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与“金匮”是仲景学说的两个组成部分,后世医家整理编次,分别命名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互为表里,一经一纬,交织而成,可称之为“姊妹丛书”。现就其关系浅议如下。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其有形之实质,即精髓,以三阴三阳为辨证纲领,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以整体观念为核心。临床辨证以“外因是变化之条件,内因是变化之根据”这一思想审证求因、审因论治。虽仲景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而伤寒六经之表里寒热辨证施治概念又无时不贯穿于金匮之中,金匮之脏腑虚实补泻辨证施治原则又无时不充满于伤寒之理。二者既可各自独立存在,又相互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2.
陆渊雷,名彭年,为近代著名中医大家。一生对仲景之书用力尤深。《伤寒论今释》与《金匱要略今释》是其研讨仲景学说的心得结晶,体现了他的学术思想,至今在仲景学说的研究中仍占有重要地位。《金匮要略今释》的完成后于《伤寒论今释》,因而也更趋成熟和完整,诚如陆渊雷先生本人所说:“《伤寒论今释》因读者督促,仓卒付印,多未惬意”,而《金匮要略今释》则“屡经改易,自以为较《伤寒论今释》颇多是处。”现就此书所及,对陆渊  相似文献   

3.
唐·孙思邈广收博采,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二书,并创造性地将仲景之论用于临床实践,成为唐代研究仲景《伤寒论》之大家,对继承和发扬仲景《伤寒论》及其学术思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兹就孙氏对《伤寒论》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略陈管见,不妥之处,敬希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4.
张志民副教授,年逾古稀,业医四十余年,对仲景学说钻研颇深,有丰富的运用仲景方的临床经验。张老是全国仲景学说讨论会的发起人之一,著有《伤寒论方运用法》一书,正在编写《金匮要略方运用法》一书。笔者曾向张老请教有关《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的学习和运用问题。现整理如下,以供学习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与《伤寒论》均为汉代张仲景所著,二者原为一书。仲景在《伤寒论》序言中曾指出,自己“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将《金匮要略》和《伤寒论》分为两书,我们可将其视为  相似文献   

6.
张仲景方书,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而言。此二书载方三百一十八首(即《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金匮要略》二百零五方),用附子、乌头、天雄配方者,达三十七方之多,附子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本文拟就个人所学浅见,将仲景方书用附子作如下浅析:一、附子气壮功宏,用途面广,是仲师喜用此药的原因之一。李时珍《本草纲目》谓有七种。言“初种之小者为乌头,附乌头而旁生者为附子;  相似文献   

7.
李承  张保伟 《河南中医》2005,25(3):11-11
生姜大枣亦药亦食,本为寻常之物,然仲景却有非常之用。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中共载方317首,用姜、枣者128首,其中生姜大枣合用者54首,体现了生姜大枣独特的药用价值。现对仲景方中生姜大枣的合用规律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温病专题讲座——第二讲 伤寒与温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一讲说温病学说是仲景学说的发展,大大补充了仲景的《伤寒论》,两者合起来才成为比较完整的外感热病学说。分开则均有所偏,各有所不足。为了证明这一论点,有必要看看前人对伤寒的定义及其如何从《内经》热论中发展的。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有关血证的诊断、治疗、预后等诸方面内容甚详,千百年来,它有效地指导着医者的临床实践,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如清·唐容川著《血证论》,其有关血证的不少论述,即是明显地受此书启发而成。故讨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血证的部分原文,于今天仲景学说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运用,无疑会有所裨益。仲景论血证的病变和诊断方法甚详,本文仅就其辨证治疗和临床预后而论之。  相似文献   

10.
仲景学说历一千七百余年而不衰,正标志着他在学术上的伟大成就.究其业绩之成,是和他的高尚医德这根精神支柱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济世寿人之心,要潜心撰写成《伤寒杂病论》(即《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不可能的.下面试述其一二.  相似文献   

