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紫苏与白苏(Perilla frutescens)存在各种精油类型,除具有特别芳香气味的紫苏醛(PA)型外,还有香薷酮(EK)型、紫苏酮(PA)型、紫苏烯(PL)型、柑醛(C)型,以及不含有单萜烯的苯丙醇类(PP)型。本次报告了以PP型进行nothoapiole生物合成的遗传分析。  相似文献   

2.
紫苏叶挥发油的不同化学型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长玲  郭宝林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5):2937-2944
挥发油是紫苏叶中的主要成分,根据其中含有的单萜类或芳香族类成分的主要种类可细分为不同的化学型,中国产紫苏的主要化学型为PA型(主要含紫苏醛和柠檬烯)、PK型(主要成分为紫苏酮)和PP型(以芹菜脑主要成分的PP-a型;以肉豆蔻醚为主要成分的PP-m型;以榄香素为主要成分的PP-e型;以细辛脑为主要成分的PP-as型)。不同化学型之间的转化从生物合成途径来看,一般受单个基因或少数几个基因控制,且其药理作用是有区别的。该文立足于紫苏种下变种及其叶中挥发油化学型分型问题,对挥发油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生源合成及调控、药理作用、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综述,以期为紫苏叶的开发利用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前研究表明紫苏中精油的化学类型按照其典型成分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单萜(Mt)型,另一类是苯丙烷(pp)型。苯丙烷型中分四个亚型,分别为M型、EM型、DM型和DEM型。本次从紫苏中分离得到一种新化学类型的精油,应属pp型的一个亚型,称为NDM型。  相似文献   

4.
紫苏油中的主要成分为紫苏醛和白苏酮。根据醛、酮类化合物与羟胺试液起加成反应,会失去一分子水,生成稳定的肟的原理,笔者用化学方法测定紫苏油中的紫苏醛和白苏酮的含量,以控制紫苏油的内在质量。  相似文献   

5.
中国紫苏资源调查和紫苏叶挥发油化学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根据对国内紫苏的主产地区的资源调查结果,按照产出类型先分为野生资源和栽培资源两大类,栽培资源又按主要用途分为栽培药用资源、栽培籽用资源、栽培出口资源。野生资源主产区有河南、四川、安徽、江西、广西、湖南、江苏及浙江;栽培药用资源产区有河北安国、安徽亳州、重庆涪陵、广西玉林和广东茂名;栽培籽用资源产区包括甘肃庆阳、黑龙江桦南、吉林、重庆彭水及云南;栽培出口资源产区有浙江湖州、江苏连云港和山东烟台。对各产区采集的43个紫苏叶样品用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GC-MS进行了组成成分分析。43份紫苏叶样品挥发油得率在0.2%~1.5%,挥发油主要包括紫苏酮perillaketone(0.93%~96.55%)、紫苏醛perillaldehyde(0.10%~61.24%)、紫苏烯perillene(52.15%)、石竹烯caryophyllene(3.22%~26.27%)、α-法尼烯α-farnesene(2.10%~21.54%)等31个成份,可分为PK,PA,PP,EK,PL 5个化学型。其中野生资源化学型有PK型和PA型,以PK型居多,栽培药用资源的化学型种类包括了全部5种类型,以PA型居多,栽培籽用资源均为PK型,出口栽培资源均为PA型。紫苏3个变种中,紫苏变种Perilla frutescens var.frutescens包括了5个化学型,以PK型最多,其中PK型主要是绿色叶,PA型为紫色叶或绿色叶,野生紫苏变种P.frutescens var.acuta只有PK,PA型,PK型较PA型多,其中PK型均为绿色叶,PA型为紫色叶,因此无论是野生还是栽培紫苏,以PK和PA型为主流化学型,PK型更多,且与叶色呈现较好的相关性。回回苏变种P.fruteseens var.crispa主要为PA型,两面紫色叶。