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献中原发性肝癌中医单证辨证专家观点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辨证分型文献中的专家观点,根据专家观点中各中医单证证型的出现状况,初步明确原发性肝癌主要的单证证型。方法:整理建国以来国内公开报道的有关原发性肝癌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运用X^2检验对文献中的专家观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气滞型(肝气部结型)、血瘀型、脾气虚型、肝阴虚型、肾阴虚型、肝胆湿热型在专家观点中出现频率较高(均超过50%),与其他出现频率较低的各单证证型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091),但它们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0091)。结论:原发性肝癌常见的中医单证证型依次为①气滞(肝气郁结)型②血瘀型③脾气虚型④肝阴虚型⑤肾阴虚型⑥肝胆湿热型6种证型。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癌中医单证证型专家观点文献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整理原发性肝癌辨证分型文献中的专家观点,分析原发性肝癌各中医单证证型在专家观点中的出现状况,初步明确其主要的单证证型.方法对建国以来国内公开报道的有关原发性肝癌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进行整理,运用χ2检验对文献中的专家观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气滞(肝气郁结)型、血瘀型、脾气虚型、肝阴虚型、肾阴虚型、肝胆湿热型在专家观点中出现频率较高(均超过50%),它们之间没有显著性意义,但与其它出现频率较低的各单证证型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091).结论原发性肝癌常见的中医单证证型依次为①气滞(肝气郁结)型;②血瘀型;③脾气虚型;④肝阴虚型;⑤肾阴虚型;⑥肝胆湿热型.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脉象特征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患的脉象特征及脉象在肝癌患辨证分型中的参考价值。方法:应用ZM-ⅢB型脉象仪,对原发性肝癌患进行脉象检测,总结原发性肝癌患的一般脉象特点,并分析4种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脉象变化规律。结果:所测的147例肝癌患中,弦脉、滑脉、弦滑脉占90%以上;肝郁脾虚型患主波高度(H1)显高于肝胆湿热型和肝肾阴虚型患,肝郁脾虚型患弹性系数(H3/H1)明显低于肝胆湿热型患,肝胆湿热型患阻力系数(H4/H1)明显低于其他3型患。结论: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脉象以弦脉、滑脉、弦滑脉兼见为主;脉象参数与脉图的变化可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血瘀证与肝癌关系浅析——附1010篇(本)相关文献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血瘀证在肝癌中的分布规律。方法 :筛选建国以来国内公开报道过的有关原发性肝癌辨证分型的论文和肝癌辨证分型的中西医著作以及中医古典医籍 ,对文献中血瘀证及其症状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的文献中有 84 .86 % (2 13/ 2 5 1)提及“血瘀证”或与之意义相同的中医证候名称。所有纳入的文献共整理统计 14 16条中医基本证候 ,其中血瘀证有 2 6 3条 ,占 18.5 7%。结论 :初步认为肝癌的中医证候中以血瘀证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癌中医辨证与B超、CT、MRI分型关系探讨(附121例分析)何锡方傅竟成舒梦*(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南昌330006)关键词原发型肝癌中医辨证影像分型原发性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本文通过对本院住院病例121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肝气郁结、...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癌病因病机及其演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药在原发性肝癌防治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尚无统一的原发性肝癌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影响了临床疗效和学术上的相互交流,究其主要原因,是众医家在原发性肝癌病因病机及其演化规律的认识上意见不能达成共识,使辨证分型难以统一,因而对病因病机及其演化规律的正确认识,关系到原发性肝癌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关系到对原发性肝癌进行正确的临床防治.因此,正确认识病因病机及其演化规律对于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药临床诊治和研究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光谱测色法检测原发性肝癌不同证型患者的舌色资料,并进行其舌色的色度学比较研究,探讨原发性肝癌不同辨证分型的舌色特点以及舌色和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光谱测色法采集133名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舌色数据资料,根据临床特点辨证为肝郁脾虚、湿热蕴结、肝肾阴虚、气滞血瘀4类证型,观察各证型色度坐标、主波长分布、兴奋纯度的变化特点和CIELAB均匀色彩空间分布特点,比较各型色度角、彩度的区别,并分析不同证型之间总色差、明度差、色度差、饱和度差、色相差等参数的区别。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不同证型舌色的色度坐标分布不同;气滞血瘀型的主波长分布明显不同于其他3个证型;兴奋纯度值在肝郁脾虚、湿热蕴结、肝肾阴虚型肝癌患者呈现为逐渐增加的特点(P〈0.01);不同证型舌色于CIELAB三维色空间分布区域不同;色度角结果提示气滞血瘀型为负值,与其他3型明显不同(P〈0.01);肝郁脾虚、湿热蕴结、肝肾阴虚型的彩度值呈现为逐渐增加的特点(P〈0.01),与兴奋纯度的结果一致;色差比较中,以人眼观察能力为衡量方式的结果量化了不同证型舌色的各矢量差别。结论:原发性肝癌不同证型患者的舌色存在着明显色差,与临床舌色的特点相符,这将为原发性肝癌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的统一提供客观参考,有利于舌诊度量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相似文献   

8.
