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用约氏疟原虫(P.y)裂殖子抗原免疫BALB/c小鼠,再用约氏疟原虫非致死株10^5PRBC/只攻击。免疫组小鼠血中原虫推迟出现,提早消失,原虫率明显低于未免疫小鼠和佐剂对照小鼠;佐剂对照组仅原虫高峰推迟出现,与易感小鼠无明显差异。抗原免疫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对抗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增殖反应明显高于其它两组,原虫攻击后增殖反应普遍受到抑制,但免疫小鼠比其它两组恢复快,感染后18天即恢复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2.
用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yoeliyoeli,)可溶性抗原加佐剂免疫小鼠,观察原虫攻击后的保护作用及鼠脾细胞ConA诱导的IFN-γ分泌水平,并设佐剂对照组和空白组。结果显示:免疫组血原虫推迟出现,感染率明显低于其它两组(P<001)。感染时间明显缩短,佐剂对照组原虫率也低于空白组;且与空白组比较,免疫组和佐剂对照组IFN-γ高峰出现早,说明IFN-γ对抑制血中原虫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疟原虫感染DBA/2小鼠的免疫应答特点。方法:DBA/2小鼠经腹腔注射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y17XL)和夏氏疟原虫(P.c AS)感染的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感染率;ELISA动态检测感染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4水平;采用RT-PCR动态检测脾细胞中Th1和Th2型转录因子T-bet和GATA3 mRNA表达量。结果:两种疟原虫感染小鼠在感染早期T-bet mRNA表达量均明显增加,升高幅度明显高于GATA3,T-bet/GATA3比值明显高于感染前水平;IFNγ-明显升高后伴随IL-4分泌水平增加。但是,P.c AS感染小鼠IFNγ-水平明显高于P.y17XL感染小鼠,且随后的IL-4水平仅出现短暂升高,感染后前8天T-bet/GATA3比值未有明显下降趋势,原虫血症逐渐升高至小鼠全部死亡。相比,P.y17XL感染小鼠T-bet/GA-TA3比值在感染后第3天达峰值,随后缓慢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原虫血症得到控制至小鼠自愈。结论:抗疟保护性免疫不仅依赖于Th1和Th2型免疫应答的有效建立和协调过渡,而且Th1/Th2型免疫应答的发生时相和效应强度可能影响着疟疾感染的最终结局。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疟原虫感染早期抵抗和易感小鼠Th1反应特点,以约氏疟原虫腹腔感染DBA/2和BALB/c小鼠为材料,用ELISA试剂盒和Griess实验分别检测感染第3天小鼠脾细胞、悬浮细胞以及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和NO水平。结果表明以PRBC或LPS刺激后,DBA/2小鼠脾细胞上清液中IFN-γ和NO水平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BALB/c小鼠48h培养组的IFN-γ和NO水平仅比24h培养组略有升高。两种小鼠单纯悬浮细胞或巨噬细胞上清液中IFN-γ或NO水平均明显低于其脾细胞上清液中的水平。这表明,约氏疟原虫感染早期,抵抗宿主对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因子刺激的应答能力明显强于易感宿主,在相同因子刺激下前者建立的Th1反应可进一步被强化;巨噬细胞分泌NO明显依赖于IFN-γ的诱导效应。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感染约氏疟原虫小鼠的脾脏及淋巴结淋巴细胞的电泳行为进行了观察比较。正常小鼠的脾脏及淋巴结淋巴细胞的电泳率均呈双峰型。感染约氏疟原虫小鼠的脾脏及淋巴结淋巴细胞表现为电泳率快的T细胞比例增高。