主流化学型的区分为历代本草区别使用紫色香气的"紫苏"和绿色无香的"白苏"提供了科学依据,基于PK可导致家畜食用后产生肺部毒性,以及紫苏的使用传统,建议紫苏药用限制为紫苏醛型,应建立紫苏叶和紫苏叶油中紫苏醛的检测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探究3种不同化学型紫苏不同时期各成熟度叶片挥发油组分的差异,确定分别适宜3种化学型紫苏的最佳采收方法。方法:以普遍存在的PK型、PA型及稀有的PL型三种紫苏种质为研究对象。在紫苏生长的营养期、开花期、果熟期三个时期采收不同成熟度叶片样品,对其挥发油进行提取(水蒸气蒸馏法)和GC-MS分析。结果:从挥发油得率上看,三种化学型表现非常不同,开花期和果熟期,PA型嫩叶得率高,PK型则老熟叶最高,而PL型为成熟叶最高;营养期,则是PA型成熟叶最高,PK和PL型嫩叶最高。主成分相对含量上,各化学型的特征性成分紫苏醛、紫苏酮或紫苏烯相对含量在营养期和果熟期均为嫩叶中较低,而开花期为老熟叶最低。结论:综合挥发油得率和主要成分相对含量,PA型于花前期多次采收成熟叶为好;PK型在各个发育期的成熟叶或开花期后的老熟叶;PL型则在营养期采收成熟叶或老熟叶。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建立了紫苏叶药材中紫苏酮、紫苏醛、咖啡酸、野黄芩苷、迷迭香酸的HPLC测定方法,并对不同来源、批次的33批紫苏叶中5种成分的含量进行比较。采用Kromasil C_(18)色谱柱(4.6 mm×250 mm, 5μm),紫苏酮、紫苏醛色谱方法:以甲醇-水溶液55∶45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20 nm;咖啡酸、野黄芩苷、迷迭香酸色谱条件:甲醇(A)-0.2%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20 min, 25%~30%A;20~60 min, 30%~43%A),流速1.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320 nm。结果显示,所建立的方法能够使样品中的各指标成分达到良好分离,在考察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回收率93.67%~104.9%,加样回收率的RSD均小于5.0%。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均含有上述5种成分,且整体上迷迭香酸(0.04%~1.57%)野黄芩苷(0.03%~0.77%)紫苏醛(0.02%~0.66%)紫苏酮(0.03%~0.30%)咖啡酸(0.006%~0.07%)。经聚类分析发现,33批紫苏叶样品可聚为5类,不同类别间具有一定的地区特异性。经相关性分析,认为将紫苏酮、紫苏醛、迷迭香酸纳入紫苏叶的含量测定指标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8.
该论文以普遍存在的PK型、PA型及稀有的PL型3种紫苏种质为研究对象。在紫苏生长的营养期、开花期、果熟期3个时期进行紫苏成熟叶样品采集,同时分为1 d之中早7点、午12点、晚18点3个时间点,对其挥发油进行了提取(水蒸汽蒸馏法)和GC-MS分析,3种化学型的样品挥发油得率在0.08%~0.96%,不同生长时期挥发油得率大致为营养期开花期落叶期,营养期挥发油得率:PA型PK型PL型。各化学型类别不受生长发育影响,表明遗传因素决定了化学型。PA和PK型的特征成分和主要成分相对含量都比较稳定,而PL型的特征成分随生长发育大幅度降低,组成中还存在大量各类成分代谢的上游化合物,表明该化学型可能具有原始性和多变性。PA型特征成分紫苏醛相对含量各个时期基本上从早到晚逐渐降低。PK型特征成分紫苏酮在营养期和开花期中午相对含量高于早晚样品,果熟期则相反。PL型特征成分紫苏烯相对含量在营养期和果熟期都是中午最高,开花期则是傍晚样品最高。综合挥发油得率和主要成分相对含量,PA型的最佳采收时间在营养期的早晨采收;PK型的最佳采收期在各期午前均可;PL型的最佳采收期在营养期的晚上采收最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寻找国产紫苏新的化学型。方法:采用气味排除法,从800份紫苏种质中选出非PK化学型的种质,取叶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紫苏叶挥发油,经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初筛获得62份非PK型紫苏种质,鉴定出3种新的单一成分构成化学型或亚型,包括1份PA-Ⅱ型种质,以高含量的D-柠檬烯为特点;3份PT-Ⅱ型种质,具有高含量(-)-胡椒酮,而不含有胡椒烯酮;2份PS型种质,以倍半萜成分为主,有以石竹烯氧化物为主的PS-c型和以(Z,E)α-法尼烯为主的PS-f型;混合化学型中,PAPK型3份,另有6种新混合型,包括PAPT型1份、PAPP型1份、PKPP型1份、PAPS型2份和PPPS型1份。结论:本研究丰富了紫苏属挥发油的化学型类型,为紫苏的研究和利用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