王会轩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4):140-140
目的:探讨有慢性肝炎病史的原发性癌CT及临床特点。方法:62例原发性肝癌均有慢性肝炎史,CT检查除平扫外,对怀疑肝癌者进行增强扫描.并与文献报道的不分有无慢性肝炎病史的原发性肝癌相比较。结果:62例中,单纯性肝癌47例,合并肝硬化15例,有6例发现腹腔淋巴结转移。在分型上,巨块型占54.83%,结节型占35.48%.弥漫型占9.68%。结论:慢性肝炎可并发肝硬化,二者是原发性肝癌的重要诱因;CT检查应使用窄窗宽观察,以免漏诊;由于脂肪浸润可造成类似肝癌的CT表现,应增强扫描予以鉴别;有慢性肝炎病史的原发性肝癌在分型和发病年龄上与不分有无慢性肝炎病史的肝癌有差别,而在性别、并存肝硬化、转移等方面二者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癌常见中医基本证候定性诊断规范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目的:初步建立原发性肝癌常见中医基本证候定性诊断规范.方法:应用文献整理、临床调查、专家研讨等方法,初步建立原发性肝癌常见中医基本证候定性诊断规范,将诊断规范的辨证结果与专家经验辨证进行对照验证,根据临床验证结果对诊断规范进行反复修订,逐步完善.结果:初步建立的原发性肝癌常见中医基本证候定性诊断规范包括实证与虚证两部分,实证包括气滞证、血瘀证、热证、湿证,虚证包括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并设立了每个基本证候的诊断条件.临床验证结果显示:诊断规范辨证与专家辨证结果对照,基本证候的总体符合率为73.92%.结论:原发性肝癌中医基本证候定性诊断规范基本符合中医临床实际,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验证和修订,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肝癌复合证候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祖国医学对肝癌病理因病的认识和一般治则已于前文讨论。现就收集到的资料,对中医药治疗肝癌的概况综述如下。一、关于辨证分型对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辨证分型,至今尚无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肝癌与乙、丙、TTV型肝炎病毒感染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了解郑州地区原发性肝癌 (HCC)发生与乙、丙、TTV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 5 3例HCC患者血清HBV、HCV及TTV标志进行检测 ,并与 68名健康对照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在 5 3例原发性肝癌中 ,乙肝病毒感染为 77.4% (4 1/ 5 3 ) ,TTV、HCV及HBV与HCV重叠感染分别为 7.5 5 %、3 .77%和5 66%。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在原发性肝癌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与TTV、HCV及HBVHCV重叠感染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肝癌患者的病毒性肝炎感染率尤其是乙肝病毒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组胺N-甲基转移酶(HNMT)在人类原发性肝癌组织中基因表达与肝癌的关系。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22例人类正常肝脏组织、36例人原发性肝癌旁组织和36例人原发性肝癌组织新鲜标本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在肝癌组织中HNMT基因呈高表达。结论:肝脏中HNMT基因表达随肿瘤的发展而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原发性肝癌41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情况。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在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及生存期方面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肝卵圆细胞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卵圆细胞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为原发性肝癌发生的"癌干细胞"假说提供临床病理学依据。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肝病组(检测对照组、肝血管瘤组、良性肝病合并肝硬化组、肝癌组、肝癌合并肝硬化组)肝脏组织中表达Ck-7、Ck-8/18、Ck-19、C-kit、AFP肝卵圆细胞数。结果:Ck-7、Ck-8/18、Ck-19阳性的肝卵圆细胞在上述各检测组中均有表达,AFP阳性的肝卵圆细胞仅在肝癌组中表达。各组间表达的Ck-7、Ck-8/18、Ck-19、C-kit、AFP阳性的肝卵圆细胞数目随病变由良性疾病向恶性疾病变化而增加。肝癌组、肝癌合并肝硬化组间表达的C-kit阳性的肝卵圆细胞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卵圆细胞参与了原发性肝癌的生长、细胞分化调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血清白介素-6(IL-6)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和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测定30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30例肝良性疾病患者血清白介素-6和甲胎蛋白(AFP)水平,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组患者血清IL-6水平(25.99±18.57 ng/L)及AFP水平(441.40±351.75μg/L)明显高于肝良性病组IL-6(9.09±7.44 ng/L)及AFP水平(86.86±58.64μg/L)和正常对照组IL-6(1.43±1.00 ng/L)及AFP水平(7.92±4.8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6诊断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3%、81%,而AF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3%、98%。