感染后自愈的小鼠的脾脏淋巴细胞突出地表现为电泳率慢的B细胞比例增高,淋巴结淋巴细胞以电泳率呈快慢适中的淋巴细胞比例增高更为明显。对感染约氏疟原虫小鼠免疫状况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维生素E(Vitamin E,VE)对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17XL,P.y17XL)感染BALB/c小鼠的免疫调节效应。方法:6~8周、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经腹腔接种1×106P.y17XL寄生的红细胞,实验组于感染前10天口服给予VE预处理。动态观察两组小鼠的原虫血症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感染后第0、3和5天脾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亚群和Toll样受体9(Toll like receptor,TLR9)表达水平、以及巨噬细胞和活化T细胞的表达数量。结果:(1)与正常感染组相比较,补充VE加重感染小鼠的原虫血症水平,死亡率于感染后第6天达到70%,而正常感染组在感染后第6天死亡率只有30%;(2)与正常感染组相比,在每一检测点,VE处理组小鼠脾脏DCs亚群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同时,F4/80+巨噬细胞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在感染后第5天,VE处理组小鼠脾脏T细胞活化水平显著降低。结论:在P.y17XL感染早期,VE预处理可通过抑制DCs的成熟和分化,从而加剧P.y17XL感染BALB/c小鼠的感染进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危机血清’介导疟原虫配子体对蛟感染力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实验和直接蚊血食实验,观察感染第5天小鼠血清(D5血清)对配子体感染力的影响。利用ELISA和Griess反应实验,检测D5血清对感染小鼠血清中IFN-γ、TNF-α、IL-4和脾细胞培养上清中NO2^-产生的影响。同时,检测了疟原虫寄生红细胞的提取物(PRBC提取物)诱导NO合成的能力。结果:感染等5天小鼠血液中的配子体向动合子的发育完全发生阻断。D5血清注入感染第3天的小鼠体内后未见立即抑制配子体在蚊体内的发育,但4h后,可促进宿主体内IFN-γ增多,提高NO的表达,并抑制配子体的感染力。并且,PRBC提取物诱导感染小鼠脾细胞NO的合成。结论:危机血清可能通过NO依赖的方式阻断约氏疟原虫媒介昆虫蚊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测定并分析鼠约氏疟原虫 (Plasmodiumyoeliiyoelii)动力素蛋白基因 (Pydyn) 3′端内含子序列 ,比较约氏疟原虫yoelii虫株的Pydyn基因与约氏疟原虫 17XNL虫株基因组序列内含子间序列的多态性。方法 :应用PCR技术扩增约氏疟原虫动力素蛋白基因 (Pydyn)基因组 3′端序列 ,将其克隆入pGEM TEasy载体。阳性克隆经酶切和PCR鉴定正确后测序 ,并用分子生物学WINSTAR软件进行基因结构和同源性分析。结果 :用PCR方法成功扩增出约 80 0bp的Pydyn基因特定片段 ,阳性克隆经酶切及PCR扩增确定。基因序列分析表明 ,约氏疟原虫yoelii虫株的Pydyn基因含有 3个内含子 ,并且与约氏疟原虫 17XNL虫株基因组序列在内含子间存在着几个变异。结论 :确定了鼠约氏疟原虫动力素蛋白基因 (Pydyn) 3′端内含子序列 ,其内含子具有序列短且AT含量较高的特点 ,两末端的碱基具有一般真核基因内含子共有的剪接位点。多态性分析表明 ,将约氏疟原虫yoelii虫株的Pydyn基因的 3个内含子与人恶性疟原虫动力素基因Pfdyn内含子保守序列相比 ,Pydyn基因内含子上游下游序列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另外 ,约氏疟原虫yoelii虫株与约氏疟原虫 17XNL虫株的内含子间存在着多态性 ,存在着几个变异 ,这些变异属于点突变  相似文献   

