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温伟波教授从肝脾二脏论治桥本氏甲状腺炎经验总结。温教授认为桥本氏甲状腺炎当属祖国医学“瘿病”的范畴;其病因多与情志失调,饮食失宜,体质因素,地理环境相关;其病机为肝郁气滞,脾虚痰实,互结筋络。提出了治瘿勿忘疏肝行气,健脾化痰,通筋散结并举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2.
李雪波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4):122-122
高脂血症是体内脂代谢紊乱导致血脂水平增高的一种病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多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脂肪肝等病密切相关。中医元高脂血症病名,从其主要症状来看可归于中医学的“湿阻”、“眩晕”、“中风”、“胸痹”等范畴。高脂血症的病因有很多,但脾失健运是其发病的首要因素。因膏脂的生成与转化元不与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关,故脾失健运是高脂血症发病的重要病机。所以笔者认为从脾胃论治高脂血症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脂血症是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从脾对高脂血症发病进行探讨,认为脾失健运是高脂血症发病的始动因素,辨治应重视健脾,旨在为今后进一步中医研究治疗高脂血症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介绍温伟波教授治疗津液病的学术经验。温教授认为津液病不外乎津液不足及津液运行障碍两个方面,消渴、肥胖、汗证等津液运行障碍所致津液病的发生发展与脾关系最为密切,多因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或禀赋不足,脾气虚弱,导致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蕴久化热而成,提出了补益脾气,清热化湿的治疗法则。  相似文献   

5.
潘宗妃  熊莉华 《陕西中医》2020,(10):1464-1467
历代医家多从三消分治糖尿病,认为其病位分属于肺、胃、肾,然而熊莉华教授认为五脏皆可致消,但脾统四脏,为治病之本。且三消皆与脾相关,胰亦归属于脾,治脾即治胰,故脾才是导致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并提出糖尿病应从脾论治的观点。从脾论治糖尿病应以健脾运脾为基本治疗原则,常使用益气养阴、理气化湿药物以健运脾气,调节中焦气机,以期恢复脾之转输功能。本文详细阐述了熊莉华教授从脾论治糖尿病的理论基础,并结合临床案例分析熊莉华教授从脾论治糖尿病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刘沈林教授为江苏省名中医,致力于肿瘤的临床治疗与科研工作多年,对消化系肿瘤的临床诊治经验丰富,疗效独到。笔者有幸跟随刘教授学习,兹将其治疗胃癌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冯明清教授从脾论治糖尿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总结了河南中医学院冯明清教授从脾论治糖尿病的经验,认为脾虎失运是糖尿病发生的主要病机,治疗以健脾益气为主,药用四君子汤和参苓白术散化裁,临证根据辨证的不同,还可辅以其它治法,如益气活血,疏肝健脾,健脾补肾等,后附冯氏诊治糖尿病验案3例。  相似文献   

