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清上蠲痛汤对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颈源性头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清上蠲痛汤加减治疗。对患者中医症候进行积分,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VAS)及颈椎活动度(ROM),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并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右侧椎动脉(RVA)、左侧椎动脉(L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峰流速(Vs)、平均流速(Vm)。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0. 62%及65. 63%,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VAS评分及ROM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 05),治疗后观察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RVA、LVA和BA的Vs、Vm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 05)。结论:清上蠲痛汤可显著改善颈源性头痛患者的中医症状,减轻疼痛及颈部僵硬程度,改善局部血流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桂枝加葛根汤辅助针灸治疗颈椎病的近期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34例颈椎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桂枝加葛根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中医症候及不良反应,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右侧椎动脉(RVA)、左侧椎动脉(L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峰流速(Vs)、平均流速(Vm)及一氧化氮(NO)、内皮素~1 (ET-1)水平,比较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 02%,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 05),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 05);治疗后RVA、LVA和BA的Vs、Vm值显著升高(P0. 05),观察组升高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NO水平显著提高(P0. 05),ET-1水平显著下降(P0. 05),治疗后观察组下降或升高的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 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桂枝加葛根汤联合针灸治疗颈椎病患者疗效显著,可通过缓解椎动脉受压情况改善患者血液循环,缓解患者中医症状,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颈椎病伴焦虑患者应用振腹推拿治疗的效果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12例颈椎病伴焦虑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配合心理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振腹推拿方法治疗,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右侧椎动脉(RVA)、左侧椎动脉(L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峰流速(Vs)、平均流速(Vm),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焦虑、抑郁状态,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7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及SAS、SD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降低的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A、RVA及BA的Vs、Vm值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升高幅度更大(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振腹推拿能显著减轻颈椎病伴焦虑患者临床症状及中医症候,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症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葛根四虫汤联合硫酸氨基葡萄糖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颈髓功能评分、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38名颈椎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9例。对照组予以硫酸氨基葡萄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葛根四虫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症状及安全性,评价治疗前后患者颈髓功能,测定治疗前后患者右侧椎动脉(RVA)、左侧椎动脉(L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峰流速(Vs)、平均流速(Vm)。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显著下降(P0.05),颈髓功能评分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状及颈髓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RVA、LVA和BA的Vs、Vm值显著增加(P0.05),治疗后组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葛根四虫汤联合硫酸氨基葡萄糖治疗颈椎病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中医症状,提高患者颈髓功能,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头痛患者的效果及对其颈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间深圳市宝安中医院推拿科门诊就诊的符合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的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推拿按摩,研究组予以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侯积分、头痛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头痛频率、头痛持续时间以及颈部血流动力学。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侯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的中医证侯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头痛NRS评分、头痛频率、头痛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的头痛NRS评分、头痛频率、头痛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RVA、LVA、B A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的RVA、LVA、BA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头痛可有效促进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改善颈部血流动力学,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傍刺病变节段对应的颈夹脊穴配合艾条压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颈性眩晕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傍刺病变节段颈夹脊穴配合艾条压灸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功能评分、TCD检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有提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基底动脉(BA)、左侧椎动脉颅内段(LVA)、右侧椎动脉颅内段(RVA)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对照组BA[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LVA(Vd)、RVA[收缩期末血流速度(Vs)、Vm]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A(Vs、Vd、Vm、PI)、LVA(Vs、Vm)、RVA(Vs、Vd)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傍刺法配合艾条压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医康复治疗方案配合前列地尔注射液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12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后退出12例)予中医康复治疗方案(推拿+针灸+穴位埋线);治疗组60例(后退出1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前列地尔注射液静脉注射。2组均治疗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血流动力学[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及血液流变学[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高切)、红细胞聚集指数]改善情况,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估症状改善情况,并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0.43%,对照组总有效率60.4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BA、LVA、RVA的Vm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升高(P0.05),RI、PI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BA、LVA、RVA的Vm高于对照组,RI、PI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ESCV各项症状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与本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中医康复治疗方案基础上予前列地尔注射液能够改善CSA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供与血液流变学,从而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穴位推拿联合益气定眩汤治疗颈性眩晕(CV)的疗效及对血浆内皮素(ET)和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26例CV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健康教育、饮食、运动等基础干预,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穴位推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益气定眩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眩晕程度、临床疗效,检测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测定基底动脉(BA)、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血流速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眩晕程度、颈肩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眩晕程度、颈肩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48%)显著高于对照组(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ET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E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GRP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CGR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A、LVA、RVA速度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BA、LVA、RVA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推拿联合益气定眩汤可有效改善CV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龙氏正骨手法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龙氏正骨手法+星状神经节阻滞组)38例和对照组(常规推拿手法+针灸组)38例。完成疗程后,评估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VAS值、颈椎DR片参数、椎-基底动脉TCD参数和随访1年内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5%)高于对照组(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测定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照VAS评分将两组患者的眩晕程度分为4个等级,以便于临床应对;颈椎DR片颈椎生理弧度和颈椎屈伸度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基底动脉TCD检查结果,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舒张期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LVA,RVA和BA血流速度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1年后总复发率(24.3%)低于对照组(63.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龙氏正骨手法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眩晕,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较低的复发率,其主要机制与改善颈椎结构异常和相应椎动脉灌注有关,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推拿联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我科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49例,针灸治疗)及研究组(49例,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血流状态等指标。结果总有效率研究组为97.96%(48/49),对照组为87.76%(43/49)(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头痛、颈肩痛、眩晕症状及总积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组两个指标都明显改善(P0.05),研究组改善幅度更加明显(P0.05)。治疗前,2组患者LVA、RVA、BA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组血流状态指标都明显改善(P0.05),研究组LVA、RVA、BA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联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血流状态,操作简便,易于被患者接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刘天宇  王泽宇  唐志杰  付磊 《光明中医》2022,(17):3122-3125
目的 探求针刀结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针刀治疗。观察组给予针刀结合补阳还五汤加减。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左、右椎动脉(LVA、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改变、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ESCV评分和LVA、RVA、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均有显著改善(P <0.05),且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P <0.05)。结论 针刀结合补阳还五汤加减可以改善椎动脉供血状况,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2.