9.
约氏鼠疟为病理模型,以原虫感染率、感染抑制率、平均存活天数和存活率为指标进行实验观察。发现:①蛹虫草(1/20LD_(50))具有显著抗鼠秸的作用,其效果同氯喹相似;②猫爪草、刺五加及山茱萸的粗提物和氧化苦参碱等四种药物,剂量为1/10LD_(50)时可明显降低原虫感染率(P值均<0.05)  相似文献   

10.
本项工作在整体小白鼠,观察了11种化合物抗约氏鼠疟(PYOel11)的作用,其中7种多糖及一种生物碱(骆驼蓬碱),系西北植物研究所植化室提供,植物生长抑制素B_9,由西安制药厂研究室提供,转移因子系四医大传染科免疫室自猪脾制得,约氏鼠疟原虫,为  相似文献   

11.
约氏疟原虫感染小鼠的巨噬细胞表面吞噬相关分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17XL)感染抵抗型DBA/2小鼠的脾巨噬细胞发挥吞噬功能的作用机制,本试验利用Giemsa薄血膜染色,光学显微镜计数红细胞感染率,观察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抗P.y.17XL特异性IgG抗体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ACS)动态检测脾巨噬细胞表面膜分子CD36、CD64表达水平。结果表明,DBA/2小鼠红细胞感染率于感染后第7天高达31.87%,约第15天自愈;感染小鼠脾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于感染后第5天开始增强,至第10天吞噬率高达95%,随后维持于高水平;巨噬细胞表面分子CD36于感染后第3天开始升高,至第10天达到峰值;CD64表达水平于感染后第5天开始升高,随后持续维持于高水平;小鼠血清中抗P.y.17XL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在感染后第10天开始出现有意义的升高。结果显示,在P.y.17XL感染过程中,巨噬细胞通过表面分子CD36和CD64分别介导的非调理性和调理性吞噬方式杀伤疟原虫,提示巨噬细胞是DBA/2小鼠发挥抗疟保护性免疫的重要效应细胞。  相似文献   

12.
鼠疟模型作为恶性疟原虫多表位疫苗保护性的探索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寻找恶性疟原虫基因工程多表位疫苗保护性评价的模型动物,利用小鼠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yoelii)及小鼠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berghei)模型对本实验室构建的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falciparum)多阶段、多表位基因工程候选疫苗进行了体内保护性及免疫模式探索试验。结果在约氏疟原虫模型,先用该疫苗基因的大肠杆菌表达蛋白免疫,后用含同一基因的重组痘苗病毒加强免疫组,与野生型痘苗病毒免疫组及空白对照组相比,小鼠的死亡时间延长(P<0.01)。结果初步显示,约氏疟原虫鼠疟模型可用作该基因工程多表位恶性疟原虫候选疫苗的保护性评价。  相似文献   

13.
给动物灌服单剂量硝喹醋酸盐(nitroquine acetate,NQ,2mg/kg)后,用电镜酶组化方法研究了NQ对红内期、红外期鼠约氏疟原虫细胞色素氧化酶和琥珀酸脱氢酶的影响及NQ对红外期鼠约氏疟原虫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给NQ后3.5h、7h,红内期、红外期的约氏疟原虫线粒体内由Cyt或SDH催化生成的电子致密颗粒一直存在,说明Cyt,SDH活性未被抑制,它们不是NQ的起始作用点。NQ作用早期即引起了红外期疟原虫粗面内质网的扩张、胞核密度降低、线粒体肿胀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果证明,硝喹能引起鼠疟原虫形态学的多种改变。在光镜下,早期出现大而不分裂的核,随后发现原虫胞浆中有散在的,大小不等的圆形红色颗粒,这些红色颗粒可能是胞浆中的变性物质,有可能是电镜中所观察到的自噬泡和膜性残体,但具体性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IFN-γ在小鼠沙眼衣原体感染中对Th17/IL-17应答的调节作用.方法 利用沙眼衣原体鼠肺炎株小鼠呼吸道感染模型,用抗鼠IFN-γ单克隆抗体吸入中和肺组织IFN-γ,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独特型抗体IgG2a,于感染后7 d处死小鼠.免疫酶法检测小鼠肺组织衣原体生长;利用RT-PCR技术检测衣原体感染小鼠肺组织中Th17相关因子IL-17及其上游因子IL-23 mRNA的表达;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检测衣原体感染小鼠脾脏IL-17-CD4+T细胞的扩增.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IFN-γ抗体中和小鼠有严重的疾病状态,包括明显的体重下降、肺组织更高的衣原体负荷和肺组织更严重的病理损伤;肺组织IL-17和IL-23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脾脏IL-17-CD4+T细胞百分率也显著降低.结论 小鼠衣原体感染中,IFN-γ通过上调Th17/IL-17应答起保护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gulation of IFN-γ to Th17 response in Chlamydia muridarum (Cm) lung infection in mice. Methods A murine model of pneumonia induced by intranasal inoculation of Cm was used for this study. Anti-mouse IFN-γ McAbs were used to neutralize endogenous IFN-γfollowing Cm lung infection.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he same dose of isotype antibody (IgG2a). Mice were sacrificed at day 7 postinfection. Chlamydial growth in the lung was assessed by immunoenzyme technique.IL-17 and IL-23 mRNA expression in the lung was assayed by RT-PCR and the proliferation of IL-17 + CD4 +T cells in the spleen was assayed by intracellular cytokine staining. Results IFN-γ-neutralized mice exhibited serious disease course, include greater body weight loss, higher organism growth and much more severe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lung compared with control mice. The mRNA expression of IL-17 and IL-23 in the lung and the proliferation of IL-17 + CD4 + T cells in the spleen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e IL-17- neutralized mice. Conclusion IFN-γ was protective in Cm lung infection through up-regulating the antigen specific Th17 responses.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约氏疟原虫感染小鼠脾脏不同免疫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将C57BL/6小鼠分为感染组和正常组,分别经小鼠尾静脉注射约氏疟原虫和生理盐水,8d后处死感染组和正常组小鼠并分离脾脏,制备单细胞悬液,然后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B细胞和NK细胞及其表达的细胞因子IFN-y、IL-12、IL-10的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相似文献   

