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针灸杂志》2016,(1)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痰瘀互结型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3例痰瘀互结型乳腺囊性增生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乳癖散结颗粒治疗。治疗12星期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各项评分、气郁质转化分及性激素水平,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0.9%和92.5%,对照组分别为46.0%和90.0%,两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各项评分(疼痛评分、肿块硬度评分、肿块范围评分、肿块大小评分及全身伴随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随访3、6个月疼痛评分、肿块范围评分及全身伴随症状评分与同组治疗后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气郁质转化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随访3、6个月气郁质转化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及随访3、6个月气郁质转化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E2含量与同组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P和PRL含量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是一种治疗痰瘀互结型乳腺囊性增生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药综合治疗乳腺增生痰瘀互结证的效果。方法:将109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56例与对照组53例。治疗组采用内服自拟消癖汤,外用自拟消癖散调敷在红外线乳腺治疗仪探头,对患者乳房结块进行局部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内服自拟消癖汤。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8.21%,对照组8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服兼外治综合治疗乳腺增生痰瘀互结证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口服中药。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清热化痰散结方治疗痰瘀互结型痤疮的疗效和复发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10月在深圳市中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痰瘀互结型痤疮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治疗组给予清热化痰散结方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多西环素片口服治疗,2组同时用药8周,治疗结束后对比2组患者痤疮综合分级系统(GAGS)评分积分及临床疗效,并随访2组患者治疗结束后3个月的复发率。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GAGS评分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2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复发率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2.5%,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清热化痰散结方治疗痰瘀互结型痤疮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散结乳宁膏外敷治疗乳腺增生症痰瘀互结型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散结乳宁膏外敷治疗,对照组予以消乳散结胶囊口服.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6.7%,对照组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肿块大小、范围、触痛、主观疼痛、结节BI-RADS分级评... 相似文献
6.
消痰软坚方治疗难治性肾病(痰瘀互结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著名中医吴康衡教授验方消痰软坚方联合泼尼松加环磷酰胺治疗难治性肾病(痰瘀互结型)的效果.方法:60例难治性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消痰软坚方,煎汤内服3次/d,疗程6个月.通过检测两组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血尿素氮及血肌酐变化来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经治疗后尿蛋白均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血浆白蛋白比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显著高于对照组(70%)(P<0.05).结论:消痰软坚方联合泼尼松加环磷酰胺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能有效地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河南中医》2018,(11)
目的:观察活血化痰散结汤联合冲和膏穴位贴敷治疗痰瘀互结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痰瘀互结型乳腺增生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予活血化痰散结汤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冲和膏穴位贴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及乳房疼痛时间。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93. 75%,治疗组有效率为97. 9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总积分及各项积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组肿块质地、肿块分布范围、肿块大小的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治疗组的乳房疼痛和次要症状体征积分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乳房疼痛时间短于治疗前,且治疗组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活血化痰散结汤联合冲和膏穴位贴敷治疗痰瘀互结型乳腺增生病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患者的疼痛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骨节Ⅳ号方治疗痰瘀互结型成人大骨节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病区痰瘀互结型成人大骨节病患者9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大骨节Ⅳ号方胶囊口服;对照组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联合维生素C片治疗。结果:治疗2月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9.58%.对照组为92.0%,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结束6月后,随访了95例,治疗组47例.对照组48例,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2.98%,对照组为31.25%,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出现胃肠不适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8%;对照组出现胃肠不适7例,头痛头晕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00%。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大骨节Ⅳ号方治疗痰瘀互结型成人大骨节病有较好的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比较中药穴位敷贴与口服"乳癖消"中成药治疗乳腺增生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采用中药敷贴乳房阿是穴、神阙穴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口服"乳癖消"中成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乳房疼痛、乳房增生肿块、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分级变化、不良反应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在乳房疼痛缓解、增生肿块缩小及分布减少(彩超检测下)方面均有较好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I-RADS分级均有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为93.3%;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的全身不良反应。结论中药穴位敷贴疗法能够消除或减轻乳房疼痛,减小乳腺增生肿块及分布范围,降低BI-RADY分级,提高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不良反应较少,患者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北京市房山区长沟中心卫生院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痰瘀互结型高血压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其中对照组口服马来酸依那普利片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化痰活血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45%,显著高于对照组83.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相比较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血压情况改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痰瘀互结型高血压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血压、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活络散结汤对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痰瘀互结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标准的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痰瘀互结型)48例60只眼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4例(30只眼),给予活络散结汤治疗;对照组24例(30只眼),口服维生素E、C,葡萄糖酸锌片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OCT)等的改变。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为41.6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活络散结汤对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痰瘀互结型)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清脂消瘀方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19年1月—2021年7月诊治的132例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66例采用清脂消瘀方治疗,对照组66例采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2组均嘱加强运动,戒高脂高热量饮食,疗程1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体质指数(BMI)、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控制衰减指数(CAP)、中医证候评分的变化,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12周后,2组患者ALT、AST、GGT、TG、TC、LDL-C水平均明显下降(P均<0.05),且观察组TG、TC、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12周后HDL-C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5)。治疗12周后,2组患者BMI、CAP、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 相似文献
14.