全缘叶绿绒蒿花精油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藏药全缘叶绿绒蒿花精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全缘叶绿绒蒿的花朵中提取精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其化学成分。结果共分离鉴定出55种化合物,其含量占花精油总量的92%。结论全缘叶绿绒蒿花精油的化学成分种类较多,主要有蚕醛(26.0%)、2-十七烷酮(11.6%)、亚油酸甲酯(11.3%)和金合欢醇(6.9%)等。  相似文献   

11.
紫苏是一种药食同源的植物,主要含有挥发油类、黄酮类、三萜类、脂肪酸类、酚酸类、花色苷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散表寒、行气宽中的作用。紫苏化合物种类复杂,仅通过几个指标成分进行质量评价是不全面的。结合当前紫苏质量控制现状,基于理解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 Q-Marker)新概念的基础上,从植物亲缘关系、成分与药效相关联、不同加工方法、不同产地及采收期、成分可测性、传统药性、不同入药部位等7个方面预测分析紫苏的质量标志物,将紫苏醛、紫苏酮、紫苏异酮、紫苏烯、芹菜素、木犀草素、花色苷等化学成分作为紫苏质量标志物的预测成分,以期为紫苏的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颈椎热敷药枕(以下简称药枕)中所含中药的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法)对药枕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经毛细管气相色谱分离出20多个峰,确认了其中的19种成分,占总离子流的92.4%。其主要化学成分为桂皮醛(25.53%)、异冰片(19.91%)、紫苏醛(7.86%)、δ-杜松烯(5.66%)、古巴烯(5.38%)、石竹烯(4.45%)、樟脑(4.1%)等。结论这些成分可为进一步研究药枕对颈椎病的作用机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白苏挥发油的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苏叶、苏梗和苏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别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紫苏醛、紫苏醇、反式-丁香烯、十六烷酸等65个化合物,并测定了各成分在挥发油中的百分含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PK型、PA型、PL型、EK型和PP型五类(及混合型)紫苏种质为研究对象。10个不同产地来源共计20份紫苏果实在北京和甘肃两个实验地进行栽培,采集生长后的成熟叶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进行GC-MS分析。从挥发油组成来看,有2份种质化学型发生了变化,具体为PAEK型(甘肃)—EK型(北京),EKPA型(甘肃)—PAPK型(北京)。其余化学型一致的18份种质中,1份PK型种质发生了亚型变化;9份种质的主要成分较为一致,次要成分种类相对含量有一定差别;8份种质主要成分种类及相对含量非常接近。综合挥发油组成和成分相对含量分析,紫苏化学型和组成一般不随环境改变,但对于含有两种以上不同化学型成分构成的种质,易于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5.
