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0,(6)
临床上,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石学敏院士针对本病提出以"调神"为本、分期治疗、辨证选穴的治疗方案,同时强调针刺顺序及手法量学并辅以灸法,可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相似文献
3.
4.
周仲瑛教授是当代著名中医药学家、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药领域)传承人,学识丰富,医技精湛,尤善诊治疑难杂症,临证屡起沉疴,疗效卓著。笔者有幸随侍周老门诊,现选取周老治疗神经系统验案2则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6.
1 健脾益气法治疗2型糖尿病 王某,男,56岁,1998年8月30日初诊。患者乏力、口渴多饮、多尿、消瘦半年。3d前在某医院被诊为“2型糖尿病”。刻诊:自觉乏力、口渴多饮、多尿,纳食正常,眠可,大便正常,无明显手足麻木及疼痛,舌红少津,苔燥,脉沉细。血糖10.5mmol/L。辨证:气阴两虚,燥热内盛。药用黄芪30g,白术、茯苓各12g,山药9g,黄精、葛根、天花粉各30g,麦门冬15g,生地黄、枸杞子、黄连各9g,玄参12g。12剂。 相似文献
7.
许鑫梅(1940-),女,江苏省吴江市人。1964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本科,留校从事内科教学、临床与科研工作至今。致力于肝胆疾病、溃疡病、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及老年病研究,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中医内科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学会广东分会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撰写了《慢性胃病从肝论治》、《慢性胃炎消胀六法》、《脾胃病与身心医学》等多篇医学论文,主要著作有《内经要览》、《中医内科》、《养身长寿》等。 相似文献
8.
9.
10.
11.
许芝银教授治疗甲状腺疾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芝银教授系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 ,全国中医甲状腺学会主任委员。从事甲状腺疾病的研究 30余年 ,学识渊博 ,临证经验丰富。我们有幸侍诊于侧 ,现将许老师治疗甲状腺疾病的经验浅述如下。1 甲状腺腺瘤甲状腺腺瘤是起源于甲状腺滤泡组织的良性赘生物。好发于 2 0~ 4 0岁女性。其特征为颈前肿物 ,多为孤立性结节。结节呈圆形或椭圆形 ,表面光滑 ,质地较周围正常组织略为坚韧 ,无压痛 ,边界清楚 ,与皮肤无粘连 ,可随吞咽上下移动。相当于中医学肉瘿范畴。《医宗金鉴》曰 :“脾主肌肉 ,郁结伤脾 ,肌肉浅薄 ,土气不行 ,逆于肉… 相似文献
12.
13.
14.
文章介绍了王绵之教授治疗儿科常见病的经验.王老认为,儿童为嫩阳之体,脾常不足,故损伤脾气脾阳就是折伤其嫩阳,使其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治疗用药强调时时保护脾胃,切忌过于寒凉、苦寒伤胃,在儿科常见病消化不良、疰夏、虫证、腹泻、慢惊风等疾病治疗中,均非常重视脾胃功能;此外,王老谙熟药性,讲究配伍,注重用法,避免误伤脾胃.总之,保护脾胃,寓防于治,及其对于民间医学经验的积极吸收,形成了其防治儿科疾病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5.
张瑞林是湖南中医药大学退休教授,1955年7月毕业于湖南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参与筹办湖南中医学院。从医50余年,对甲状腺疾病的治疗具有真知灼见,验案颇多。笔者有幸师从,受益匪浅,笔对张老师早年的临床治疗甲状腺疾病的病案进行了整理,并总结其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16.
刘文峰足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授,内分泌科首席专家,硕十研究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从事临床诊疗与科研工作40余年,积累了丰富经验.现将刘教授治疗咽喉疾病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邹燕勤,女,生于1933年,江苏无锡县人。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国中医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邹燕勤教授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在其父著名中医专家邹云翔教授指导下长期从事中医肾脏病的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对肾小球肾炎和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药治疗有独到见解和深入的研究。主持卫生部及江苏省级科研项目4项,以主要科研人员参加研究4项。现已完成的5项课题经专家鉴定均达国内先进水平,部分内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江苏省人民政府重大科技成果2等奖1项,3等奖2项,首届中医药工程国际学术会议金陵杯金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22篇,编写学术专著2部。 相似文献
18.
沈英森教授治疗肺系疾病临床经验丰富。灵活运用解表与宣肃并举、化痰消瘀变通、补肺善用益气滋阴,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19.
笔者从师李晓春教授多年,其治学严谨,学贯中西,经验丰富,治疗胃肠疑难之病有独到之处。笔者就学习所得,选择两个病种分析如下:1 慢性萎缩性胃炎 该病为临床常见,但治疗较为棘手,且易引起癌变。因此,积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意义很大。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部不适,或嘈杂,或隐痛、胀痛、刺痛,食后腹胀,纳差,消瘦等。属中医胃脘痛、痞满、嘈杂、纳呆的范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组曾称之为胃痞。胃镜检查常发现粘膜色泽灰白、灰黄或灰绿及血管透见等。病理可有肠上皮化生及非典型增生。李师将其分为4个证型辨治,收到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