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洪广祥“治肺不远温”在慢性咳喘病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洪广祥教授通过对慢性咳喘病的深入研究,提出“治肺不远温”的治疗原则。笔者随师侍诊,体会到“治肺不远温”是导师对张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学说的发展与深化。张仲景在《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指出了痰饮是咳喘病的基本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2.
痰饮的产生主要由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其致病具有阳虚阴盛、证候繁杂、易兼夹其他病的特点。痰饮病的治疗应遵循"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疗原则,详审病机,分辨痰饮停留部位,抓住痰饮病阳虚阴盛,本虚标实这一特点,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小青龙汤,屡获佳效。  相似文献   

3.
咳喘之证,或因外感风寒六邪,或为内伤情志、饮食、劳倦而致肺失宣降出现咳喘,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气机不利,水道必阻,则多夹痰饮为患,治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为治疗大法,然痰饮为病,病机多虚实夹杂,表现变化多端,临床上温药分辛温、苦温、甘温之法,所治之痰饮也各有所异,当明痰饮所成原因,痰饮所结之处,辨证论治,灵活运用,化痰逐饮,而使肺气恢复正常宣发肃降,临床上治疗咳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提出痰饮病的治法"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本文以狭义痰饮病证治为例进行分析,认为"和"字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痰饮病的治疗思路,痰饮病的本质为本虚标实,根据其邪正关系,临证时对温阳、利水等治法运用各有侧重,是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痰饮病的治疗法则,后世医家对痰饮实质、广义与狭义痰饮、"温药和之"等内容存在不同见解.笔者追根溯源力求原意,张仲景所论之痰饮实为饮邪,"温药和之"针对广义痰饮.饮为阴邪,多由脏腑阳气不足、水液停聚导致,证属本虚标实当以温药治之,但须遵循"和之"的总体目标和原则.应当根据邪正之盛衰、病势之缓急...  相似文献   

6.
史红 《天津中医药》2005,22(3):222-223
以《金匮要略》痰饮的理论及治疗原则为依据,从痰饮产生的病因病机、痰饮致病的特点和痰饮的治法等三方面对痰饮病进行探讨,痰饮的产生主要由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其致病具有阳虚阴盛、证候繁杂、易兼夹其他病邪的特点。痰饮病的治疗应遵循“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疗原则,详审病机,分辨饮停部位,抓住痰饮病阳虚阴盛,本虚标实这一特点,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根据病势之轻重缓急,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7.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金匮要略》提出的痰饮病治疗大法。通过从痰饮病成因,痰饮与水饮的相关性,温药和之的含义与肾性水肿的关系及其具体临床运用为出发点对"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进行理论探讨。痰饮为患,应用温运、温化之类的药物温阳行水。临床中应根据痰饮部位、轻重等因素制定具体治法,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8.
周业学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2):136-136
本文通过对"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解读,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等方面,对此条进行了全面分析,从而加深了对"痰饮病"的认识,揭示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不仅指出痰饮病乃本虚标实之证,而且提出了以温药和之的治则,奠定了痰饮病的治疗大法,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中提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痰饮病治疗原则,为后世痰饮学说奠定了基础,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脏腑之阳气不足无力运化水饮,是引起痰饮病的主要原因,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候,温通阳气为治本之法.笔者临床上采用温阳之法治疗痰饮之证,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10.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张仲景提出的治疗痰饮病的大法.脾失健运,水精不能四布,是引起痰饮病的主要原因,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候.温通阳气为治本之法,另外,根据痰饮之部位不同又有发汗、利小便、攻逐水饮、扶正祛饮之法.  相似文献   

11.
后世医家对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所论之"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见解颇不一致。"痰饮"有广义、狭义、特指之异;"温药"有温暖、温和、温通之歧;"和之"更有"温和""补消合用""无实际含义""通和利下焦"之争。作者从定义、分类、治法、方药等方面论证张仲景本意。"痰饮"当指包括"痰饮、支饮、溢引、悬饮"在内的水饮病,其总属本虚标实、阴盛阳衰。治疗上非性温之方药不能治根本、祛标实、防病变。"温药"还有温和之意,警示医者不可过用阳热、温化太过。"和之"在治法上为补和消合用之意,在目标上有使处于"阴阳平衡"的状态之意,也体现了传统中医的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根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法则,提出本病的发作不仅与脾肾相关,与心阳也相关。对本病的治疗,急则治其标,通过温阳散寒法祛除诱因;缓则治其本,通过温补肺、心、脾、肾,补中益气、扶正固本。探讨温肺化饮法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阴虚痰饮证是咳喘中的一个特殊证型,从阴阳失衡、气机失调、脏腑失和等方面探讨阴虚痰饮咳喘之病理机制。分析《金匮》麦门冬汤原文及方药特色,认为其金土同医有通津涤饮之功。又虚热肺痿与阴虚痰饮咳喘证机有相通之处,作为治疗虚热肺痿的代表方麦门冬汤可用治阴虚痰饮咳喘。并结合古今医家经验,探讨麦门冬汤化裁治疗一些肺系病证的临证运用,以期为临床治疗相关病证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浅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仲景《金匮要略》的学术价值,阐述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临床应用,指出“病痰饮者”并非皆为“本虚标实”之证,其发病亦有阴阳、虚实、寒热之分,必须辨证施方遣药,不可拘泥。  相似文献   