《新中医》2017,(12)
目的:观察推拿配合开气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依常规推拿手法操作,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配合开气门治疗,观察2组患者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指标改善状况及整体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峰值流速(Vd)、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等情况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LVA、RVA、BA的Vs、Vd、RI、PI情况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90.00%,对照组82.50%,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配合开气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良好疗效,是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中可考虑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平衡针刀联合温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平衡针刀组及联合组,每组30例。温针灸组以温针灸风府、风池、完骨、天柱治疗,1次/d,连续5 d后休息2 d, 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平衡针刀组使用平衡针刀治疗,每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3周;联合组在温针灸组的基础上使用平衡针刀治疗,连续治疗3周。比较3组患者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的变化情况,对比治疗前后3组患者眩晕症状与功能(ESCV)评分,观察3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ESCV评分及BA、LVA、RVA平均血流速度均升高(P<0.05),PI、RI均下降(P<0.05)。与温针灸组、平衡针刀组比较,联合组ESCV评分及BA、LVA、RVA平均血流速度均升高(P<0.05),PI、RI均下降(P<0.05)。与平衡针刀组比较,温针灸组LVA、RVA、BA平均血流速度均升高(P<0.05),PI、RI均下降(P<0.05)。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推拿对气滞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CSA)脑血流参数的影响。方法将90例气滞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电针联合推拿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积分(眩晕、颈肩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障碍)、脑血流参数[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及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血液流变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沉)的变化,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积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LVA、RVA和BA的Vm均较同组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沉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推拿和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气滞血瘀型CSA患者的脑血流参数及椎-基底动脉血液流变学,快速缓解或消除CSA临床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蒋霞 《陕西中医》2022,(7):950-953
目的:探究针灸结合穴位贴敷对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60例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予以倍他司汀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结合穴位贴敷干预。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LVA)、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RVA)、基底动脉血流速度(BA)、平均血流速度(Vm)]、中医症候积分、眩晕状况[月眩晕发生次数、眩晕持续时间、眩晕残障调查量表(DHI)]。结果:治疗14 d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LVA、RVA、BA、Vm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 两组患者各项中医症候积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1、3个月,两组患者月眩晕发生次数、眩晕持续时间、DHI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均低于同时期对照组(均P<0.05)。结论:针灸结合穴位贴敷可以改善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脑部血流动力学指标,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眩晕,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5月收治的颈源性头痛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中医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松解手法推拿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65%,高于对照组的80.43%,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2组患者VAS评分及ROM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及ROM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医针灸联合推拿在治疗颈源性头痛中的效果显著,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中成药》2019,(3)
目的观察黄芪赤风汤合补中益气汤对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2组均采用标准化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倍他司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芪赤风汤合补中益气汤,2周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然后,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治疗前后双侧椎动脉(LVA、 RVA)和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比较2组总有效率、中医症候积分、UCLA眩晕评分,记录安全指标(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入组8周时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LVA、RVA、BA血流速度显著增加(P0.01),其中LVA、BA血流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中医症候积分、UCLA眩晕评分显著降低(P0.05);显愈率和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黄芪赤风汤合补中益气汤能增加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且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理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推拿罐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8例,运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各54例,治疗组予推拿罐治疗4次,对照组予针刺治疗10天,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评估两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情况及脑供血指标,并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1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SCV总分均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A、LVA、RVA的Vm测值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BA的Vm测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BA、LVA、RVA的PI、RI变化均不明显(P﹥0.05)。结论:推拿罐干预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能改善临床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腹部推拿六法配合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疗效及对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0(IL-10)表达的影响。方法将CSA患者11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两组均给予饮食指导、健康教育等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腹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腹部推拿六法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并检测IGF-1、TNF-α、IL-10表达。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53%,显著高于对照组76.27%(P0.05);治疗后两组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和工作、心理和社会适应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LVA、RVA、BA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IGF-1、IL-10表达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TNF-α表达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部推拿六法配合腹针能够有效改善CSA患者临床症状和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张文砚  冯学功  武晓磊 《河北中医》2022,(10):1620-1623
目的 观察四逆晕痛汤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经气不利证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50例PCIV经气不利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75例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7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四逆晕痛汤口服,2组均治疗14 d。比较2组治疗前后欧洲眩晕评估量表(EEV)评分、眩晕等级评定量表(DAR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并统计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7%(68/75),对照组总有效率81.3%(61/7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EEV、DAR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头晕目眩、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耳鸣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LVA、RVA、BA Vm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LVA、RVA Vm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