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型糖尿病早期从火热论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渴传统多以三消立论,或以阴虚为本,或以燥热为标的基本病机进行治疗。但临床观察所见,病变早期,多因饮食不节、情志过极和脂毒蕴结导致火热炽盛,而症见咽干口苦、心烦畏热、渴喜冷饮、多食易饥、尿赤便秘等。依据中医药在糖尿病早期治疗的优势,结合历代医家理论和临床实践,发现糖尿病早期都是一派火热征象,提出了"消渴早期当从火断"之说,并将"截断糖毒致损",甘寒清热、理糖泄毒作为消渴早期的治疗大法,对2型糖尿病早期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肝"论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仅缘于"肝"与目的特殊联系,亦在于由糖尿病(消渴)发展至消渴目病过程的病机演变规律。消渴日久,耗竭肾阴,肾为肝之母,肾亏日久,"母病及子",累积肝脏,并发目疾。消渴与消渴目病的防治,均宜"壮水清火",消渴以肾虚为本,治宜"壮水",以肾为主;合并目病以相火为标,治宜"清火",以肝为先。故临床防治消渴目病常在补肾经方基础上,辅以清泻肝火之品,巧用其归经特点与轻清上浮之性,使药达病处,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消渴目病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名称,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致盲率较高,是目前中西医治疗的难点,中医学对之多有论述,本文通过整理中医文献,总结出津液学说、气阳学说、玄府闭塞、瘀血阻络为消渴目病的主要病机,为消渴目病的中医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对于合并心功能不全的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患者,临床上单纯西医药干预效果往往不佳。本人结合临床诊疗情况及个人经验,以中医六经辨证为主要理论指导,发现此类患者多属心肾阳衰为本之"少阴病",且易于寒化而成"四逆汤证",在治则上应偏重温阳散寒,同时结合患者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及武汉地理气候特点,审证求因,随证治之。对此类患者投以"四逆汤"为主,随证加以清热解毒、通腑泄热之品,往往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通过1则临床验案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5.
蒲永文  蒲志孝 《中医杂志》2004,45(8):636-637
温阳法是八法之一,又称温里法、祛寒法.主要用于中焦虚寒、亡阳欲脱、寒凝经脉等证.中医认为,糖尿病与消渴基本一致.如<素问·奇病论>谓:"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宋代王怀隐等著<太平圣惠方>中又将消渴分为上、中、下三消,载方百余首,治疗药物多选择益气养阴之品.到金元时期刘河间等主张治疗消渴当以清热泻火,益气养阴为要.清代黄坤载等认为消渴责之于肝,而治疗亦力主清热养阴.至费伯雄则补充发展了化痰利湿之法.唯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三消症>中强调:"以燥脾之药治之",主张用理中汤倍白术加天花粉治疗.  相似文献   

6.
颜正华教授为我国首批国医大师,当代著名中医临床学家和中医药教育家.他尤擅长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诊治[1].笔者依据多年来跟随颜教授应诊之体会,对其诊疗消渴之临证经验进行整理分析.1治验简介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久则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一类病证.消渴病始载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奇病论》[2]云:"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指出消渴的病机为内热消烁,胃阴不足.《景岳全书》[3]云:"消渴病,其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颜教授认为,消渴病变主要在肺胃肾.  相似文献   

7.
阻虚燥热为消渴之总病机,故滋阴清热为治疗消渴之基本大法,常用滋阴药多为甘寒之品,如生地黄、沙参、麦门冬、王竹等;清热药多为苦家或甘寒之品,如石膏、黄连、天花粉、知母、山桅子等,乃以补肾清胃为要。笔者主张,滋阴清热法当佐用健脾法,以培补后天之本。其一.清热法当佐健脾法。是证若以燥热为主,宜重用普塞之品。但消渴之证,既有燥热,则脾气亦伤:过用苦寒,则更易伤牌之阳气,水不得升,火不能降,而燥热更炽。正如《病机汇论》所言:"最忌苦寒之品多用、该用,致坚结未开。而胃气转伤;传为中满寒中者有之",阐明不可独用…  相似文献   

8.
正米烈汉教授强调肾虚血瘀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基本病机,运用益气滋阴、活血通络法,用扶正通痹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甚佳[1],介绍如下。1主要病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应属中医"消渴痹证"范畴。病久及肾,故消渴及消渴变症无不与肾虚关系密切。消渴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消渴日久,燥热耗伤津液,阴伤气耗,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损。阴虚火旺,煎熬营血,  相似文献   