该文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了薄荷药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结合气相色谱法(GC)对7个挥发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以比较传统道地产区-江苏、当今主产区-安徽及其他产区薄荷药材挥发性成分之间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收集的薄荷药材挥发油分为4种化学型:(1)薄荷醇-薄荷酮型、(2)胡薄荷酮-薄荷酮型、(3)胡椒酮-薄荷醇型、(4)氧化胡椒酮型;薄荷醇为所有薄荷样品挥发性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成分;安徽与其他产区薄荷挥发油成分之间的差异相对明显,江苏产区薄荷与另两个产区则存在交叉性。该文研究了不同产地薄荷药材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及产地间的差异,建立了薄荷药材多个挥发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为薄荷药材质量标准的提高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波罗蜜叶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波罗蜜叶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并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分离得到52个化学组分峰,并鉴定出其中的26个成分,占总挥发油含量的71.94%。结论波罗蜜叶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正十六酸(30.63%),7,10,13-十六三烯醛(8.45%),长叶烯-5-酮(5.78%),植醇(2.41%)和大=牛儿烯B(1.90%)。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野生与栽培香青兰中主要挥发油成分的差异。方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结果:野生香青兰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桉油精和紫苏醛,栽培香青兰(蒙青兰1号I型和蒙青兰1号Ⅱ型)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均为橙花醛、橙花醇、柑醛和香叶醇。结论:栽培香青兰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比野生香青兰含有更多的不饱和成分,且在成分及含量方面与国内外研究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8.
钟钰  胡鹏翼  郑琴  况弯弯  刘姗姗  朱丽云  帅书苑  杨明 《中草药》2020,51(22):5714-5722
目的 采用紫苏Perilla frutescens为模型药,制备紫苏精油纳米乳,进行处方工艺研究与初步质量评价。方法 根据紫苏精油在各辅料中的溶解量确定助表面活性剂,采用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法初步筛选适宜水包油型(O/W)纳米乳的表面活性剂,进一步筛选具备用量安全性的表面活性剂,确定纳米乳处方组成。通过绘制伪三元相图,综合比较纳米乳区域大小、载药量、含水量,以及电导率、黏度、粒径及分布、稳定性等优化处方;研究对优化处方工艺的紫苏精油纳米乳的外观质量与形态、相关理化性质(黏度、pH值、电导率、Zeta电位、粒径及分布)、稳定性、体外渗透性以及鼻黏膜刺激性进行考察。结果 优化的紫苏精油纳米乳处方为14.3%紫苏精油-9.5% Transcutol P-19.1% Labrasol-57.1%水;根据优化的处方制备的紫苏精油纳米乳均一、透明、澄清,流动性良好,黏度(3.68±0.17)mPa·s;pH值为6.18±0.03,电导率为(109.61±0.89)μS/cm,Zeta电位为(-7.08±1.82)mV;平均粒径为(49.98±1.55)nm;透射电镜实验结果表明,紫苏精油纳米乳乳滴为球形,粒径大小均在100 nm以内;紫苏精油纳米乳具备离心稳定性、稀释稳定性、长期稳定性以及温度稳定性;于常温未密封的条件下储存1个月与6个月后紫苏精油纳米乳与紫苏精油的平均紫苏醛含量变化百分比分别为1.8%和17.48%;鼻黏膜刺激性实验结果表明,紫苏精油纳米乳给药组与空白生理盐水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研究制备优化处方工艺的紫苏精油纳米乳,其外观形态、相关理化性质符合纳米乳质量要求,具备药物稳定性、药物渗透性以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从紫苏中分离延长小鼠睡眠的时萝芹菜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干燥紫苏叶(Perilla frutescens Brittonvarracuta Kudo)中医为清热镇静药。Woo和Shin报导了一未知化学类型紫苏的70%甲醇提取物(125mg/kg,tp)可使小鼠的睡眠时间延长(358%),但未鉴定其活性成分。在六种遗传学确定不同的化学类型(chemotype)中,紫苏挥发油主成分各不相同。其中只对  相似文献   

20.
以气相色谱法鉴定了在中国安徽、湖北省采集的184种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在开花期根茎中的6种精油成分即榄香醇(1);苍术酮(2);茅苍术醇(3);β-桉醇(4);芹子-4(14),7(11)-二烯-8-酮(5)与苍术呋喃烃(6)的含量。将该结果与在江苏省茅山及茅山地区采集的同种茅苍术进行比较,经精油成分的统计分析,发现茅苍术的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