8.
杨栋  杨曙东  李顺民 《新中医》2014,46(6):22-23
介绍李顺民教授从脾论治肾病的学术观点。肾病从脾论治源于"五脏相关"学说,中医认为脾、肾分属后天之本与先天之本,脾与肾之间存在着横向、纵向和交叉的多维联系,调理脾的功能可以影响肾病理生理状态,肾病可以通过治脾来完成。在临床实践中李教授体会到,脾虚是慢性肾脏病的基本病机,在治疗过程中保持脾气的健运是愈病不可忽略的基本环节,因此,提出了肾病从脾论治的学术观点,并认为肾病治脾适用于慢性肾脏病各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顾仁樾教授从脾论治眩晕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群  傅培红 《河北中医》2007,29(8):683-683
顾仁樾教授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心内科主任。从医40余载,治学严谨,致力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学验俱丰,尤其在眩晕诊治方面造诣颇深,临证擅长从脾着手,屡获佳效。我们有幸师承于顾老,亲聆教诲,深受教益,兹将其辨治眩晕的经验浅介如下。1脾虚为本痰瘀为标对眩晕的认识,朱丹溪有“无痰不作眩”及“治痰为先”之说,张介宾有“无虚不作眩”之说,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历代医家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归纳为风、火、痰、瘀、虚5个方面,而顾老认为痰、虚、瘀三者与脾密切相关。一则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忧思伤脾,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则气血生化乏源,以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振,血虚则清窍失养,进而作眩。二则脾为阴土,主运化,喜燥恶湿,若嗜酒肥甘,或饥饱劳倦,伤于脾胃,脾虚不运,水湿内停,聚湿生痰,阻滞气机,清阳不升,痰浊上蒙清窍,发为眩晕。三则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行艰涩,可致虚瘀共存;而脾虚不运,痰湿中阻,气血运行不畅,则瘀血内停,久病入络,可使眩晕反复发作,由此脾虚可致痰湿、血瘀。故眩晕证属本虚标实,正所谓“脾胃...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张永臣教授针刺从肝脾论治白浊经验。方法:阐述导师对于白浊病因病机的认识,结合临床验案介绍白浊古今病因病机的异同,介绍导师从肝脾论治白浊的方法与思路。结果:导师详辨病因病机,择经取穴,收效良好。结论:导师针刺从肝脾论治白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文章旨在探析曾松林教授从脾论治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特色经验。曾师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脾、肾,涉及肺,基本病机主要以肝、脾、肾受损为本,气滞血瘀水停为标,其中脾虚贯穿始终,故以“健脾疏肝,利水消肿”为基本治法,临床多以四君五皮饮加减治之,并提供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2.
浅谈从脾论治高脂血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脂血症的发病,脾失健运是首要因素。因膏脂的生成与转化无不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故脾失健运是高脂血症发病的重要病机。脾是影响血脂正常代谢的关键,因而在健脾的基础上活血化痰,能有效地降低血脂。从脾论治高脂血症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肝脾论治高脂血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脂血症是体内脂代谢紊乱导致血脂水平增高的一种病症.从其主要症状来看,可归于中医"眩晕"、"胸痹"、"中风"等病证范畴.  相似文献   

14.
高脂血症是体内脂代谢紊乱导致血脂水平增高的一种病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多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脂肪肝等病密切相关。中医无高脂血症病名,从其主要症状来看可归于中医学的“湿阻”、“眩晕”、“中风”、“胸痹”等范畴。高脂血症的病因有很多,但脾失健运是其发病的首要因素。因膏脂的生成与转化无不与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关,故脾失健运是高脂血症发病的重要病机。所以笔者认为从脾胃论治高脂血症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 高脂血症是体内脂质代谢紊乱,导致血脂水平增高的一种病症。从部分病例的主要症状来看,可归于中医“眩晕”、“胸痹”、“中风”等病证的范畴。但是临床上相当一部分患者无自觉症状,给中医辨证治疗带来一定困难。中医对该症的认识尚在探讨之中。目前除有人提出本症与肾虚有关外,与其它脏腑相关的报道不多。笔者将部分患者的发病特点与辅助检查结果综合起来观察分析,发现该症的产生与肝脾失调密切相关。肝脾失调是其产生的主要病理  相似文献   

16.
高脂血症即传统中医学所谓之“膏”、“脂”,因膏脂的生成及转化与脾主运化功能密切相关,故从中医学角度立足,认为脾失健运是高脂血症基本病机,其治以运化脾胃气机为主. 中医古籍中并无“高脂血症”和“血脂异常”的病名记载,但在《素问·通评虚实论》谓:“凡治消疸、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古代医家对于“膏粱之疾”的认识已与现代血脂异常的概念接近。  相似文献   

17.
从肝脾论治高脂血症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脂血症是体内脂质代谢紊乱,导致血脂水平增高的一种病症。笔者认为高脂血症的产生与肝脾失调有关系,肝脾失调是其产生的病理基础,“痰”、“淤”是其病变之标。治疗以疏肝理脾为主,兼顾其标。临床运用此法治之,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8.
杨牧祥教授从痰瘀论治高脂血症经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高脂血症是由于脂类代谢异常,血浆中脂质水平超过正常范围的病症[1],又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高脂血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杨牧祥教授是河北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第23、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医、教、研工作4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辨证用药独特,尤其对高脂血症的治疗,疗效显著。我们现将杨教授治疗高脂血症的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中医学无高脂血症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属于气血津液病变范畴,与痰浊、瘀血病证相似…  相似文献   

19.
李立志教授在传统中医诊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与长期临床实践,强调脾在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主张从脾论治,采用健脾益气、健脾养心、温脾补肾之法,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田芬兰教授擅长“从脾论治心病”,尤其对于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治疗提出了补脾温肾、化气行水、滋阴养血之法.本文将其学术特色概括为“谨守病机,综合治理,从脾论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