9.
《国医论坛》2021,36(3):11-12
糖尿病腹泻是糖尿病胃肠自主神经病变而引发的一种慢性并发症,以便稀,便次增多,或大便失禁为主要表现。此病属于中医"消渴""泄泻"范畴,见于消渴病的中后期,以虚证为主,多因阳气衰弱,不能固摄而致。治当从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入手,以温脾补肾,调和肝脾为法治之。  相似文献   

10.
王明炯  王文华  余钰 《河南中医》2019,39(10):1459-1462
厥阴病之渴乃胃热所致,此热乃虚热,"消渴"和"吐蛔"实非厥阴提纲的"必然证",而是"或然证"。小青龙汤证水气停留在"胸膈之间",致"寒水射肺"或"支乘于心",寒水射肺则"欲饮水",支乘于心则"恶水不欲饮",故小青龙汤证有"渴"与"不渴"。文蛤散证实乃水饮所致,此水在胸隔之间时,"渴"与"不渴"均可出现。五苓散证之渴的原因比较独特,是由"肺中、心下有水"和"脾虚客热"共同作用而致,仲景称之消渴。《伤寒论》中的口渴多为"阳明有热"和"水气内停"所致,亦有复杂情况,涉及此两个因素中的一个时患者反无口渴,与人体阳气的功能状态和涉及脏腑不同相关。  相似文献   

11.
"在表之阳"的意义包涵了"在表之阳""在表之阴""在里之阳""在里之阴"。了解"在表之阳"的出入运动,有助于鉴别临床疾病因阳气运动而出现的诸多假象,也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伤寒论》中的失治误治。但是"在表之阳"的论述不足之处也有很多,比如"在表之阳"仍可细分,卫气与荣气皆属于"在表之阳",但"在表之阳"的分类却远不止卫气和荣气那么简单。另有不足为此处仅介绍"在表之阳入里"和"出为在表之阳"的出入方式,除此之外尚有体外阳气助"在表之阳",以及"在表之阳"散于体外,但是这两种"在表之阳"的运动方式《伤寒论》中论述不多。此外,《伤寒论》中尚有"在表之阴"的运动,或者是"在表阴阳"的运动,只是不及"在表之阳"的运动清晰明了,可以通过"在表之阳"的运动触类旁通地去理解这些运动。  相似文献   

12.
黄为群  周洲 《河北中医》2008,30(2):156-157
<中医内科学>"消渴"中阐述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其病理特点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变脏腑以肾为主,并与肺、胃关系密切.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我们认为,<中医内科学>中关于消渴的论述难以满足现代糖尿病的中医诊疗需要,现将消渴临床辨证论治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李凯  李秘 《河南中医》2020,40(2):163-166
根据六经是基于脏腑经络的理论,肝脏为厥阴的脏腑基础,厥阴病病机为:病至厥阴,体阴(肝血)亏损,引起用阳(肝阳)的不足,而用阳的亏虚,又引起体阴的病变。厥阴病阳虚的特点为:体阴不足,用阳不及致肝经虚寒,阳气不通。而厥阴阴虚主要涉及肝脏,临床表现为肝筋及经络失于濡养的肝系症状,使用乌梅、当归、白芍等入肝养血之品养肝柔肝,补养肝体。厥阴病体阴不足,用阳不及,阳气不能疏泄,故郁而化热,厥阴病之热的来源可总结为:体阴不足→用阳亏虚→阳气疏泄不及→郁而化热,热像并非厥阴病必见症状,如果无郁而化热之证,只需补肝体,助肝用。《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提纲证中所提到的脾胃症状病机为厥阴肝木之气不能疏泄,引起脾土运化不及,故出现不能运化津液的"消渴",不能运化水谷的"饥而不欲食",用黄芩、黄连清解肝经郁热,干姜、人参补中焦虚寒。  相似文献   