15.
五版教材《全区要略讲义》痰饮病篇中原文“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痰饮病的治疗大法已无异议,但教材释义中的“实为治本之法”、“治本的主要方法”等句,细究涵义,似觉欠妥。新释如下,愿与同道磋商。首先,从痰饮病的形成来看,是由阳虚失运,水饮内停而致.阳虚是本,阴邪盛是标,所以痰饮病性质属本应标实之证。治疗此病当依据其性质来治疗。治本应是使阳气衰微得以改善,治标则是使痰饮之邪得以间除。单纯阳虚而无水饮停聚则不会形成痰饮病,所以痰饮病必县阳虚阴盛两方面,治疗痰饮病的正治法即应是标本兼治之法,“温药和之…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痰饮病治则对肺病咳喘的辨治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论述痰饮病的脉因证治,极为精当,理法方药,丝丝入扣,后世医家论治痰饮病,莫不奉为圭臬。如孙思邈《千金要方》论痰饮,全宗《金匮》痰饮篇;喻嘉言《医门法律》论痰饮,对仲景方论推崇备至;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治痰饮,亦本《金匮》痰饮篇创立的原则而辨证立法,遣方用药。笔者在肺系咳喘的治疗中,亦颇受启迪,宗其治则,灵活化裁,屡获效验。兹结合临床,将痰饮病治则对肺系咳喘的辨治意义作如下探讨。1痰饮是肺病咳喘的基本病理因素《金匮》痰饮篇把痰饮与咳嗽合为一篇,显然昭示后人:痰饮是咳喘…  相似文献   

17.
1精于辨证,“温、化、宣、敛”四法详参1.1温法温化、温润之法。适用于咳嗽痰湿偏盛者。咳嗽一病,不论寒热、虚实、新久,致病之邪皆以“痰”为首。痰为阴邪,其性黏滞,易伤阳气,痰之形成,总为本虚标实之证。治咳首先应治痰,而治痰首宗张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大法,即非温热助阳之药不能温通气机,逐散痰饮,阳通则气机得畅,三焦得通,水津循行无滞,痰饮得散,则咳嗽自平。临床运用:温化痰饮宜小青龙汤;温润止咳多用止嗽散。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将“痰饮”合称,并提出“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后世医家多有发挥,但对痰饮的治疗莫衷一是。本文从痰饮的邪气特点及阴阳寒热标本属性入手,剖析痰、饮本质,提出痰与饮当分论,并进一步从临床应用角度分析历代医家治疗痰饮经验及对张仲景学说的继承运用,提出“饮邪为阴邪,非温不化;痰为本寒标热,清热不远温”的治疗思路。笔者提出水液流溢成饮的饮邪形成特点,及饮邪本为阴邪的病理特性,结合各代医家经验提出饮邪临床治疗应注重温通。痰邪重浊,本寒标热,其治疗应以苦寒之品除其“标热”痰浊后,当回到痰性本为阴邪,其性属寒的特性,当以温药和之,正本清源,痰饮得去。笔者探求经旨、追本溯源,深入痰饮学说,结合临床实际及现代科学研究,以期为痰饮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麻黄辛温,宣肺平喘,为治喘要药.然其发汗力较强,用之不当,既可伤阳,又会损阴,故治咳喘当酌情用之.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为痰饮咳喘所必用,且剂量较大.然其性燥,易伤阴液,阴虚咳喘者,不必过量,只宜少用,取其降逆之性,配伍于养阴方剂之中.干姜辛热,细辛辛温,均归肺经而具温肺散寒化饮之功.凡寒饮停肺所致咳喘者,多以之为主温肺化饮,且二者剂量均较大而相等,以使药能胜病.五味子酸温,归肺、肾、心经,功能敛肺止咳,生津益阴,多将其用于辛温、辛热之品为主药的温肺化饮方剂之中治疗寒饮咳喘.  相似文献   

20.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期的辨治要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咯痰、气喘,属于中医学“肺胀”、“痰饮”、“咳喘”等病证范畴。主病之脏在肺,可累及脾、肾和心,病理性质多属标实本虚、寒热错杂,病机病证特点为“肺虚痰瘀”。病初多为肺气郁滞,生痰、停饮、血瘀,久则肺虚气不化津而致痰饮内生,气虚无以运血而致络脉瘀阻,虚实互为因果,痰瘀兼夹同病,多脏交互影响。而标实与本虚,痰饮与血瘀,脏腑之主次,则又因人因时而异,且变动不拘。由于本病多为发作与缓解交替,发作期偏于标实,多属感受外邪诱发;缓解期偏于本虚,多属脏气不足。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应予分别处理,但还当注意两者的相关性。现就急性发作期的辨治要点,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