11.
滕磊  忻耀杰 《新中医》2011,(10):125-126
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一生肆力经典,精于长沙之学。其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发挥颇多。在著成《伤寒悬解》、《金匮悬解》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取仲景方药笺疏之,作《长沙药解》"(《长沙药解·自序》)。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黄帝内经》是中医基本理论的典籍,那么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则是讲中医辨证论治的专著,这是仲景学说的精髓所在。《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伤寒论》是通过外邪侵犯人体,以邪正斗争为主要内容来讲辨证论治,而《金匮要略》则是通过脏腑经络变化,以阴阳失调为主要内容来讲辨证论治。在《伤寒论》的学和教中,分析疾病变化要始终体现一个由表入里,或表里同病,或由里出表,造成邪实和正虚的有机联系过程,既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证,也不能单纯地记某方治某证。  相似文献   

13.
论《伤寒杂病论》对骨伤科发展的贡献何振辉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510405广州)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公元200-210年),后经西晋王叔和整理为《伤寒论》与北宋林亿等人整理为《金匮要略》。由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存世,使仲景学说...  相似文献   

14.
第一章 性质 第一条 张仲景学说研究基金会是由热心中医药事业和仲景学说研究者组织起来的一个群众团体。 第二章 宗旨 第二条 中国汉代伟大医学家张仲景撰著旷世宝典《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奠定了中医理、法、方、药的基本规范,确立了辨证论治为指导原则,他的学说不仅哺育了中国的世代名医,而且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此,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金匮》为医经,在现代医学迅速发展的今天,仲景学说仍然是中医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以《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代表的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的根基。《黄帝内经》为中医理论之根源,为医不读《内经》,则学无根本;而仲景之《伤寒论》、《金匮要略》为辨证论治之典范。之后,中医学术虽然代有发展、流派纷呈,医学著作汗牛充栋,然而追溯这些学说、流派、著作的渊源,  相似文献   

16.
仲景治疗杂病的经验结晶《金匮要略》一书,至今在中医临床起指导作用。由于其指导作用的广泛性,仅从《金匮要略》所述及治疗杂病方面进行粗浅分析。一、预防性治疗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及传变都有其客观规律性,掌握疾病传变的规律性,则可预测疾病的发展变化。如《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下称《总论》)第1条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其根据有二:一是五行学说,肝木之病可传脾土;二是临床  相似文献   

17.
<正> 上溯明清,下逮民国三百多年,由于仲景学说不断发展,绍兴以治伤寒著名者不乏其人,在仲景学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独特流派,这就是“绍派伤寒”。集其大成者为绍兴陶里俞根初先生,他著《通俗伤寒论》一书(此书无印行本,现通行本为徐荣斋重订的《重订通俗伤寒论》),奠定了绍派伤寒的学术理论体系。该书业经何廉臣勘校、曹炳章补苴、徐荣斋重订,现今通行本为《重订通俗伤寒论》,此书被推为“四时感证之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笔者在《内经》实际教学中的经验,从热病理论与《伤寒论》六经辨证、营卫理论与仲景调和营卫之法、水病论治理论与仲景治水之方、标本治则理论与仲景实践发挥、脾胃理论与仲景临证运用等5个方面探讨了《内经》教学当中联系《伤寒论》、《金匮要略》相关内容的具体做法。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提升学习《内经》的兴趣,加深对《内经》经旨的理解,另外一方面也可以为学生将来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打下基础,使经典课程有所连贯,具有一定的教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 瘀血的名称和活血化瘀的方法虽首见于《内经》,但对病证和治法具体而较完整的论述,当首推仲景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下面从证候、诊断、治疗三个方面来窥探仲景对瘀血学说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作者将张仲景巨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活血化淤学术思想加以归纳总结,如仲景在辨证中突出了辨病,确立了淤血、蓄血、干血与症痼的诊断方法,创造了活血化淤的治则与方剂等,从而认为张仲景奠定了祖国医学活血化淤学说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