化瘀逐痰方治疗痰瘀互结高脂血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化瘀逐痰方的降脂疗效。方法 98例高脂血症患者 ,随机分组 ,治疗组50例 ,对照组 48例 ,分别口服化瘀逐痰方 1 0 0 ml,每日 2次 ,藻酸双酯钠 ( 0 .1 g/片 ) 2 0 0 mg,每日 3次 ,疗程皆为 8周。结果 化瘀逐痰方治疗后 ,血清胆固醇 ( TC)、甘油三酯 ( TG)明显降低 ,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 1 ) ,藻酸双酯钠治疗后 TC、TG亦显著降低 ( P <0 .0 1 ) ,但 2组比较 ,TC、TG的降低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 1 ) ,化瘀逐痰方组优于藻酸双酯钠组。结论 化瘀逐痰方能有效降低血中 TC、TG,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化瘀农痰方治疗痰瘀互结高脂血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化瘀农痰方的降脂疗效。方法 98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48例,分别口服化瘀农痰方100ml,每日2次,灌酸双酯钠(0.1g/片)200mg,每日3次,疗程皆为8周。结果 化瘀农痰方治疗后,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灌酸双酯钠治疗后TC、TG亦显著降低(P〈0.01),但2组比较,TC、TG的降低有显著性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对酒精性脂肪肝病(AL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患者按入组先后顺序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26例采用中药化痰祛瘀方加减治疗,对照组26例采用水飞蓟宾胶囊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片治疗。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31%、88.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LT、AST、TC和TG均得以改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8例患者肝脏恢复正常,对照组3例患者肝脏恢复正常。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2例患者出现轻度胃肠不适和头晕症状。结论:化痰祛瘀方加减治疗痰瘀互结型ALD的临床疗效与水飞蓟宾胶囊和还原型谷胱甘肽联用相当,可改善患者肝功能和血脂,减轻脂肪肝程度,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18.
《新中医》2017,(12)
目的:观察化痰活血方联合西药治疗痰瘀互结型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4例和对照组82例。2组均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马来酸依那普利片治疗,治疗组加用化痰活血方,2组均治疗8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中医症状积分以及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2.86%,对照组总有效率89.0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8周,2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8周,治疗组的收缩压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心率较治疗前下降(P0.05),并且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眩晕、头重如裹、心悸胸闷、呕吐痰涎、口淡纳差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仅眩晕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眩晕、头重如裹、心悸胸闷、呕吐痰涎、口淡纳差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均无明显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痰活血方联合西药可明显改善痰瘀互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血压、心率和血脂水平,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乳痛软坚片治疗痰瘀互结型乳腺增生病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乳痛软坚片治疗痰瘀互结型乳腺增生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中医辨证为痰瘀互结的乳腺增生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红金消结胶囊治疗;治疗组用乳痛软坚片治疗。两组均经期停药,1月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比较两组肿块大小评分、中医症候总积分及综合疗效。结果:两组均可明显缩小肿块、降低中医症候积分。两组比较,治疗组作用更显著(P<0.05);两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痛软坚片可以有效地改善痰瘀互结型乳腺增生病患者的症状及体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乳腺增生病又称乳腺结构不良症,是女性常见的乳腺疾病,约占全部乳腺疾病的75%,好发于20~40岁女性。本病是一组既非炎症亦非肿瘤的乳腺疾病。临床上以乳房胀痛及乳房结块为两大主症,并随月经周期的变化而发生轻重不同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