。方法选2016年5月—2017年4月份在该院治疗的下肢静脉血栓疾病患者77例,全部患者都采取64排螺旋CT静脉造影诊断,观察诊断的情况。结果 76例患者—共显示213段下肢静脉血栓,分布位于胫后静脉、髂总静脉、胫前静脉、髂外静脉、股静脉与髂内静脉、股静脉;有17段为可疑血栓,主要包含13段股静脉、4段髂外静脉;有18例患者单独累及到左侧,有27例患者双侧均有累及。结论在下肢静脉血栓病变患者诊断中应用64排螺旋CT静脉造影诊断价值比较高,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评价综合性护理干预在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的作用。方法该次将该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患者7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进一步以随机分组法分成观察组35例,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对照组35例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并比较两组预防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结果在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上,观察组的5.71%,与对照组的25.71%比较明显更低,两组数据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基于围手术期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方案具备显著的效果,可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进一步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因此,值得采纳与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