17.
在实验采用短时体外培养鼠约氏疟原虫红内期并与药物共同孵育的方法,以H~3-异亮氨酸掺入疟原虫蛋白质作指标,观察了抗疟新药硝喹对疟原虫蛋白质的影响,并用放线菌酮和氨基喋呤作对照。结果发现,硝喹和放线菌酮对~3H-异亮氨酸掺入疟原虫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探索约氏疟原虫来源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PyMIF)对小鼠髓系树突状细胞(BM-DC)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小鼠骨髓细胞并经GM-CSF和IL-4诱导培养得到BM-DC:经PyMIF刺激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其TLR2、TLR4、CD80、CD86、CD40、MHCII分子表达,通过ELISA方法检测IL-12、IL-10分泌;经PyMIF刺激的BM-DC与CD4+T或CD8+T细胞共培养,同样方法检测T细胞CD69表达、IL-2分泌情况,并检测CD8+T细胞对靶细胞杀伤能力。结果PyMIF可以下调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TLR-4的表达;但不能影响BM-DC细胞表面分子TLR2、CD80、CD86、CD40、MHCII的表达,也不改变BM-DC分泌IL-12、IL-10。PyMIF可通过BM-DC下调CD8+T的CD69表达,但不能通过BM-DC改变CD4+T细胞CD69表达、IL-2分泌,及CD8+T细胞IL-2分泌。结论PyMIF可能是通过下调BM-DC细胞TLR4表达来抑制免疫细胞对疟原虫的识别,使之逃逸机体的攻击而存活。  相似文献   

19.
IFN-γ调节THP-1细胞应答沙门氏伤寒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探讨IFNγ在增强宿主防御沙门氏伤寒菌感染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研究了IFNγ对THP1细胞应答沙门氏伤寒菌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IFNγ显著促进THP1细胞及PMA分化的THP1细胞内化和杀伤沙门氏伤寒菌,并明显增强沙门氏伤寒菌诱导PMA分化的THP1细胞产生TNFα和增强诱导THP1细胞及PMA分化的THP1细胞产生IL12。结论:IFNγ在调节宿主单核吞噬细胞应答沙门氏伤寒菌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应用细胞融合技术,首次在国内建立了5株分泌抗约氏鼠疟(BY265)子孢子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MS1-5。鉴定结果表明:(1)MS1-5能使子孢子表面染以三种着色方式的特异性荧光,其抗体活性能被全虫子孢子所阻断。(2)各株单抗之间对抗原能产生竞争性抑制,提示MS1-5是针对子孢子表面同一个抗原决定簇的。(3)免疫印渍结果表明,MS1、3、4、5均识别分子量为40Kd的CSP蛋白,除此之外,MS2、4尚能与72和64Kd的蛋白结合。根据它们同样能与MS1、3、5竞争结合抗原的事实,推断MS1-5能识别存在于不同分子上的共同抗原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