14.
《辽宁中医杂志》2017,(12):2535-2537
"消渴肾病"的病机十分复杂,阴虚燥热为主,兼有瘀浊内阻贯穿病程始终,阳虚亦是其发生发展中的重要环节。而扶阳学派对"消渴"的认识以阳虚为本,认为消渴肾病亦有"坎中一阳"之不足,主张在益气养阴的基础治则上,注重解毒扶阳的运用,调节阴阳平衡。文章则基于"扶阳学说"的"扶阳"理念,由《伤寒论》"寒热并用"的治法得以启发,认为疾病治疗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有是证则用是药,鉴于"消渴肾病"的复杂病机,单纯"清热"或是"温补"不足以兼顾变生之病证,宜因时、因地、因人施治,治法上应予重视"寒热并用"。  相似文献   

15.
消渴从湿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或伴有消瘦、尿甜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它可包括现代医学的糖尿病;但不能认为消渴与糖尿病等同。中医认为消渴的主要病理是:肺燥、胃热、肾虚所致,且三者又可互相影响,而关键是以肾阴亏虚为主。因患者的病因与体质不同,在临床上肺、胃、肾的症状表现各有偏重,遂有上、中、下三消之别,故传统的治则均以生津养阴为主,而上消重在清肺润燥,中消重在清胃通便,下消重在滋阴补肾;倘因病久而阴损及阳,以致肾阳亦衰者,则治宜温阳滋肾,阴阳兼顾。按照上述的理论指导临床,如辨证明确,  相似文献   

16.
清代名医陈士铎治疗消渴病立法巧妙,用药精当,为后世治疗消渴病提供了范例。笔者通过分析陈氏《石室秘录》中辨证用药,探讨陈氏对消渴病的治法,兹述如下。1提出从肾论治消渴病的方法陈士铎《石室秘录.内伤门》卷四指出:"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以肾虚致渴,而无不同也。故治消渴治法,以治肾为主,不必问其上中下之消也。"指明了消渴病分上、中、下三消,以治肾为主,体现陈氏从肾论治消渴。"命门"学说在陈氏的著作中都有体现。消渴病的主要病机是阴精亏损,燥热偏盛。肾为"先天之本",肾藏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肾为元阴元阳之脏,肾阴虚肾阳虚损均可导致消渴,从肾论治消渴病符合中医对于消渴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姜文生 《河南中医》2007,27(11):34-34
俗言:"内科不治喘",大概因喘证多发病急骤,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病因多端,病变涉及五脏,认证不易,获效较难之故.世医治喘或以祛邪利气,采用温化宣肺、清化肃肺、化痰理气之法;或以培补摄纳,采用补肺、健脾、益肾等[1].鲜见用"下法"治疗喘证者,笔者临床十多年,在中医辨证论治喘证的同时,对一些难治的顽喘,单用或结合运用通导大肠之下法治疗,常获显效.  相似文献   

18.
正糖尿病以多尿、多饮、多食、疲乏等为主要表现,为临床常见疾病。中医古籍记载为"消渴",病机多以燥热偏盛,津液耗伤立论,治疗多从"三消"入手。然痰湿与消渴亦互为因果[1]。关于湿浊与消渴,《素问·奇病论》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指出过食肥甘,脾胃功能障碍为消渴的发病原因之一。《临证指南医案》载"治之以兰,除陈气也"[2],指出治疗消渴病应涤甘肥、醒脾气、化湿浊。有研究表明,肥胖型2型糖尿病脾虚湿困证  相似文献   

19.
新诊断超高血糖,是指糖尿病诊断时间小于1年,糖化血红蛋白(Hb Alc)≥9%,空腹血糖≥11mmol/L(参照2013年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标准)。消渴病传统多认为阴虚内热为基本病机,治疗或以阴虚为主,或以燥热为主,但在具体临床诊疗中,在消渴病早期,患者因各种因素,如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及过食肥甘致郁结化热,症见口干口苦,心烦喜饮,多食易饥,眠差易怒,便秘尿赤等临床症状,呈现出一派火热炽盛之象。岳仁宋教授运用中医理论,结合历代医家经验,发挥中医中药在消渴早期治疗中的优势,提出"消渴早期当从火断"及"截断糖毒致损"的理论,运用甘寒清热、祛瘀泄毒作为消渴早期治疗的基本方法,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疗效,为临床消渴早期的干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1生活起居护理 消渴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主要特征。中医认为,其病因多由身体阴虚,复因饮食不节,情志缺调,劳欲过度致肺燥、胃热肾虚而成。其病机主要是燥热偏盛,阴津亏耗。若迁延日久,阴损及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