二者联合检测时的敏感性、特异性则分别为90%,82%。结论:血清IL-6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检测中敏感性明显高于AFP。若两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细胞肝癌阳性检出率,有助于防止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漏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态与原发性肝癌的关联程度,为预防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eta分析法,对51篇关于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定量综合分析。结果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呈高度关联(OR=11.34),其中HBsAg、Anti.HBc-IgM与原发性肝癌的关联程度最高(OR分别为13.15和12.37),其次为Anti—HBc(OR=8.50),HBeAg与原发性肝癌的关联程度高于Anti—HBe(OR=4.36 vs 2.49),Anti—HBs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合并OR值小于1(OR=0.24)。结论HBV感染是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HBV现正感染、病毒复制活跃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危险性较大。慢性HBV感染者出现Anti-HBc—IgM阳性要警惕原发性肝癌的发生,Anti-HBs是降低原发性肝癌发生风险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正常肝、肝硬化及脂肪肝背景下原发性肝癌的超声造影表现,定量分析3种肝背景下原发性肝癌的血流灌注特征。 方法: 选择13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共137个原发病灶,依据肝背景不同分为正常肝背景组(45例)、肝硬化背景组(51例)和脂肪肝背景组(41例)。观察3种肝背景下病灶的超声造影特征;应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3种肝背景组原发性肝癌的灌注参数,包括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梯度和灌注期曲线下面积。 结果: 本组137个病灶均表现为动脉相快速高增强,绝大多数病灶表现为典型的"快进快退"增强模式;但在正常肝背景组有6.7%、肝硬化背景组有31.4%的病灶表现为门脉相和延迟相呈等增强,甚至部分病灶内出现局部高增强的表现,即呈"快进慢退"增强模式;时间-强度曲线分析,3组肝背景下任2组病灶的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梯度及灌注期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3种肝背景下原发性肝癌的超声造影表现存在差异,但灌注参数无明显差异,应用时间-强度曲线能够客观准确地分析原发性肝癌超声造影的灌注参数,对病灶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二期切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二期切除的原发性肝癌34例。结果:其1、3、5年生态率分别为79.4%、64.7%、26.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8%,二期切除率为15.4%.结论:对于不能一期切除的原发性肝癌应积极行综合治疗,以获得二期切除的机会,有助于延长生态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一级及二级分支癌栓(PVTT)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前后肝功能分级变化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54例原发性肝癌病例,根据门静脉有无癌栓及癌栓累及范围分A、B、C 3组,总结TACE治疗后肝功能分级变化的特点。结果:门静脉无癌栓83例(A组);癌栓累及门静脉一级分支39例(B组)、癌栓累及门静脉二级分支64例(C组)。TACE术后3组肝功能分级变化有差异。结论:TACE影响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二级分支癌栓病例治疗前后肝功能分级。  相似文献   

20.
于慧  沙小莹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6):2821-2822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中检测的意义。方法对46例原发性肝癌、40例肝硬化患者检测进行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原发性肝癌组与肝硬化的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联合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和甲胎蛋白使原发性肝癌总检出率达96%,也可提高原发性肝癌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