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回顾分析《脉经》中关于绝脉的论述,对绝脉的病机、表现形式,以及绝脉与时间、体质、疾病等因素的关系作了归纳,对指导临床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晋·王叔和总结前人经验,参照并引用《内径》、《难经》、《针灸甲乙经》及张仲景等有关脉诊的论述,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发挥,著成《脉经》一书.这是中医典籍中第一部脉诊专著.该书完成了“独取寸口”脉法,明确提出寸口三关的划分及其分主脏腑,规范了二十四脉及其脉象,开创脉象鉴别之先例,进一步继承和丰富了脉证联系等.《脉经》一方面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另一方面系统地规范和完善脉诊体系,成为脉诊史上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它不但对中医学起到推动作用,后来传及海外,对世界医学亦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脉经》与仲景脉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杂病论》全书各篇中均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为题,把脉和病、证、治列为同等重要的地位;还有《平脉法》、《辨脉法》两个脉学的专篇。但《伤寒杂病论》曾遭散佚,目前只能见到经后人整理的书本,根据这些书本统计,《伤寒杂病论》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条文涉及到脉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不局限于以往的形式方法将独到的理论思想与临床实践灵活结合所编撰而成的经典著作。在《伤寒论》中,仲景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阐述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对阴阳的运用和理解均十分透彻。书中脉证并重,有关脉学的论述,更是高度显现了独具特色的脉学思想,乃是后世脉学发展成熟的奠基。辨脉常以阴阳学说为理论指导,人体阴阳变化也通过脉诊得到显现,两者相辅相成。仲景常以阴阳为纲领来分析脉象,将脉形、脉势、脉位等划分为阴阳两类,称其为脉阴阳。同时,脉是气血运行的外在表现,通过脉象的阴阳,可以观察人体内阴阳消长盛衰,预测疾病的病位、病性、转归与发展。故“阴阳脉法”能够体现人体阴阳与脉阴阳之间互为呼应的关系。本文对《伤寒论》中的有关脉阴阳原文进行了归纳、整理、分析,从“阴阳为辨脉总纲”“脉证分阴阳”“脉示人体阴阳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辨析,并结合历代医家的观点,浅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王叔和(201—280年),名熙,魏晋时期著名医家、医书编纂家,东汉末年山阳高平(今微山县两城)人。其人性度沉静,博好经方,尤精诊处,洞识养生之道,深晓疗病之源,著有《脉经》,并对《伤寒论》作整理编纂。《脉经》一书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又是一部保存了大量针灸资料的医学巨著,其中涉及针灸的内容约占全书的八分之一,对发展中医针灸理论和临床提供了借鉴,笔者现就其针灸方  相似文献   

6.
马王堆帛书<脉法>和<阴阳脉死候>,主要论述经脉病证治疗及三阴五死证候,书中没有关于诊脉的内容,参阅<灵枢·经脉>篇中的经循路线、脉病主证、经病治疗及五阴死候等内容,初步认定二书不是脉象诊断学书籍,也不是独立成篇的著作,它们应与<阴阳十一脉灸经>是同一部书,即今之<灵枢·经脉>,只是前者成书较早,文理简略,而后者成书较晚,论述详尽.  相似文献   

7.
8.
法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敦煌写本残卷《玄感脉经》(P.3477)是20世纪新发现的非常珍贵的隋唐时期中医脉诊文献.该残卷被抄录见世后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展开了多层面的研究,侧重点主要在抄录、题跋与校注等文献学层面,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也有部分学者论及撰者与撰写抄写年代、文本结构、学术思想、文献价值等层面的问题.但...  相似文献   

9.
阴阳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对中医学的各个科系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针灸学科无论是对辨证诊断,还是治疗原则、配穴方法,乃至具体病症的治疗手法,同样意义重大。现就临床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绝骨」穴别名「县钟」,属于足少阳胆经,在新针灸学则于下肢前外侧线,十四经发挥云:「悬钟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脉中。」考其他各书取法大致皆同,日本文部省经穴调查会审定之简便取穴法则在外踝上约三指横径,似稍异。又「难经」结合是穴之  相似文献   

11.
据目前所知,敦煌脉书约有七部,即《玄感脉经》、《平脉略例》、《五脏脉候阴阳相乘法》、《青乌子脉诀》、《七表八里脉三部脉》、《亡名氏脉经第一种》、《亡名氏脉经第二种》等。《玄感脉经》,卷子高27厘米,存69行文字,现存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编号P-3477。  相似文献   

12.
《内经》与《脉经》均记载了人迎寸口脉法,但两者区别较大.通过分析推理《内经》《脉经》及后世医家的相关论述,发现《内经》人迎寸口脉法既可提取盛虚紧代等脉象,亦可通过对比人迎寸口盛虚判断经脉脏腑病变;而《脉经》人迎寸口脉法实质与后世寸口脉法一致,即通过候诊寸关尺各部虚实判断脏腑经脉病变.  相似文献   

13.
敦煌《脉经》,指法国所藏P.3287写卷,有称《三部九候论》、《脉经又二》者。这部写卷,内容广泛,其中论及针灸学术内容的约占八分之一。本文仅就《脉经》有关针灸学术内容略陈管见。一、针药灸熨综合治疗敦煌《脉经》载药方13首,腧穴14个。其中治疗伤寒中风,服桂枝汤、葛根汤,摩以治风膏,针风府、天柱、灸大杼。这一则  相似文献   

14.
《脉经》《脉经》为魏晋·王叔和所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脉学专书。约成书于公元三世纪。叔和集西晋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取《内经》、《难经》,华佗、张仲景等有关论述,结合个人心得体会,分门别类,全面地阐述了脉学理论。对后世脉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隋书·经籍志》载:“《脉经》十卷,王叔和撰。”后来,北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太阳篇94条谓:“太阳病不解,脉阴阳俱停,必将振慓,汗出而解。……”文中“脉阴阳俱停”,历代注家见解颇不一致。有作调匀解者,谓指六脉浮沉正常,如成无己、方有执、俞嘉言诸氏;有作停止解者,谓六脉停止沉伏,如程应旄、钱潢、《金鉴》诸家;日人丹波氏认为必是讹误,陆渊雷氏更对本条持全盘否定态度,径谓明是迷信脉法之人,凭空臆测,非仲景原文;亦有认为停字系微字之误,等等。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将辨脉寓于辨证之中,提高脉诊在临床诊疗的作用,王叔和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地补充扩展仲景脉学思想,可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①诊脉部位,独取寸口;②寸口分候,脏腑对应;③规定脉象,分门别类;④脉象主病,一一对应;⑤妇儿脉象,脉法大成,最终使独具特色的中医脉诊雏形初定.  相似文献   

17.
中医脉象概念的基础是多维综合、个体化、动态性的指下脉感,概念分类的主观性及用语形式的不规范导致早期医籍中脉象表述存在诸多问题。《脉经·脉形状指下秘诀》通过脉名系统的构建对纷杂的脉象表述作出了术语化、标准化的革命。其构建在文本层面上可归纳为脉象概念的归并、分化、排除、定义调整及系统排序几种。脉名的制定符合术语学基本原则,稳定性较强,为后世脉学提供了精简统一的脉名范式。另一方面,其存在的局限性亦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现代脉学研究对古医籍脉学条文的挖掘整理应建立在理解脉象表述特征及脉名系统构建源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脉名系统指导的同时不滞囿于其中。  相似文献   

18.
《脉经》是魏晋名医王叔和集3世纪以前脉学精华而成的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其学术思想主要来源于《内经》、《难经》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等。自此构建了中医脉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为中医脉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中医脉学、诊法、辨证、治疗及古医学文献保存上均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王叔和所著《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经典著作,它集魏晋以前脉学文献之大成,构建了中医脉学体系,使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更为紧密,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脉经》不仅对后世脉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针灸学乃至整个中医学的向前发展亦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故通过对王叔和《脉经》原文的梳理,总结其对针灸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了经络腧穴理论;详细整理了经脉证候和主治病证;强调经络辨证,即提出脉针相应理论,发展了刺灸方法的临床应用,注重针药并用。  相似文献   

20.
申智荣  赵旭斌 《光明中医》2008,23(7):930-931
阴阳跷脉循行所经之穴均非本经独有之穴,且二脉均属奇经之一,都起于跟中而连于目,可调节全身经络气血、司眼睑开合、主关节运动等。临床可用于治疗诸目疾、肢体关节病、睡眠障碍、生殖前阴疾病等诸多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